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br></h3><h3> 如果把日历往回翻14610天,那就是1978年10月31日,整整过去了40年,78-1的同学不知道还记得这个日子,就是这一天。新疆工学院迎来了1978年秋季的新生。四十年过去了回想起来,还像昨天发生的事情。随便写点,算是对入校四十年的纪念活动。</h3><h3><br></h3><h3><br></h3><h3> 四年的大学生活好像总有说不完的事,不过那只能给自己班的同学说说。没有浪漫的,跌宕起伏,催人泪下爱情故事,肯定没人爱听。虽说过去了四十年但要说是革命传统教育,话又有点大,权当是追忆过去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叙叙大学旧事。<br></h3> <h3> <b>虞美人</b></h3><h3> 寒冬酷暑何时了?芳华知多少。明园昨夜又秋风。大学往事回首脑海中,校园大楼应犹在,只是校名改,当年雄心今何在,尤如和平渠水向北流。<br></h3> <h3>一、走进大学校园 </h3><h3><br></h3><h3> 40年前的初冬,改革开放的前夜,来自四面八方的互不相识的我们,踏进了大学的校门新疆工学院。那是多么的不容易,和当今的60~70%的入学率相比,我们那时候的入学率只有5~6%,真的是百里挑一,我们也真的是很幸运,走入了大学的殿堂。望着工学院的教学大楼,真是百感交集。我们曾是待业青年,应届毕业生,下乡知青,工厂工人或学校的老师。我1974年高中毕业就下到沙湾铁路知青农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直到今天才从农场上来,离开课桌已经四年多了,又重新走进来,真的是没想到,要好好的感谢邓小平啊。 新疆工学院,位于友好南路上,校园的宿舍楼,教学楼都是苏联风格的。工学院的地理位置也不错,东邻友好商场,西对自治区博物馆,北面明园红山,南面八楼宾馆。 <br></h3> <h3> 我们报到地点,就是在当时工学院的传达室里,我们报到以后就到了系里面去,当听到让我到系里面去的时候,心里是特别的激动,系一一这就是大学里面才有的部门呢,再也不是几年级了,真的上大学了。走到机械系看到了一幅标语--欢迎新同学,顿感亲切。到教室一看,先到的同学们正在打扫卫生,我们就一块儿动手扫地擦桌子。<br></h3> <h3> 教室也好像刚刚粉刷过雪白的墙,明亮的窗户,黑板上方自然是毛主席华主席的画像。那一天还发了一张电影票,前面是唐山地震,后面是大板结构,我们这一届学生只招三个班,有两个班是学建工的,那也是工学院新开设的一个专业。 我们这个班当时35名同学,大部分家住乌鲁木齐,也有少部分来自北疆。当时老师指定成立了由陆云担任班长的临时革命政府,负责班里的学习生活劳动文体活动。<br></h3> <h3> 二、劳动 入学教育</h3><h3><br></h3><h3> 那个时候我们入学没有军训,但是有劳动,报到的第二天开始,帮着建筑工人给房顶上面上炉渣。有装车的,有推车的。劳动了两天这对于我们已经回下乡知青不是问题,但应届毕业生就累得呼儿嗨哟的。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劳动特别的多,1979年的3月4号到人民广场清理广场上的冰雪。到医学院后面的鲤鱼山植树,等到第二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又去了一个多星期的挖防空洞,帮着工人师傅砌边墙,和水泥沙桨,往外运土。<br></h3><h3> </h3> <h3> 入学以后,我们就开始进行入学教育,就记得每天都有系里的老师带着我们,开各种会,在欢迎会上,把我们就像新媳妇儿进了婆家一样的介绍给每个亲戚,当然这不是介绍给什么二舅三伯,而是介绍认识学校的各个领导。记忆最清的就是书记李范林,还有一个副院长姓乔,长得非常的富态,说话总爱拖腔,比如说今天打扫卫生,他就来一个,我们一一一今天一一一打扫卫生。 此外文化考试复查,体检复查都是少不了的。<br></h3> <h3> 我们进校时候,工学院刚从老满城搬回来,当时那是八农的校址。文化大革命时老人家说了,农业大学办到城市不是见鬼吗?于是八农就搬到了农村去,现在拨乱反正八农又搬回来,工学院就又回到原来的校区。新疆工学院那一年应该是校舍最紧张的时候,当时仅招了三个班,一时宿舍也没有。当时高校住房紧张,很多宿舍楼都被老师们用做住宅了。但是老师都安慰我们,现在正在盖职工宿舍楼,盖完以后他们从宿舍楼搬出来,我们就可以进到宿舍里面去了,而且这种宿舍都是苏式的木地板,冬䁔夏凉。我们也感觉到面包会有的。<br></h3> <h3> 当年新建了一批宿舍楼在施工。我记得那个时候,临时锅炉房周围都是用那种芦苇围起来的,现代化的锅炉,围在古时代的芦苇里面,一下穿越了很长的时空,看着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h3><h3> 三 开始上课 </h3><h3> 刚进入大学,一切都感到非常的新鲜,比如大学的课是两节连在一起上的,而且相同的课一般都是上大课,比如中共党史,高等数学,那时候没有阶梯教室,我们就到建工班教室,那是一个长条形的大教室,长度是两个教室,坐在最后面的同学听课,看板书就比较吃力。