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起源

一年之际

<h3>刘姓,汉朝国姓,中国曾经最具影响力的姓氏,现在最有影响力的姓氏之一,世界第四大姓,人数极多、分布极广。世界人口在9000万人以上,中国人口在7000万以上。大约占汉族人口5.5%,因政治原因在《百家姓》之中被排在第252位,实际上刘姓在宋朝为第三大姓。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刘姓是第四大姓。中国自古就有刘天下之说,无论是建立王朝的数量,还是称帝的人数,刘姓都远多于其他姓氏,刘姓称帝称王者多达1000多人。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帝王专业户”。自刘累、刘康公开始,刘姓政权4000年连绵不断,先后建立朝代包括西汉、东汉、蜀汉、前赵、南朝宋、后汉、南汉、北汉、辽朝、刘国、西辽、玄汉、北辽、胡夏、后辽、大齐、东辽、汉国、东丹、燕国等王朝。另有刘圣、刘永、刘显、刘黎、刘龙儿等割据政权。根据《王道世系明鉴》记载吐蕃帝国、古格王朝和拉达克王朝的君主汉姓刘。世界历史上刘姓建立政权最多、统治时间最长、称帝人数最多。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曾被套称为帝王之姓,《古今图书集成·民族典·卷三四三》载”大约得姓之尊、称帝之贵,无过于刘”。刘氏是唯一曾2次统一中国和拥有世界最多诸侯王国,并在春秋战国、三国、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都拥有正统政权,最伟大姓氏!当今专家在评论刘姓文化的时候,用十六个字精辟的评价和总结了这一伟大的姓氏:“帝王之尊、民族之名、影响之巨、万姓之首”。显然,这个评价是毫不过誉的。刘姓主要分布在中国本土地区。在朝鲜、韩国、越南、新加坡亦有分布。另外根据日本可查档案记载日本第三大姓高桥氏出自中国刘姓,为刘邦后裔。现代刘姓除少数人明确表示在汉化过程中改为刘姓以外,其他刘姓绝大多数都是‘汉室之后’刘邦及其兄弟后代,此外刘姓还有汉后无二刘和天下一刘的说法。凡是姓的字是刘的人均属于刘姓或刘氏。刘姓是当今世界人口第四多的姓氏。在古代,刘氏特指姓刘的未婚女子或改姓夫姓刘的妇女。近现代以来,姓与氏的概念一般不作区分。刘姓,以邑为氏,据专家考证,世界上刘姓人口有9000多万,称得上是“遍地刘”。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子孙分布于彭城、中山、长沙、南阳、天水、东平等十五处之多。另外全世界的刘姓人口聚在一起牵手能围绕地球转1.2圈。</h3> <h3>来源一:</h3><h3>出自祁姓陶唐氏,帝尧(伊祁放勋)之后,受封于刘(今河北省唐县),建立祁姓刘国,后裔因以为源于祁姓,传说出自上古尧帝的后裔祁氏被封于刘国(前称定州唐县,今河北唐县),属于以国名为氏。相传,唐尧是远古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领袖,名放勋,他贤达善良,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一。据传说唐尧出身在顺平县 ( 原完县 ) 的伊祁山,伊祁山就又称作尧山,尧因地名而为祁姓,其第九子源明被封在刘国(今河北唐县),子孙遂以国名为氏,世代相传为刘氏,史称刘氏正宗。又一说刘姓始于刘累(部分留氏族谱作“留被封杀累”)。《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陶唐既衰,其后有刘 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竹书纪年》云:“孔甲元年,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竹书纪年》云:“帝孔甲七年,刘累迁于鲁阳。”</h3><h3>来源二:</h3><h3>源于晋国士氏: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代彭氏而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今西安市南杜陵),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国君杜伯无罪被杀,其子杜隰叔奔晋,其孙杜蒍在晋国担任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省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为范氏。士会嫡子范文子士燮,为国之贤臣;次子士鲂,立彘氏,士鲂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复刘氏,汉高祖刘邦就是他的后代。士会不仅是范氏、随氏得姓始祖,也是刘氏的大显祖。《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说)“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王符在《潜夫论》中称赞道:“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会(即士会)之最盛也”。郑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说:“尧之后分为六,唐氏、杜氏、范氏、刘氏、 韦氏、祁氏,皆为著姓,岂尧之不泯欤”!</h3><h3>来源三:</h3><h3>源于姬姓,出自周定王赐给弟弟姬季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周定王姬瑜八年(公元前599年)前后,周定王将刘邑(今河南偃师),封给他的弟弟姬季子做领地。至此,姬姓刘子国就正式地在东周王畿之内建立起来了,刘康公也就成了很高兴飞姬姓刘氏的肇姓始祖。姬姓刘氏世代任周朝卿士,主理内政外交长达一百多年。《左传》成公十一年:晋郤至与周争鄇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来源四:</h3><h3> 源于投降汉朝的秦末齐国将领刘到:据史书记载,“平都孝侯刘到,平都。索隐县名,属东海。以齐将,高祖三年降,定齐,侯,千户。五年孝惠四年庚戌(公元前191年)六月乙亥,孝侯刘到元年。索隐故齐将。巳上孝惠时三人也”。</h3><h3>来源五:</h3><h3>赐姓或改姓 1.出自项氏:汉初赐项羽的叔父项伯等人为刘氏,封射阳侯: 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为感谢项伯的救命之恩,赐项伯姓刘,封为射阳侯。同时还封了三位项氏族人:桃侯项襄封邑在山东汶上,平皋侯项它封邑在河南温县、玄武侯(姓名无查,封邑待考),对这三位项氏侯爵及其家人均赐姓为刘氏。2.出自姒姓娄氏:赐娄敬为刘氏,封关内侯: 娄敬,齐国人,娄敬去拜见刘邦。主张定都长安。刘邦认真听取了他对建都的意见后,并又征求众大臣的意见。众臣中惟独张良十分赞同娄敬的见解,并力劝刘邦移都长安。于是,刘邦决定将汉朝都城迁往长安。刘邦采纳了娄敬迁都长安的建议,并把他留在身边为官,还封他为关内侯,同时赐姓为刘氏。3.源于汉代礼仪(官职),出自汉代皇室秋祭——貙膢(貙刘),属于以官称为氏。特别需注意的是:貙刘一支刘氏,本字为貙膢,因此正确姓氏读音作lòu(ㄌㄡˋ),不可读作líu(ㄌㄧㄡˊ)。4.出自王氏:东汉舞阳人王常,平王莽立大功,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王朗冒名汉成帝之子刘子舆,自立为帝,被诛。5.出自龚氏:宋真宗继位后,赐皇后刘娥表兄(一说前夫)龚美姓刘,认其为弟;明朝嘉靖年间著名大将军都督刘显原姓龚,为报人知遇之恩,改姓刘。6.出自卢氏:安定三水人卢芳,诈称武帝曾孙刘文伯,曾自立为帝,据平凉等地,后失败逃奔匈奴:7.出自寇氏:三国蜀将刘封,原姓寇。为刘备义子,改姓刘。8.出自丘氏:西晋义阳(今河南新野)人丘沈冒称汉宗室后裔,改姓刘名尼。被拥立为帝,建年号为神凤。9.出自留氏:留氏改刘氏:后坡刘氏为永春留氏族裔,于宋末元初的动荡中易姓为刘;另《清源留氏族谱》载:第三十九世留天禄,泉州路录事,因军情严重,不仕,复入永春,居留安故地,改留为刘,为本支始祖。10.出自柳氏,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之后,因柳宗元和当时朝政大臣不和,招惹很多皇室亲信,其后人恐遭陷害,逃荒到山西的洪桐县,改姓为刘。很多年后因当地遭水灾,他们纷纷迁移到河南的周口、安徽的亳州、山东的曹县、泰安一带。11.出自薛氏:北汉皇帝刘继恩,本姓薛,因是刘承钧的外甥和养子,改姓刘。12.出自何氏:北汉皇帝刘继元,本姓何,因是刘承钧的外甥和养子,亦改姓刘。13、一说元末陈友谅败亡后其后代有改姓刘的。14. 唐宦官刘贞亮,原名俱文珍,无嗣。15. 明代宦官刘瑾本姓谈(音dan),改姓刘,无嗣。16.出自侯氏:刘亨赙(1872-1926年),又名侯夏饱,字图琼,号纯青,菲律宾名何塞·伊格拉西澳·宝华,福建南安码头人,是菲律宾独立战争中的一位华侨将军。其他近代、现代改姓刘氏者略。</h3> <h3>1.匈奴刘氏: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於冒顿(音mo du墨读)为妻,冒顿姓挛 (音luan di銮低)。按匈奴习俗,贵者皆从母姓,所以汉女后代有以刘为姓者。五胡十六国时期记载有汉国-前赵国建立者匈奴屠各部刘渊、刘曜,夏国建立者匈奴铁弗部刘屈孑(即赫连勃勃)、襄国刘显等。</h3><h3>2.独孤部:是五胡十六国末期出现的北方游牧部落之一,匈奴后裔。后归附拓跋鲜卑。北魏时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部分独孤氏改为刘姓,(另一部分仍保持独孤姓,如李渊和杨广的外祖父独孤信)成为当时北魏鲜卑贵族最显赫的八姓之一。</h3><h3>3.稽胡,又称山胡、步落稽,源于南匈奴。北魏时期稽胡首领刘蠡升、其孙北周时期稽胡首领刘没铎等曾先后称帝,建立割据政权。离石胡是山胡的一支,隋末唐初,离石胡人刘龙儿、刘季真,刘苗王曾建立割据政权。</h3><h3>4.沙陀刘氏:唐德宗时,沙陀人内附,定居于今山西大同一带,长期与汉族杂居,不少人改汉姓。其中沙陀部的刘知远家族两度建立政权:后汉(刘知远建立)和北汉(刘崇建立)。后降宋朝,沙陀刘氏散居北方各地,成为刘姓又一支脉。</h3><h3>5.契丹刘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之后,因为追慕汉高祖皇帝,便将自己的耶律氏兼称刘氏,起汉名刘亿。《辽史·后妃传》“序”:“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金史》记载“移剌曰刘“。(“移剌氏”即契丹国姓“耶律氏”)因此耶律氏有改为刘姓的。当代天津市郊区宝坻县耶律各庄村中刘姓村民较多。当地人说,这个村刘姓村民多为坐地户,是当年随蒙古军队来到这里定居的,刘姓是由耶律姓衍转过来的。</h3><h3>6.魏晋时乌桓部族有刘姓者;另外后燕时独孤部刘亢泥曾被封为乌桓王。</h3><h3>7.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南蛮有刘姓者。</h3><h3>8.回族中的刘姓,多为改姓。中国回族形成于宋元之间,初无固定姓氏,入居中原后,回、汉杂居,很多人使用汉字姓。刘姓是从古兰经经名译音“辽艾辽艾”(汉语义为珠宝)转音而来。明初以后,随着回汉民族间人文交融,内地回民普遍使用汉字姓,其中刘姓不少。至元七年(1207年)授蒙古国诸万户府奥鲁总管的铁迈 赤之子,虎都铁木禄(字汉卿),母 姓刘,故改名刘汉卿。(参见《古今同姓名大辞典)。清代归附 回回伊不热业墨,“原隶内务府,后在凤城县(分属辽宁)入籍, 改姓刘氏,遂为凤城刘姓回民先祖。”(《中国回族人名大词 典》)另有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任河南行省平幸政事的刘 哈刺不花,虽《元史》言“其先江西人”,但就其“哈刺不花”和 “探马赤军户”的身份,以及受回回人泰不华(达不华)赏识推 举为椽史(属员)的迹象来看,或是回回人。哈剌不花的刘姓, 非赐即改。再有,甘肃的回族中,也有将马、白等回族显姓,改为刘姓者。刘姓回族在中国分布较广。9.蒙古族刘姓</h3><h3>(1)元朝蒙古族中刘氏出现在公元1285年,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来有位蒙族人名呼图克特穆尔的名士,酷爱汉族书籍和文化,他的母亲是汉人,姓刘。有一天,这位名士拜见元仁宗皇帝,谈论中,元仁宗对他的汉学水平加以赞赏,并为他起了个汉人的名字,叫刘汉卿。从此,刘汉卿的后代就形成了一支刘氏家族。 (2)蒙古族鄂尔果诺特氏,满语为Ergonote Hala,亦称鄂柳特氏,本蒙古族姓氏,世居喀尔喀,后多冠汉姓为刘氏。(3)蒙古族刘佳氏,亦称留佳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罗、瓦尔喀、乌喇、辉发、松花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刘氏、雷氏(蒙古留佳氏世居察哈尔)。(4)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称赤穆特氏,世居察哈尔,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uijuk Hala,多冠汉姓为崔氏、刘氏。</h3><h3>10.满族刘姓,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1)满族乌库理氏,亦称乌色里氏,满语为Ukuri Hala,汉义“细鳞鲮鱼”,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乌古伦”,世居黑龙江,后多冠汉姓为商氏、刘氏、乌氏、李氏、讷氏、桑氏等。(2)满族宁古塔氏,满语为NinggutaHala,汉义“六”,既清六祖世居地。以地为氏,所冠汉姓为宁氏、刘氏,世居宁古塔、绥分、珲春、讷殷和佟吉等地。元朝时女真人乌古伦氏迁居到中原,改姓刘氏,其后裔中有位刘国杰,英勇善战,成为湖广行省的要官,后又升任光禄大夫。还有一支女真人宁古塔氏也迁居到中原,改姓宁和刘,宁为宁古塔氏的头一个字;而“宁古塔”按满语的意思是“各六”或“每六”,其实就是“六”,“刘”与“六”同音,故姓氏为刘。(3)满族钮图氏,亦称宁武图氏,满语为Niotu Hala,世居哈达。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后多冠汉姓为钮氏、刘氏。(4)满族喜塔喇氏,亦称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是满族大姓,满语为SitaraHala,汉义“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俄国学者史禄国认为,它与瓜尔佳氏,满语为同属“阔雅里满洲”。另考,《龙飞御天歌》有哈兰都达鲁花赤姓“奚滩”,乃明时女真望族,曾冠汉姓为“刘”,有学者认为喜塔拉即其演变而来。世居尼雅满山、蜚优城、长白山盖吉、佛克顺等地,所冠汉姓为管氏、赵氏、图氏、祝氏、文氏、齐氏、孙氏、希氏、奚氏、喜氏、线氏、祁氏等。(5)满族伊喇氏,亦称伊拉喇氏,满语为Ilan Hala,汉义“三”,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移喇”(即契丹国姓“耶律”),世居三姓,后多冠汉姓为刘氏、王氏、肖氏、萧氏、李氏、黄氏、白氏。(6)满族纽塔氏,亦称努他氏,满语为Nunta mongu,老满洲部族,人数很多,有四个分支。满语NINGUTA为远祖之意,推想表示其远祖来自宁古塔,后多冠汉姓为刘氏。(7)满族查佳氏,满语为Cagiya Hala,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满族同胞中有此氏,后改汉姓为刘氏。(8)钮祜禄氏(多改汉姓为钮或郎,改姓刘的不多)。其他还有伊里氏、伊拉齐氏、刘佳氏、以及隶属各旗本为汉族的刘氏和朝鲜族刘氏。</h3><h3>11.维吾尔族刘姓维吾尔族刘姓形成于元末明初。元代在河南为官的维吾尔族人刺真海牙,曾孙名叫忽都海牙,明初随祖母姓刘,名仲琛,隐姓埋名,作为普通百姓繁衍生息下来。刘姓维吾尔族人现居河南渑池县尚有5 0 0 余人,一小部份移居到西安等地。</h3><h3>12.朝鲜族\朝鲜国\韩国刘姓中国朝鲜族刘姓人口数量位居第30名左右。