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去年看朋友们在朋友圈儿里,不断的发出秋天的信息。而我因为扭伤了腰,错过了一个秋天。只能暗暗感叹。春风绿了大地的时节,我们可以去踏青,寻看满眼的拂堤杨柳,醉眼春花。夏天我们又可观赏接天莲叶,映日荷花。而秋天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我真的还一直没有机会去欣赏它。这个秋天,一直在等待着机会,想去看一看红于二月花的红叶。终于排除了一切困难,约上仲英夫妇。在一个周六的早上,兴致勃勃的出发了。</h3> <h3> 我们选定的是山东临朐石门坊。早上六点半出发,驶上高速,半轮红日正悬在东方的天际。艳红的颜色正像巨大的半片红叶。我正感慨身居小城,忙忙碌碌,真的很难看到日出的景象。当我寻找手机,想给这半轮太阳拍照时,一抬头整个太阳完整的悬在天边,仿佛是瞬间跳离了地面。两边的田野上蒸腾着的雾气在阳光照射下呈现金色。深秋的早晨,原野上白雾笼罩,随着阳光的照射,它们升腾消散。怪不得杨万里有诗云。“一面红金大圆镜。尽销云雾照乾坤”。放眼望去,衰草连天,低洼之处,更有荻花瑟瑟。两旁树木绿的,黄的,红的,斑斑驳驳。正是一派深秋景象。<br> 我们接近石门坊的时候两边树上呈现出黄红的颜色,银杏树更是满身尽带黄金甲。各样农家乐也多起来,看来景区的游客应该不少。进入景区停车场很大,我们停下车,带了食物和水来到售票口前。出乎意料的是,售票口前地摊广布,竟有不少卖农产品的。我们顺便转了转。我和老公都有逛地摊的习惯,寻找新奇的小玩意儿。有好奇,也有淘宝的感觉。在一个卖葫芦的小地摊,大大小小的各种葫芦,老公知道我有收集葫芦的习惯,花十元钱买了三个。回头一看,一根树枝上挂着一个纺锤状的土灰色的东西,足有半米高,好奇地问摊主是什么东西,摊主说是马蜂窝。我以前也见过马蜂窝。不过是单层的,像是向日葵的花盘。但是这种马棚窝,是一层一层的叠压在一起。山里的马蜂是会造楼房的。老公兴奋的和马蜂窝合了个影。我们还看到一种类似木瓜的东西,一问说叫香瓜。说是一种香料,做菜可以切几片放上。老公非要买上几只,我觉得上山背着太累。摊主说可以先买上放在他这里,反正下山也得经过这里,挑晚了好的就被别人挑走了。于是花五元买了五只。下山时摊主果然还在,香瓜带回家,不知道怎么食用,上网一查,是一种野木瓜,可以泡水喝,取两只放在卧室里,晚上睡觉还能闻到香味儿。</h3> <h3>老公又看到卖拐杖的说买一条上山用,我说正好,用完了给老妈用吧。前段时间老妈伤了腰一直不太好,正想给她买条拐杖。出于好奇,随口问摊主是啥做的,摊主说是花椒木做的。回来后一时兴起,上网一查,根本不是什么花椒木,花椒木的疙瘩,应该是密密麻麻,而且较小,还有芳香的花椒味儿,并说花椒木可以舒筋活血。这根拐杖疙瘩大,还稀稀落落,应该是某种藤蔓吧。其实也不必计较啦,不过才花了十块钱,还挺结实的。老公又看到卖拐杖的说买一条上山用,我说正好,用完了给老妈用吧。前段时间老妈伤了腰一直不太好,正想给她买条拐杖。出于好奇,随口问摊主是啥做的,摊主说是花椒木做的。回来后一时兴起,上网一查,根本不是什么花椒木,花椒木的疙瘩,应该是密密麻麻,而且较小,还有芳香的花椒味儿,并说花椒木可以舒筋活血。这根拐杖疙瘩大,还稀稀落落,应该是某种藤蔓吧。其实也不必计较啦,不过才花了十块钱,还挺结实的。</h3> <h3>买票进入入口,指示牌说步行山路两公里。当然也可以买票坐旅游车。我们本来出门儿就是为了走走,再说步行也可以仔细欣赏沿途风景,于是选择步行。放眼望去,山坡上不时的出现几颗柿子树,叶已落尽,只有满树的红红的柿子挂满枝头,柿树的枝干曲曲折折,很有枯藤老树的韵味。这柿树也是极有特点的,别的果树果实成熟叶还未落,生儿育女之后还会青春靓丽一阵子。而这柿树青春已逝,还任由儿女们爬满枝头。天越冷,孩子们越艳丽鲜红,傲视群雄般的挂在枝头。杨朔说,红叶是香山最浓,最浓的秋色。而我想这柿树也是极浓极浓的秋色。我们所行的山路左面是浅浅的溪流。正是枯水季节,裸露的碎石铺满河底,右面是一面土坡,土坡的断层中有一层厚厚的石子。老公说这坡以前应该是河道。我觉得很有道理,沧海桑田,世事变幻,真是人生须臾、沧海一粟啊!</h3> <h3>随着山路变得陡峭,两条并行的管道盘旋着架在头顶上。周围围着网子,正奇怪是什么装置。两辆小滑车呼啸着从头顶上飞过。都吓了一跳,原来是运送游人的工具,像古代的铁滑车一样,靠着重力的作用向下滑。摆脱了高山索道对电的依赖,高度距相应的地面也比较随着山路变得陡峭,两条并行的管道盘旋着架在头顶上。周围围着网子,正奇怪是什么装置。两辆小滑车呼啸着从头顶上飞过。都吓了一跳,原来是运送游人的工具,像古代的铁滑车一样,靠着重力的作用向下滑。