每到了上大课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是捷足先登,搬着凳子去抢有利地形。也没有多余的桌子,两个人的课桌,三个人挤一起,有些占不到桌子边儿的,只好用自己的膝盖当起课桌来了,在那上面记笔记。想想当年也是挺艰难,但比延安抗大强多了,也比当年的西南联大更好。 学校有图书馆,有阅览室,自习可以到阅览室去,这都是在中学不曾有的。记着第一个学期开的课有高等数学,中共党史,普通化学,外语体育。每天课间,校园都不停的在播放着abcdef的英语字母歌,一时成了主旋律,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我们的校歌呢。<br></h3> <h3> 四 治学严谨的赵老师 </h3><h3><br></h3><h3> 刚进大学时,赵老师教我们英语,他对教学真是认真负责,有责任心,从教abc开始。那时候,外语教研室仅有一台录音机,他每天早上提过来放在我们班里,我们跟着录音机念英语单词音标,赵老师也来的特别早,那个同学发音不准,他都及时纠正。讲课时特别注意语法的分析。他改的作业,连标点符号错了,他都用红笔在一边改过来,字母写的不规范也得改过来。更为主要的是赵老师谦虚。每次测验或考试,他给的答案,都是用工整的字书写,而且注明是参考答案,对比现在有些老师教龄不长,在答案上面写的是标准答案,真的让人汗颜。遗憾的是赵老师就教我们了一个学期,他若一直带着我们,相信我们班的英语水平还会比现有的水平要高,因为他的教学真的是很认真从严要求。<br></h3> <h3> 五 给王军当邮差<br></h3><h3><br></h3><h3> 大学二年级以后,我和王军打的交道比较多了,因为王军到后面来坐了,说实话按身高,他应该坐在后面,快1米8的大个子,坐到前面是有点挡后面同学的视线,当初他坐到前面也是有理由的。学工科的女生就少,学铸造的女生就更少,因此美女在我们班还应该算稀有资源。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班的美女都坐在前排,坐在前面近水楼台,用现在的话来说有地缘优势。不管怎么样,多一些接触机会为日后交朋友,总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吧,但是王军不知怎么回事坐到后面来,我想可能前面的美女已经名花有主,或者是王军主动退出。对于王军,我曾经说过他,找女朋友也要主动出击,要有一点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善于钻和挤方得成功。看王军在情场上没有进展,我想这个大帅哥也真是的,也不知道买些秋天的菠菜给人家送去。有些男女同学虽然坐得很远,一个前面一个后面,以后也终成眷属。 王军坐到后面时,我看他开始给一个发小的女生写信,那个女生住在西安。那时候没有微信,也没电话,一封信到西安,来回要十来天,每次王军寄完信后,都是猴急地盼着回信,我看他着急的样子,心想要给朋友帮个忙,要缩短来回的时间,避免望眼欲穿。我告诉王军,信写好后,我可以帮助他投递到列车上的邮政车邮箱中,这样可以省2到3天的时间,王军一听非常高兴。从那以后,王军每次写给西安的信,都是交由我带到火车站,直接放到邮政车的信箱中发去,这样总可以节省三天左右的时间,因为信投到到乌鲁木齐以后还要经过邮政局的分拣,装汽车后再上火车。对于王军来说,也缩短了他的盼切时间。就这样,我开始给王军当邮差,我也希望他们能够真的能成,但是总觉的希望不大,若大个乌鲁木齐市还找不到知音。有时候上午一收到那个姑娘的来信上课时候,王军就开始写回信,这也是坐在后面的好处。到中午放学时交给我。等到王军下午放学回家的时候,这封信已经在兰新路的列车上往西安的途中了。1982年我们去上海实习路过西安的时候,王军还去会了那个姑娘,但后来的发展我就不得而知了,其结果是白白浪费了王帅哥的情感。<br></h3> <h3> 六、印象深刻的马肉和发糕</h3><h3><br></h3><h3><br></h3><h3> 我们进大学时,户口和粮食关系都迁到学校。一天三餐均在学校吃饭。 一九七八年刚进校时,乌鲁木齐的付食品供应还不怎么样,粗粮是30%~50%左右。经过十年动乱,新疆的粮食生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常说,王震开荒,王恩茂种粮。龙书金吃光,赛福鼎拉粮。我们上大学的时候,赛福鼎刚离任不到一年,托他的福继续吃玉米面。那时候吃的玉米面,很多都不知道是从美国进来的。在天津港上来,然后用火车从天津运过来。有时货票上写着是饲料,的确玉米在美国是用作饲料的。到了我们这里,就成了主食。我们一边吃着美帝国主义的玉米面一边想着如何解放全人类。 <br></h3> <h3> 这玉米面摆到桌子上的,就是金灿灿的发糕。有时候上面还有一些葡萄干,红枣等,味道还是不错的。当时是每8到10人一桌,几十张桌子在食堂,饭菜都是一样的。白菜,土豆,萝卜轮番上阵,连豆腐都很少见。不知怎么回事,我们上学的那一年冬天。学校食堂的马肉特别多这说明学校还是想着一切办法来改善我们伙食的,从大二开始后面我们的食堂就很少见到马肉。当然了这些马肉没有现在的伊犁熏马肠的马肉好吃。估计也就是白水煮了煮,切成片和各种菜炒到一起。虽然看着和牛肉差不多,但吃到嘴里就比牛肉要差远了,它的肉丝比牛肉要粗一些。