朝鲜族刘氏以江陵为核心本贯,后来分衍有忠州、巨昌、金城、裴州、延安、我州、庆山、平尚等数本。在韩国的二百五十多个姓氏中,韩国刘氏人口总数排在第三十二位。据记载泉州人刘载在高丽哲宗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定居高丽后,被任用为“守司空尚书右仆射”。</h3><h3>13.傣族、景颇族刘姓明朝初期,朝廷派军队到滕冲地区屯田戎边,许多内地刘氏将士随军来到该地,其中一部分人则定居下来,与当地主要民族傣族、景颇族女子联姻,成家立业,繁衍生息。由于这些刘氏人与傣族、景颇族人通婚,其后代多随父姓为刘氏,融入傣族、景颇族。据近年云南腾冲刘氏收集到的3 5 1 个族谱中发现,有七支刘姓演变为傣族、景颇族。</h3><h3>14.京族\越南刘氏京族原称为越族,人口近两万,有31个姓氏,居住在广西南疆诸岛,刘姓人口数量在京族中占20%,是这个少数民族的第一大姓。在越南的京族刘姓有三类,一类是完全融入越南民族的刘姓,一类是越南族人使用汉字姓刘氏而形成的刘姓,再一类就是近代以后移民越南的华侨、华人。不过,今天这几种不同的刘姓已很难区分了。 </h3><h3>15.壮族刘氏:湖南、广西等地都有壮族刘氏分布,名人有唐代著名的歌仙刘三姐</h3><h3>16.高山族刘姓高山族人本无固定姓氏,清乾隆二十三年,朝廷赐给高山族七个姓(卫、金、钱、廖、王、潘、黎)。从日本侵占台湾到台湾重回中国期间,高山族人多依托当地汉族人,认其姓为己姓,据统计共有7 9 个姓,其中有刘姓。</h3><h3>17.柯尔克孜族刘姓清末民国初期,柯尔克孜族姓氏改称汉姓,并从柯尔克孜族姓“蔡音德热”分化出汉族姓“ 刘”。</h3><h3>18.达斡尔族刘姓清末民初两次户籍调查时,满文已被汉文代替。用多个汉字书写达斡尔族姓氏已不方便,于是便采用“哈勒”或“莫昆”音首或意义字表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同民族的联烟,达斡尔族又增加了讷迪、扎尼、雅库斯、尼尔登、涂库敦、张、王、李、赵、徐、邵、刘、陈等姓氏。</h3><h3>19.仫佬族刘姓在仫佬山乡的客家人主要居住在龙岸镇,他们当中有刘家、陈家、李家、古家等13个姓氏</h3><h3>20.苗族刘姓,湘西等地有分布</h3><h3>21.瑶族刘姓,湘南等地有分布</h3><h3>22.白族刘姓,湖南桑植、慈利的白族姓氏比较多,有谷、王、钟、熊、李、段、高、杨、张、刘、孔、施、车、于、马等。</h3><h3>23.藏族刘姓,古代藏族逐渐发展成为六大氏族,即赛、穆、党、东、札和珠,各大氏族中又分化出若干小氏族和家族,取的汉姓中,其中有刘姓。其实,藏族人取汉姓是历史及生活环境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民族融合这一</h3> <h3>得姓始祖</h3><h3>刘累,尧之裔孙。早年,刘累曾向豢龙氏董父学豢龙之术。约公元前1879年,夏孔甲帝时,天降龙于今河南省临颖县豢龙城东南角龙荡沟处。孔甲派刘累到此养龙,长达7年之久。因刘累养龙有功,孔甲封他为御龙氏。后因一雌龙死,累把龙肉加工成美食,送给孔甲吃,孔甲享用后,感到味道鲜美,又向刘累求食,刘累怕死龙事发,孔甲追究问罪,便于约公元前1873年,迁徙到河南省鲁山县隐居,隐匿了原来的名字,改称“丘”,人称“丘公”,称隐居的地方为“邱公城”。孔甲知道后,不再追究,丘公改为刘累,刘累族人遂复姓为刘氏,中华刘姓遂繁衍生息。刘姓自汉朝以来多次建立大一统或地方割据政权,其中西汉(皇帝15人)、东汉(皇帝14人)为大一统政权。史书公认但未大一统的政权还有玄汉(皇帝1人)、南朝宋(皇帝9人)、蜀汉(皇帝2人)、后汉(皇帝2人),其它地方割据政权称帝者有十六国汉国-前赵(称帝5人)、夏国(称帝3人)、南汉(称帝4人)、北汉(称帝4人)、齐(称帝1人)、燕(称帝1人)等。还有自立为天子者史书记载有19人(西汉时的刘信、东汉之前的刘盆子、西汉钟武侯刘望、梁王刘永、新朝的刘子舆、东汉的刘文伯、西晋时的刘尼、西晋时的刘芒荡、襄国刘显、刘黎、南朝宋的刘义宣、南朝宋的刘子勋、南朝梁的刘静躬、北魏末年的刘蠡升、北周时的刘没铎、隋代的刘苗王、隋代的刘元进、隋末的大世皇王刘迦论、隋末唐初的刘武周)。刘姓自汉以来受封王爵、自立为王者历代大约有500多人(见词条“刘氏诸侯国”)刘姓自东周卿士刘康公开始,各朝及地方割据政权行使丞相与副丞相职权的100多人。</h3> <h3>迁徙分布</h3><h3>刘姓,以邑为氏,据专家考证,世界上刘姓人口有7000多万,称得上是“遍地流(刘)”。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子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从明末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h3> <h3>古代刘氏政权.</h3><h3>政权全名 存在时期 创始人姓名 历代领导人 西汉 前202年——8年 刘邦 刘邦、刘盈、刘恭、刘弘、刘恒、刘启、刘彻、刘弗陵、刘贺、刘询、刘奭、刘骜、刘欣、刘衎、刘婴 东汉 25年——220年 刘秀 刘秀、刘庄、刘炟、刘肇、刘隆、刘祜、刘懿、刘保、刘炳、刘缵、刘志、刘宏、刘辩、刘协 蜀汉 221年——263年 刘备 刘备、刘禅 汉-前赵 304年——329年 刘渊 刘渊、刘和、刘聪、刘粲、刘曜 胡夏 407——431年 刘勃勃 刘勃勃、刘昌、刘定 刘宋 420年——479年 刘裕 刘裕、刘义符、刘义隆、刘劭、刘骏、刘子业、刘彧、刘昱、刘准 后汉 947年——950年 刘知远 刘知远、刘承祐 桀燕 911年——913年 刘守光 刘守光 南汉 911年——971年 刘龑 刘龑、刘玢、刘晟、刘鋹 北汉 951年——982年 刘旻 刘旻、刘承钧、刘继恩、刘继元 展开折叠 古代刘氏其它割据政权政权全名 政权级别 存在时期 创始人姓名 该政权领袖名讳 诸侯-姬姓刘国(刘子国) 子爵 东周 刘康公 刘康公 、刘定公(刘夏)、刘献公(刘挚)、刘文公(刘卷)、刘桓公、...... 玄汉(更始) 称帝 23-25年 刘玄 刘玄 赤眉汉(建世) 称帝 25--27年 刘盆子 刘盆子 汉七国反叛诸侯 王爵 公元前154年 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 同前 汉 称帝侯爵 公元7年 刘信 刘信(自称天子) 定安公国 皇太子公爵称帝 8年-25年 刘婴 公元8年王莽废除了刘婴的皇太子之位,并降封为定安公。公元25年2月刘婴被杀死 山阳公国 公爵 220-309年 刘协 刘协、刘康 、刘瑾 、刘秋 安乐公国 公爵 263-347年 刘禅 刘禅、刘恂刘玄(成汉所封) 刘望国 称帝侯爵 公元23-23 刘望 钟武侯刘望 梁汉国 称帝王爵 25-27) 刘永 梁帝刘永、梁王刘纡 刘子舆国 称帝 (23-24 刘子舆(即王郎) 自称天子刘子舆 刘文伯国 称帝王爵 25-37 刘文伯(即卢芳) 刘文伯自称天子 神凤国 称帝 公元303年 刘尼 自称天子刘尼(即丘沈) 刘芒荡国 称帝 309---309 刘芒荡 自称天子刘芒荡 匈奴屠各部 左贤王 304——329 刘豹 左部帅、左贤王刘豹 襄国 称帝 351---352 刘显 自称天子刘显 晋国 称王 公元353 刘康 晋王刘康 刘黎国 称帝 389---389 刘黎 自称天子刘黎 率善国 称王 公元416年 刘虎 率善王刘虎 独孤部 部落大人 王爵 270年—387 刘猛刘路孤刘亢泥 (中部帅刘猛)、刘路孤、刘库仁、刘眷、刘显、刘罗辰乌桓王刘亢泥 南匈奴铁弗部******胡夏 左贤王单于 称帝 (?~391)*******407-431 刘去卑******刘勃勃 刘去卑、刘诰升爰(刘训儿)、刘乌路孤(刘武、刘虎)、刘务桓、刘阏陋头 、刘悉勿祈 、左贤王大单于刘卫辰赫连勃勃( 刘勃勃) 赫连昌( 刘昌) 赫连定( 刘定) 刘举国 称帝 公元473年 刘举 自称天子刘举 汝阴王国 王爵 479-545、556年 刘凖 汝阴王刘凖、刘胤、刘端、刘哲刘睿 刘宋反叛诸侯 称帝 王爵 454年465年 刘义宣刘子勋 建平:刘义宣义嘉:刘子勋、寻阳王刘子房、临海王刘子顼、桂阳王刘休范、建平王刘景素 天授 称帝 527年 刘获 自称天子刘获 燕国 称王 531年 刘灵助 燕王刘灵助 刘敬躬国 称帝 542年 刘敬躬 称帝刘敬躬 匈奴稽胡 称帝 神嘉 525年—535年圣武 577 刘蠡升刘没铎 神嘉帝刘蠡升、南海刘王、圣武帝刘没铎 刘霸道国 称帝 611 刘霸道 自称天子刘霸道 刘元进国 称帝 613 刘元进 自称天子刘元进 皇国 称皇王 614 刘迦论 大世皇王刘迦论 匈奴离石胡 称帝称王可汗 614614619—620 刘苗王刘龙儿刘季真 自称天子刘苗王刘王刘龙儿、突利可汗刘季真 定杨国 可汗 617-620 刘武周 定杨可汗刘武周 天造 称王 622-623 刘黑闼 汉东王刘黑闼 燕 王爵称帝 911-913 刘守光 燕帝刘守光 南平 王爵 910-911 刘隐 南海王刘隐 大齐 称帝 1130-1137 刘豫 齐帝刘豫 天赐 称帝 1214年 刘永昌 刘永昌 刘国 称王 1296年 刘六十 “刘王”刘六十 汉国 称王 1465年 刘通刘千斤 汉王刘通(刘千斤) 顺天安民 称王 1588-1589 刘汝国 顺天安民王刘汝国 安民国 称王 1622年 刘永明 安民王刘永明 刘守分国 1644年 刘守分 总兵刘守分 大明国 1853-1855 刘丽川 大元帅刘丽川 大汉 称大汉德主 1861-1863 刘德培 大汉德主刘德培 罗平国 1900 刘家福 首领刘家福 大同共和国 1911年 刘建封 安图县知事刘建封 尚明 称帝 1934年~1951年 刘锦兰 自称尚明皇帝刘锦兰 展开折叠 刘氏古近现代海内外政权政权名称 起止年代 建立者姓名 首任刘姓领袖 其它刘姓领袖 兰芳共和国 1776年-1886年 刘台二总统 刘乾兴总统、刘阿生总统、刘亮官总统、刘恩官总统 台湾民主国 1894年-1895年 刘永福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至今 四大创始人之一 刘少奇主席 开国元首 越南后占城国朝鲜百济国王 986年-989年 刘继宗国王刘付俞国王 折叠 外族汉姓刘的相关政权政权名称 起止年代 建立者 历代最高领导人 辽朝 907年-1125年 刘亿(耶律阿保机) 西辽 1132年-1218年 刘大石(耶律大石) 东丹 926年-952年 刘倍(耶律倍) 北辽 1122年-1125年 刘淳(耶律淳) 东辽 刘阮(耶律阮) 后辽 1216年-1230年 刘厮不(耶律厮不) 庙号 谥号 汉名 契丹名 年号 在位时间 辽肃祖(辽太祖追封) 昭烈皇帝 耶律耨里思 未称帝 辽懿祖(辽太祖追封) 庄敬皇帝 耶律萨剌德 未称帝 辽玄祖(辽太祖追封) 简献皇帝 耶律匀德寔 未称帝 辽德祖(辽太祖追封) 宣简皇帝 耶律撒剌的 未称帝 辽太祖 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亿(汉姓刘) 耶律阿保机 神册天赞天显 907年-926年 辽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 耶律德光(汉姓刘) 耶律尧骨 天显会同大同 927年-947年 辽义宗(辽世宗追封) 文献钦义皇帝 耶律倍(汉姓) 耶律突欲 926年-930年 钦顺皇帝(或作寿昌恭顺昭简皇帝)(辽圣宗追封)、章肃皇帝(辽穆宗追封) 耶律李胡(汉姓刘) 耶律洪古 辽世宗 孝和庄宪皇帝 耶律阮(汉姓刘) 耶律兀欲 天禄 947年-951年 (僭伪) 翼武皇帝 耶律察割 951年 辽穆宗 孝安敬正皇帝 耶律璟(汉姓刘) 耶律述律 应历 951年-969年 辽景宗 孝成康靖皇帝 耶律贤(汉姓刘) 耶律明扆 保宁乾亨 969年-982年 辽圣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 耶律隆绪(汉姓刘) 耶律文殊奴 乾亨统和开泰太平 982年-1031年 辽兴宗 神圣孝章皇帝 耶律宗真(汉姓刘) 耶律只骨 景福重熙 1031年-1055年 辽道宗 仁圣大孝文皇帝 耶律洪基(汉姓刘) 耶律查剌 清宁咸雍大康大安寿昌寿隆 1055年-1101年 辽顺宗(辽恭宗追封) 大孝顺圣皇帝 耶律浚(汉姓刘) 耶律耶鲁斡 辽恭宗(辽仁宗追谥) 天祚皇帝(尊号)、恭怀皇帝(谥号) 耶律延禧(汉姓刘) 耶律阿果 乾统天庆保大 1101年-1125年 展开北辽 庙号 谥号 汉名 契丹名 年号 在位时间 辽宣宗 天锡皇帝(尊号)、孝章皇帝(谥号) 耶律淳(汉姓刘) 建福 1122年 辽德妃 萧普贤女(期间遥奉耶律定为帝) 德兴 1122年-1123年 辽神宗 顺文皇帝 耶律雅里(汉姓刘) 神历 1123年 辽英宗 显武皇帝 耶律术烈(汉姓刘) 1123年 西辽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辽德宗 天祐皇帝 耶律大石(汉姓刘) 延庆康国 1124年-1144年 感天皇后 萧塔不烟(汉姓刘) 咸清 1144年-1151年 辽仁宗 正德皇帝 耶律夷列(汉姓刘) 绍兴 1151年-1163年 承天皇后 耶律普速完(汉姓刘) 崇福 1164年-1177年 辽襄宗 文颢皇帝 耶律直鲁古(汉姓刘) 天禧 1178年-1211年 悯文皇帝 屈出律(汉姓刘) 天禧 1211年-1217年 东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耶律留哥(汉姓刘) 元统 1213年-1220年 姚里氏 1220年-1226年 耶律薛阇(汉姓刘) 1226年-1238年 耶律收国奴(汉姓刘) 1238年-1259年 耶律古乃(汉姓刘) 1259年-1269年 后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耶律厮不(汉姓刘) 天威 1216年 耶律乞奴(汉姓刘) 天佑 1216年 耶律金山(汉姓刘) 天德 1216年-1217年 耶律统古与(汉姓刘) 1217年-1218年 耶律喊舍(汉姓刘) 1218年-1220年</h3> <h3></h3><h3>刘姓郡望达27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1,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江苏徐州)。主要有2支,一支是楚元王刘交的后裔,一支刘氏是汉宣帝的后代。2,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代顷王刘仲。4,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5,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6,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7,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8,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定王刘发。9,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10,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11,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12,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13,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14,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15,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16,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17,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定王刘发。18,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折叠 堂号1,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2,豢龙堂:夏代刘累,相传他善于养龙,被封为御龙氏。3,藜照堂:汉代的刘向,元帝的时候校书天禄阁,有一天,一个老翁穿着黄衣,拿者藜杖,吹着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书给刘向。