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瓷上显神通——元代龙泉窑八仙纹堆塑盖罐

格致古社

<h3>这是一件宋末元初的龙泉窑粉青釉八仙堆塑盖罐。元代所烧瓷器,多为大型器,精巧之器颇罕,而此件元龙泉窑青釉铁斑露胎八仙图罐,从器型、釉色、纹饰、亦或独特的露胎工艺上讲,堪称元代龙泉窑之珍品。作为一种实用与赏玩结合的器型,罐身以八片瓷胎贴塑成型,烧造工艺远较拉坯制作狡杂许多,且富含道教色彩,使其比较珍罕,成为今人研究元代瓷器的重要实物资料之一。</h3> <p class="ql-block">瓷器堆贴:又称"塑贴"、"堆雕"、"堆塑",是将印出或塑出的立体状纹饰贴附在陶瓷的坯胎上,然后罩釉烧制而成的一种陶瓷装饰技法。如魏晋南北朝遗址出土的陶谷、魂瓶上,往往堆贴有楼阁、人物、鸟兽、家禽等形象。此外,龙泉窑也多使用堆塑技术,元代龙泉窑的堆塑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p> <h3>龙泉窑特有的胎土和釉质,适合堆塑技术的发挥。不施釉的部分在烧成后期受到二次氧化,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火石红色;施釉部分的青釉,则色泽淡雅柔和,两者对比鲜明,相映成趣。人物塑像露胎的部分更接近自然色,达到了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h3> <h3>青釉上饰以褐色铁斑的装饰技法,在东晋时期即已流行在产于浙江地区的越窑瓷器上。自南朝以后中断八百多年,又被元代的龙泉窑恢复并发展下来,可谓不易。瓶口与颈部刻划菊瓣形状,口内以四条铁斑点,于宁静的青釉上制造了流动的感觉,极具美学观赏价值,给人以美的宴飨。</h3> <h3>关于八仙图,为元代早期道教兴盛之反映。金元之际,在蒙元统治者的扶持下,道教出现兴盛局面,形成了北方以全真道为代表,南方以正一道为中心的格局。元代统治者对道教十分尊崇,尤以争取利用全真道最为突出,其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更被奉为国师。至元六年(公元1269),忽必烈诏封全真道所尊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五祖为“真君”,即全真教的北五祖祖师。由是,八仙传说于此际广为流传开来。</h3><h3>元代八仙传说的具体文字体现即为八仙戏 剧的盛行,但是八仙的姓名尚不太固定,或无何仙姑、曹国舅、张果老,而有徐神翁、风僧寿、张四郎、元壶子等。而谷子敬《吕洞宾三度城南柳》中所说的八仙是:汉钟离、铁拐李、蓝采和、张果老、徐神翁、韩湘子、曹国舅、吕洞宾。其中并无现今所知的何仙姑,而多了一个徐神翁。在岳伯川所作的《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佚名《祝圣寿金母献蟠桃》、佚名《吕纯阳点化度黄龙》中则将徐神翁换成了张四郎。在范子安的《陈季卿误上竹叶舟》中却有了何仙姑,而少了曹国舅,仍旧由徐神翁来替代。现存八仙题材的元杂剧剧本,除上面列举的几种外,尚有马致远、李时中等的《邯郸道省悟黄粱梦》(又名《开坛阐教黄粱梦》)、贾仲名的《铁拐李度金童玉女》和《吕洞宾桃柳升仙梦》、无名氏的《汉钟离度脱蓝采和》,《吕翁三化邯郸店》、《瘸李岳诗酒戏江亭》、《降丹樨三圣庆长生》、《众天仙庆贺长生会》。其中有些八仙题材,还不止一次地被元代不同时期的杂剧家所摄取。比如,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与谷子敬的《吕洞宾三度城南柳》系同一题材。写吕洞宾三到岳阳楼度化柳树精和白梅花精成仙的故事。又如,马致远等的《邯郸道醒悟黄粱梦》与谷子敬的《邯郸道卢生枕中记》,都取材于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这恰恰证明了八仙传说在元代社会的普及与流行情况。</h3> <h3>八仙过海题材与元代龙泉窑的远洋外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龙泉窑是宋代浙江地区以烧制青瓷而闻名的瓷窑,其工艺受越窑影响而产生于北宋时期,南宋时期发展逐渐成熟,烧制出了具有本身特点与风格的产品。进入十三世纪晚期,随着元帝国的扩展,中外商品交往更加发达,龙泉窑青瓷随即进入了空前发展的时期,成为元代贸易瓷的主要品种之一。元代是浙江历史上对外贸易港最多的一朝,海外贸易十分繁荣,共设有专职对外贸易的市舶司四处,即庆元(即宁波)、澉浦(今海盐县境内)、杭州、温州四港。此外还有乍浦、定海两港,亦可对外进行商品交往。其中庆元港,主要负责龙泉窑青瓷的输出。1976年,韩国前罗南道新安海底的元代沉船上,即发现装运龙泉窑青瓷一万二千三百多件。由此可见,元代对外青瓷贸易的规模与发达程度。此外,根据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一书的记载,当时中国瓷器输出的国家和地区已达五十几个,分属今天的日本、菲律宾、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国国国国和伊朗等国。旺盛的市场需求,必然会带来商业产品的推陈出新,龙泉窑青瓷也不例外。而“八仙渡海”的特殊寓意又与护佑货船平安有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