就这样隔几天的马肉炒萝卜或马肉炒白菜,还有那金灿灿的大发糕,就是我们中午的美味。有时候食堂也供应抓饭,米饭。但很少有拉条子,不知道现在的食堂有没有。 吃完饭后,常常是一个人洗碗,大家轮流干。洗完了把餐具往桌子上一摆。这个包伙制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大家吃的都一样。有点像部队上的食堂,没得挑,没得捡,不管你爱吃什么?到现在还能想起那时候的食堂,在二楼木板地,圆桌子的颜色黄色的,一桌一桌的没有坐位,大家全都站到哪儿,据说这样子进食对胃很有好处,便易消化。再想想现在的大学生,食堂里面各种小炒都有,就这样有些还是不满足,有些同学叫外卖,这真让我们这些人不可思议。<br></h3> <h3>七、难忘老师的乡音</h3><h3><br></h3><h3> 我们班的班主任是糸办公室的杨秘书,他瘦瘦的个子,戴眼镜表情比较严肃,也是新疆工学院毕业说起也是学长,入学一开始,他带领我们学习讨论,少不了要读各种文件,介绍学校的各种情况。 </h3><h3> 乌鲁木齐这个地方,特别是高校,一般讲普通话,有些老师来自全国各地也带一些乡音。杨秘书的话,说是普通话,有带了些新疆口音,但又不完全是新疆方言,他每句话的重音好像都在后面,整个语调游离于山东话和新疆话之间,独具一格,别有风味儿,自成语系。四年大学生活,杨老师的语音深刻在了每个同学的脑中。</h3><h3> 还有其他任课老师的方言也给同学们深刻印象。</h3><h3> 教机械设计的宋老师,“第八章卒(轴),tmd我喝醉了,我骂人了”,上海话。 </h3><h3> “熵是伤透脑筋,焓是含含糊糊”,这是物理化学老师的四川话。 </h3><h3> “π键,肩并肩”,化学老师的甘肃话。 </h3><h3> 硬脂酸,二乙酯三乙酯”,山东话郝老师。 西欧二,西欧幺,冶金原理的孙德水老师。 </h3><h3> “考试中有他七八个不及格,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这是电工杨老师的上海话。说起在大学的功课里面,让我们班最为吐血的就是电工,另一个就是理论力学,这两门课把同学们都考糊了,考得七窍生烟。<br></h3> <h3>八、点灯熬油的课程设计</h3><h3> </h3><h3> 大三的时候我们第一次做课程设计,是设计一个二级减速器,这个设计工作量还是很大的,有很多的计算量,还有画图零号图纸,画完以后还不能特别的脏,因此我们要特别小心,画图的时候找一些报纸把不用的地方盖起来。,有点儿像外科医生做手术用的消毒巾只露出切口。<br></h3> <h3> 不过为了保持图纸的干净,我们也有秘密武器,这个秘密武器就是用白馒头来擦图纸,这个图纸一擦,果然是见效果,所不同的就是白馒头黑的就像高粱面窝头一样。这个秘密武器有的是说从机制772班学来的,有的是说我们窦老师讲的,据说文化大革命前有些大学就这样子使用过。反正是出处不详,但确实很管用,只可惜雪白的馒头作出了牺牲,为此也要付出多吃发糕的代价。<br></h3> <h3> 大学里面的最后一次毕业设计是毕业设计课程,这个关系到毕业成绩,因此大家都十分用心。记得那时候做这个毕业设计,很少有晚上正常睡觉的,有时候凌晨睡觉。我们挑灯夜战。这个毕业设计有设计说明部分,订起来厚厚的几十张纸,上面有计算,除此之外还要画车间平面图,有一张总的平面图和几个侧面图组成。这也是一个工作量颇大的。 我们做的是铸造车间设计。设计一个年产五六千吨的铸造车间,由于铸造车间比较复杂,除了地上面也有设备,地下也有设备,空中呈交叉布置,稍微不注意就会发生干涉。常常为了一台设备的布置绞尽了脑汁,反复的画好几次。混砂机,振动造型机,皮带输送气动输送,地坑,天车。型砂的走向,废砂的走向,还有排水等等都是要考虑的,考虑造型工部熔炼工部的匹配。每个人一张A0的图板铺着图纸,旁边课桌放着从图书馆借来的各种书籍,什么铸造手册,铸造设计参考资料,还有从上海实习时收集的资料放了一大摞。每天晚上都要搞到凌晨三四点钟才到宿舍去休息。画图占了很大的工作量,那种场面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但是现在的大学生是否还这样做毕业设计不得而知,我在无锡铸造有限公司的时候指导几个学铸造的做毕业设计好像没我们那么忙,他们搞的是计算机模拟凝固过程。他们的时间比我们的富裕的多,好像将近半个学期都是在搞毕业设计。他们有时候该上网上网,该谈对象谈对象。而且收集资料也比我们当年方便的多,上网一查就有了,接着再按几下Crl-C Crl-V。当我说起我们当年做毕业设计的时候通宵达旦的,他不禁张大了嘴问岳工你们不是搞核潜艇吧? 这个设计做了大约一个月,做完以后很多人都熬得疲惫不堪。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毕业设计人憔悴。做这个毕业设计的时候很多人几乎就是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食堂,很少再去其他的地方。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多人的毕业成绩都拿到了优秀的成绩,这次毕业设计也为我们四年的大学画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br></h3> <h3>九、第一次上计算机的纠结</h3><h3> 在大三我们学习计算机,那一门课也是同学比较喜欢的,回忆起来和现在的计算机课完全不一样,第一,我们在此之前就没有见过计算机,我们常常把自己用计算器叫计算机。