刘向问:“你是谁?”他回答说是太乙之精,听说他好学,特来看他。刘向一生著述很多,见了老翁后,才思更加敏捷了。</h3> <h3>刘氏家人路过请看,盘点刘氏起源和族谱</h3><h3>起源</h3><h3>祁姓,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帝尧初封于陶地,又封于唐地,故又称陶唐氏。其号曰[尧],史称为唐尧。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此为祁姓刘氏。尧陶衰后有刘累,刘累过后有杜伯,杜伯之后有士会。</h3><h3>刘氏图腾</h3><h3>根据新华网介绍,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刘姓称帝、称王者达92人。可以说,从西汉开国到现在2000多年,前半段时间里,刘姓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当皇帝,是名副其实的“帝王专业户”。</h3><h3>姬姓,为周太王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东周时重封王室成员刘康公为刘国国君。此为姬姓刘氏。周朝灭亡后,姬姓刘氏退出历史舞台。</h3><h3>刘姓的起源演变:1:最早源于源于祁姓,2:源于姬姓的刘氏起源于春秋时期,3:外族改姓。</h3><h3>人口</h3><h3>最新统计表明,刘姓总人口排全国第四位,祁姓(刘姓)人口在中国北方的北京市排在第4位,在辽宁、陕西二省也均排在第4位;而在华东的上海则排在第6位,在广东省排在8位,在福建省排在第9位,在台湾省排在第9位;在四川省排在第4位。如果从人丁繁衍、人口数量来说,现代刘姓是北方强于南方的话,那么从宗族的兴旺发达、繁荣显赫来说,则明显地是南方祁姓(刘姓)胜过北方祁姓(刘姓)。在南方刘姓中,又明显以湖南、四川、湖北、江苏等省的刘姓最为兴盛,如湖南的刘少奇家族,四川的刘湘家族、刘伯承家族,湖北的刘华清家族,江苏的刘海粟家族、刘淇家族,福建的刘步蟾家族。刘姓中,除少数成员明确属于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改姓为汉字姓刘氏之外,绝大部分都自称源于汉代皇族,是由2000年前那支曾创造过两汉文明的古老丰沛祁氏(刘氏)一脉发派繁衍而成,都是汉之子孙、刘邦及其兄弟的后裔。</h3><h3>分布</h3><h3>刘氏全国分布</h3><h3>刘姓主要分布在中国本土地区,此外还广泛地分布世全世界各地。在海外的刘姓,又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和东部周边国家,如东南亚南洋地区,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印支三国;又如南***、日本;其次则是北美、澳大利亚;再其次是欧洲和南美,非洲则是世界上刘姓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在中国本土,据不完全的统计,刘姓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南部,如在北方,刘姓与王、李、张3姓一同为中国北方大姓,约排在第4位;而在中国东南,刘姓的人口所占的比例相对要小在于在北方与中南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但也排在前20位之内。</h3><h3>中华刘氏始祖苑</h3><h3>迁徙</h3><h3>刘姓最初发源于今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省境。祁姓刘氏传至战国时,有人在魏国任大夫,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有子刘清,辗转迁移到今江苏丰、沛之地。刘清生刘仁,号丰公,刘仁生刘(火+瑞-王),字执嘉。嘉有四子:伯、仲、邦、交。第三子刘邦,即汉高祖。建西汉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形成了全国一大姓氏。两汉时期,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祖籍丰沛地区经长安和洛阳两个首都向全国各地辐射,中原的刘姓为避“董卓之乱”而不断向四方迁徙,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靠蜀汉。魏晋南北朝之时,刘氏大举南迁,在这同时有许多少数民族刘氏加入到汉族刘姓之中。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北方各族人民纷纷南迁,彭城刘氏宗族成员也大批南迁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形成东晋南朝时期著名的京口刘氏。</h3><h3>魏晋到隋唐五代,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北向南流动:一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刘姓由华北、西北、大漠、关外地区向中原地区迁徙。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刘氏长期在中原定居,最后完全汉化。另一方面,因为中原地区长期战争而动荡不安,为了躲避战争的灾难,原来居住在中原、华东、江北地区的汉室后裔刘姓,纷纷向东南的江浙、江南等相对安定的地区迁徙。其中,主要是原居丰沛一带的楚元王后裔彭城刘氏、原居河北的中山刘氏和原居山西的洪洞刘氏向东南江浙闽一带迁移。隋唐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宋代以后,刘姓就已遍布全国各地,从明末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明清时期刘姓一方面继续保持晋唐以来就开始的由华北向东南的迁徙大势,同时又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向西南地区迁徙,并由中国东南沿海开始大规模向南洋地区拓展,从而形成了刘姓的第一次移民海外高潮。</h3><h3>郡望</h3><h3>1、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 是汉高祖的后代。</h3><h3>2 、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h3><h3>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h3><h3>4、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h3><h3>5、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h3><h3>6、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h3><h3>7、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h3><h3>8、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 西汉长沙定王刘发。</h3><h3>9、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h3><h3>10、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h3><h3>11、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h3><h3>12、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h3><h3>13、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h3><h3>14、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h3><h3>15、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h3><h3>16、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h3><h3>17、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定王刘发。</h3><h3>18、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h3><h3>部分族谱字辈</h3><h3>山东(山西洪桐县大槐树搬来的)刘氏:洪开振广,奉继书国。</h3><h3>山东(从徐州南边搬迁来台儿庄的)刘氏:士元宝(保)常(长)富贵。</h3><h3>山东(刘墉后裔)刘氏:英九廷文国,德世宗永长,春瑞祥云照,成志玉保恩。</h3><h3>广东从化市东明镇刘氏:纯厚贤良。</h3><h3>广东东莞刘氏:学士朝廷昌发智,贤才官贵显文明。</h3><h3>广东四会市刘氏:昌汉朝廷文正治,宽光尚国显荣才。</h3><h3>广东龙川县细坳镇粗沙(巨源房后裔)刘氏:丕复汉仕,殿定家邦。(殿字辈28世)。</h3><h3>广东刘氏:万祖福邦国仕文慈和及兆亿仁德绍贤张。</h3><h3>广东刘氏:文能修得行仁再。</h3><h3>云南文山麻栗坡县刘氏:凤良启世,迁成应光,显明富贵。</h3><h3>云南曲靖市富源县刘氏:汉朝大有光,文武世荣昌。</h3><h3>云南宣威刘氏:汉唯武国荣,清开永大廷,盛德昭广远,兴和启繁丰(英)。</h3><h3>内蒙古赤峰市刘氏:星清奉文德,明玉震山河。</h3><h3>内蒙古奈曼旗(山东莱阳县高家庄迁入)刘氏:汗、国、永、两字辈、振、两字辈、升、相、玉、宝(凤)。</h3><h3>天津刘氏:玉继世克。</h3><h3>北京刘氏:万国宗天一,光明德懋召,士龙崇正道,冠勉达熙朝。</h3><h3>北京刘氏:天国祖邦钦鸿廷,永文昌德世忠贞,有时显着云龙际,扶保王朝寿宇清。</h3><h3>四川广汉刘氏:克少成洪。</h3><h3>四川广安刘氏:时思事友德胜万年新。</h3><h3>四川广安刘氏:尚嘉宪宗祖,显芳继映昌,盛德光万国,安邦理朝纲。</h3><h3>四川广安刘氏:继美少宏儒,世代贤传胜。</h3><h3>四川成都刘氏:文连金应福,发正永林春,裕国元兴利。</h3><h3>四川成都刘氏:文明开锦泰,世泽起良元,国正思清顺,邦新永耀常。</h3><h3>安徽怀宁刘氏:世碧乾坤久,之同日月长,光宗为道德,华国在文章。</h3><h3>安徽怀远刘氏:夕(学)福广兆士根本玉。</h3><h3>安徽肥东县刘氏:时太诗和应,家祥国保征。</h3><h3>江苏刘氏:泰道沛崇。</h3><h3>江苏刘氏:副维司晋翠(孝)克茂(懋)仰秀辞。</h3><h3>江苏刘氏:登可淑宗仕,应崇漠廷大,守绍必方传。</h3><h3>江苏刘楼刘氏:敦本思敬,绍廷克光。荣培希守,世泽延长。</h3><h3>贵州思南刘氏:天太文兴成朝廷士大光明。</h3><h3>贵州思南府马场坡刘氏:发可天仙国大洪。</h3><h3>贵州铜仁市松桃县刘氏:应思宗廷祖有秀。</h3><h3>贵州湄潭刘氏:忠英文章显,朝廷四代光。</h3><h3>湖北天门刘氏:正大光名世,立启同(崇)德修。</h3><h3>湖北天门刘氏:相定邦为。</h3><h3>湖北天门拖市刘氏:习汝学成克振。</h3><h3>湖南刘氏:山永远正。</h3><h3>湖南刘氏:正大光昌,显其祖德,忠厚承家,经畲世业,振耀声华,宣扬惠泽,永锡嘉祥,恒钟英杰。</h3><h3>湖南刘氏:启翼绍唐尧。</h3><h3>黑龙江双城刘氏:志国兴成业,安邦永贤明。</h3><h3>黑龙江双城县刘氏:忠明向仁。</h3><h3>黑龙江兰西县刘氏:亭季明良,西风姚事。</h3><h3>黑龙江佳市刘氏:君正天振先廷文德山。</h3><h3>其他的有各位刘氏宗人补充哦……</h3><h3>部分刘氏名人</h3><h3>汉高祖刘邦</h3><h3>明朝开国名臣刘伯温</h3><h3>汉光武帝刘秀</h3><h3>唐代诗人刘禹锡</h3><h3>清代台湾第一巡抚</h3><h3>发扬宗族光荣传统。</h3><h3><br></h3><h3></h3> <h3>我国历史上最庞大的家族之一,创立8个王朝,出了66位皇帝,至今后裔有近一亿人,遍布海内外,并对世界产生了影响。这个家族主要就是彭城刘氏。帝王之姓刘姓,它是汉朝的国姓,早在汉朝就有“四处刘”的说法。据史籍记实,刘姓是最悠长的姓氏之一,最早的刘姓出自黄帝之裔、帝尧陶唐氏,因为其儿女受封于刘邑,成立刘国,其子孙其后以邑名为姓,于是刘姓就发源。虽然刘姓的发源尚有其他说法,好比出自周代王族姬姓的刘氏;出自西汉王朝赐姓的项姓、娄姓诸刘;出自古代匈奴族、鲜卑族以及沙陀族的刘氏等。可是真正让刘姓被人相识的是,这个姓氏在中国古代汗青上恒久是帝王之姓。刘姓是古代成立王朝最多、立国时刻最长、称帝人数最多的姓氏。据统计,刘氏成立的王朝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后汉、南汉8个朝代,共有66人称帝,封王列侯者恒河沙数,历时600多年的时刻。刘姓根源在彭城说起刘姓,大家脑子里肯定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刘邦!没错,自从刘邦开创大汉王朝,刘姓就成为皇姓生生不息。徐州,是汉家刘氏的发源地,中华刘姓的摇篮。当年的汉朝皇族,就是从徐州丰沛地区崛起于世的。后来,徐州更成为天下刘姓公认的郡望。历史上,江苏地区刘姓也是名人辈出,族姓盛兴。一直到现代,徐州刘姓在整个刘氏族姓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汉后刘氏,望出彭城”“汉后刘氏,望出彭城”是对彭城刘氏源流的概括说法。何为望?望即郡望,是说汉后刘姓出自彭城郡,为彭城地区的望族,也即是说彭城刘氏是地位显要又高贵的的家庭。单在西汉的二百年期间,封王列侯达人1100之多,其中封王者达180人。等到了西汉,刘氏家族已衍为中国的鼎盛大族。迄今,中国刘姓人口已近7000万,名列中国第四大姓,也是世界第四大姓。中国古代刘氏郡望约有27个,彭城刘氏郡望是其中形成望族最早的一支。彭城刘氏家族,历史悠久,地位显赫,帝王将相,人才济济,影响巨大。彭城堂号刘氏最为著名堂号。彭城是刘姓郡望,也是汉家刘氏的发源地。因此,许多刘氏宗族都将自己的祠堂称为“彭城堂”,以标明自己为彭城刘氏,是正宗的汉家后裔。因汉高祖刘邦祖籍丰县,起家于沛县。后来都属于彭城郡,所以天下刘氏莫不以彭城为祖籍,而称为彭城刘氏,从此彭城也就称为刘氏正宗郡望,宋朝后更成为天下刘氏的统一郡望!徐州刘姓名人故事刘邦如今,在丰县汉皇祖陵景区内,一座高达42.6米的刘邦雕塑,称得上世上最大。仅披风就超过24米,为国内最长,悬挑梁为目前国内最大,重达300吨。雕像之下是汉文化展示馆,雕像与展示馆的总高度为42.6米,寓意西汉、东汉426年的基业。而从汉阙到雕像之间的距离是620米,寓意刘邦一生活了62岁。刘恒(影视剧照)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儿子,宽容平和,还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主人公。刘恒是一国之君经常忙于政事,但是对他的母亲皇太后也很孝顺,从未怠慢过。有一次,刘恒的母亲患了重病,而且这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很担心,不仅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还亲自为母亲煎药汤,而且每次煎好药时,他总是自己先尝一尝,尝尝汤药苦不苦、烫不烫,等到自己觉得可以喝了,才给母亲喝。刘恒的这一孝行得到了很多人称赞,说他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刘向(网络配图)相传汉宣帝时,大学问家刘向勤奋好学,经常在天禄阁校书夜苦读到深夜,蜡烛燃尽了之后还不肯就寝,就去暗室中读书。有一天,突然一位穿着黄色衣服的老人走了进来,手里拿着青藜杖叩门进来,然后向青藜杖的顶端一吹,藜杖竟自己燃烧了起来,发出耀眼的光芒,一下子就照亮了暗室。刘向看到这一景象,很是惊讶,就向老人行礼,并询问老人尊姓大名。老人答道:"我乃太乙之精,闻知卯金氏之子好学,特来视察。