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拔后人今何在—— 印象狼皮梁子

拓跋人

<h3> 印象狼皮梁子</h3><h3> </h3><h3> 2018年12月1日,经拓老七和拓军之约,宁夏中卫拓跋与宁夏灵武拓跋在灵武市狼皮梁子乡聚会。宁夏拓姓主要集中在中卫香山地区和同心县下马关镇。因同心县拓姓属于甘肃庆阳拓家分支,故宁夏拓姓实际上是中卫拓姓。几十年来,从未听说中卫之外宁夏还有较大的拓姓分支,一行人对聚会充满了期待。</h3><h3> 早上九点,我和拓万华、拓明君从银川出发,上银西高速前往狼皮梁子。与此同时,拓老七、拓守伟、拓守财、拓守林、拓万余、拓万勇、拓万银、拓万翠、拓明孝、拓明辉从中卫上定武高速对向出发。<br></h3><h3> </h3><h3><br></h3><h3>&nbsp;拓军豪宅</h3> <h3>  40多公里后,万华同志的丰田霸道驶下高速,经郝家桥镇进入乡村道路。初冬的宁夏平原温暖如春,阡陌纵横,刚淌过冬水的田野泛着银光。灵武市在宁夏东部,拥有三种地理地貌,东部属于鄂尔多斯台地和毛乌素沙漠,出产灵武长枣。西部属于宁夏平原,与青铜峡、永宁县、利通区构成宁夏平原的精华地带,出产宁夏最好的大米。上个月,灵武市兴唐米业在全国大米大会上获得“中国好吃大米”第一名。</h3> <h3>准备饭菜</h3> <h3>煮羊肉</h3> <h3>  在乡间道路行驶三四公里,就到了狼皮梁子。狼皮梁子位于毛乌素沙漠东南边缘,风沙肆虐,人迹罕至,因沙梁像狼皮而得名。早期的狼皮子梁属于蛮荒之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宁夏兴建了中卫南山台子、固海扬水等多座扬黄灌溉水利工程,狼皮子梁有了水,于是政府实施“吊庄移民”工程,将盐池县山区的部分农民整村移民到这里,治沙垦荒。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沙漠变良田,除了不能种水稻,狼皮子梁与宁夏平原没有差别。相反,农民因拥有开垦的大片土地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主,种植经果林和苗木的收入远远超过条件优越但土地有限的川区农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步伐加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已成为不断上演的精彩大片。</h3><h3> </h3> <h3>美味的饸饹面</h3> <h3>  来到拓军家,大院豪宅,装修气派的两层楼房属于生产队仅有。狼皮梁子地广人稀,移民们地多院子大,在银川包工程的拓军给自己盖了一座小别墅。拓军四十多岁,棱角分明,英俊潇洒。为了迎接中卫家人,拓士豹、拓士银、拓士国、拓生成等十几位灵武家人聚在拓军家等候,院子里放着庆典音乐,拓德文起草了讲话稿,女眷们忙着做饭,足见对聚会的重视。“天下拓跋是一家”,大部分拓姓人都认可这个概念,用中卫话讲就是比较“认亲”。初次见面,两地拓跋都很激动,一番寒暄后热络了起来,互相探讨家族源流,得知灵武拓跋老家在陕北定边县的安边镇吴峁子村,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盐池县“吊庄移民”工程自发移民来到狼皮梁子开荒种田。最初来了四户,后来又来了八户。经过三十多年的繁衍,目前有100多号人,种田做生意,成为初具规模的家族。</h3> <h3>座谈会</h3> <h3>拓德文主持座谈会</h3> <h3>  陕北是党项拓跋的大本营。唐朝时,因为强大的吐蕃侵扰,居于甘川藏地区的党项羌向唐王朝申请向内地迁移,被安置在庆州,即今甘肃庆阳。“安史之乱”后,唐朝尽撤戍边军队保卫京师,吐蕃趁虚攻占河西陇右。为防止吐蕃与党项羌联合袭扰,唐王朝将居住在灵、盐、庆地区的部分党项羌部落北迁到银川以北、夏州(陕西榆林市榆阳区)以东地区。定边县与宁夏接壤,是西夏时期链接陕北大本营和都城兴庆府(今银川市)的桥梁枢纽。据估算,目前陕北拓姓有四万多人,本以为定边拓姓应该很多,没想到只有安边有,且只有五六百人的规模。看来,陕北拓姓集中在西夏的核心根据地--横山、子州一带。</h3><h3> </h3> <h3>拓老七主持座谈会</h3> <h3>  安边镇地处陕西省定边县东部,距县城50公里,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是历史上有名的“三边”之一,安边堡是明长城榆林镇重要关堡。当地山大沟深,干旱缺水,十分贫困。“老人们说我们安边拓姓来自清涧县,是叫拓明、拓月的兄弟俩在清朝时落户安边的,往上的家族历史就说不清楚了。”特意从定边赶过来参加聚会的拓士银介绍说。清涧县位于黄河陕晋峡谷西岸,榆林东南部与延安交界处及无定河、黄河交汇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落户安边穷乡僻壤,这支拓姓也许有着难以述说的历史隐痛。</h3> <h3>拓军发言</h3> <h3>发表感言</h3> <h3>  因为历代天灾、战乱、匪患以及文革破四旧,众多家族的家谱荡然无存,给追溯家族源流带来了很大困扰,拓姓也如此。近年来,随着微信的迅速普及,各种“家族群”兴起,为了解姓氏分布和研究家族源流谱系提供了极大便利。关于全国各地拓姓的来源,已出现了三个“两兄弟”版本。一个是宁夏中卫版本,据说拓姓两兄弟在明末清初从兰州贩马落户中卫香山石梯子,至今繁衍了八千多人。一个是甘肃张掖花寨版本,据说两兄弟清朝初年从山西大槐树移民到甘州区花寨乡花寨村,至今繁衍了三百多人。如同史前大洪水传说一样,如果其他地方拓姓还有“两兄弟”来源说,则是一个有趣的、值得研究的现象。</h3><h3> </h3> <h3>家人风采</h3> <h3>美味佳肴</h3> <h3>  座谈会前,灵武拓拔做了安边风格的饸饹面招待中卫拓拔,羊肉臊子和大肉臊子掺一起,味道极美。座谈会由拓德文和拓老七主持,大多数人发了言,进行了自我介绍,发表了个人感想。粗略观察两地拓拔,共同特点是直言直语,话比较少,表情严肃。这个特点,在我接触全国的拓姓人中具有共性。姓氏与基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是中国的姓氏以其特殊的血缘文化,记录了中国人几千年父系社会的进化史。198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群体遗传学专家卡瓦利·斯福扎教授将他的"姓氏基因"理论带到中国,经中外科学家共同合作,已成为研究人类学的重要手段。目前,已有商业性质的基因检测。如果愿意,通过基因检测,全国拓姓即可知道自己的来源,知道自己与谁同宗。<br></h3> <h3>  下午三点多,宴席开始。菜是地道农家菜,酒是拓老七出品的“拓跋贡”白酒,饮料是“拓老七软梨汁”,觥筹交错间,两地拓姓人加深了印象,增强了感情。喝至天黑,兴尽而归。</h3> <h3>拓拔家族企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