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

心如止水

<h3>  陕西,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简称“ 陕”或“ 秦”, 省会西安市。位于中国西北部,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新亚欧大陆桥和中国西北、西南、华北、华中之间的门户,属北暖温带、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h3><h3> 上古时为雍州所在,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里。陕西有最具原始社会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遗址和中国较早的城市西安杨官寨遗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长安城。</h3><div> 陕西是人文初祖炎帝(生于宝鸡市)和黄帝(生于武功县)的诞生地、部族发源地及陵寝所在地,相传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今西安蓝田一带)。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元祖,她分别繁衍了女娲、伏羲,后来女娲、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黄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一说是源于华山,也位于陕西)。从轩辕黄帝在这里铸鼎、分华夏为九州,到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在这里教稼先民从事农业生产;从中华文字文明的始祖仓颉在这里发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礼乐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灿烂辉煌的汉唐盛世;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到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陕西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近代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及宰相王鼎的将相故里。<br></div><div>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咸阳(今西安,咸阳一带)为首都。</div><div> 西汉时,以长安(今西安)为都城,东汉时,首都迁去洛阳,以长安(今西安)为西京。<br></div><div> 东汉中后期时,匈奴内迁,在吕梁山上和汾河流域牧马。到三国曹魏时,匈奴人分为五部,人数多达数十万。<br></div><div> 东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段时期在陕西建都的政权先后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大夏、西魏和北周。西晋,长安为陪都。</div><div> 隋朝,杨坚恢复了汉人对中国北方行使主权后,再灭亡南朝陈,以大兴城(今西安)为首都,陕西地区再次成为统一王朝的京畿地。</div><div> 隋末唐初,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李世民起兵反隋。于武德元年(618年)建立唐朝,重新统一中国。改大兴城为长安城(今西安)为首都。明朝,再次恢复汉人对陕西地区的主权。陕西地区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来。</div><div> 延安市,简称“延”,古称肤施、延州,隶属于陕西省,是天下第一陵——中华民族始祖黄帝陵寝黄帝陵所在地,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文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 <br></div> <h3>  山西,省会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 山西又称“三晋”,古称河东,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h3><h3> 考古表明,远古时代,山西南部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约在1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晋南地区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h3><div> 西周初期大规模分封诸侯,山西中南部为十余个诸侯的领地,其中主要诸侯国是晋国。<br></div><div>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高祖认为是“龙兴”之地,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div><div> 宋朝时期,山西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发达地区。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div><div> </div> <h3>  河北省,简称“冀”,因位于黄河以北而得名。地处华北平原,东临渤海、内环京津,西为太行山,北为燕山,燕山以北为张北高原。河北是中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草原和海滨的省份,属温带季风气候。 河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在河北由征战到融合,开创了中华文明史。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属燕国和赵国,汉代属幽州、冀州。唐代为河北道,宋代为河北路,元代为中书省。明清属直隶省。解放战争时期,河北西柏坡为中共中央临时所在地。</h3> <h3>  辽宁省,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简称“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南临黄海、渤海,东与朝鲜一江之隔,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夏,禹分九州时,辽宁属于幽州。商代时,属于北方大国--孤竹国。商亡后,箕子东迁,建立箕子朝鲜。民国时期,为行省制时代。民国初期在辽宁地区设有奉天省,省下辖有道和县。解放战争时期,辽宁的建置基本上是省、市、县三级制。 辽宁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也是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已发现各类矿产110种,其中硼、铁、菱镁等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 辽宁是全国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省份,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东方鲁尔”。 </h3> <h3>  吉林市是中国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东北地区和吉林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和新型工业基地。具有雾凇之都、中国北方特色的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书法城等名誉。荣登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 吉林省因吉林市而得名,吉林市满语名为“吉林乌拉”,意为“沿江的城池”,因康熙皇帝东巡吉林城所作《松花江放船歌》有“连樯接舰屯江城”之句,故吉林市又被称为“江城”、“北国江城”。吉林市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京剧第二故乡。</h3><h3>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国共两党角逐,先后执政。1948年3月9日,中共占领吉林市。3月10日,中共吉林省政府迁至吉林市,3月23日,成立吉林市人民政府。</h3> <h3>  黑龙江省,简称黑,省会哈尔滨,位于中国最东北部,中国国土的北端与东端均位于省境。因省境北面有黑龙江而得名。 黑龙江东部和北部以乌苏里江、黑龙江为界河与俄罗斯为邻,与俄罗斯的水陆边界长约3045公里;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吉林省。 黑龙江西部属松嫩平原,东北部为三江平原,北部、东南部为山地, 黑龙江是中国重工业基地,工业门类以高端制造业、航空航天、机械、石油、煤炭、木材和高效农牧业、食品工业为主。农业上集约化程度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h3><h3> 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渤海国,地跨今黑龙江东部和南部。