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黄山,秀冠群岳、名震海内外的“天下第一奇山”,仰慕久矣。曾经因工作的原因,和同事们一起陪同客户到过一次黄山,但终是公务在身,行色匆匆,不得细品,算来也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此次二次造访,虽是计划外的临时安排,时间也并不充裕,但因心无旁骛,踏实观景,还真的领略到了黄山奇峰竞秀、云海波涛的壮美,被水墨画般的仙境所震撼和感动。</h3><h3><br></h3><h3>黄山,原名黟(音衣)山,因山下小城黟县而得名。由黟山改名为黄山是有故事的,传说称,唐明皇李隆基听信轩辕黄帝曾来到黟山炼丹成仙的说法,于天宝六年(747)6月17日降下圣旨,以黄帝之名,把黟山改名为黄山。黄山成为中国唯一一座以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命名的山。</h3><h3><br></h3><h3>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和冬雪“五绝”著称于世。由于黄山云海的巨大影响力,黄山内部景区都是以海来区划的,分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核心部分不称中,而为天海。让我们观云海、听松涛,走进黄山……</h3> <h3>“飞来石”,黄山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87年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开篇亮相,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第一奇石。飞来石屹立在黄山平天矼的一块突出的平台之上,两大岩石之间接触面很小,上石突兀挺拔,令人惊叹,似从天外飞来,故得名“飞来石”。</h3><h3>奇石从不同角度看,风景各有不同,从北海到日光顶的路上远观,此石状似一个仙桃,所以又名“仙桃峰”,《红楼梦》片头出现的就是这个方位的场景。从西海大峡谷向东望,当云雾缭绕之时,此石更神似一只帆船在海中乘风破浪,故有别称“一帆风顺”。“飞来石”的传说自然美丽,其中之一是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两块石头落在了人间,一块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出生时嘴里含着的通灵宝玉,而另一块就落在了黄山,也就是现在我们都能看到的黄山飞来石。有道是:</h3><h3> 矗立深崖边</h3><h3> 昂首向西天 </h3><h3> 观海听涛颂 </h3><h3> 奇观美人间</h3> <h3> 娲祖勇烈补天坤 </h3><h3> 遗石两枚得佳伦 </h3><h3> 一顽通灵宝玉戴 </h3><h3> 再伫黟黄飨凡尘</h3> <h3>“猴子观海” ,黄山标志性景点之一。</h3><h3> 经年亿万居山岗 </h3><h3> 阅尽沧海临风霜 </h3><h3> 待到云开潮退去 </h3><h3> 灵猴得望太平乡</h3><h3>猴子观海山下晴日目光所及处为太平县,现为黄山市的黄山区,此景亦称“猴子望太平”</h3> <h3>梦笔生花,与笔架峰相临。笔峰海拔1640米。峰体上如笔头下如笔杆,笔尖石缝中巧生奇松,状如绽花,因此得名。</h3><h3>诗仙李白曾乐醉于此,后人诗赞:“天然一管生花笔,写遍奇峰入画图”。</h3><h3><br></h3><h3>梦笔生花原松于1982年枯死,2004年人工移栽成功,笔之生花得已重放,这正是:</h3><h3> 黄山一支笔 </h3><h3> 松花向天开 </h3><h3> 厄运难不住 </h3><h3> 新生又重来</h3> <h3> </h3><h3> 惬意云潮长 </h3><h3> 天地做庭床 </h3><h3> 涛音入仙梦 </h3><h3> 冬日沐暖阳</h3><h3><br></h3><h3> 云海涌崖前 </h3><h3> 安枕奇峰巅 </h3><h3> 神游冬阳暖 </h3><h3> 仙梦拜晴岚</h3><h3><br></h3><h3>国外游客伴着云海松涛,群峰顶享受着难得的日光浴。</h3> <h3>一生云游诗酒的诗仙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自然不会错过黄山的美景,有人考据,李白曾三次到访黄山 : </h3><h3> 黄山四千仞 </h3><h3> 三十二莲峰 </h3><h3> 丹霞夹石柱 </h3><h3> 菡萏金芙蓉...