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江西婺源一直一来就是喜欢旅游的人们向往之地。春有享誉全国的油菜花,秋有农家的丰收景象——晒秋活动,牵住了国内外摄影人和旅游人的魂魄。</h3><h3> 对于春天的油菜花,我不激动也无向往,因为我来自陕西汉中,故乡春天的油菜花海,是享有盛名的“最美油菜花”,会让人驻足欣赏留恋往返,对婺源我向往的是那五颜六色的农俗活动——晒秋。</h3><h3><br></h3> <h3>2018年岁尾,我踏上了参观婺源晒秋的旅游路程,随北京“一村旅游团”来到了江西婺源。</h3> <h3>第一站是参观婺源“簧岭”的晒秋场景。簧岭的簧字,在汉字里是“竹子,竹林“的表示。坐缆车到了山上的簧岭村,一片徽派建筑映入了眼帘,房前房后,修竹摇曳。</h3> <h3>依山势修建而起的村落,白墙,黛瓦,翘檐,马头墙。这不活脱脱的徽派建筑吗?怎么到了江西赣州地界呢?</h3><h3><br></h3> <h3>看到村里的古建族,经过导游的讲解,才知道 婺源在唐宋以前是属于安徽徽州的。那是因为什么原因婺源划归江西的呢?难道又是元朝行省制时期的产物嘛!</h3><h3>元朝,第一个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建立了大统一王朝。这个马背民族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杀戮过多,统治粗暴,为了稳定政权,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元政府就开始实行行省制。</h3><h3>行省制就是打破前朝的行政区域划分,元朝之前的行政划分,是依据历史延留或者自然地势而为,而元朝将前朝很多原本同一区域拆分而治,使其省界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再拥有山川险阻可依,控制了地方割据。</h3><h3> 当时,这种情况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如汉中与陕西和四川,安康与陕西和湖北,徐州与安徽和江苏。</h3> <h3>但是,婺源并不是元朝时间从安徽划入江西的,不是元朝行省制的产物,那是什么时候划入江西的呢?是1934年,因为国共两党的纷争,蒋介石因为剿共的需要把婺源从安徽划入了江西。当时婺源民众不愿脱离母省,群起反对,并发起了一个“婺源回皖”运动(见《胡适自传》)终于在1947年8月婺源回归了徽州。</h3><h3>1949年5月婺源再一次划归江西至今。</h3> <h3>把婺源的归属问题弄明白了,心情愉悦地欣赏了簧岭古村的晒秋文化。</h3><h3>在刀耕火种的农耕年代,作物收获有了剩余,人们便利用阳光晒干作物,然后贮藏起来。然而,在地无三尺平的簧岭,因缺少宽敞的凉晒平地,人们凿窗在自家屋顶支起晒盘凉晒作物。</h3> <h3>簧岭的村民,春晒竹笋蕨菜,夏晒茄干果蔬,秋晒辣椒皇菊,冬晒腊肉乡俗。这一晒秋的场景在篁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了画家,摄影家们追逐的素材。</h3><h3>为保护,传承这一农俗,“篁岭晒秋”已列为县级非物资文化遗产项目。</h3> <h3>回到村头,发现了一个卖砚台的店铺,门头题“恒雅斋”。进内参观,店内集制砚,展示,出售砚台为一体,所有砚台赫赫标明“歙砚”。</h3><h3><br></h3><h3>歙砚?那不是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嘛?可我知道歙砚是出在安徽歙县的啊!</h3><h3>对我的疑问,店内一位正在手工制砚的女店员告诉我: 我们婺源以前就是安徽的,并且我们出的“龙尾砚”是最早的歙砚。</h3><h3>她的话,前半句我清楚了,可是后半句我的确不知道啊!</h3><h3><br></h3> <h3>看到这些手工制作的砚台,心里也很喜欢,我和大姐各买了一方造型古朴的素砚,花了小几百元。那位女师傅用胶带和报纸,细心的给我们包裹好,我们心怀疑虑沉淀淀的背下了山。</h3><h3><br></h3><h3>晚上,入驻款敞的农家乐旅馆,我心事忡忡的对大姐说: “姐,你说我们今天买的是真歙砚嘛?</h3><h3> ”是不是真歙砚,也就小几百元的事儿,别纠结了,快睡吧!”</h3><h3> “嗷!</h3><h3>可是到底心里放不下,要真是歙砚,那不是和真品擦肩而过了吗!</h3><h3>躺在被窝里,我悄悄打开了手机,在百度上展开了搜索。一个百家号—渝帆的文章赫然出现,题目竟然是:</h3><h3><font color="#167efb">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原产地原来在江西婺源,不是安徽歙县……</font></h3><h3> </h3> <h3>渝帆的文章摘录如下:</h3> <h3>读了他的文章,我的心啊!后悔的无法描述。好在买了一方素砚,能略以安慰我后悔的心……!</h3> <h3><font color="#167efb">旅游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储备知识和学习的过程,要不古人曾谆谆教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今天,我在旅游中获得了四大名砚的知识,也算不虚此行!</font></h3> <h3>这一天的下午,我们还路过一个叫“月亮湾”的地方,一汪宁谧如画的水域,在余晖中等待着晚归的牧童,和他们捕鱼而归的家人……那也是摄影家们趋之若鹜的地方!</h3> <h3>正赶上了夕阳西下的时候,切身体会到“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情画意。</h3> <h3>现今这种“渔歌晚唱”的美景,在其他地方已是很难再见,难怪吸引了众多的摄影家们……</h3> <h3>第二天,我们是4:30起的床,今天要去一个“石城”的地方,听说那里是拍日出的好地方。</h3> <h3>天还没亮,我们就来到了目的地——石城</h3> <h3>携带“长枪短炮”的摄影家和爱好者,早已“严阵以待”。</h3> <h3>笼罩在晨雾中的徽派村落,那分明是大师吳冠中的又一副佳作。</h3> <h3>“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呼唤着人们的到来!</h3> <h3>唤醒了东山顶上的云霭!</h3> <h3>等待了太久的太阳,终于挣破了笼罩的乌云,光芒四射喷薄而出了……!</h3> <h3>沐浴在阳光下的村落,一派盎然生机。</h3> <h3>这又是一处徽派村落,名叫“菊经”。座落在一道环绕的小溪中,使村子更添“三分妩媚,七分秀丽”,被冠“中国最圆村庄”称号。</h3> <h3>两天的游览眨眼就结束了。我们告别了婺源,告别了簧岭的晒秋,别了夕阳西下的渔湾,别了炊烟袅袅的徽派村落,期待着“一村旅游团”的又一次召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