现赠你《洪范五行》之文。"老人说完,果从怀中取出一卷简牍,传授给刘向。此后,刘向果然成为一代著名学者宗师,在中国文化史上建立起不朽伟业。因此,刘向在禄阁好学成才的故事,也演化成刘姓的"禄阁家声",以此来激励后人要勤奋学习,用功读书。刘交(影视剧照)刘姓在徐州是大姓,刘邦定鼎天下之后,分封诸王。韩信被诛后,徐州迎来了最重要的一位楚王——刘交。刘交是刘邦的弟弟,深受刘邦的信任,刘邦在丰沛起义后,刘交跟随刘邦打天下,成为刘邦的得力助手和亲信。受封楚王后,便在徐州延续了十二代,成为西汉刘氏藩系中最杰出的一支。对于徐州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当 今天下刘氏,十之二三都是刘交的后裔。解忧公主,在众多名人中,唯一一位女性便是与王昭君齐名的解忧公主。解忧是西汉楚王刘戊的孙女,在公元前101年,汉武帝为了巩固与西域与外国的联盟关系,将解忧以公主身份远嫁乌孙国,解忧公主在乌孙国活动了近半个世纪,活跃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积极配合汉朝,加强了两地的文化交流,也为今天新疆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地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姓以皇族为主脉,经历大汉400多年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姓。直到现在,刘姓人口在全国依然位列第四位,分支更是不计其数,而刘姓祖训也逐渐发展变迁 ,更具自己的特色。徐州刘氏家训(节选)敦孝悌 睦亲族 和乡邻明礼让 务本业 端士品戒犯讳 戒争讼 戒赌博戒淫恶 戒犯上 戒轻薄推荐关看更多精彩内容1,《我喊你一声刘氏宗亲》,转给刘家人听听吧!2,最美宗祠--刘氏开七公派状元及第刘氏宗祠3,20万人!刘氏总祠祭祖盛典,让你看看什么叫刘家排场!4,原来刘家人想要的刘氏资料的在这里。刘家人备看。5,汉家刘氏发源地:彭城堂6,中国刘姓历代宰相大全!光宗耀祖!太牛了!7,刘氏8大古村落!一个比一个霸气!8,刘氏,大姓大族,名门望氏!9,这份刘氏家训仅40个字,却被千万家庭阅读!10,热烈庆祝世界刘氏宗亲祭拜始祖累公大典在平顶山鲁山县昭平湖中华刘姓始祖苑隆重举行。11,刘少奇的儿子刘源将军的发言,震憾国人12,天下无二刘!天下刘氏一家亲!13,2018最新刘氏图腾大全!太漂亮了!送给刘家人!赶快收藏!14,劉氏二十四帝,劉家人一定要收藏15,2018年刘姓人口在各省的最新排名!都快看看你的家乡排第几!16,刘和李!谁才是名副其实的王中之王?17,你好,我姓刘!这是我的简历!快发给身边的刘家人看看!18,超过10万点击的刘氏族歌,震撼了8000多万刘家人!!19,你敬刘家人一尺,刘家人敬你一丈,刘家人不惹事,也不怕事。20,一首《咱们都姓刘》,献给天下所有刘家人!</h3> <h3>刘氏总祠,全称开七公派状元及第刘氏总祠,是中国目前已知占地面积最大的单姓宗祠建筑物,系为纪念入粤始祖刘开七而设立,由闽、粤、赣、桂、琼华南五省刘氏宗族合建,是刘开七2000多万裔孙,共同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每日由大江南北来总祠祭祖的后裔络绎不绝,逢每年正月十九、二十日合族联宗祭祖,更是香烟敞日,鞭炮轰鸣,盛况空前。状元及第刘氏总祠,金字门匾熠熠生辉,"状元及第"四字有所专指,特指开七公裔孙、道光十五年乙未科状元刘绎,和光绪十八年壬辰科状元刘福姚。刘氏总祠金碧辉煌,重檐翘角,雕龙画凤,美轮美奂,大量使用皇族象征的五爪金龙做为装饰,祠内供奉有刘邦、刘秀、刘备三位开国皇帝的神主牌,悬挂两汉二十四帝画像,因此被世人誉为龙廷帝殿。刘氏总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重建于2008年。新祠堂大量借鉴潮汕建筑工艺,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集潮州之石雕、木雕、彩绘、壁画、嵌瓷等多种传统装饰于一体,融合潮汕(河洛/鹤佬/学佬/福佬)和客家(梅州)二种建筑风格之大成,规模宏大,建制庄严,布局对称,气势雄伟。刘氏总祠是兴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是华夏宗祠文化基地、华夏汉文化研究基地。栩栩如生的汉文化长廊,为观者呈现出一幅历史与文化交织的宏伟史诗。刘氏总祠已成为广东兴宁的旅游圣地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热情欢迎刘氏宗亲来祖地寻根谒祖,热情欢迎四海宾客莅临参观指导。</h3> <h3></h3><h3>刘姓宗祠门楣题辞</h3><h3>禄阁流光 彭城世德“禄阁流光”是出自刘向的故事。刘向,西汉人,字子政,初为谏议大夫,宣帝招名儒俊材。元帝时为中垒校尉,博学通经。据无名氏《三辅黄图?阁》载:“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黎杖,叩阁而进见。向喑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燃,因以见向”,“与说开辟前事,出天文地理书授之。问名,曰:太乙之精,闻卯金之子好学,下观焉。”刘向著述有《洪范五行传》、《列女传》、《列仙传》、《新序》、《说苑》等。“彭城世德”出自汉高祖刘邦的事典。折叠 四言通用联姓启刘国;望出彭城。——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刘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1、3-①、②》、《三、历史名人·刘邦》和《四、郡望堂号·彭城郡·彭城堂》等)。彭城世泽汉室家声——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刘姓的望族居彭城,在今江苏徐州市,汉高祖刘邦的老家。下联“汉室”,典指西汉、东汉两朝,都是刘家王朝的天下。术通象纬;药采天台。——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术通乾象,喜入天台。——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同上。雕龙名著;殿虎英风。——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唐朝正字;汉室传经。——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刘晏,引《三字经》:“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下联典指汉·刘向受帝命于天禄阁校正《五经》同异,其子刘歆继承父业,整理六艺群书,成《七略》。阮嵇作友;丰沛发祥。——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晋·刘伶与阮籍、嵇康为友。下联典指沛人刘邦建立汉朝。业承西汉;派衍南塘。——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湖南省宁乡县南塘镇刘氏宗祠联。此宗祠联比较简短,全联典指南塘的刘氏,是西汉皇族的后裔。彭城世泽;松柏家声。——秀月(笔名)撰香港特别行政区松柏塱刘氏宗祠联彭城世泽;铁汉家声。——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刘氏宗祠“彭城堂”通用堂联。彭城世德;禄阁家声。——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刘氏宗祠“彭城堂”通用堂联。汉高故里;古宋遗风。——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刘氏宗祠“汉里堂”通用堂联(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2、堂号·汉里堂》介绍)。折叠 五言通用联藜阁家声远;彭城世泽长。——佚名撰刘姓宗祠“藜照堂”通用堂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刘锡禹撰刘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刘禹锡《陋室铭》句联。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佚名撰江苏省姜堰市旧城刘氏宗祠联(1)天禄家声远;彭城世泽长。——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刘氏宗祠联折叠 六言通用联海隅文藻振世;顺昌旗帜惊人。——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魏代“建安七子”刘桢,有文名。下联典指 宋·刘锜镇守安徽顺昌,破金兀术数十万兵。上联典指东汉华阴人刘宽,字文饶,桓帝时官南阳太守,为人温和仁义。吏民有过错时,只用蒲鞭惩罚,表示耻辱而已,始终不让人受苦刑。“蒲鞭”,是用蒲草做的鞭子。下联典指西汉刘向,相传他在天禄阁校书时,有个穿黄衣、执青藜杖的老人,吹杖头火焰,为他讲开天辟地的故事。当问老人名字时,老人自称“太乙之精”。折叠 七言通用联守本忿耕读第一;尽人伦孝友俱先。——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刘氏宗祠“沛丰堂”通用堂联。功垂淮海冠裳肃;泽派罏山俎豆馨。——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无欲常教心似水;有言自觉气如霜。——明·刘宗周撰刘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明代天启初礼部主事刘宗周自题联。刘宗周,山阴人。世号五忠光世第;家传七业振家声。——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福建省地区刘氏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福建省刘氏分支在宋代有刘颌、刘纯、刘铪、刘子羽、刘珙5人被谥为“忠”公的历史,下联典指刘氏在晋朝时,著名学者刘殷的7个儿子分别攻读“五经”和《史记》、《汉书》,后来都功成名就的典故。六代大夫一二品;一等人忠臣孝子;折叠 八言通用联妙侣无双,押衙全义;清才第一,嘉偶安贞。——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刘震获罪,其女无双没入掖庭,古押衙义救无双,使其与表兄王仙客成夫妇。下联典指宋·刘愚殿试第一,其妻徐氏未嫁时,母欲以嫁富家子,徐氏泣曰:“不愿为富人妻”。寡鹄申哀,三娘命薄;飞燕得宠,列女传成。——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朝·刘孝绰妹刘三娘嫁徐悱,悱卒,三娘作文祭之,极其哀婉。下联典指汉·刘向因赵飞燕姐妹淫乱而著《列女传》。食德服畴,用资祖泽;象贤迈种,克振家声。——佚名撰福建省漳浦县霞美镇刘坂村刘氏宗祠“思敬堂”堂联(1)说礼敦诗,丕承先志;贻谋燕翼,垂裕后昆。——佚名撰福建省漳浦县霞美镇刘坂村刘氏宗祠“思敬堂”堂联(2)折叠 九言及以上通用联好善乐施应贲旌重典;急公奉上允称帼遗微。——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刘氏宗祠“沛丰堂”通用堂联。一等官人,荣秘丞声外;此联为刘氏宗祠联。敦本本自踪,须向祖宗绵旧德;步世衍俊宗,家诒顾及,大门第赖有传人。——佚名撰江西省赣州市虔城藕塘里刘家祠堂[大门楹]联尚书恩泽,学士词章,奕世犹留佳话在;星岫云环,沙河水绕,此间宜有夏声来。——苏若湖撰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北大坦地二号刘氏家庙联(1)系出临明,朔天禄石渠,代有人文光祖德;族隆桃水,看朱霞白鹤,於今伟望缵家声。——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刘氏宗祠“沛丰堂”通用堂联。读书务得大,要礼义廉耻,无亏可称士品;立身有何奇,行孝弟忠信,为事方是人家。——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刘氏宗祠“沛丰堂”通用堂联。策马从南越归来,构数椽用妥先灵,敢说声威留穗石;整旅入神京捍卫,把两字偏贻同姓,合存忠孝耀彭城。——刘永福撰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北大坦地二号刘氏家庙联(2)念先人须善嗣先人弓裘,必教泽如清溪,吏才如零溪,方无惭出处;入此庙在求通此庙肸蠁,惟束顽以宗法,合敬以祭法,庶不忝烝尝。——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刘氏宗祠联。盖县人刘畤兄弟曾讲学清溪,又刘霖溪长城宦皖南有循良之绩,清溪霖溪皆祖此祠也。御龙世泽殿虎家风 有关史据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7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1,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江苏徐州)。主要有2支,一支是楚元王刘交的后裔,一支刘氏是汉宣帝的后代。2,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代顷王刘仲。4,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5,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6,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7,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8,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定王刘发。9,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10,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11,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12,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13,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14,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15,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16,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17,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定王刘发。18,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折叠 堂号1,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2,豢龙堂:夏代刘累,相传他善于养龙,被封为御龙氏。3,藜照堂:汉代的刘向,元帝的时候校书天禄阁,有一天,一个老翁穿着黄衣,拿者藜杖,吹着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书给刘向。刘向问:“你是谁?”他回答说是太乙之精,听说他好学,特来看他。刘向一生著述很多,见了老翁后,才思更加敏捷了。</h3> <h3>山东胶东半岛的刘姓起源于何处?祖宗是谁? 据考证,山东胶东半岛刘姓是明朝从云南迁移到胶东的,想问下,这族刘姓分支是不是刘表的后裔?最佳答案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Rain 9级 2009-04-24 回答形成于明朝,来自山西,以刘元为开基始祖。 据今人刘希贡先生提供的(五修)《古滕刘氏族谱》资料记载,古滕刘氏开基始祖刘元,字正良,原籍山西洪洞县,生于元朝泰定四年(1327年)。