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12月2日,应老妈的要求,我驾车一行5人和老妈回娘家。老妈今年85周岁,85岁还有娘家可回,真令人羡慕。</h3><h3><br></h3><h3> </h3> <h3> 我小时候,妈常回娘家。妈娘家在林甸县红旗公社曙光三队,从县城到娘家。妈一般都是坐客车到红旗公社黄花岗大队,然后再步行或者坐马车到曙光三队,那里有老舅家、三姨家。</h3> <h3> 搜索记忆中妈最早一次回娘家的画面。那是个严寒的冬天,那时候似乎特别冷。妈抱着襁褓中的妹妹领着穿成棉窝瓜的我。妈好像还带着一兜子什么,从县客运站坐客车到红旗公社黄花岗大队下车。原捎信儿说有马车接站,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马车没到位。只看到三姨的女儿喜芹大姐,推辆破旧的自行车,冻得脸都变了色,站在路边严寒里等着接我们。 </h3> <h3> 大姐接站,我至今记忆犹新。她先把我和自行车放一边,交待我别走动,然后和妈妈抱着妹妹一起向前走一段路程,再把妹妹交给妈妈,妈抱着妹妹再继续向前走,大姐则回过头走回来接我,用自行车驮着我追赶妈妈,超过妈妈一段路程后,再把我和自行车放下,返回来接妈妈和妹妹。如此反复,又累又冷。脸冻得通红,头巾边上都上了霜花。后来幸运的是老舅赶马车来接我们。我们坐上了马车,车上放了被子,妈用被子给我们盖上。不久,到了老舅家。赶紧进屋上热炕头捂脚、暖身子。</h3><h3> 不记得是猴年马月的事儿了,但妹妹小我三岁,或许那时候我6、7岁吧</h3> <h3> 妈娘家成份不好,在唯成分论的年代,老舅说不上媳妇,直到35岁那年,才娶了舅母。我记事儿时,老舅家有一个耳朵很背的齁嘞气喘的瘦瘦的个头很小的老人,是老舅母的老爹。老舅家孩子多,四个小子,一个姑娘。和别人家不一样的是四个大孩子不和老舅一个姓,只有最小的儿子一个姓。</h3> <h3> 老舅是队上的木匠,个头高嗓门大。逗起弟弟时,眼睛都是笑的。舅母个头小,挺瘦弱的样子,总像着凉了流清鼻涕。舅母的父亲很少说话,他和别人交流,别人都得喊话,可他有时候还是没听清,在打岔。老人家80岁寿终,那个年代已经是高寿了。</h3> <h3> 老舅家三间土房,老人住在后道厦子,老舅和舅母在一进门的炕上住,里边是哥哥姐姐们。屋子地中间支个炉子,一般烧苞米瓤子取暖,每天早上老舅起来把炉子烧得哞哞儿叫,屋里热乎了,我们再起炕穿衣服。</h3> <h3> 印象比较深的一次妈回娘家,是喜芹大姐吃订婚饭。喜芹大姐毕业于克山萌芽学校林甸分校,回到曙光小学做老师,大姐命苦13岁时三姨病故,与爹和哥嫂一起生活。在林甸读书期间,妈照顾喜芹大姐多些,娘俩建立起非常深厚的感情。所以逢大姐这样的人生大事,妈是必须到场的。</h3> <h3> 记得那时候,老舅家人很多。迎来送往的忙碌大姐的事情,今天媒人来了,明天传来男方那边准备会亲饭菜等,什么彩礼了?大件儿了?房子了?三姨夫、老舅、妈等在一起呛呛一些事情,很是热闹。</h3> <h3> 妈每次回娘家,都要住上一阵子。我上学之后,家里事儿多,妈就很少回娘家了,偶尔我们几个孩子会去。二姐回忆,当年妈生妹妹时,二姐就在老舅家呢。我十三岁那年,妹妹十岁,寒假我俩一起坐客车去老舅家。我俩第一次出门没有经验,乘务员也没有提示,车一直把我们拉到了红旗公社,发现坐过站,慌乱中赶紧下车。然后朝着大约老舅家的方向走,一直走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老舅家。