不像现在的大学生,有的上学之前就跟电脑打过交道,甚至有的还在托儿所,幼儿园的时候就会玩iPad。第二学校也没计算机,要去旁边的地调处去看计算机用计算机。记得我们学习的是FORTRAN高级语言,天天在作业本上编写程序。考试的时候,老师出了一道题,是做一个模拟凝固过程的温度变化的程序,好像是这样子。现在用计算机模拟铸件凝固过程很普遍。要说起来我们还是计算机模拟凝固过程的教父呢。同学们两个人一组进行编程,那时候还是用纸带输入法,由程序员将程序输入到纸带机上,先在纸带上打上孔,还要进行校对,每个同学都拿着纸带,对着上面的穿孔11010101,011000011,整个教室里面就这两个音节此起彼伏,那一校对下来好多人的嘴,估计都喊酸了,因为就这两个音节,喊的人嗓子也有一些干,当时想这样子用计算机可真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啊! </h3><h3> 到了上机的时候了,我们带着自己的编的程序,然后由的程序员将打孔纸带去上机,都满怀信心,但是令人失望的是,第一次没有一个同学的程序能通过,在针式打印机嗞嗞的声音中,计算机那边毫不客气地打出了一张张勘误表,让人感觉不爽。 于是对着勘误表就开始进行时修订,记得那个机房很干净,地板擦的很亮,于是同学们有的就甩掉了棉衣,就三五成群地趴在地上,或围在桌子周围。对着程序一个一个的对,远远的望去,整个地板上两个人一组,三个人一组趴在那里,手里拿着自己的程序,一个一个的对,看上去就像是战场上准备匍匐前进的部队。当时窗外正是冬天,白雪皑皑,而里面则是热气腾腾,那个程序搞得很多人头上冒汗,搞得时间很晚,到了天黑以后有些还没搞完,只有带回去自己一点一点的修改了,那个情景还令人记忆犹新。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大家的努力,最后全班的程序都过去了。<br></h3> <h3>十、天池,白杨沟 丰富的文艺演出</h3><h3><br></h3><h3> 我们这个班有朝气课堂认真学习,课下生动活泼。大学期间为了活跃大学生活,班上经常组织同学们去野游。第一年暑假组织大家上天池,我们找个解放牌车,在车厢放几条凳子,唱着歌就往天池出发了。那个时候汽车可以一直到湖边。在天池同学们尽情的玩耍,有爬山的,有对着愽格达峰念诗的,还有下水去游泳。第二年是白杨沟,在南山的瀑布下,又留了我们的足迹。<br></h3> <h3> 还有在乌拉泊水库下面的柳树林,一边聚餐一边编些节目,自娱自唱。特别那个学街头卖药的表演让许多同学笑的前仰后合,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是艺校表演系的学生呢。因为有些同学跳舞也非常专业。<br></h3> <h3> 到了元旦,我们把教室布置得焕然一新,用各种彩带气球灯笼装饰的有节日气氛,然后同学们在一块儿联欢,击鼓传花,花落谁家就必须出节目或唱歌跳舞讲故事,还有陆亦工小提琴演奏,悠扬的乐曲回荡在机械糸的上空。每次学校组织各种文体活动,都能见到我们班文艺积极分子身影,同时体育活动也不落后。特别是我们班那个模仿秀在一次学校文艺汇演中模仿卓别林演的节目,那节目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眼球。随着音乐的起伏,一个活生生的卓别林在新疆工学院的舞台出现,那惟妙惟肖的表演不断引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掌声还是停不下来。<br></h3> <h3>十一 可爱的78-1班</h3><h3> </h3><h3> 77、78级学生的特点是多元化,从年龄上来讲,我们班最大的与最小的差十三岁,13岁啊,若在街上遇上,最小的要喊最大的叔叔或阿姨。而且生活阅历不同,有刚从学校毕业的应届生,天真淳朴,聪明活泼。也有在农村农场接受再教育的知识青年,刚强坚毅,吃苦耐劳,还有已经参加工作多年的在职职工城府颇深,每临大事有静气。有的人外向,爱说爱笑,有的人内向,深藏不露。</h3> 那个时候大多数同学都刻苦学习,我们旁边的机制77-2,79-1和我们一样。因为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有时候停电了,就从课桌里摸出蜡烛点上学习。每学期结束很少有人挂科。 <div><h3> 班上有刻苦学习认真读书的,考试的时候目不斜视,也不窥探他人试卷,也有学习但求过得去,追求结果不注重过程,考政治经济学时书从课桌位兜里掉下来的举动。</h3><h3><br></h3></div> <h3>十二。美女如此多娇</h3><h3><br></h3><h3> 学工科的一大特点就是女生少,尤其是热加工专业女生更少,有时候一个班都没有女生。可怜老天眷恋我们班有八朵金花,虽然占1/4不到,还有一个巳婚,但是颜值颇高,你若进了我们的教室,抬头见着林青霞,回身又是张曼玉。我们班的女生行走在走廊或校园时,很是吸引眼球,十个人有九个人回头看,也就是回头率高,有一个不看的,你知道为什么?