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物理教研纪实

上善若水

教研,永远在路上 <h3>寒气挡不住脚步,济济一堂,见证物理人的执着</h3> 一、流程与组织 1、习题课观摩 <h3>习题研思巧设计,层层递进有深意</h3> <h3>年轻的脚步,步履坚实,文静下的炽热青春</h3> <h3>自学,合作学习,听课,记录,真实中的反思与求索</h3> <h3>马老师的朴实无华,心系学子,刻刻关注物理,殷殷相系学生</h3> <h3>杨强主任的深度凝视,目光所及,沉稳下的内心也许波澜壮阔,大教研,真数据……</h3> 2、自制教具专题报告 <h3>学生真实经历实验过程,十年前的资料还在,这是怎样的初心不改啊……</h3> <h3>大气压瞬时提起满满的一桶水,这是怎样的震撼?心,永远在物理上,物理人满满的睿智</h3> <h3>潜水艇的创意制作过程展示</h3> <h3>沉醉不知归路,教研哪有归期?</h3> <h3>背后的故事,又有谁能知其中味?</h3> 3、期中考试大数据分析 <h3>大数据,让我们反思,我们能做怎样的改进呢?</h3> <h3>不统计,无分析,我们做好胸有成竹了吗?</h3> 二、领导支持与重视 <h3>支持与专注</h3> <h3>思索与追求</h3> <h3>初心在安静听课中呈现</h3> <h3>认真组织签到</h3> 三、深度与专注 1、教研听课中发现的问题 <h3>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和授课设计思想建议</h3> <h3>概念教学的基本问题</h3> <h3>一篇课文的备课准备分析:</h3><h3>如何从高度上理解教材,</h3><h3>如何从深度上把握,</h3><h3>如何从浅处落脚</h3> 2、习题课的几点思考 <h3>习题的难度如何判定?</h3><h3>如何进行阶梯式习题设计?</h3> <h3>习题设计,马老师认为,</h3><h3>应当有归类思想,</h3><h3>可以设置层层递进式的训练,</h3><h3>可以有相对系统的呈现</h3><h3><br></h3><h3>同时,老师们在设计时应该:</h3><h3>从关注如何讲清楚向如何关注学生的学情转换,</h3><h3>一定要能把握学生如何理解这件事,</h3><h3>他们理解到什么程度,</h3><h3>我们如何检测把握,</h3><h3>这些应该是我们做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的!</h3> 3、教具制作中的探索与精彩 <h3>探索与改进</h3> <h3>灵动与真诚</h3> <h3>灵感,来自于专注</h3> <h3>小纸人跳舞</h3> 期中考试大数据支撑下的深度分析 <h3>马老师提到几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h3><h3>考试后我们把学生易错点挂钩到具体知识点了吗?</h3><h3>学生的错误呈现有哪些?</h3><h3>这些错误又反应了我们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那些问题?</h3><h3>我们应该如何改进我们的教学?</h3><h3>改进后又该如何检测我们改进的效果呢?</h3><h3><br></h3><h3>课题,其实无处不在!心在,教研就在,享受课堂,就在教学研究的路上</h3> 四、领导高屋建瓴的总结 <h3>杨主任对物理教研活动的总结:精密,震撼,深入!</h3> <h3>杨主任对评讲试卷的思考:</h3><h3>不批卷不评讲,</h3><h3>不统计不评讲,</h3><h3>不分析不讲评,</h3><h3>没有方法提炼不讲评,</h3><h3>没有变式训练不讲评!</h3> <h3>最后,杨主任高屋建瓴的要求我们,要在书,在标,在研。</h3><h3>活动已结束</h3><h3>教研永不止,</h3><h3><br></h3><h3>路,在脚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