元朝末年,山东一带因战乱破坏严重,人民大量死亡,甚至出现了十室九空的惨景。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恢复山东地区经济,决定从山西大量移民山东。洪武二年(1369年),刘元等800多人在押迁官李公的带领下,由故乡山西洪洞县向山东移民。当时,22岁的刘元还被李公举为移民迁长。这支庞大的移民队伍经过1个多有的长途跋涉,先来到山东单县,在这里开始分流:有的留在单县,有的迁到海州,还有的北迁到兖州。古滕刘氏始祖刘元则率领他的妻儿子女和家人迁到滕县西史相乡望冢社领社纲。刘元一家在望冢社居住了20多年后,家族人丁渐渐增加。刘元见这里地狭人多,再加上不喜欢这里离市区太近,民风唯利是图,于是又北迁到地旷人稀的小刘庄。几年后,因经营有方,又在村北购置大片田土,建筑房屋,并将这里改名为大刘家庄(即今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大刘庄)。此后数百般年来,这支刘氏家族就世世代代都聚居于此,形成当地的望族。 这支刘氏家族非常兴旺发达,不但人丁众多,而且人才辈出,到今天已繁衍到约5万人,并孕育出了清代进士刘德夙、中国人民解放军刘书田将军和当代著名作家刘浩歌等大批优秀人物。古滕刘氏族人主要分布在今山东省滕州市、枣庄山亭区、徽山等地。 古滕刘氏修有自己的刘氏家祠,并以"崇善堂"为堂号。1995年,该族刘刘氏家祠还被当地政府列为滕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滕刘氏在历史上曾5次修谱。现有一到五修族谱共550卷之多。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古滕刘氏从开基始祖刘元的第17世开始,使用如下统一的16字字派:"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正显微,世毓庆观"。 古滕刘氏迁滕始祖刘元去世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享年84岁。夫人王氏,为山西临汾县处士王澄之女,生1子:刘武。 二世刘武,卒于明天顺八年(1464),寿82岁。夫人秦氏,生6子:刘殳渚、刘殳、刘殳殿、刘殳俞、刘殳为、刘殳雄。 三世刘雄,又作刘殳雄,夫人陈氏,生1子:刘完。 自开基始祖刘元至刘希贡先生的传递世系如下: 1刘元→2刘武→3刘雄→4刘完→5刘傥→6刘学礼→7刘钧→8刘芳申→9刘恺→10刘培新→11刘仕俊→12刘永清→13刘振方→14刘玉珂→15刘欣韶→16刘性善→17刘守辰→18刘聚真→19刘希贡。 到今天,古滕刘氏最多的已传到刘元的第27代孙。如作家刘浩歌就是刘元的第20世孙。追问: 首先谢谢您的回答,山东烟台地区有支刘姓,据政府考证是明朝从云南迁移来的,我想问的是这只刘姓分支。听族人讲祖宗好像叫刘岚(音) 追问: 这只刘姓的辈分是 : 。。。。。。。。(京)智, 信, 继,。。。。。</h3> <h3>山东省刘氏字辈大全,以供各地刘氏宗亲查对参考。</h3><h3>山东(始祖刘汝河)刘氏:仲朝志胜,洪光必照,远映乾坤,万年永久,世代昌荣。山东刘氏(世德堂):传道德兴仁义。山东刘氏:世风定大振,文兴光祖德,武盛耀宗宫,智仁保清吉,安民国正昌,高相良和方,先天传道远,开朝善家堂,宅沛印成化,华盖宝贵长。山东刘氏:世德绍先绪,声名振楚邦;传家宏道学,华国焕文章。山东刘氏:只有召胜德,学到玉民良。山东刘氏:永少宗功毕友文才。山东刘氏:刘天思嘉世,永定期昌隆。山东刘氏:国正四有上,学大地光昌,诗书绍桂香,万代承纪纲。山东刘氏:定明伦礼。山东刘氏:兹和及兆亿仁德绍宪张。山东刘氏:崇德玉昌新增明显启文建忠诗呈叙湘元益秀森。山东刘氏:盛国为梁栋,圣朝泽恩崇,诗书传奕冀,恒泰庆奇逢,山东刘氏:朝庭天子,万代忠厚,贻谟美修,齐衍庆长。山东(山西洪桐县大槐树搬来的)刘氏:洪开振广,奉继书国。山东(从徐州南边搬迁来台儿庄的)刘氏:士元宝(保)常(长)富贵。山东(刘墉后裔)刘氏:英九廷文国,德世宗永长,春瑞祥云照,成志玉保恩。山东(清河刘)刘氏:土火金水木,克嘉承恩广。山东(蒲鞭堂,刘邦二哥刘仲后裔)刘氏:世金体学广。山东几密县刘家庄刘氏:同德文自尚,孚庭世丙东,益善丛仁政,存中治国荣,广有祥源照,长功志庆成,品方禄振胜,义种福荫龙。山东日照东关刘氏:允世惟贤,嘉祥兆应,振志勋名,龙廷吉庆。山东日照南湖花峡峪刘氏:云世为贤加祥兆。山东日照涛酪刘家湾刘氏:云世为贤加祥兆。山东日照秦楼刘东楼刘氏:云世为贤加祥兆。山东日照高兴镇刘家尧王刘氏:云世为贤加祥兆。山东长清县小刘庄刘氏:安生书业广,传家心田良,润玉得乃达,名远义路长。山东东阿县刘氏:道昌恒光利吉业。山东东营垦利县刘氏:文延永荣。山东乐陵市市中街道办事处五里岔村刘氏:裕登敦尚崇隆。山东古滕(滕州市)刘氏:茂朝开学新。山东巨野刘海村刘氏:思孔文世宗,家元方朝德,继子照宪祥,庆繁毓美惠,教学同衍善,光明熙来瑞,乃法传永昌,景其登高贵。山东平阴县刘氏:家声传纪广。山东平邑县刘氏:世国民成士泽。山东平度市张舍镇刘氏:兆文永甲辉,鸿田景元多。山东刘氏:永吉桂兰发,升玉石长荣。山东刘氏:玉洪永长延。山东刘氏:纪成先仲业。山东刘氏:佩振嘉生,继业长洪。山东刘氏:宗青关文修德泺单堂。山东刘氏:明汉相为执,钦坤淑礼纪。山东刘氏:炳乙言田恩.心真传世忠。山东刘氏:崇殿可文。山东刘氏:渊源庆延长。山东刘氏:隆道永荣面研子。山东刘氏:尊汝家矩,曰厚乃长,元本敬慕,启绪衍详。山东刘氏:耀作声德茂学。山东牟平刘氏:清家继传德,合教永远明,一朝来复本。山东阳谷刘氏:世福金兆保守存。山东阳谷刘氏:景广金明玉,晓东昭峻翔。谱科咏洪治,登高朝秋罡。荣纪书盛礼,魁阁居青长。山东阳谷县刘华育村刘氏:玉明金广景文。山东即墨刘室刘氏:人思敦本一志同方。山东即墨店集刘家河北刘氏:文章可殿元,德乃泽成宗。山东吴定府海丰县杨家桥刘家庄刘氏:凤文显树玉。山东汶上县刘氏:天则(子)万年青仁义礼智信君德宽永刚。山东沂水刘氏:德建方树基,诚存斯延龄,若克传宗志,丕振乃家声。山东沂源县(山东蒙阴县铎庄迁入)刘氏:宗月厚乃长,元本京(敬)慕九。山东苍山县下村乡埠阳村刘氏:思宗厚(后)瑞贵永春。山东乳山下刘家村东门里刘氏:一文梁珍芝,春同富贵昌。山东乳山下刘家村西门里刘氏:一文梁思,庆庭新东,方高卫宾。山东兖州刘氏:茂开庆。山东单县迁江苏徐州沛县刘氏:副伟思晋翠,克茂(懋)仰秀辞,国都稀贤志,从此到里谊。山东单县迁曹县刘寨刘氏:闻汉良彦静,源兆本玉泥;荣升俊道崇,世传宪效锡。建守克永志,作君广宗起;同贵相进敏,培恭传俭义。山东招远大秦家镇黑顶于家村刘氏:范万训宗丰。山东昌乐县红河镇黑峪子村刘氏:泮峰枚廷德,春晓增光振。山东昌邑刘氏:起瑞大卓可升永先世德克。山东枣庄市山亭区驳山头村刘氏:培振宜德兴,忠厚传家远。山东枣庄市峄城区底阁镇侯庄村(祖籍江苏徐州市邳县)刘氏:乐开邦世向冠成举名德。山东郓城县刘氏:章学海(或清)兴丙性康崇仁师泰昌。山东青州市(原益都)谭坊镇刘君台村刘氏:来万成子玉(善)祥(广)永(守)君(洪)。山东青州府刘家庄刘氏:古永宗山东,延兴天庆,长存恩惠,继世克昌,文明维国,德义春芳。山东青岛刘氏:金运永耀堂。山东青岛刘氏:基洪方尚在。山东青岛刘氏:清明世界,德法尧舜。山东青岛崂山北宅凉泉村刘氏:中得承延。山东青岛胶南王戈庄刘氏:锡洪桂春(焕)文。山东青岛胶南刘氏:绪玉瑞(德)金(墨)润荣。山东鱼台县蒲鞭堂(蒲编堂)刘氏:士金体学广,德茂照九荣,庆范传先志,瑞钰柯玲珑。山东临沂市临沭县白旄刘氏:遵汝家矩,曰厚乃长,敦本务实,衍启聿望,持全清伦,德培允章,立纲保乾,万年恒昌。山东临沂刘氏:学士修得益。山东临沂刘氏:宝鼎先云同,克瑞文振纪,庆曜红松林,政治家生永,传经事业长。山东临沂郯城刘氏:开新超洪。山东临朐刘氏:邦春成连天,忠孝世学先。山东威海市(原荣成县)崮山镇岭西村刘氏:秉守维忠孝,仁贤善继先,安居存俭让,立业本恭谦,育子勤为贵,兴家德做田,兆基培永远,福寿克常连。山东威海刘氏:充德玉昌新增。山东威海刘氏:成孟其桂兰发胜。山东济宁刘氏:兆木洪德培玉传明。山东济宁刘氏:树文井现照玉传。山东济阳刘氏:殿化善锡佩,承庆纪传兴。山东济阳曲堤刘氏:()()()九世()天惟秉智大()淑殿化善锡佩,承庆纪传兴,振献永法祥。山东济南市济阳县刘氏:十玉太吉祥,俊德克宽亮。山东济南平阴刘氏:耕重继业兴玉振家邦。山东济南刘家庄刘氏:茂成延(岩)建。山东济南府平银县桥头大队刘氏:殿凤继成佩。山东济南禹城县后大刘村刘氏:忠祥少永。山东荣成刘氏:崇德玉昌新增。山东莒南刘氏:贵学西德洪茂。山东莒南县刘氏:尊汝家矩,悦侯乃常,敦本务实,…,立纲保乾,万年恒昌。山东夏津县新圣店镇徐庄村刘氏:义承先泽,自今维新,书庭有训,家世长春。山东崂山迁青岛城阳刘氏:起瑞大卓可升永先世德克仁。山东泰安市夏张镇杨家坡村刘氏:京太文庆台。山东泰安刘氏:忠继英佰梅成传宝。山东泰安地区新泰市西张庄回龙村刘氏:连继昌文,志元明道。山东泰州刘氏:严新寿百庆。山东烟台市福山区楮佳疃村刘氏:志忠占玉世,上文福廷明,云积学富国,永兴大基业。山东烟台栖霞庙后乡前罗坡刘氏:明万年福禄。山东荷泽成武县孙寺刘庄刘氏:士绪荣光,敦伦池刚。山东莱阳刘氏:德玉宪章华国忠厚传家。山东莱阳高格庄镇东高村刘氏:愈芳永汉经仁宗淑钟堂桂炳艺。山东诸城石河头刘氏:保山吉水共悠悠,雷石燕巢几度秋。云岭风生知虎啸,迥门雨落有龙游。插旗地接登云路,晒甲山连望海楼。欲问太平名胜迹,天台环向总为刘。山东诸城刘氏:世守孔养士洪天国建登广自长富怀德景明。山东郯城重坊镇刘马北村刘氏:同宗维义方,保善锡伯祥,令明昭文宪,永世振中邦。山东陵县刘氏:风安兴更世继纯良才。山东高密李家营镇高家庄村刘氏:公鸿福继世。山东掖县(莱州金马庄)刘氏:宴家和(子)启耀福金(永)。山东曹县刘氏:论汉家(加)邦存,凤贵何(和)朝兴”“论”字辈为11世,“兴”字辈为20世。山东淄博市刘氏:存兴克传长,钰积善庆祥。山东淄博市高青县刘氏:云元希延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双沟镇牟村刘氏:清书长玉。山东淄博南侯刘氏:宗道永龙,绵延繁梓。山东淄博淄川刘氏:文章守宗业,忠厚传家远。山东淄博博山刘氏:凤盛元喜培。山东章丘刘氏:沛振甲丰兆,恩德会永远。山东聊城市阳谷县刘氏:士振清敬德傅统。山东聊城市茌平韩屯乡刘氏:万庆昌光子延常。山东黄县刘氏:鸿兆文学。山东登州府海阳县刘家庄刘氏:文万玉洪福,志德永庆长。山东新泰刘氏:洪懋灿奎键,法新炳载铭,治本焕基钦,泽树熙均钟。山东蒙阴县垛庄镇北仙桥村(沂水八楼)刘氏:遵汝家矩,曰厚乃长,源本敬慕,启绪衍祥,庭重礼法,训式义方,尚守诚笃,用锡善良。山东蓬莱登州刘氏:长振祥庆九首鸿吉。山东褚城县刘氏:天宝定太守,志友培安平。山东滕州古膝刘氏: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正显微,世毓庆观。山东滕县刘氏:守德广传家志真。山东滕显刘氏:庆占学宝兴。山东藤县刘氏:远忠(中)思延庆长(常)。</h3> <h3>山东胶东半岛的刘姓起源于何处?祖宗是谁?</h3><h3> 据考证,山东胶东半岛刘姓是明朝从云南迁移到胶东的,想问下,这族刘姓分支是不是刘表的后裔?形成于明朝,来自山西,以刘元为开基始祖。 据今人刘希贡先生提供的(五修)《古滕刘氏族谱》资料记载,古滕刘氏开基始祖刘元,字正良,原籍山西洪洞县,生于元朝泰定四年(1327年)。元朝末年,山东一带因战乱破坏严重,人民大量死亡,甚至出现了十室九空的惨景。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恢复山东地区经济,决定从山西大量移民山东。洪武二年(1369年),刘元等800多人在押迁官李公的带领下,由故乡山西洪洞县向山东移民。当时,22岁的刘元还被李公举为移民迁长。这支庞大的移民队伍经过1个多有的长途跋涉,先来到山东单县,在这里开始分流:有的留在单县,有的迁到海州,还有的北迁到兖州。古滕刘氏始祖刘元则率领他的妻儿子女和家人迁到滕县西史相乡望冢社领社纲。刘元一家在望冢社居住了20多年后,家族人丁渐渐增加。刘元见这里地狭人多,再加上不喜欢这里离市区太近,民风唯利是图,于是又北迁到地旷人稀的小刘庄。几年后,因经营有方,又在村北购置大片田土,建筑房屋,并将这里改名为大刘家庄(即今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大刘庄)。此后数百般年来,这支刘氏家族就世世代代都聚居于此,形成当地的望族。 这支刘氏家族非常兴旺发达,不但人丁众多,而且人才辈出,到今天已繁衍到约5万人,并孕育出了清代进士刘德夙、中国人民解放军刘书田将军和当代著名作家刘浩歌等大批优秀人物。古滕刘氏族人主要分布在今山东省滕州市、枣庄山亭区、徽山等地。 古滕刘氏修有自己的刘氏家祠,并以"崇善堂"为堂号。1995年,该族刘刘氏家祠还被当地政府列为滕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滕刘氏在历史上曾5次修谱。现有一到五修族谱共550卷之多。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古滕刘氏从开基始祖刘元的第17世开始,使用如下统一的16字字派:"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正显微,世毓庆观"。 古滕刘氏迁滕始祖刘元去世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享年84岁。夫人王氏,为山西临汾县处士王澄之女,生1子:刘武。 二世刘武,卒于明天顺八年(1464),寿82岁。夫人秦氏,生6子:刘殳渚、刘殳、刘殳殿、刘殳俞、刘殳为、刘殳雄。 三世刘雄,又作刘殳雄,夫人陈氏,生1子:刘完。 自开基始祖刘元至刘希贡先生的传递世系如下: 1刘元→2刘武→3刘雄→4刘完→5刘傥→6刘学礼→7刘钧→8刘芳申→9刘恺→10刘培新→11刘仕俊→12刘永清→13刘振方→14刘玉珂→15刘欣韶→16刘性善→17刘守辰→18刘聚真→19刘希贡。 到今天,古滕刘氏最多的已传到刘元的第27代孙。如作家刘浩歌就是刘元的第20世孙。</h3> <h3>东汉殇帝刘隆 </h3><h3>汉殇帝刘隆生于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为和帝与邓皇后少子。出生100多天,和帝去世。按照传统,继承皇位的应是和帝的长子刘胜。但刘胜有病,多年不愈。故先立刘隆为皇太子,接着在当天夜里,襁褓中的刘隆正式即皇帝位。邓皇后也升称邓太后,临朝听政。 邓太后临朝听政之后,首先针对东汉社会的一些弊端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其一,反对淫祀。其二,邓太后认为治理国家应以教化为本,刑罚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延平元年(106)五月,即下诏大赦天下,犯法禁锢者一律释放为平民,以“柔道”治天下。其三,东汉自开国至殇帝80多年的时间内,宫女入宫不绝如缕,以至宫女如云,造成了“内有怨女,外有旷夫”的局面,并且加重了汉廷的财政开支。邓太后自幼入宫,对此甚为了解,元年六月,她一次诏免后庭宫人及羸弱老病即达五六百人。 </h3><h3>邓太后除对一些弊端进行调整、革除外,还十分注意节俭与劝农。延平元年六月,她诏令减损膳馐、帷帐、珍玩等耗物费工之物。此后,还下令郡国贡奉减为原额的一半,御府、尚方、织室所负责的锦绣、冰纨、绮罗、金银、珠玉、玳瑁、雕镂等玩弄之物,一律不再继续造作,从而减省了巨大的财政开支。 </h3><h3>但邓太后毕竟是外戚势力的总代表,在积极治理国家的同时,仍念念不忘巩固加强自己的统治。延平元年4月,她将哥哥邓骘由虎贲中郎将提升为车骑将军,控制了拥有决策权的内朝机构。 </h3><h3>八月,在邓太后忙于发号施令之际,仅做了8个月皇帝的刘隆悄然离世。因夭折而亡,故谥“孝殇皇帝”,葬于康陵。</h3> <h3>历史上刘氏名人有谁?</h3><h3>01 汉朝,西汉刘邦 75 西汉高祖公元前256——前195 公元前206——前195 12年</h3><h3>02 汉朝.西汉刘盈 76 西汉孝惠帝公元前211——前188 公元前194——前188 7年</h3><h3>03 汉朝.西汉刘恭 77 西汉前少帝公元前 ? ——前184 公元前187——前184 4年</h3><h3>04 汉朝.西汉刘弘 77 西汉后少帝公元前 ? ——前180 公元前184——前180 5年</h3><h3>05 汉朝.西汉刘恒 76 西汉孝文帝公元前202——前157 公元前179——前157 23年</h3><h3>06 汉朝.西汉刘启 77 西汉孝景帝公元前188——前141 公元前157——前141 17年</h3><h3>07 汉朝.西汉刘彻 78 西汉孝武帝公元前157——前87 公元前141——前87 55年</h3><h3>08 汉朝.西汉刘弗陵 79 西汉孝昭帝公元前94 ——前74 公元前87 ——前74 14年</h3><h3>09 汉朝.