那是晚上睡觉落枕了,颈椎不好活动,扭不过头来。那时候我们到建工去上大课,我有一次坐在后面,听着建工班的那位男生岁数有点大同学说,你看机械781的那些个丫头,一个个长得把人心疼哈的。<br></h3><h3> 美女如此多娇,引无数男生竞折腰。<br></h3><h3> 不过胆小的耳边总响着杨秘书入学教育的话:大学期间不许谈恋爱!这就像个紧箍咒,箍着他们不敢动。但也有不信这一套的,因为毕竟我们班女生少男生多,用现在的话说是狼多肉少,必须先下手为强。我们开学课程特别紧,第一年的寒假一直拖到正月初一才开始放假,大年三十上午还在考化学课。 </h3><h3> 这一年的春节,胆大的男生就已经开始行动,借着拜年的机会,提上秋天的菠菜,开始往自己的目标家走动,犹如电视剧《父母爱情》中的江德福。……2路………铁………(此段删除341字)。 </h3><h3>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尽管那时候大多数不知道弗洛伊德与帕拉图的学说,但梁祝的故事一直在不停的上演。小学一队一队,中学一堆一堆,大学一对一对。你若到现在的大学生中去看看,不谈恋爱的很少。感慨我们那时候是相当守规矩的,大多数同学只顾着学习,不敢越雷池一步。几对谈恋爱只能犹抱琵琶半遮面。给多数同学的感觉是月朦胧鸟朦胧,似近似远最有情,是真是幻不分明。 </h3><h3> 往事越千年,魏武扬鞭。时光带走了青春,皱纹爬上了脸脥。也许有人还在为当年沒抓住机遇而纠结,有道是:花开堪折只须折,莫等无花🌹空折枝。时光一去不复返,如今只有去歌厅唱唱🎤《有多少爱可以重来》。</h3><h3><br></h3><h3> </h3> <h3>十三、上海实习回放 </h3><h3><br></h3><h3> 1。向往上海 </h3><h3><br></h3><h3> 去上海实习,应该说是我们大学学习的一件大事情,也是盼望已久的。早在我们入学时老师在介绍专业时候就讲了,我们毕业前有一次上海实习,当时大家听的都比较振奋,能到内地去学习学习,确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开开眼界。 我们是78年11月份入的学,翻过年1979年3月份,我们的系秘书杨老师就带着一个民族班,去上海实习了。看着杨老师带着那些同学去实习,我们的心里也是痒痒的,想着三年以后我们也要去上海,只觉得时间好长。 </h3><h3> </h3><h3> 2 准备出发</h3><h3><br></h3><h3> 上海实习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开学后仅上了一个月的课,主要是一些专业课如《铸造车间设计》,随着实习时间的临近,很多同学的心已经飞到了上海。 </h3><h3> 出发前老师专门开会讲了实习注意的事项,老师讲了实习的时候去怎么收集资料,怎么看人家的生产线,然后回来怎么做课程设计,设计师应该注重哪个方面?哪个方面是重点?主要注重专业方面讲的。 </h3><h3> 班上召集开了班长,团支部书记开会,讨论了实习时应该注意的事项,特别是在火车上的旅途中要注意安全。到大站下车的时候,一定要有人在车上看行李,上车铃响后及时上车。那时候买一张乌鲁木齐至上海硬座车票,60.5元,卧铺100元多一点,可就这样没有一个同学坐卧铺,如果把这件事放到今天,恐怕要翻个个,那就是没一个同学坐硬座,说不定还有人坐飞机去。 </h3><h3> 我们取票的那一天是王军和苏宁骑着自行车,一个装着2000多块钱,一个护驾到火车南站的售票厅去取的车票。那个时候这个钱可是个大数目,可能我们长这么大,还没有拿过这么多钱呢!<br></h3><h3> <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说起这个售票厅,还是我在接受再教育的时候,一块参与建造的。那是1975年,当时作为乌鲁木齐铁路局给自治区成立20周年献礼项目,想想这有我亲手砌的地基片石基础,外面清水墙有我勾的砖缝,还有上面上的大梁,屋面的槽形板和防水层都酒下过我的汗水。</span></h3> <h3> </h3><h3>3 列车来了年轻人</h3><h3><br></h3><h3> 1982年3月13日这一天我们乘54次列车出发了。 </h3><h3> 我们到上海实习,很多同学都是带着行李被褥脸盆,为了抢占行李架,同学们商定到乌鲁木齐西站上车,那个地方是车库上车还空着,可以尽情的占行李架。上车以后,才发现我们的票都没有检,如果列车上要是罚款可是没得说,到乌鲁木齐站后又拿上车票到检票口,从新把票检了。 </h3><h3> 由于火车西站太远,很多家长和朋友都是到南站来送行的。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车站站满了送行的人,还有些是同学的拉菲克。 </h3><h3> 车站广播响起来了,旅客们:往东开往上海的列车即将开车,送亲友的同志,请远离车厢往后站。汽笛一声长鸣,车轮徐徐转动,咣当咣当的声音不断的加快,一伙时代的宠儿坐在8号车厢,开始了往东的旅程。 有些同学也许是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去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自然是十分的兴奋高兴。