定都上京(今宁安)。唐代设忽汗州、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室韦都督府(黑龙江西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1858年和1860年,沙俄通过不平等的《中俄瑷珲和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强行割占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h3><div>1900年,江东六十四屯被沙皇俄罗斯武力占领。</div><div>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政府逐步收回中东路“附属地”的行政主权。<br></div><div> 东北沦陷时期,日伪政权实行省、县(市)二级体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省、市(地)、县3级体制。</div><div><br></div> <h3>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或“内蒙”,自治区首府为呼和浩特,内蒙古横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接邻八个省区,是中国邻省较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 内蒙古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中国第一,稀土金属储量居世界首位,也是中国最大的草原牧区。 </h3> <h3>  远古时期,内蒙古已经是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春秋战国之前,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和东胡人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游牧生活。战国后期,燕国、赵国、秦国的领土已经拓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中原的华夏民族开始在阴山山脉南部定居。</h3><h3> 奴冒顿单于在夺取单于之位后,公元前206年灭了东胡,并对汉朝产生威胁。匈奴帝国疆域十分广阔,疆域最东达到辽河流域,最西到达葱岭(现帕米尔高原),南达秦长城,北抵贝加尔湖一带。内蒙古地成为了匈奴与中原王朝争夺的焦点。</h3><div> 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馀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乌桓山和鲜卑山都在今天的内蒙古境内。东汉末年,乌桓部落被曹操攻克,乌桓山便不见于史籍。<br></div><div> 匈奴势力期间两次分裂成北匈奴和南匈奴,其中北匈奴逐渐北迁、西迁。南匈奴逐渐内徙,后在五胡乱华期间被消灭。<br></div><div>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连接和增建加固从前各国的长城,以防御匈奴。阴山山脉南部,如云中郡,是边防重镇。<br></div><div> 鲜卑起源于辽东塞外鲜卑山,后主要活动于内 蒙古东部科尔沁右翼中旗哈古勒河附近。内蒙古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胡人迁入中原的主要发起地之一。四世纪西晋灭亡后,鲜卑陆续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国、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及北魏等国,而漠北则由鲜卑别支柔然称霸。<br></div><div><br></div><div>北魏太延五年(439年)拓跋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之后时常与柔然发生冲突。而后北魏经历六镇之乱后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西魏随后也分别被北齐、北周所篡。最后北周统一华北,于隋开皇元年(581年)因杨坚篡位而亡。称霸塞北的柔然汗国也于南朝梁承圣元年(552年)为突厥汗国所灭。北齐、北周和隋唐时突厥势力左右蒙古高原。</div><div><br></div><div>隋开皇十九年(599年),东突厥突利可汗在突厥内战中战败只身南下归附隋朝,隋文帝册封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在隋朝的大力扶持下,突厥启民政权在内蒙古建立。这个政权直辖于隋朝中央政府。隋大业七年(611年),西突厥处罗可汗亦降隋。隋朝短暂的控制了大约今内外蒙古全境。</div><div><br></div><div><br></div><div>东突厥</div><div>唐太宗时,突厥颉利可汗南下侵唐,迫使唐结渭水之盟。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在定襄(今内蒙古清水河县林格尔北土城子古城),贞观四年(630年)三月颉利被俘,东突厥亡。唐军把颉利带到长安,颉利可汗后投降唐朝,老死长安。唐安史之乱后,内蒙古地西部为回鹘国控制,以明教为国教。东部为兴起的契丹人的势力范围。</div><div> 五代十国初柔然人的一支后裔契丹人耶律阿保机于907年创立了契丹部族政权,神册元年(916年)建立契丹国,会同十年(947年)更国号为辽国,期间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附近建立了蒙古草原上的第一个都城上京。辽代“丰州”为今呼和浩特市附近。<br></div><div> 辽被金灭了之后,蒙兀室韦人的一个小小分支的后裔蒙古人进入这一地区,今内蒙古的大部地区还是属于金国的范围。在云中一带生活的是突厥支的汪古。</div><div> 开禧二年(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54年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原建立了元朝。忽必烈迁都大都前的上都(开平城)就在今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br></div><div> 漠北地区是初期蒙古帝国的核心地,帝国初期首都就在漠北的哈拉和林。景定元年(1260年),蒙哥汗死后,留守首都的阿里不哥被蒙古本土的贵族推举为大汗,据有漠北。而忽必烈闻讯后,也在开平自立为大汗,据有漠南。双方遂展开激烈内战,历时四年之久。1264年阿里不哥力竭投降,忽必烈把他幽禁,不久逝世,或谓遭忽必烈毒杀。漠北、漠南尽为忽必烈所有。<br></div><div> (1572年),蒙古首领达延汗的孙子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驻牧呼和浩特,并在今玉泉区境内建“库库和屯”城,从此土默特部从草原游牧过渡到定居生活。阿勒坦汗在此前和明朝订立藩属关系,阿勒坦汗被奉为“顺义王”。明政府于万历年间赐汉名“归化”,意思是令少数民族归顺、化一,服从明朝廷的统治。</div><div>皇太极<br></div><div>漠南蒙古16个部49个封建主在崇德元年(1636年)前后归属于清朝。此后,漠北蒙古和青海的厄鲁特蒙古各部封建主先后向清朝遣使纳贡。同时,沙俄的侵略魔爪伸进了中国新疆厄鲁特蒙古地区,并收买和策动厄鲁特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等对青海蒙古、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发动侵袭,清朝经过多次用兵,终于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平定了准噶尔少数贵族的叛乱,重新统一了蒙古族地区。</div><div>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四年在今呼和浩特东部新建军事驻防城,命名为“绥远城”,后将“归化”、“绥远”两城合并为归绥县。清朝时漠南蒙古没有统一的行政区划,内札萨克49旗分属于6个盟,同时呼伦贝尔地区隶属黑龙江。</div><div> 鸦片战争后,沙俄不仅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还攫取了各种特权。</div><div>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蒙古族人民掀起了反对清朝政府和蒙古族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div><div> 辛亥革命时期,沙俄趁机勾结和支持少数封建上层和喇嘛活佛——哲布尊丹巴等在蒙古地区策动所谓“独立”、“自治”,煽动民族败类发动叛乱,妄图借机吞并蒙古地区。清亡之后喀尔喀蒙古走向独立,而内蒙古则在中华民国的统治下,分属于若干省。</div><div> 辛亥革命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侵略步伐。抗日战争期间,漠南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曾被日本军占领,日本人将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日本战败后,复称归绥市。<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