西汉刘询 81 西汉孝宣帝公元前96 ——前49 公元前74 ——前49 26年</h3><h3>10 汉朝.西汉刘奭 82 西汉孝元帝公元前75 ——前33 公元前48 ——前33 16年</h3><h3>11汉朝.西汉刘骜 83 西汉孝成帝公元前52 ——前 7 公元前33 ——前 7 27年</h3><h3>12 汉朝.西汉刘欣 84 西汉孝哀帝公元前25 ——前 1 公元前7 ——前 1 7年</h3><h3>13 汉朝.西汉刘衎 84 西汉孝平帝公元前 9 ——公元5 公元前1 ——公元 5 6年</h3><h3>14 汉朝.西汉刘婴 85 西汉孺子帝公元 4 ——公元24 公元 6 ——公元 8 3年</h3><h3>15 汉朝。更始刘玄 83 汉更始帝 ? ——公元25 公元 23 ——公元25 3年</h3><h3>16 汉朝.建世刘盆子 85 汉建世帝公元10 ——公元 ? 公元 25 ——公元27 3年</h3><h3>17 汉朝.东汉刘秀 83 东汉光武帝公元前 6——公元57 公元 25 ——公元57 33年</h3><h3>18 汉朝.东汉刘庄 84 东汉孝明帝公元 28 ——公元75 公元 57 ——公元75 19年</h3><h3>19 汉朝。东汉刘炟 85 东汉孝章帝公元 57 ——公元88 公元 75 ——公元88 14年</h3><h3>20 汉朝.东汉刘肇 86 东汉孝和帝公元79——公元105 公元 88 ——公元105 18年</h3><h3>21 汉朝.东汉刘隆 87 东汉孝殇帝公元105——公元106 公元105——公元106 八个月</h3><h3>22 汉朝.东汉刘祜 87 东汉孝安帝公元94 ——公元125 公元106——公元125 20年</h3><h3>23 汉朝.东汉刘懿 87 东汉前少帝公元115——公元125 公元125 七个月</h3><h3>24 汉朝.东汉刘保 88 东汉孝顺帝公元115——公元144 公元125——公元144 20年</h3><h3>25 汉朝.东汉刘炳 89 东汉孝冲帝公元143——公元145 公元144——公元145 五个月</h3><h3>26 汉朝.东汉刘缵 89 东汉孝质帝公元138——公元146 公元145——公元146 一年多</h3><h3>27 汉朝.东汉刘志 88 东汉孝桓帝公元132——公元167 公元146——公元167 22年</h3><h3>28 汉朝.东汉刘宏 89 东汉孝灵帝公元156——公元189 公元168——公元189 22年</h3><h3>29 汉朝.东汉刘辨 90 东汉少帝公元173——公元190 公元189 六个月</h3><h3>30 汉朝.东汉刘协 90 东汉孝献帝公元181——公元234 公元189——公元220 32年</h3><h3>31 三国.蜀汉刘备 89 蜀汉昭烈帝公元162——公元223 公元221——公元223 3年中国历代刘氏皇帝录序号朝代姓名世序庙号或谥号生卒纪年(公元)在位纪年(公元)在位</h3><h3>32 三国.蜀汉刘禅 90 蜀汉孝怀帝公元207——公元271 公元223——公元263 41年</h3><h3>33 列国.汉国刘渊 90 汉国高祖公元 ? ——公元310 公元304——公元310 7年</h3><h3>34 列国.汉国刘聪 91 汉国烈宗公元 ? ——公元318 公元310——公元318 9年</h3><h3>35 列国.汉国刘粲 92 汉国少主公元 ? ——公元318 公元318 1年</h3><h3>36 列国.前赵刘曜 91 前赵赵王公元 ? ——公元329 公元318——公元329 12年</h3><h3>37 列国.夏刘屈孑 94 夏世祖公元 ? ——公元425 公元407——公元425 19年</h3><h3>38 列国.夏刘昌 95 夏秦王公元 ? ——公元434 公元425——公元428 4年</h3><h3>39 列国.夏刘定 95 夏平康王公元 ? ——公元431 公元428——公元431 4年</h3><h3>40 南朝.刘宋刘裕 96 刘宋武帝公元356——公元422 公元420——公元422 3年</h3><h3>41 南朝.刘宋刘义符 97 刘宋少帝公元406——公元424 公元423——公元424 2年</h3><h3>42 南朝.刘宋刘义隆 97 刘宋文帝公元407——公元453 公元424——公元453 30年</h3><h3>43 南朝.刘宋刘劬 98 公元 ? ——公元453 公元453 三个月</h3><h3>44 南朝.刘宋刘骏 98 刘宋孝武帝公元403——公元464 公元454——公元464 11年</h3><h3>45 南朝.刘宋刘子业 99 刘宋前废帝公元449——公元465 公元465 1年</h3><h3>46 南朝.刘宋刘彧 98 刘宋明帝公元439——公元472 公元465——公元472 8年</h3><h3>47 南朝.刘宋刘昱 99 刘宋后废帝公元463——公元477 公元473——公元477 5年</h3><h3>48 南朝.刘宋刘准 99 刘宋顺帝公元467——公元479 公元477——公元479 3年</h3><h3>49 五代.后汉刘知远沙陀后汉高祖公元895——公元948 公元947——公元948 2年</h3><h3>50 五代.后汉刘承佑沙陀后汉隐帝公元931——公元950 公元948——公元950 3年</h3><h3>51 五代.北汉刘崇旻沙陀北汉世祖公元896——公元954 公元951——公元954 4年</h3><h3>52 五代.北汉刘承钧沙陀北汉睿宗公元926——公元968 公元954——公元968 15年</h3><h3>53 五代.北汉刘继恩沙陀北汉少主公元935——公元968 公元968 三个月</h3><h3>54 五代.北汉刘继元沙陀北汉英武帝公元 ? ——公元991 公元968——公元979 12年</h3><h3>55 五代。南汉刘南汉高祖公元889——公元942 公元917——公元942 26年</h3><h3>56 五代.南汉刘玢南汉殇帝公元920——公元943 公元942——公元943 2年</h3><h3>57 五代.南汉刘晟南汉中宗公元920——公元958 公元943——公元958 16年</h3><h3>58 五代.南汉刘鋹南汉后主公元943——公元980 公元958——公元971 14年</h3><h3>59 南宋.金.齐刘豫南宋.金.齐帝公元1072—公元1143 公元1130—公元1137</h3> <h3>刘永福:支持越南维新会(越南劳动党)成立在自家(广州刘氏)家庙</h3><h3> 越南劳动党诞生在广州刘氏家庙将建成纪念馆  [提要] 刘永福是清末爱国将领,抗法、抗日名将,在刘永福诞辰170周年,广州天河区在刘氏家庙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并展出《民族英雄刘永福业绩展览》。据专家介绍,以驱逐法寇、光复越南为宗旨的越南维新会就是在刘氏家庙成立的,这就是越南劳动党的前身。这段历史已经被越南历史学者所肯定。 刘永福 </h3><h3>在广州市广州大道北有一座祠堂式的建筑,也许许多人尚不知晓。若提起清末爱国将领,抗法、抗日名将刘永福,知道的人就不少了,这座建筑就是刘永福主持建造的刘氏家庙。“昨日是刘永福诞辰170周年,天河区在刘氏家庙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并展出《民族英雄刘永福业绩展览》,其中许多展品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天河区有关部门将会建刘永福纪念馆,刘氏家庙周边也将建成一个文化广场,竖立刘永福雕像。  </h3><h3>“刘义打番鬼,越打越好睇”这首在清朝广为传唱的民谣,是广州民众为了歌颂民族英雄刘永福率领黑旗军打败法军而作,至今已流传了一百多年。  </h3><h3>刘氏家庙将建成刘永福纪念馆  </h3><h3>刘氏家庙是刘永福驻军沙河时居住的寓所,是刘永福于1888年开始动工,并于1900年建成。2004年6月,广州市文化局将刘氏家庙移交给天河区政府,并由天河区博物馆专职管理。  </h3><h3>天河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李排辉介绍,刘氏家庙的修建改造计划已向中央报批,批准后将建成刘永福纪念馆,目前天河区政府已拨款两百多万元对其进行修葺。  </h3><h3>越南劳动党诞生在刘氏家庙?  </h3><h3>刘氏家庙是越南劳动党的诞生地?刘永福的后人暨南大学教授刘天骥向记者介绍说,光绪三十二年(1906),越南爱国志士潘佩珠和阮强来到刘氏家庙,得到刘永福的热情接待,并将刘氏家庙提供给越南革命人士作为在广州开展抗法救国斗争的据点。以驱逐法寇、光复越南为宗旨的越南维新会就是在刘氏家庙成立的,这就是越南劳动党的前身。刘天骥说,这段历史已经被越南历史学者所肯定。</h3> <h3>  宁化优秀景区之十——淮土刘氏家庙红色遗址</h3><h3> 宁化淮土刘氏家庙位于宁化县淮土乡淮阳村南大街。该家庙始建于明末(原址在三峰寨祠堂窠里),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清咸丰七年(1857年)遭太平军所焚,清同治九年(1870年)迁于南大街重建。新中国成立初期,该祠被征用作粮站,设粮库。1982年粮站迁移后,该祠归还淮阳村刘氏。1985年,淮阳村刘氏子孙集资整修家庙,重修牌楼。该祠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飞檐斗拱,气势恢宏。祠分上、下厅及两侧回廊,建有歇山顶牌楼,左右设有厢房。宗祠左边设有伙房和二层楼房。祠堂外围筑有围墙。围墙左右开有进出边门。大门前竖有二根盘龙石桅杆。 宁化淮土刘氏家庙红色遗址目前为县内为数不多且保存完好的清代祠庙古建筑。现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1年11月上旬,福建省苏政府主席张鼎丞在淮土淮阳罗家边的刘氏宗祠,亲自主持召开了宁化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参加大会的代表有宁清归工委的干部、红十二军代表和各地方代表共100多人。其中有地方女代表2人,在会上正式宣布成立宁化县苏维埃政府,并经与会代表协商和投票选举,选出了县苏政府执行委员30多人。在执委中又选出了县苏政府主席团成员15人,并选举曹正刚为县苏政府主席,张恩崇、张邦富为副主席。宁化县苏维埃政府下设8部1局工作机构。 宁化县淮土乡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和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3000余名淮土子弟参加红军,被誉为“扩红模仿区”。 刘氏家族兴旺发达、名人辈出,据有关资料表明,原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家族便是该祠广传公第十房巨河公支系,也就是在宁化石壁开基的祥公后裔。</h3> <h3></h3><h3>明史》、《明太祖实录》、《明成祖实录》等典籍中,从散乱的明代档案里,索章摘句,缀辑编录,笺注出从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的近50年里,在洪洞大槐树下共移民18次(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移民分别迁至京、冀、鲁、豫、皖、苏、鄂、陕、甘、宁等地。大迁徙触动了三晋百姓最敏感的神经,明统治者只得定出移民条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中这样写道:“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众蹙。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这说明,当时的移民,完全是在强权政治的胁迫下进行的。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笔记史料的记载,以及笔者收集查阅的家谱、碑文、信函资料和大槐树祭祖园留言簿的不完全统计,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12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500个县(市)。其中:河南106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29县(市),山东92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62县(市),陕西、甘肃、宁夏51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古8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1县。河南的移民要以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为主,这和两河流域的水灾及元末农民起义的战场相吻合。河南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106个县(市):郑州、荥阳、开封、平顶山、洛阳、焦作、鹤璧、杞县、尉氏、新郑、登封、兰考、中牟、新密、巩县、新乡、卫辉、封丘、获嘉、温县、济源、博爱、辉县、原阳、武陟、盂县、沁阳、修武、安阳、范县、台前、滑县、浚县、内黄、清丰、濮阳、长垣、汤阴、林州、商丘、永城、睢县、宁陵、民权、周口、商水、扶���、西华、太康、郸城、项城、许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鲁山、长葛、临颍、叶县、宝丰、陕县、禹县、驻马店、确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阳、息县、固始、泌阳、正阳、新县、罗山、商城、南阳、方城、唐河、新野、邓县、淅川、南召、桐柏、镇平、内乡、西峡、三门峡、义马、盂津、汝州、汝阳、栾川、灵宝、渑池、偃师、伊川、宜阳、洛宁、卢氏、新安、淇县、嵩县、郏县、舞阳。山东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主要是因为元末明初山东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都在鲁西北、鲁西南地区,但经过明初的再迁移,移民就分布到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在9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南、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博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莱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莱芜、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京、津、冀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129个县(市),主要为:北京、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通县、大兴、房山、天津、静海、武清、宝坻、宁河、蓟县、石家庄、唐山、灵寿、束鹿、晋州、赵县、井陉、获鹿、新乐、正定、深泽、无及、赞皇、元氏、栾城、平山、张家口、怀来、���县、张北、宣化、涿鹿、怀安、滦平、隆化、丰宁、万全、迁西、迁安、昌黎、卢龙、滦南、遵化、玉田、乐亭、滦县、丰南、安次、三河、霸县、固安、大城、秦皇岛、安乎、交河、肃宁、文安、永清、保定、涞水、阜平、唐县、徐水、高阳、沧州、青县、海兴、任丘、武邑、故城、冀县、丘县、鸡泽、临西、任县、涿县、定兴、安新、蠡县、博野、定县、涞源、新城、完县、清苑、满城、沧县、东光、河间、献县、衡水、饶阳、阜城、景县、枣强、深县、武强、邯郸、永年、曲周、魏县、成安、大名、涉县、广平、临漳、磁县、武安、邢台、柏乡、隆尧、南宫、巨鹿、沙河、临城、新河、清河、广宗、内丘、威县、南和、南皮、盂村回族自治县。皖、苏、鄂、湘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62个县(市),主要有:合肥、马鞍山、长丰、蚌埠、六安、明光、定远、淮北、安庆、铜陵、宿州、砀山、萧县、灵璧、怀远、滁州、凤阳、和县、泾县、寿县、亳县、蒙城、利辛、睢宁、阜南、南京、徐州、连云岗、丰县、沛县、盱眙、大丰、铜山、泗阳、沐阳、如皋、清江、江都、襄阳、武汉、十堰、孝感、大悟、荆门、监利、沔阳、郧县、均县、随县、随州、枣阳、宜城、保康、光化、钟祥、长沙、株洲、郴州、郴县、桑植、襄樊、邳州。