同学们在一块儿打牌,看两边的风景。有些人在讲故事,我们35个同学集中在车厢的这一段欢笑着,时不时响起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的歌,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把车厢的气氛也推向了高潮。在车上我们帮列车员扫地,擦地,提水,不忘弘扬着雷锋精神。 当时有些同学还觉得这趟车一次把我们拉到上海是一个火车头,其实要经过很多的铁路局车头要换很多次。从乌鲁木齐出来是内燃机车,一直把我们拉到鄯善,又换成了蒸汽机车。<br></h3> <h3> 4 火车上的生活</h3><h3><br></h3><h3> 在天水往宝鸡去的时候换成了电力机车,几个同学散步走在前面看见电力机车,问列车长为什么换成电力机车?列车长说你们学机械的这点还不知道吗? </h3><h3> 我们的座位集中在列车车厢的一侧,而且这节车厢隔壁是软卧连着餐车,尽管如此,也很少有同学到餐车吃饭,一般都是吃的盒饭,记得那一盒饭大概是八毛钱左右,火车上的人把它叫盖浇饭,现在有些餐厅还有这种饭,那种铝制的饭盒。每到吃饭的时候,穿着白色衣服的餐车服务员就推着饭车一路走来,用上海话讲大米饭。 </h3><h3> 在车上,很快一会儿就到吐鲁番,鄯善哈密,天慢慢的黑下来了,车厢的灯也亮了,但同学们丝毫不觉得疲倦,时不时的歌声继续飞出来,打牌得兴趣盎然,发呆的人几乎没有,到了后半夜,困神来找同学们了,有的张着大嘴打着哈欠,有的靠在椅子觉得眼皮发沉,有的趴在茶几上渐入梦乡。 早上6点钟大部分同学还在迷糊着睡觉。列车的广播就响起来了。因为这是上海客运段值乘的车,他们的作息时间要比我们早很多。<br></h3> <h3> 5 车上惊魂</h3><h3><br></h3><h3> 第二天中午列车已经出了新疆,进入甘肃境内。</h3><h3> 我们这个集体出去,大家都能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在车上为了让一个同学睡一会儿,几个同学就在座位旁边站着。 第二天下午当列车运行到张掖到山丹区间时,一名同学突然栽倒在座位上,牙关紧闭,也许昨天没有休息好太疲劳了,这一下子把同学们吓得不轻,有的赶快掐人中,不一会列车员列车长都赶了过来,一看这种情况,就先把他安排到卧铺上去躺着,由于没有空卧铺,只好先放到列车员休息的宿营车上,这一下把大伙的心都揪紧了,随着时间1分1秒的过去,但这个同学的病情仍不见好转,怎么办,这种事好像也没遇见过,最后班长闫老师在一块商量了,还是下车去吧这不是一般的伤风感冒,如果发生什么意外就不好了,找个医院好好看一看。将这种情况告知列车员以后,列车员和列车长也觉得应该送到前方车站医院,但最近的医院是在河西堡车站。到前方站停车时,列车长到车站向值班人员说明了情况,请他们跟河西堡车站联系,安排人来接站,安排好这一切,天已经快黑了。列车还在不断的行进中,咣当咣当的铁轨声。 往常我们这个喧闹的角落顿时安静下来了,大家心里都不是滋味。 </h3><h3> 过了一段时间,列车到了河西堡车站,班长又指派两名同学下车陪同,大家都有些担心,好在车站工作人员热心的帮助联系医院。在进行了治疗以后,休息了几天,这两位同学又陪着他重新赶到上海,在此期间,得到了车站工作人员的大力协助,用现在的话说太给力了,真是一个共产主义的凯歌。以后每当我坐火车路过这个河西堡车站的时候,当时的那一幕幕都会像电影一样出现在脑海中。如今这个车站名字已经改为金昌车站了。 </h3><h3> 河西堡车站开车后,班长叫大家集中一下,讲了讲情况,要求大家注意休息,要保存体力,我们的路程还有两天多的时间,不要总处于亢奋状态。这一夜大家没有再聊到很晚,早早的就休息了,有的靠在椅子上,有的趴在茶几上,还有个同学干脆把带的行李打开把被子往座位下面一铺,也不管那种各种味道了,先休息好再说。列车从河西堡开出不久过了武威,就开始往乌稍岭上面爬了。</h3> <h3> 6。夜过乌鞘岭</h3><h3><br></h3><h3> 乌鞘岭海拔3650米,气候异常寒冷,一年中冬季长达7个月,山顶常年白雪皑皑;作为河西走廊的天然屏障的乌鞘岭,自古以来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 </h3><h3> 乌鞘岭的盘山铁路,因线路爬行坡度大,弯道多、坡度陡、路况差,爬乌鞘岭要用两个火车头,一个拉,一个推,扑哧扑哧地吐着浓烟,像老牛拉车。火车到山顶乌鞘岭车站时,见到了一个铁路工人戴棉帽,穿羊皮大衣。那夜晚肯定是很冷很冷的了。 一阵阵冷风不断的吹进车厢,很多同学开始往身上加衣服。 火车下乌鞘岭速度明显的加快,也听不到火车头哼哧哼哧的喘气声了。风驰电掣,声如雷鸣好像一下轻松了。 天快亮时,列车到达兰州车站,这是一个大站,我们在列车上的第二个晚上过去了,时间过去了一半,路程也走了一半,还要在火车上待将近40来个小时。这一夜同学们基本都休息好了,虽然没有卧铺睡觉,但是趴着的靠着的,总算迷瞪了一会儿。<br></h3> <h3> 从兰州开车后,两边的景色就变了,天气变热了,两边也看到了绿色的庄稼和村庄,正在返青的麦苗不断飞㢮而过。沿途的车站卖东西的也多起来了,不像在西北地区,什么也看不到,在天水宝鸡西安车站,叫卖的烧鸡烧饼也跑到了同学们的小茶几上。<br></h3> <h3> 7。