</h3><h3><br></h3><h3> 问余何意栖碧山 </h3><h3> 笑而不答心自闲 </h3><h3> 桃花流水杳然去 </h3><h3> 别有天地非人间</h3><h3><br></h3><h3> 昨夜谁为吴会吟 </h3><h3> 风生万壑振空林 </h3><h3> 龙惊不敢水中卧 </h3><h3> 猿啸时闻岩下音 </h3><h3> 我宿黄山碧溪月 </h3><h3> 听之却罢松间琴...</h3><h3><br></h3><h3>有统计称,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与黄山有关的就有几十首之多,真的想:</h3><h3> 莲峰千仞黟石黑</h3><h3> 芙蓉涂金落霞菲</h3><h3> 伴云听涛诗酒醉</h3><h3> 邀上李白吃一杯</h3><h3><br></h3> <h3>黄山以其卓然独特的风光秀色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养料。从明末清初至现代,产生了一大批以黄山为创作源泉的著名绘画大师,形成了以黄山命名的“黄山画派”。他们被黄山奇山秀水的灵性所激发,创作出极具特点的传世作品,占据了水墨山水的新高度。其代表人物石涛、梅清、渐江、雪庄,以及现代的黄宾虹、汪采白、刘海粟、赖少其、程啸天等,个个都是如雷贯耳的绘画大师,他们的共通之处,都是拜黄山为师,以黄山为友。黄宾虹自称“黄山山中人”,一生九上黄山。刘海粟以九十三岁高龄第十次登顶黄山,现山上留有他的“黄山是我师”摩崖石刻。</h3><h3><br></h3><h3>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黄山又有了新的展示形式。黄山成为摄影家艺术创作的圣地,郎静山、陈复礼、汪芜生等摄影大师领一代风骚,都曾以黄山为题材,创作出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h3> <h3> 仙人晒靴排云亭 </h3><h3> 西海深壑做画屏</h3><h3> 轻风暗舞纱飘动</h3><h3> 峰影如落玉盘中</h3><h3><br></h3><h3>排云亭 : 黄山云海最佳观赏点之一</h3> <h3> </h3><h3> 天地做画框 </h3><h3> 峰壑勾骨梁 </h3><h3> 云墨大写意 </h3><h3> 丹青染重矼</h3> <h3> </h3><h3> 山以云为衣</h3><h3> 云以山为体 </h3><h3> 山云相依依</h3><h3> 氤氲好画艺</h3> <h3> </h3><h3> 黄山仙域广</h3><h3> 黄海仙峰多</h3><h3> 拜遍仙都壑</h3><h3> 从此不理佛</h3><h3><br></h3><h3>具资料介绍,黄山至少有100个地名跟神仙传说有关,真要想都看到记全,确要多花一些时间。</h3> <h3>奇松,黄山“五绝”中重要的一绝。除了有迎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十大名松之外,更有五十多棵古松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黄山松是自然界的奇迹,它们从坚硬的花岗岩石缝中生长出来,长在奇峰之巅,长在悬崖峭壁、深壑幽谷,枝干挺拔,造型奇伟,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代表了一种坚韧不拔,顽强求生的黄山精神。所以说黄山云有异势,松无凡枝。</h3><h3><br></h3><h3>探海松</h3> <h3>鸟衔风吹,黄山松的种子遗落在花岗岩的裂缝中,受雨水潮气滋润慢慢发芽,根部顽强地汲取岩石和空气中的微量养分,生长非常缓慢,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一棵细小的黄山松,可能树龄就有好几百岁。海拔越高,树形越矮,生长越缓慢,这是世界植物史上的奇迹。</h3> <h3>破石而立 生命奇迹</h3> <h3>“迎客松”,黄山松中最著名的代表,以其为原型手工打造的巨型铁画迎客松,自1958年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待厅,几十年里,在外事交往中,数以百计各国领导人在“迎客松”前留影,这已经成为迎接国宾的最高礼仪之一。迎客松成为中国的符号,国家的象征。这棵千年古松已是黄山的名片,礼仪的标志,依然苍翠挺拔,姿态优雅,每天迎接着成千上万海内外的观光宾客,它应该是景区内游客拍照留念最多的景点。</h3> <h3>腾云驾雾去 松鼠跳天都</h3> <h3>黄山“五绝”之外,摩崖石刻亦是景区的宝贵文化资源,从唐代至现代1200多年间,文人墨客,名流雅士留下的石刻作品有300余处。