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谁是省油灯 </b></h1><h3><b> 日常生活中,如果说某个人不好惹,不大好对付,常常会说:“某某不是个省油的灯”。</b></h3><h3><b> 从小就听人们这么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没有多想过什么叫做个省油的灯,只是把它当作一句市井俚语罢了。</b></h3><h3><b> 直到很多年以后开始收藏老油灯,学习老油灯发展演变的历史,才知道,这“省油灯”是确有其物的。而且是咱中国人聪明才智的象征。</b></h3> <h3><b> 省油灯至少在唐代就开始使用了,并在唐宋以后开始盛行。清代以后,洋油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影响灯具的发展,这是后话,暂不提罢。</b></h3><h3><b> 记得曾在《世界博览》(2005年12月号)上读到一篇文章,内容是追忆1120年古都开封景象的,题目就叫《追忆汴都繁盛时》,以外国人的视野,去看千年前那段繁华热闹的历史。其中有一节,专门描写当时开封的夜生活,文载:“在某人的宅第里,照明的是一种陶制的灯。它由内外相重的两只碗组成,里边的碗盛着鲸油,让石棉的灯芯得以燃烧;外面的碗盛着水,可以为里边的碗降温,来减少油的蒸发。普通人家则点一般的油灯或火把。街道两边,许多房屋的房檐上都挂着灯笼,一直延伸到很远的地方”。古都开封昔日繁华可见一斑。不仅有白日里我们从《清明上河图》上所看到的繁荣气派,亦可想见夜晚里灿烂辉煌、斑驳陆离的景象,而这景象,又全部都是由各种各样的油灯营造出来的,而省油灯,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b></h3> <h3><b> 所谓大宋朝,其实差不多是历史上版图最小的朝代。文人治理下的大宋,虽然政治追求不高,也没有开疆拓域的野心和能力,但却是一个追求生活趣味,注重生活细节的朝代。他们在各种器物的制作上都是极用心的,这中间就包括油灯。据《陆放翁全集·斋居记事》记载:“照书烛必令粗而短,勿过一尺。粗则耐,短则近。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灯檠法,高七寸,盘阔六寸,受盏圈径二寸半,择与圈称者”。语虽简短,却介绍了烛、灯数种及用法。省油灯说白了就是利用物理冷却原理,减少油的蒸发,以达到节油的目的。其形制如上文所述,大多是内外相套的两只碗形器,碗壁中间留出空间盛水,只不过这内外相套的两只碗有的是开放式的,有的是封闭式的,利用的都是两壁之间的中空夹层。至于其他的附属造型,那就看制灯人的兴致乃至用灯人的喜好了。</b></h3> <h3><b> 我有一盏碗式省油灯。说起这盏灯,还要感谢力高古物市场进宝斋的老板侯哥和侯嫂。侯哥大名侯玉玺,是位画家,为人热情厚道,颇受人尊敬。“侯哥”绝非戏谑的玩笑,而是熟稔朋友的尊称。侯哥知道我玩老油灯,一次在市场上见了这只油灯碗,完整、年份也不错,就帮我买了下来,一分钱没有加,原价让我,令我很感动。</b></h3><h3><b> 乍看这是一只很普通的油灯碗,灰白的胎,烧制的温度不高,几近于陶;厚厚的碗壁,桩台很高,口沿一圈凹槽,模压有简单的纹饰,且施了化妆土;全身只有灯碗碗坑里施釉,是为了防止油的渗漏;与三角形握把相对,开有放置灯草的流口,流口与周圈的凹槽相连,以便被灯草吸上来的残油,沿流口回流到碗盏里去。所有的一切,虽然都极简洁,却又透露心机,没有一点是白费了功夫的,实用。</b></h3> <h3><b> 然而,还远不止于此。这是一盏冥器,崭新地买来就随葬入土了,千百年后,又以崭新的面貌与世人见面。当时刚从侯哥手里看到这盏灯时,说心里话,并没有把它当回事,以为就是一盏普通的油灯碗。回到家里清洗时,在它三角形握把的正下方,有一个圆孔,没在意,以为是插坯留下来的“出气孔”。待清洗完把玩时发现:这圆孔做的极规矩,而且在圆孔下还做有规矩的乳突。这绝不是随意扎出的气孔,这是精心留出来的!当时心中略为一震,急忙找来一根细竹签往里捅,发现里边的空间居然很深很大,几乎与灯碗相同。天哪,这果然是一只其貌不扬的省油灯。只不过它被做成了中空夹层。我试着从圆孔中加水,竟然有与灯碗几乎相同的储水量。也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机关设置,这只看似普通的油灯碗,就变成了一只颇富匠心的“省油灯”。第二周,我便带了好烟去感谢侯兄。</b></h3> <h3><b> 很多年过去了,每每看到这个灯碗,就会想起侯哥侯嫂。今日写这篇文章,还要说声谢谢侯哥侯嫂,感谢他们做了大媒,使这个千百年前的尤物与我结缘。</b></h3> <h3><font color="#ff8a00">王军云,牧斋主人。1965年生,河北文安洼人。本行教育职员,处级职务、正高职称、硕士导师。工余崇古尚艺,喜文乐画好收藏,常于暇时码字涂画品古玩,牧山牧水牧身心。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理事、保定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保定市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兼灯具委员会主任。</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