<h3>序: 踏着斑驳的麻石条,走在这曾经如此熟悉的路径,地方还是那老地方,人却是鬓丝微白的游子,心深处有那样一副经时光浸染的画卷舒展,那是儿时的时光、那是乡愁的牵引,永远的老市场…… 听雨打伞</h3> <h3>从村仔(现叫华侨城)出发,穿过牛车井村,到达大米街。</h3> <h3>大米街43号(现是50号),地处大米街的中央,往南金光方向是街尾,过去大都是金光的农村人口居屋,往北是街头,大都是非农村户口的。在这,我度过了12年的少儿时光……</h3> <h3>各家门口摆设的石椅、竹椅、石条,勾起许多许多的回忆……</h3> <h3>盛夏,皓月当空的夜晚,家家户户都会坐在街上,一张竹席,一把扇子……那才叫和谐</h3> <h3>1979年的特大洪水,无情摧毁了家园,我们无奈搬离大米街……</h3> <h3>大米街1号,旧称街头的地方,房子外貌保留得很好,现在租给纸扎店</h3> <h3>街口新设的拜祭点</h3> <h3>大米街北接大新街,大新街朝西尽头是打铁街,往北是石灰行……</h3> <h3>石灰行是城西“街府”所在地,斜对面的这家钵仔粄,虽不是百年老店,但也开了二十多年,味道极好……</h3> <h3>到了,这是圆角楼的十字路口……</h3> <h3> 圆角楼,因建筑外形呈圆角得名,曾是老市场的代名词。据说圆角楼最先是房管的物业,后被林姓老板购买,不知什么原因,房子改建后圆角不再…… 这里最著名的是猪肉粥 </h3> <h3>对角处,林阿江(学佬话)的汤粉店开了25年,是老市场汤粉的代表之一……最爱的,还是他做的炸肉。</h3> <h3>一碗云吞+四片烧肠+一块炸肉,我的吃法</h3> <h3>圆角楼的十字路口,有很多临时小食档……</h3> <h3>壳阿茶,客家人管它叫油池,馅是萝卜丝,大蒜,虾米等等……</h3> <h3>百年汤粉老店,矮仔、旦家、矮仔船(店设在解放中路)三兄弟的汤粉店,已经完成下一代的接班……</h3> <h3>这家梁化老板的早餐店,同样开了二十多年,炖盅一看就知道用料很足……</h3> <h3>孩提时候的圆角楼记忆很少,不知道那时候是不是有圆角楼。记忆最深的,就是小时候来倒酱油的店,望着几家残旧的商铺,不像曾经的‘供销社’……</h3> <h3>小时候被父亲命令去倒酱油是很开心的事,因为杂货店的老板会赏你一根冰棍,或是几颗糖,或是一碗豆腐花…(套图竹制品叫米升,过去是量米的,现在演变成嫁女时,用来装米送给女儿,寓意丁财两旺)</h3> <h3>老市场原居民自79年洪水至今,随县城建设扩张陆续向外搬迁,留下的很多祠堂级老房子,也纷纷出租给外来人……</h3> <h3>纸扎店主要在广和街,糖街、大楼王、后河沟、大米街等有少许……</h3> <h3>纸扎店的经营者,有来自粤东的、浙江、福建、湖南等地的……</h3> <h3>她来自粤东,自称整个市场手艺最好,她的方法就是收购别人的,回店深加工,再卖回老家</h3> <h3>这是一位来自浙江的残疾人,很友好,每次相见都朝我竖大拇指……</h3> <h3>广和街38号</h3> <h3>从广和街穿过老市场,沿下西门往北去到上西门</h3> <h3>上西门的奉政第是重修过的,很气派。网友“八戒”提示说:上西门的奉政大夫官拜五品。江苏镇江知府任职。……(在此致谢)</h3> <h3>相比之下,旁边南门巷的奉政第门头,就显得小气了</h3> <h3>南门巷隶属城北社区,但不知道为何叫南门巷?</h3> <h3>南门巷进入十三巷,街口建筑保留很好</h3> <h3>古井,我第一次见,保护得很好,现在还在使用.</h3> <h3>…………完,谢谢浏览 。。。。。。 声明:谢谢听雨打伞老师赏序。 感谢冲凉、寒秋、白酒狂饮、八戒老师指正。 图片非同一日拍摄,采用器材:华为M10手机、大疆悟2和佳能器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