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岁月(7)

洪歌

<h3>  我下放的梅桥茶场,坐落在肖家冲的金盆岭。20里肖家冲人才辈出,曾走出社会活动家、诗人萧山和中国佛教高僧虚云等名人。除了名人外,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还有名扬四海的回龙山摇石—一块80多吨重的神石,一人能抬动,并发出咣当咣当的声音,且从巨石的两边用线能在石底横拉而过。这里民风朴素,乡里和睦,村民热情好客。初到这里,最大的感觉是,肖家冲人相同的乡音,格外暖人。</h3><h3> 知青们虽然生活在孤山上,但小路与山下公路、村落相连,平时与山下的村民交往也密切。夜晚闲暇时节,我们知青也三三两两应邀去山下村民家拜访、做客。每当知青来到农家屋场前后,村民会主动呵斥吠叫的家狗,开门迎接我们的到来。农户习惯用芝麻茶和炒黄豆来招待我们,尤其是柴火炒黄豆喷发出来的香味使我至今记忆深刻。炒黄豆一般是农村主妇来做:先用水泡洗一下黄豆再捞出,柴火烧红锅后倒入黄豆翻炒,当黄豆被炒得霹雳啪啦响后,将预先准备好的盐水倒入锅中迅速翻炒即刻出锅。吃炒黄豆要趁热抓吃,冷了香味全无。吃着香黄豆,喝着香芝麻茶,真乃两香绝配!</h3><h3> 知青平时与回乡青年接触较多,与他们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有的还成了多年密切联系的朋友。通过与他们的密切交往,我觉得处事不深的知青其实还有很多方面要向他们学习的。比如不少的农民都深谙花鼓调,能拉二胡、锣鼓响器等技艺,在节气、喜庆、祭祀场合能表演自如,由此形成的民俗乡风,气氛热烈,和谐温馨,在城里是难以看到的。特别是几乎每个农民都擅长地方交流俚语,在与他们接触时如不懂俚语,不善会话技巧就会被调侃、作弄,并搞得无地自容。在知青点,先期我们下放的阳哥是这方面的高手,在与农民朋友交往时,有阳哥在,我们也不致于云里雾里。但下放两年后回城,我仍是这方面的弱智者,可见这里面的水有多深。</h3><h3> 社会上一直认为,知青下放对农村造成了较大危害,“偷鸡摸狗”肆意妄为。我认为在某些局部地区或某种场合知青与农民的矛盾是相对存在的,主要是人员素质、插队环境和疏于管理等因素造成的。与我们不远的某林场知青点,知青与农民就发生过械斗,主要是守林与偷伐激烈矛盾造成的。由此曾发生过这样的轶事:一年隆冬大雪天,我们去该林场知青点串门,猛敲大门不见开门,但听见里面动静很大,我们一声“啸叫”后,里面才开门。原来,前一天林场知青与当地农民才闹了一场大冲突,我们重重的敲门,里面的知青误以为是农民报复来了,正在准备棍棒侍候!如不是我们聪明吹响口哨,恐怕要吃棍棒了!</h3><h3> 我们茶场知青与当地农民关系还算融洽,多年相安无事,但如果什么事也没有,就不是知青了。晚上“抓嘛拐”顺便从农民地里偷摘辣椒、黄瓜等是有的,发生用工矛盾争吵几声也不在少数,个别知青惹事被告状也有……记得最清楚的一件坑农事件是偷鸡。我们知青没事时有在茶场练脚踩鸡的习惯:鸡婆是不怕人的,你只要丢几粒米在脚边,它就会来琢,此时你只要不动声色让它靠近点,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踩鸡爪,顺手一拧,鸡就到手了!这功夫我们知青都已练得非常娴熟,一段时间,茶场的母鸡一看到我们就躲得远远的。平时,功夫只练不实战,因为在外实施确实也下不了手。但有一次我们在候车回城时,眼见路边无人监管的鸡,脚痒了:丢食,踩鸡,手拧鸡脖子,一气呵成!没等鸡哀鸣,已经在包里了!等回到城里打开包一看,哈哈,还多了一只鸡蛋!唯一的实施,唯一的成果,唯一的罪过,从此,集体消声,今才公布!想起这事,我曾数次萌生向村民赔偿道歉之念想,但由于难以找到受害者的缘故,也罢!</h3><h3> 知青聚会在即,偷鸡之事,应在大家考虑痛改前非之列……</h3><h3> 照片与我合影的左者为老大哥阳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