终于下车了 </h3><h3><br></h3><h3> 第四天的下午,列车进入江苏境内,晚上到达南京在过长江大桥时,同学们都爬到窗户上看大桥的灯光像盘在长江的一条巨龙,花灯点亮,璀璨迷人。江面上往来的轮船,亮着灯在移动,像是一座座移动的楼房。过了南京,离上海就不远了,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不断的通过,经过了80多个小时的旅途,车到上海北站,几位先到的老师来车站接我们。 见到了老师和大上海一下就忘掉了几天的疲惫。 <br></h3> <h3> 到上海我们这些人一下车,同学们有的扛着行李提着脸盆,远看像是灾区来逃荒的人,走近像是现在的打工族,跟前一看是新疆工学院来实习的大学生,当年的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这样的。<br></h3><h3> 我们住在上海工业大学,条件还不错。食堂的饭菜比我们想象的更好吃。还可以去他们的教室看书写笔记。</h3> <h3> 8。上海,我们来了 </h3><h3><br></h3><h3> 到上海后先休息了两天,让我们先把上海这个环境熟悉一下,第二天一早,很多同学就相约到上海去逛去了,那一天我和王军到了上海最大的百货商店第一百货商店,这是一个老字号,那么大的营业面积,一切让我们开了眼界。到上海后高楼大厦自不必说,最让人印象深的就是上海自来水的漂白粉味道味道,让人有些不太习惯。<br></h3> <h3> 我们实习的时候,分布在上海各个地区的工厂都比较远离我们的驻地,为此学校给我们每人买了一张上海月票,当年的上海月票6块钱一张,拿着月票,我们先把上海的公交车熟悉了一下,这里有很多都是我们不曾习惯的,比如在上海坐公交车是上车出示月票,下车人家就不看了,我们一时不知道,上车不出示月票,等待下车的时候亮着月票,车上的售票员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盯着我们看。<br></h3> <h3> 9 大雨来个下马威</h3><h3><br></h3><h3> 两天休息的时候,上海的天气还可以,但是当第三天我们准备到上海柴油机厂去的时候,老天给了一个下马威,那一天的雨下的特别的大,这种雨在新疆下一会儿就停了,他这个雨下起来就没完,我们在新疆一般穿个球鞋都对付下雨。那一天,穿的鞋都跟在水池子里面捞一样,劳保鞋球鞋皮鞋,尽管老师说让大家把胶鞋带上,但是很多同学都没有这个准备,雨伞也准备的不充分,那一天真是彻底的成了落汤鸡,湿漉漉的衣服一直穿在身上,到下午回到宿舍。马路上的喇叭里传出了苏小明唱的毛毛雨。她唱的是天上飘着毛毛雨,淋湿了我们的头发,实际这地方下的是大暴雨,淋湿的不止头发,从头到脚都淋湿了。 实习的头几天是集中在一起,去了上海柴油机厂,中国纺织机械厂,在中国纺织机械厂,我们看到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无箱射压亨特造型机,接着又组织我们,听老工人介绍厂里的情况,介绍情况的那位老师傅大概有50多岁往60岁走,他先介绍了上海中纺织机械厂的历史及生产规模,不知道怎么的,他介绍着突然就讲起了上海中国纺织机械厂,地下党党员的斗争,说那些地下党如何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到了文化大革命时候,又如何受到了四人帮的迫害,讲得情绪也十分激动,我们暗自想着和实习不知有什么关系。 <br></h3> <h3> 10。工厂实习</h3><h3><br></h3><h3> 实习的时间是每天早上7点多起床吃饭,然后上公共汽车站,只见上海的公交车上一个个售票员,胸前挂着帆布票袋,一手拿小红旗不停的在车框上敲着,一边儿喊着当心当心。实习的主要任务分为两大块,一个是在各个工厂的车间现场看,看看设备的运行状况,看设备的配置情况,这个比较辛苦,每天在铸造车间爬上爬下,特别是铸造的型砂配制工段,设备纵横上下。上来下去十分小心,而且空气浑浊,两个鼻孔总是黑的。另一部分就是搜集有关毕业设计各种资料,这项工作一般由老师来进行,如他们厂的砂铁比,铸件价格,型砂配比,造型机型号,主要性能,或者一些设备的图纸工艺。那年月没有复印机,也没有数码相机,很多资料能拿过来以后,大家就拼命的在一块抓紧时间抄,只听见笔尖的声音在纸上哗哗响,没有一个人说话。<br></h3> <h3><br></h3><h3><br></h3><h3> 后面实习的时候分成了六个小组,分别到不同的工厂实习,中间我们还交替着换一下厂子,比如说我们在上海中机厂实习的,去到上海第二缝纫机厂实习,第二缝纫机厂的同学就一下成了那个厂的主人。就热情地招待我了,一边领着我们参观工厂的各个车间,讲工厂的设备情况,主要流水线的工作性能。同时还不忘介绍他们这个食堂有什么特别好吃的特色美食。<br></h3><h3> 实习的时候有些上海师傅问我们这些来自新疆的学生,你们现在还住帐篷吗?你们上学都骑马吧,真让人哭笑不得。</h3> <h3> 实习一天也是挺累的,中午得不到休息,好在下午我们可以就在工厂食堂吃完饭,然后再洗个澡,干干净净的回到宿舍。当然有时候路过南京路的时候,也下车到南京路再转一转,享受一下大都市的夜景,买点东西。