</h3> <h3>朱德题字 : 风景如画</h3><h3><br></h3><h3>邹鲁题字 : 大块文章</h3><h3><br></h3><h3>康熙御题 : 黄海仙都</h3><h3>黄山以云海著称,所以又名黄海,康熙赞叹黄山云海的壮美,此题高度概括又奇妙贴切。这个黄海,不是童话世界里的黄海,而是现实中的黄山。</h3> <h3>许汉卿题字 : 气象万千</h3> <h3>黄山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三项桂冠于一身,来这里可以观“黄海仙都”,赏“风景如画”,看“气象万千”,写“大块文章”</h3> <h3>黄山旧称徽州,1987年才以山的名字命名为黄山市。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一个独立的地理文化单元,以徽州的名义大放异彩,这朵古代的中国之花,在今天奇异绽放。</h3><h3>声名所致,来这里旅游采风创作的人愈来愈多,由此在一些宣传材料上看到这样的诗句 : “一生痴绝处 无梦到徽州”。诗境确实很美,到此一游的旅友也多借此抒发由衷的赞叹。但细品之下,略感不妥。诗作者是有中国莎士比亚之誉的大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诗题《游黄山白岳未果》: “欲识金银气 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 无梦到徽州”。这里“黄白”意有双关。古徽州地处黄山、齐云山(白岳)之间,因有简称黄白,此处黄白,又暗和金银。徽州当时正是徽商蓬勃之地,富可敌国,很多人想借黄白游,以期沾染些金银气。当时汤显祖正宦途不畅,有人就劝他也走走黄白。他的这首诗既表达了对黄白游的不屑,也是对建议的回绝,虽然“痴绝”富地,但也不愿上富贵之地卖文鬻字,表现了不为黄白折腰的风骨气节。所以用这个对徽州否定的诗句宣传赞美徽州,情意有偏。如果真玩的很好,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徽州,心灵相通, “云海通心海 留梦在徽州”,似乎还要贴切些。</h3> <h3>清人闵麟嗣在其编写的《黄山志定本》第二卷.人物志.徐弘祖(霞客)条目下记载,“世人问,游历四海山川,何处最奇,答曰: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清代画家汪鞠卣在其《黄山杂记》里说“昔人谓五岳归来不看山。余谓游过黄山不看岳”。后人把这句话整理成更朗朗上口,更易于传播的“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并将此话也记在徐霞客名下。徐霞客游名冠古今,有资料记载,徐霞客曾两度登黄山,更是在当时毫无开发的自然状态下,徒手登上黄山最险要的天都峰,着实令人叹谓。徐霞客生活于明代。修志的人是在清代,期间无从查考相关记载,“观止”说全在编志者一人说。而在徐霞客仅有的两篇有关黄山的游记中,却也找不到有关“观止”和“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字样,显然把这些赞美黄山的语言归于徐霞客都是讹传。徐霞客游名盖世,传播者籍此推广黄山也无可厚非,好在黄山确实秀冠群岳,担得起“观止”的名号。“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有些武断,但很美丽,我等也乐于接受对它这么高的评赞。</h3> <h3>背负沉重的行囊,朝盼日出,晚等日落,不畏寒暑,只为拍到自然奇观。人称他们为“朝山客”。在黄山,我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h3> <h3>朝山之路</h3><h3>踏上朝山路 坠入画丛中</h3> <h3>人称黄山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雁荡山之巧石,峨眉山之秀丽于一身,我还未能、今生也未必能走遍这么多名山大川,无从比较。黄山行虽然短暂,尚属走马观花,挂一漏万,但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黄山集美之大成,此行或将影响日后我对其他名胜之地的审美认知,真的会吗……</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摄影 : 太阳部落</h3><h3>编辑 : 太阳部落</h3><h3><br></h3><h3><br></h3><h3>注 : 文中部分数据和有关传说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