从红旗公社到曙光三队我们不知道路有多远,也不知道什么路线,只知道过了两站地,我俩确定了方向就一直走,直达目的地。虽然有点小曲折和惊险,但是结局是完美的。</h3><h3><br></h3><h3> 现在想想妈是让我们代她回娘家看看吧。</h3> <h3> 最近几年,妈妈每年在年前年后都回去两次。一次是进入立冬以后,一次是正月里。这似乎成了不成文的规矩。</h3><h3> </h3> <h3> 前几天,我和妈妈一起时,妈问我说,这星期你有时间吗?我想去看你老舅,我欣然答应。我知道妈又想娘家,想老舅了。</h3> <h3> 星期天,我和先生以及二姐买了些吃的,接上老爸老妈,驱车来到老舅家。老舅比妈小三岁,因为两年前摔伤了骨盆,拄起了双拐,走路很费劲儿。受伤前,我们每次去,老舅都出来迎接我们,这次是二哥和二嫂把我们招呼进屋。</h3> <h3> 妈心情很好,来到老舅家,赶紧脱鞋上炕。老舅、舅母、妈、爸四位老人聚在一起很是开心,问身体,谈健康,唠家常,聊儿孙,老舅说起齐齐哈尔的大儿子大孙子,很是骄傲:我和她老舅母在齐市住三个来月,儿媳妇照顾周到,给婆婆洗脚洗头,大孙子买这买那,不让走。二儿子前几天也给来了送猪肉。吃的穿的姑娘也供着,别的孙子孙女也经常买好吃的送。老舅说,啥是享福啥是遭罪?这就算享福了!</h3> <h3> 老舅没受伤前,每年都陪妈住上一阵子。姐弟俩感情很好,有啥知心话都愿意和老姐说。老舅家一直很干净,屋里屋外都很像样儿。舅母尽管也是83岁的老人,还做力所能及的活计,秋天时默默的扫了好多树叶子,一袋子一袋子整整齐齐的摆放在仓子里,留着冬天烧炕。</h3> <h3> 这些或许就是妈最惦记最牵挂最想看到听到的吧!</h3> <h3> 我们每到老舅家, 嫂子们和弟媳妇就开始忙着做饭,一家人很是和谐。我屋里屋外的看,又看到了些老物件儿,很有感触,社会发展太快了,转眼这些老物件儿也成了古董。我们也从当初妈带着回娘家,到了陪着妈回娘家了。</h3> <h3> 聊天时,我问四位老人怕不怕死?爸说,我不怕,怕啥?都有那一天。老舅也说不怕。妈和舅母没出声,舅母也和老爹一样耳背,或许没听到,妈不知道做何想法。老爸很感慨的和老舅说,咱俩还能喝几回酒。他的意思很显然是说彼此的生命快走到尽头了。爸没有伤感没有难过,很坦然。老舅也淡定到了像是说别人一样,没有任何其他反应。或许因为他们人生没有遗憾,或许他们懂得生命的自然规律,更或许他们看淡了一切。</h3> <h3> 爸和老舅都喝了些酒,老舅的脸有酒红。他说,我今天没少喝!喝的挺好!看出了他是高兴和满足的。老舅和我们说:我还有几个亲人啊?!我当时就哭了。是啊,老舅和我们一家人联系最亲密。妈和老舅互相牵联着80多年,除了儿女,他和我们最亲近。可是他和我的爸妈都这么老了,真的怕他们有一天离开。</h3> <h3>老舅是妈一奶同胞的弟弟,她们都互相不舍,老舅、老舅一家和几十年不变的老屋以及旧址上的新房,乃至房前屋后的风景,是妈的眷恋,是妈的乡愁,85岁带着我们再踏上它时,一定到处是记忆,到处是故事,到处是留恋,到处是感慨。</h3> <h3> 下午返程时,从屋里往外走前,老舅坐在炕边说,我不送你们了,走路不方便。当我们坐上车要出发时,却看见老舅从屋里走了出来,站在窗下拄着双拐靠着墙目送我们渐行渐远……</h3> <h3>巛我的乡愁》:这两天,反复品读侄女海云(系老姑家三表哥的大女儿)举荐的美文一一巛母亲的乡愁》。过去是妈带着孩子回娘家,现在是儿女陪妈回娘家,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时常会让我眼睛酸酸的。