陕西、甘肃的移民分布在关中地区,宝鸡地区及邻近山西地区多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山东、河南间接迁移去的。其主要分布为:西安、铜川、宝鸡、岐山、武功、眉县、三原、户县、蒲城、韩城、大荔、合阳、白水、澄城、银川、青铜峡、石咀山、麟游、兰州、甘谷、天水、张掖、镇原、扶风、彬县、米脂、绥德、吴堡、周至、民乐、景泰、中卫、兴平、乾县、会宁、榆林、武威、商州、固原、华阴、古浪、洛南、商南、山阳、丹凤、城固、威南、靖远、平凉、庄浪、渭南。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西有34个县(市)、内蒙古8个县(市)、辽宁11个县(市)、吉林3个县(市)、黑龙江3个县(市)、广西1个县。其分布为:太原、五台、平定、寿阳、代县、交城、祁县、阳城、灵石、平遥、清徐、忻州、大同、浑源、应县、朔州、榆次、太谷、介休、阳曲、阳泉、定襄、榆社、原平、平鲁、阳高、盂县、汾阳、孝义、运城、静乐、长治、潞城、晋城、呼和浩特、包头、固阳、凉城、丰镇、清水河、商都、兴和、沈阳、大连、清原、抚顺、丹东、鞍山、辽阳、海城、凌原、锦州、建平、长舂、四平、洮安、哈尔滨、鹤岗、嫩江、北流县。为防止移民在迁入地聚族而居,形成新的家族势力,影响社会稳定,明朝的移民条律还规定,凡同宗同姓者不能同迁一地。注重“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移民们,为了避免骨肉的再次分离,纷纷被迫痛苦地更姓易名,于是就从一些家族中分离出多个姓氏。据记载:“大明洪武二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而那些不愿更改姓名者,只能骨肉分离、天各一方,被异地安置了。如,据家谱资料统计,山东境内的广饶陈官乡古氏与昌乐朱刘镇古氏、寿光田马乡古氏、五莲县古氏等,均来自于山西洪洞县古氏一族。还有大部分不忍分离被迫改姓的。如魏氏、刘氏)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魏姓和刘姓,铜佛为记。”(曹县《魏刘氏合谱》) 另在河南黄县就有魏姓与马姓,陈姓与邵姓,周姓与单姓,温姓与王姓都是异姓同宗。类似这种情况,在河北、山东也不胜枚举。在河北省河间县一带至今仍有“回、翟、常一个娘”,在山东“魏、��</h3> <h3>汉皇祖陵  </h3><h3>汉皇祖陵位于今江苏省丰县赵庄镇金刘砦村,是以汉高祖的曾祖父、刘姓大始祖刘清墓为中心扩展而成的一座陵园陈列馆。现为当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3><h3>汉皇祖陵俗称"皇林",历来是当地汉里堂刘氏祭祀祖先的场所,原来有墓有祠,但经过千百年来的改朝换代和沧桑变化,再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破四旧",当地古迹建筑被破坏殆尽,仅剩下刘邦曾祖父刘清的土坟一堆。现在的汉皇陵,则1992年以后由当地政府与刘姓族人修复重建。  </h3><h3>新修的汉皇祖陵为一陵园陈列馆。正门为4根大石术组成的汉式红漆大门,门楣上镶嵌着"汉皇祖陵"4个大字。大门两帝各有一大石狮守护。大门东侧有文物保护碑和标志。进大门后为庭院,庭院正面是汉高祖刘邦的一尊高达4米多的汉白玉雕像。庭院右东厢为陈列室,其中有关于刘邦的生平介绍。左侧西厢则为"汉代名人与文化"陈列室。位于刘邦雕像身后的庭院中部正殿,是高大庄严的"汉代帝王殿",其中有刘邦及汉代24帝的雕像。  </h3><h3>后院则是刘清的墓冢。墓冢为圆形土冢,冢周有高1米左右的砖砌护土墙。冢墙下面有石碑相嵌,上书"刘清之墓"4个大字。冢前有清康熙时期的"西汉高祖"和乾隆时期的"汉之故里"两块古碑。古碑已残,字迹多有剥落,但仍依稀可辨。另有今人捐刻的唐尧帝纪念碑、刘累公纪念碑、刘清之墓碑、刘仁浩纪念碑、太上皇纪念碑。  </h3><h3>汉皇祖陵园的北边,有刘氏家祠,名为汉里祠,现公存遗址。陵园有柏油马路与丰单公路相通。在由丰单公路进入汉皇祖陵的马路起始端两侧,分别矗立有一对高大的华表。  </h3><h3>由于汉朝皇族的故乡在丰县金刘砦,而后世天下刘姓绝大部分源出汉室,以汉皇陵的主人刘清为大始祖。因此,今天的金刘砦汉皇祖陵,已成为海内外全天下刘姓寻根问祖的圣地。</h3> <h3></h3><h3>【闽台宗祠】情系“家国天下”的客家刘氏总祠:</h3><h3>长汀刘氏家庙位于长汀县城乌石山(古称龙首山)下王衙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福建长汀县,古时为汀州府。当时流传过的一首歌谣唱道:“张王李赵遍地刘,世世代代传不休。刘家子弟多俊杰,三江南北芳名留。”这歌谣中的“遍地刘”,说的是长汀第一大姓的刘姓,他们基本上都属于唐朝末年金吾卫大将刘祥的后代。刘氏入闽始祖、客家刘氏始祖刘祥陵墓在福建三明宁化石壁洞,图为刘氏家庙裔孙在祭拜先祖。刘祥是敦睦堂刘氏始祖、彭城堂刘氏第55世、刘氏第127世祖。唐朝末年,为了躲避黄巢起义,刘祥带领子孙移居福建宁化县石壁洞,成为刘氏入闽始祖。本台记者与长汀刘氏家庙理事会会长刘铭荣刘祥繁衍的后裔从三明宁化又陆续迁居到福建长汀、上杭、连城和武平一带,又走出福建,播居广东、江西、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江苏、浙江、湖南与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欧美日等20多个国家,特别是传到第20世刘广传这一派,生子十四人,刘氏族谱称为“东江十四大房”,其后代子孙遍布各地,人数众多。可以说,至今海内外客家民系中的汉族刘姓,绝大部分属于刘祥的后裔,人口达2700多万。2015年,长汀刘氏家庙被评为“中国望族名祠”古汀州府流传的那首歌谣中的“刘家子弟多俊杰”,说的就是刘祥后裔人才荟萃,英才辈出。刘祥一脉的刘姓,也被称为“客家刘氏”。刘祥入闽一百多年后,公元992年,北宋时期,刘祥第七代孙刘参常在长汀修建了第一座客家刘氏宗祠——长汀刘氏家庙,成为客家刘氏总祠。2015年,长汀刘氏家庙被评为“中国望族名祠”。长汀刘氏家庙理事会会长刘铭荣向记者介绍刘氏家庙长汀刘氏家庙理事会会长刘铭荣说:“长汀刘氏家庙是入闽始祖祥公的第七代裔孙刘参常为首创建的家庙,当时是祭祀刘备二子鲁王刘永和入闽始祖祥公。在我们家庙大门的入口处有七级台阶,寓示着这是入闽始祖第七代裔孙建立的家庙。在我们家庙大门上有一幅对联:‘千秋毅德垂闽越,万古英风耀彭城’,‘彭城’是我们刘姓的代表。在大门,还挂着一块牌子:‘中国共产党兆征县委员会,福建省兆征县苏维埃政府’。我们家庙还是福建省颁发的‘客家宗祠建筑’,属于福建省级文保单位。”长汀刘氏家庙正门汀州刘氏家庙位于长汀县的龙首山状元峰下,坐北朝南,地形酷似龙头,刘氏族谱上记载说,整个家庙的形状是“龙首献珠”。因为建筑宏大而精致,又是客家刘氏总祠,成为江南刘氏五大宗祠之一。长汀刘氏家庙以客家宗祠建筑入列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刘氏家庙传承千年,历史上曾有“汉王庙”、“王衙”等俗称,历经六次修缮,现在仍然完整保留明代古建筑风格。正门上方的“刘氏家庙”四字古朴遒劲,十分显眼。很特别的一点是,在刘氏家庙外墙上,所有墙砖都镌刻有“刘祠”字样的人文印记。刘氏家庙外墙砖上镌刻着“刘祠”字样刘铭荣介绍说:“我们这个家庙的一个比较特别的标志,就是家庙建筑用的每一块砖墙上,都镌刻着‘刘祠’的字样。这在全国宗祠建筑上极为罕见。当时镌刻‘刘祠’这个字样,为我们古老的家庙留下了一个深深的历史烙印,让我们的刘氏宗亲回归的时候,只要看到外面砖墙上到处都是‘刘祠’字样,就确定了,这个毫无争议是我们家庙。这就是我们先祖比较有智慧的一种创造。”长汀刘氏家庙门楼正中悬挂着刘氏的姓氏图腾迈上七级石砌台阶,一对石狮相迎接,走入大门,便是刘氏家庙的门楼。门楼为三间四柱桥形式样,正中悬挂着刘氏的姓氏图腾。</h3> <h3>长汀刘氏家庙边门与“宇坪”</h3><h3>门楼左边是边门,入边门便是家庙里的小广场,客家人称之为“宇坪”,当年铺设的福禄寿图案栩栩如生。宇坪上的照壁旁边几棵桂花树与罗汉树郁郁葱葱。长汀刘氏家庙的后院。</h3> <h3>长汀刘氏家庙的厢房:</h3><h3>从宇坪向北看,正中依次是家庙的下、中、上三大厅。三大厅后面以前还有福德祠、朱子阁,桃园结义亭,以及一座“东山书院”。厅堂的两边是左右厢房,总共有69个房间。</h3> <h3>长汀刘氏家庙三大厅建筑:</h3><h3>刘铭荣说,刘氏家庙的建筑为明代风格,占地1000多平方米。正堂为单檐歇山顶式,面阔4间,进深4间,抬梁式结构,11檩前步郎,琉璃盖栋,屋檐梁柱,门栏窗格。整座大厅匾额重重,楹联密布,显得富丽堂皇又庄严肃穆。</h3> <h3>长汀刘氏家庙的上厅:</h3><h3>刘铭荣说:“这里是上厅,供奉着我们刘氏历代的祖先,包括长汀各地的,以及武平、上杭、连城三县的刘氏裔孙。所以古时,我们刘氏家庙也叫做‘三邑祠’、‘三县祠’。我们刘氏家庙大厅上挂着许多牌匾。像上厅正中上方的这块‘开国上将’匾,就是纪念我国空军第一任刘亚楼将军。上厅祖先牌位上方正中间的这块叫‘敦睦堂’。‘敦睦堂’是我们刘氏堂号中一个分号,属于‘彭城堂’。‘彭城堂’是一个大的堂号。‘敦睦堂’这块牌匾历史也是很悠久的。”长汀刘氏家庙主体建筑背面长汀刘氏家庙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家国沧桑变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化底蕴。据史料记载,南宋时,刘子翔任长汀主簿,在刘氏家庙后面创建了“东山书院”,招收刘氏后裔子弟及地方绅士子弟入学,聘地方名儒任书院山长和教习,包括著名理学家刘子恽、南宋理学大师朱熹都曾在这里讲学。刘氏家庙曾是中共兆征县委、兆征县苏维埃政府都办公地。图中一层第一间曾是毛泽覃的办公室。由于刘氏家庙环境幽静又屋宇宽阔、房间众多,所以除了供刘氏后裔春秋两祭和子弟读书外,又经常成为兵家及政府机关办公地。比如南宋文天祥、清朝太平天国石达开部指挥机关、中共“训政人员养成所”、中共兆征县委、兆征县苏维埃政府都曾经在这里办公。刘少奇曾在这里办公。其孙阿廖沙曾到刘氏家庙缅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叶剑英等都到这里活动过。陈云曾在这里写出著名的《怎样订立劳动合同》一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任空军司令刘亚楼上将年轻时在长汀读书,就是在刘氏家庙里食宿。</h3> <h3>长汀刘氏家庙祖训、家风、家规:</h3><h3>刘铭荣介绍说:“我们历代刘氏祖先留下了许多有意义的祖训、家训。比如我们老祖宗刘邦、刘备、刘秀都有。刘备的祖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现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句名言。还有我们广长公留下的祖训:‘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早晚勿忘亲命语,晨昏须顾祖炉香,苍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共炽昌。’”刘氏家庙重大活动时,刘氏子孙都要展示、背诵祖训等刘铭荣说:“我们很重视家祖训的传承与践行。比如在每年重大活动时,我们刘氏子孙都要背诵祖训。大部分人都能背诵出来,记住祖训内容。后来呢,我们根据当今社会及刘氏现在情况,陆续整理编写了一系列家规,包括《男儿规》、《女儿规》、《求学规》、《从商规》、《从政规》、《媳妇规》等,以现在的语言来更加通俗易懂地让年轻宗亲都了解、理解并践行之。我们刘氏家庙传承下来的家训、家风、家规,蕴涵着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把这些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让他们在脑海里有这些印象,有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就像有一盏明灯,在指引着我们的青少年一代健康发展。”长汀刘氏家庙每年春分举行祭祖大典在1999年长汀刘氏家庙再次修复后,成立了长汀刘氏家庙理事会。在理事会的组织下,举办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尤其是从2012年起,每年春分前后举行的“汀州刘氏家庙春祭大典”更成为客家刘氏后裔的一大盛事。长汀刘氏家庙每年春分举行祭祖大典刘铭荣介绍说:“每年都会有一千多人来自全国各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聚集到这里来,参加我们刘氏家庙的祭祖活动。活动非常热闹,参加的人员很多,规模很大,融汇入我们的传统文化及我们当地的民俗文化,比如有一些文艺表演和传统的民俗表演,还背诵《弟子规》之类的,目的是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和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加以传承与弘扬。”长汀刘氏家庙春分祭祖大典活动内容丰富刘铭荣说:“遇到这些重大活动的时候,我们会在刘氏家庙的大门口挂上一副‘欢迎回家!’的横幅。然后在家庙大厅这里,会有六、七百人聚集在一起,虽然非常拥挤,但是,宗亲们在这里吃一顿饭,感觉在老家里吃饭一样,非常荣幸和高兴。这些活动使我们家庙有了一种新的活力,有了一种新的功能。”每年正月,在长汀刘氏家庙里都会举行大学生联谊会2012年9月,长汀刘氏家庙理事会倡仪成立了“长汀刘氏教育基金会”,从2013年起,每年八月中旬举行“高考奖学助学活动”。多年来,受益学生超过五百人。长汀刘氏教育基金会在家庙举行奖学助学活动刘铭荣说:“我们刘氏家庙首先是刘氏宗亲祭祖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我们教育青少年一代的基地。每年正月,在家庙里都会举行大学生联谊会。在校的大学生回来后,每年都会有一百多人聚集在这里举行茶话会,共叙亲情,互相认识与交流。我们这些刘氏后裔像兄弟姐妹一样相处。”刘氏大学生在家庙祭祖联谊刘氏大学生为家庙里的“学子成才树”培土刘铭荣说:“我们都是一家人,所以每年我们都会唱《相亲相爱》这首歌。这首歌就像我们的家歌一样,每年都在唱,大家手牵着手,边唱连跳,非常有意境。另外,我们还要一起诵读祖训、家风,这成为一个们固定的流程。目的是让大学生们对我们先祖的优良传统有一个很好的记忆与传承。我们家庙这几年来一直在开展此类工作。”海内外客家刘氏宗亲纷纷回到长汀刘氏家庙寻根谒祖刘氏家庙理事会一方面走出去,到各地寻亲联谊,沟通宗亲亲情。另一方面,也热情接待了无数人世界各地、从海峡两岸回来祭祖、回来认祖归宗的刘氏宗亲。长汀刘氏家庙凝聚了海内外宗亲,为海峡两岸以及中外交流的深化作出了贡献。</h3> <h3>台湾刘氏代表团回长汀刘氏家庙寻根谒祖:</h3><h3>刘铭荣说,每每看到这些宗亲不远千里、不辞辛苦都要回到故乡的虔诚,他都非常感动,也心有戚戚。台湾青年回到长汀刘氏家庙对接族谱,确认家族属刘祥公一脉视频:台湾宗亲回长汀刘氏家庙寻根谒祖刘铭荣说:“现在互联网发达了,通过网络平台,我们加强了与各地宗亲的联系和联谊。比如浙江、江西、广东、台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的宗亲,都是通过网络上交流后才发现,他们的上祖在族谱里都是写着来自汀州啊,‘汀州是我们老家啊!’所以,他们就怎么样都要回到老家来看看。回家老家,这里还有这么一座古老的家庙,他们来到这里感觉就非常亲切,说:‘这就是我们的老家!’然后,吃一下我们客家的、汀州的美食,他们经常会感叹说:‘这就是我们老祖宗吃的东西!’就感觉味道不一样,有一种说不出乡愁在这里。回到这里,刘氏宗亲们‘回到老家’的感觉是油然而生,一种对家的眷恋、对上祖的怀念溢于言表。再加上家庙里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他们会深切感受到我们汀州刘氏家庙、客家风情、客家人传承的一系列宝贵东西,包括我们传统的祭祖仪式、家风家训的传承。所以,他们中很多人是年年都来,而且来的话都是自发性的。”。