摆脱了高山索道对电的依赖,高度距相应的地面也比较低。应该更安全吧。随着前行,两侧峭壁对出,像一道石门,这也是石门山的来历。各种杂树生于石中,不太大,叶子疏疏落落红的,黄的。地上倒是铺满了落叶。我正叹息来的太晚啦,看不到红 叶啦!老公安慰说落在地上的也是红叶呀。前面的红叶谷才是欣赏红叶的最佳地方,或许还能看到。转过一个山脚。两侧的崖壁更加陡峭。仿佛直立着。层层的页岩叠压着。崖壁上不时顽强的钻出几棵小树,悬在崖缝里,大有“枯松倒挂倚绝壁”的韵味。叶子或绿或黄或红点缀着崖壁。谷底的槐树很多。不知名的树木顶着一头黄叶,枝杆弯曲,倒有些袅袅挪挪的样子。</h3> <h3>我们看到崖壁上一处摩崖造像。于是奋力爬上去,上去之后正对石门寺。一个妇女要塞给我们几柱香,让我们去拜佛,我们摇手拒绝了。妇女很不高兴的嘟囔了一句。没听清说什么,其实也不必听清,佛自在心中。我们的兴致是去看摩崖造像,北魏文成帝和平三年在修石门寺时在石壁上雕刻造像十余尊。唐代石门寺扩建增修又雕刻造像九十余尊。至唐末”会昌法难“石门寺被毁,造像亦被毁过半,剩余的多残缺不全。我们的兴致是去看摩崖造像,北魏文成帝和平三年在修石门寺时在石壁上雕刻造像十余尊。唐代石门寺扩建增修又雕刻造像九十余尊。至唐末”会昌法难“石门寺被毁,造像亦被毁过半,剩余的多残缺不全。我们循着崖壁走,发现石像的面部全部被毁,从残存的躯体部分可以看出,衣纹依然明晰生动,形体也比较丰满。石像的形体都不很大,不能与龙门石窟造像相比。其中较大的三龛为“三石龛”,中龛为石门崇圣寺一代主持法正禅师涅槃的地方,可看到一座卧佛像,十分完整。可能是后来所补修。左龛为二代主持圆寂之地,因为太高看不见里面的情形。右龛中介绍说有三盘石炕又称三盘炕。也是位置太高,看不到里面的情景,有点遗憾。</h3> <h3>从左侧山崖下来,又爬上右侧山崖,山路是从崖壁上开凿出来的栈道。有的石壁悬空而出,在下面形成一个很大的空间。其下穿行绰绰有余。半山腰里还有几个很长很长的洞。应是长期流水形成的溶洞,曲折幽深,如果能进洞探险,应该很有意思。站在栈道上,谷底的景色可以尽收眼底。路标指示前面很快就到红叶谷啦。非常期待,转过一道弯路,前面山谷开阔起来。谷底隐隐约约有些红色,但大面积的是灰塌塌的颜色。我们确实来晚啦,只有几团红色像天边几抹淡淡的红云似的,夹杂着几团绿色的松树。心心念念寻找的红叶却大多凋零了。心中有一种失落感。便安慰自己,不重结果,重在享受爬山的过程吧。人生不也是这个理儿吗,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但过程却是人人各异,家家不同。站在栈道上,谷底的景色可以尽收眼底。路标指示前面很快就到红叶谷啦。非常期待,转过一道弯路,前面山谷开阔起来。谷底隐隐约约有些红色,但大面积的是灰塌塌的颜色。我们确实来晚啦,只有几团红色像天边几抹淡淡的红云似的,夹杂着几团绿色的松树。心心念念寻找的红叶却大多凋零了。心中有一种失落感。便安慰自己,不重结果,重在享受爬山的过程吧。人生不也是这个理儿吗,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但过程却是人人各异,家家不同。</h3> <h3>我们循着下山路往回走。仍有不少的柿树点缀风景,有的树干可达一抱粗,可见足有些年头了。出口处寻到卖香瓜的老人,果然还在。在石门坊山门前合影留念后沿来路返回, 路边一个卖工艺品的小摊,摊主戴着一顶破斗笠,显得很滑稽,但嘴上功夫十分了得,劝我们买点工艺品,讨价还价时他开玩笑说,你们就当是来贫困山区扶贫吧。说得我们心里一阵舒坦。仲英夫妇看中一对木雕小猪,憨态可掬,很是喜人。几番讨价还价最终买下,这个摊主挺有头脑,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都愿意走出家门,到处看看。买点当地的土特产和纪念品也花不了多少钱。当然能出来游玩的也不乏富裕之人,他们出手自然更是阔绰。想必这摊主应该是当地头脑活络的人,及时捕捉到了商机,率先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门路。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说得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当今的中国安定太平,只要能吃苦耐劳,肯动脑筋,是不至于穷困潦倒的吧。</h3> <h3>太阳已经偏西,看时间已近三点,想着还有三小时的归程,于是不再逗留,打道回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