<br></h3> <h3> 在实习的时候,也发现了上海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他们善于吃苦,感觉比新疆的工人要勤快的多,有些工人中午自己带饭,然后把饭盒放在刚浇完铁水的沙箱上热。车间的流水线转起来以后就不停了,不像我们新疆十月拖拉机厂的流水线,其实就是个流动的砂箱存放场地。他们有些女工也特别能干戴着口罩和帽子,一般都在清理车间,清理铸件,磨砂轮滋滋的噪音。有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一些50多岁的老工人还在现场忙着。<br></h3> <h3> 我们实习时候每人都拿着一个本子,每到一个工厂都是先问年产量多少吨,厂房多大面积,造型工部多大面积,熔炼工部有几台冲天炉?有几条生产线。 </h3><h3> 实习的时候还到上海安亭汽车厂去了一趟,他们克隆了当时最先进的德国KW髙压造型线。70年代我国从西德给二汽引进了KW线,上海在港口卸货时将全部设备测绘下来,仿造了一条KW线装在安亭,但由于液压件不过关,到处漏油,被戏称为“安亭油田”。因此我们去的时候,该生产线并没有开工,静静的在那躺着,当时据说这条线也不太好用,一直在调试。</h3> <h3>11。写完实习报告后</h3><h3><br></h3><h3> 每天晚上回到上海工业大学以后,我们都要把一天的实习工作加以总结,有时候我们就到学校的合班教室里面去,寻找一个位置,猛一看,还以为我们是本校上晚自习的学生呢。 <br></h3> <h3> 写完实习报告,在回到宿舍的时候,就是大家互相交流在上海的心得体会,有逛商店听不懂上海话闹出的笑话,有的商店上海人不理事讲普通话外地人的尴尬。<br></h3> <h3> 更多的同学把在上海各商场购物的商品拿出来,有当时比较时髦的针织涤纶裤子,中长钎维上衣。当时上海服装的式样还是引领着全国的潮流,上海的大白兔奶糖,上海食品厂的蛋糕,还有给小孩买的衣服,给亲戚带的花衬衣等。<br></h3> <h3> 同学们不停的交换着哪个商店有比较时髦的衣服,哪个商店的价格比较合适?上海的十大百货商店都各自在什么地方?当然也有同学说南京路上书店也是不错的,可以买到什么什么书,我记得有一本铸造车间设计,就是在上海南京路上的最大的新华书店买到的。<br></h3> <h3>12。放松的星期天</h3><h3><br></h3><h3> 在那一次的实习中,同学们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借此机会浏览一下江南的大好河山,想着到那个苏州古香古色的园林,或者杭州西湖,甚至也想再去看一下南京长江大桥,但这些最后,都被老师否定了,班主任告诉大家,我们只能最多到苏州看看就行了,其他的地方就免了吧,以后你要工作,有的是机会来看。<br></h3> <h3> 又是一个星期天,没有实习的事情,很多同学都早早的起来了,天气也不错,四月的江南正是踏青的季节,大家在前一天就计划今天的浏览,有的乘火车到苏州去看园林,有的上无锡太湖上的鼋头渚欣赏湖光水色,也有坐着黄浦江游轮前往吴淞口看大海的。喜欢动物的到上海动物园看老虎狮子大象。不想走远的去闹市区南京路淮海路购物,到上海大世界看看演出再吃个西餐。晩上还可去外滩看上海独有的风景-情人墙。大家都兴致勃勃的,想着星期天的活动。<br></h3> <h3> 我们来自大漠戈壁,经常见是古道西风瘦马,今天来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看哪一处都觉得是不错的风景,走到哪一块都想留个影。<br></h3> <h3>13 满载而归</h3><h3><br></h3><h3> 不知不觉我们在上海实习了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颇有收获,我们的同学在实习中收集了各种铸造资料,在南京路的新华书店买了很多专业书。学校发的实习专用本子都记满了。真的是开了眼界,接触到了世界上比较先进的铸造技术,到一些大专院校参观。听各种技术讲座。<br></h3> <h3> 同时也留下了记有美好记忆的胶卷,照片,记录着我们在工厂实习,上海游玩的场景。还有同学借此机会也给自己,买了不少时髦的衣服,换了行头,还有带给亲朋好友的上海特产,如大白兔奶糖,城煌庙的怪味豆,当年流行衣服。甚至还有那闪闪发光的电镀不锈钢折叠椅。<br></h3> <h3> 1982年4月20号那一天,我们结束了在上海的实习,乘坐52次列车返回乌鲁木齐。<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时光流逝,岁月如歌。转眼间,我们已经离开学校三十六个春秋。回顾那些青春燃烧的岁月,我们的芳华年代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亲切,这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财富,值得我们一生去珍惜。</h3><h3><br></h3><h3> 在入学四十年这一天,祝福所有辛勤培育过我们的老师,身体健康,阖家幸福,安度晚年!祝所有的同学,心宽体健,事业顺利,家庭和睦,平安快乐!祝我们同学情谊地久天长!</h3><h3><br></h3><h3> 2018 10 31</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