倒不是作者的文字吸引了我,而是这位母亲的家的情怀深深地感染着我,一下就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何尝不是我的乡愁啊!读着想着,又把我的思绪拽回到了从前......我也拥有家,也常回家看看,而且越是随着年龄增长,恋家的情怀就越发浓烈。对我来说,家的概念是广义的,家的感觉和家的味道,跟别人也是不一样的。在我十多岁的时候,爹妈就相继地离开了我们,家在我的心目中似乎不存在了,兄妹三人相依为命过着苦日子,好不容易熬到三哥成了家,嫂子进了门儿,才有了家的感觉了。虽然日子过得清贫点儿,但终究有了奔头儿了。若干年后,我离开家乡参军到了部队,同来自五湖四海亲如兄弟的战友,一起战斗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三十八年的情谊沉淀,这个大家,让我们温馨阳光,助我们成长进步,当然军旅生涯也成就了我的梦想,收获满满。那时候回乡探亲,就去几个哥哥家,今儿去你那儿吃顿饭,明儿到他那儿住一宿,手足情深,不亦乐乎,也算回家了,那种感觉真好。后来,自个儿有了三口之家,也常常一块回哥哥妹妹家,越走越亲,越走越近。再后来,大家庭发生了变故,三位哥哥相继病世,这一脉男丁就我一个人了,物是人非,曾几何时,我彷徨过、迷茫过、伤痛过,好像这个家要散了似的,这样的心绪持续了好一阵子,还是亲人们的亲情融化了我忧郁的心结......现在,回家的次数更频了,那是和谐的家风在影响着我,更是浓浓的亲情在吸引着我,家那儿的太阳都格外的红,天儿都格外的蓝,就连空气都带有甜味儿。回到家再找找昔时的感觉,回到家再品品家的味道,我特别喜欢家人聚在一起那种氛围,坐在两位嫂子身旁,听她俩絮絮叨叨的家长里短,很享受跟侄男外女吃喝玩乐那种亲情,美美地吃上炸酱烀土豆,蒸肘子肉,豆腐蘸大酱,杀猪烩菜,粘豆包粘糕,心里特满足特舒展。春天回到家里,站在一望无边的田野上欣赏忙着春播的人们,那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使我愈发憧憬秋天收获的幸福,心情美美哒。夏天回到家,我会兴高采烈地跑到园子里,喜欢蹲在那儿,静静地看着嫩绿的小葱、生菜、韭菜、小白菜,就像是在与绿色生命对话,这也是一种境界和情思吧!秋天回来,兴致勃勃地悉数着五颜六色的瓜果疏菜,再吃上一顿香香的"农家乐",堪称美味佳肴了,城里来的人也会羡慕不已。冬天,家的感觉更是别具一格,腾腾热气夹杂着香味从房门飘出来,特意儿闻一闻,沁人心脾,叫人回味无穷;家人们围坐在热炕上,聊家常话亲情,其乐融融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晚上躺在热炕头,再甜甜的睡上一觉,真是惬意无比。这一切的一切,总想重拾过往的记忆,找回那种有滋有味的感觉,这是属于让我永远温暖快乐的家,这也是我的乡愁。人们常说,七十岁有个妈,八十岁有个家,妈在家就在,妈在哪儿家就在哪儿。而我说,亲人在家就在,亲情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家,不再是一个特定的家,而是一种向心力、凝聚力、亲和力;家,是亲情聚合的杻带桥梁,是亲人紧紧依靠的港湾,更是家族兴旺发达的驿站......哇!回家的感觉真温馨,家的味道特香甜。(2018.12.12)</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