</h3> <h3>长汀刘氏家庙历经千年,风采依旧长汀刘氏家庙现在已重新成为海内外刘氏宗亲寻根谒祖的重要场所和联谊联亲的平台,而且由于长汀刘氏家庙践行情系“家国天下”的卓越传统祖训,刘氏家庙文化亦受到许多外姓同胞的景仰,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宽厚情怀。</h3> <h3>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 :</h3><h3>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金桂街15号,始建于1958年10月,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之一。该馆藏品丰富,建筑侈豪,造型多样,各种艺术装饰多达数百种。庄园内部分为大厅、中西式客厅、接待室、账房、雇工院、收租院、粮仓、秘密金库、鸦片烟库(原被误认为是"水牢")和佛堂,望月台、逍遥宫、花园、果园等部分。存有大量实物,是研究中国封建地主经济的一处典型场所。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4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别称刘氏庄园占地面积7万余平方米地理位置四川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场口建立时间1958年10月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房屋间数三百五十余间庄园主人刘文彩庄园级别AAAA 目录 1历史沿革2建筑布局 3陈列展览4主要景点 5文物价值6旅游信息 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Dayi Liushi Manorial Museum)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金桂街15号,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之一。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10月;1958年正式筹建大邑地主庄同陈列馆;1997年初,"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正式更名为"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 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博物馆占地7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1055平方米,是典型的川西坝子建筑风格,完整保留着清末民初的建筑格局。见证了社会历史变迁,展现了近现代四川西部建筑技艺、乡村民俗传统文化。博物馆的建筑、馆藏、泥塑、遗存是认识和研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四川军阀史、民俗学、近代民居建筑的重要实物,也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的一个断面。 博物馆是国家三级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历史沿革.刘氏庄园建筑群始建于清末,至民国末年修建完成。1932年,刘文彩建造庄园南部。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 1942年,刘文彩为自己和弟弟刘文辉建的(新公馆)庄园北部。1932年,曾任叙府(宜宾)税捐总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刘文彩还乡,大兴土木营造庄园。 1958年正式筹建大邑地主庄同陈列馆,同年10月正式成立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上了博物馆发展的正轨。1982年,陈列馆就开始收集整理馆内的文献资料,编写《馆志》。1984年,地主庄园陈列馆由成都市下放给大邑县。1993年5月,地主庄园被成都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第三批成都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8月30日,被命名为大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1月,作为中同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之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1997年初,"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正式更名为"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同年5月,刘氏庄园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 1999年,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作为优先发展的六大景区在之一,被列入《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年5月,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2001年11月,大邑刘氏庄园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5月,刘氏庄园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h3><h3>建筑布局.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是典型的川西坝子建筑风格。博物馆占地7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1055平方米,为南北相望相距300米的两大建筑群。 老庄园呈不规则多边形,四周由6米多高的风火砖墙围绕,7道大门,内有27道天井,180余间房屋,3个花园。 庄园内重墙夹巷,厚门铁锁,秘室复道,布局零乱,整座庄园宛若黑沉沉的迷宫建筑。有长方形、方形、梯形、菱形等各种造型;雕花门缕等装饰多达数百种。庄园内部分为大厅、客厅、接待室、帐房、雇工院、收租院、粮仓、秘密金库、水牢和佛堂,望月台、逍遥宫、花园、果园等部分。</h3> <h3>陈列展览:</h3><h3>收租院 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基本陈列由序馆、雇工院、刘文彩生活现场、大型泥塑《收租院》、庄园文物珍品馆等部分组成。 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已形成了五个基本陈列:一是庄园老公馆刘文彩及其家人生活现场的复原陈列,并展出蜚声中外的大型泥塑《收租院》群雕;二是利用庄园新公馆旧址举办的川西民俗博物馆民俗陈列,生动地再现了川西人民生产、生活方面的民俗风情;三是在刘文成公馆举办的庄园文物珍品馆馆藏精品陈列;四是2003年在刘氏家族发家起源地--老屋基原址举办的刘氏祖居复原陈列;五是在刘文昭公馆旧址举办的川西民居雕刻和近现代书画陈列。老公馆刘文彩在世时,老公馆对一般人是非请莫入的。在进入庄园大门不远处,停有一辆福特轿车。小轿车的左边是"雇工院",右边分别是"西式客厅"与"中式客厅"。 向前走就是刘文彩的内花园,里面有两间较大的房间,据说是当年刘文彩的逍遥宫。又往里走就到了刘文彩的内院,内院内有一座寿堂,供奉着刘氏祖先的灵位,灵位上面有98种不同字体的寿字,加上旁边两对刚好100个,代表着长命百岁。寿堂右边是一进二的房间,里间摆着一张金碧辉煌的大龙床,据说是刘文彩当年用三万斤大米来打造的,贴金龙床有一间卧室大,占地9平方米,由4柱、4扇门加床面组成。从佛堂出来,沿回廊南行。两侧厢房的门、窗、栏杆照旧刷成黑色,门上的朱漆地描金浮雕及窗棂栏杆上的描金装饰花色各异。收租院《收租院》陈列于四川省大邑县刘文彩庄园,创作于1965年6~10月,是中国现代大型泥塑群像。作者是当时的四川美术学院和民间艺人。 《收租院》根据当年地主收租情况,在现场构思创作,共塑7组群像: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反抗。以情节连续形式展示出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手段──收租的全过程,共塑造114个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塑家将西洋雕塑技巧与中国民间传统泥塑的技巧融而为一。《收租院》于1965~1966年间在北京复制展出,曾引起很大反响。其后曾在阿尔巴尼亚、越南展览,1988年则以玻璃钢镀铜新材料的复制品在日本巡回展出。小姐楼又称"绣楼",位于收租院北, 老公馆正门内东侧。小姐楼为院中之院,院门两侧立柱为朱砂色,门楣上方镶嵌的长方形白瓷板上有"祥呈五福"四字,最顶部一枝浮雕状白色牡丹显得雍容华贵。为砖木结构,皆系青砖勾白线柱墙框架,尤其精道别致在六面攒尖屋顶透溢出二、三十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中西式建筑风貌。 文物价值.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见证了社会历史变迁,展现了近现代四川西部建筑技艺、乡村民俗传统文化。博物馆的建筑、馆藏、泥塑、遗存是认识和研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四川军阀史、民俗学、近代民居建筑的重要实物,也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的一个断面。 整个庄园为一组中西结合式建筑群,既有中国封建豪门府邸的遗风, 集中体现了封建社会封闭型的社会特点,反映了封建秩序及尊卑高下的等级关系,又吸收了西方城堡和教堂建筑的特色,这些特色在新公馆建筑上尤为显著。庄园建筑的主体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取向,在细节上又融入了西方的审美特征。这座中西合璧的庄园建筑群以砖木结构为主,反映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川西部近代民居建筑的发展过程,既是近代四川地主庄园建筑形式和风貌的典型,又是吸收西方建筑文明,并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组具有典型川西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群,有着较高的历史、艺术、文物和科学技术价值。 藏文物数量较多,内涵丰富,如太平天国天王府遗物--中式紫檀木螺钿大理石家具、九层镂空雕刻象牙球、 十三层镂空雕刻象牙塔、泥塑《收租院》、张大千先生撰书对联、刘文彩贴金龙抱柱退一步大花床等。截至2015年3月,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有文物、藏品27000多件;三级以上文物1848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5件,二级文物21件,三级文物1813件。包括一套清代紫檀木镶大理石桌椅,其中8把坐椅通高108厘米、宽99厘米、坐深60厘米,嵌有各色宝珠27颗,四周有螺钿装饰的花草图形。 其中四川军阀"防区制"时期的军事作战及行政区划地图上百件,还有"防区制"时期所实行的税收、田赋预征(从1930年就预征到1976年)、筹借军饷的执据等数百件;有反映近代地主阶级对农民进行残酷经济剥削的大量实物,如清道光以降至1949年的地契、房契、账簿、佃户名册、田赋执据、税收执据等上千件;有各式各样描金嵌玉的家具,大量的金银珠宝和古玩字画等。这些遗存的、珍贵的实物资料及蜚声中外的大型泥塑《收租院》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显示了在军阀混战中暴发起家的近代地主庄园特色,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近代封建地主经济及其生活形态的一处典型场所。</h3> <h3>四川大邑刘氏庄园,你是罪恶呢?还是被罪恶呢? </h3><h3>文革时我所在的小县城有个“阶级教育展览馆”,上小学不久老师就带领我们去接受教育。展览馆里有克隆的一套“泥塑收租院”,讲的就是四川大邑县恶霸地主刘文彩残酷剥削、欺压贫下中农。我还不知道何为省市县时,就知道了“四川大邑”这个名字,深深烙进记忆里。在这里我知道了“地主”这个名称或符号的真正含义,知道了地主的剥削和为富不仁;知道了贫下中农是如何吃不饱穿不暖,受欺压;知道了穷苦人、受欺负就要反抗、要造反、要革命。也知道刘文彩大斗进、小斗出;知道了他私设水牢;知道了他欺男霸女;知道了他要喝人奶...他真不是好东西!《收租院》展览看得女孩子抹眼泪,男孩子攥紧了拳头。刘文彩成了恶霸、成了地主的代言人和“形象大使”,永远挥之不去了...但前几年突然看到一篇文章,要为刘文彩翻案了,</h3> <h3>说“收租院”里的故事很多不存在,完全是杜撰出来的。相反刘文彩到是个“乡绅”,做了不少好事。说他出资修了万成堰,大批农民受益;说他个人出资修公路并没有设卡收费;重中之重是说他出巨资创办“文彩中学”,并不许家人插手学校的管理,据说现在也是四川省最好的学校之一。另外他还建水电厂、发电厂,据说“1992年,大邑县在评选对大邑贡献最大的历史人物时,当地民众一致首推刘文彩。”这都那儿和那儿?究竟谁是谁非?历史与人物就这样可以随便捏咕?我要去看看!所以这次四川行的第一站就选择了大邑县的的安仁镇,这里是刘文彩的老家,也是刘氏地主庄园和“收租院”的所在地。刘氏庄园位于安仁镇外的刘家墩子。安仁镇距离成都只有42公里,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这里历史非常悠久,在唐代就曾建县,现在仍存有大量清末民初古建筑,除了刘氏庄园,还有其他很多有规模的古院落。刘氏庄园现在全称“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是国家三级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有刘氏祖居、刘文彩公馆(老公馆)、珍品馆、刘文辉旧居陈列馆等。先看老公馆,这里记录了刘氏家族的世系,但往上只有刘文彩的爷爷有记载,这个“公馆”显然是他爷爷购置或祖上留下来的,那时他们还不够太富裕,或许他的爷爷也是靠节俭勤劳才成为地主的,其实这世上本没有地主,是拥有的土地多了才成为地主的。有多少地主的出身也曾经是贫下中农,他们或因勤劳而劳动致富了,或因机遇而外财涌来,或因乡霸巧取豪夺才成了“十恶不赦”的地主。刘文彩属于哪一种呢?在这里看到了另外两个重要的人,一个是刘文彩二大爷的孙子刘湘,这是一个著名的四川军阀,国难当头时率领三十万川军将士出川对日作战,最后病死在抗日前线汉口。另外一个叫刘文辉,刘文彩的亲兄弟,也是著名军阀,在川西经营多年,刘文彩就是依仗他的势力最后敛财发家。</h3> <h3>刘文辉在治理川西时兴办实业和重视教育,成绩很大。</h3><h3>网上曾流传一幅照片,一个破烂房子竟然是县政府,县长说:“刘主席说了,如果县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刘文辉后来率部起义,官至林业部长,1976年病逝于北京。这么看,刘湘是我们民族的抗战英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了;刘文辉关键时反水,四川不战而取,是共产党的恩人。这两个人现在看都是该竖大拇指的人!那刘文彩呢?据说刘文彩小时因为“家贫”辍学,先是在家接送小弟刘文辉上学,然后自己创业,卖酒又开酒作坊。虽未富贵但在经营上具有独到之处和积累了经验。他说过:什么三民主义,不如多学三门手艺。刘文彩真正的发迹还是来自刘文辉后来成为了军阀,他跟随其后,为刘文辉聚敛政治经费和战争经费,掌管叙府(宜宾)、江安等几十个县的川南税捐总办,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另外就是以禁烟的名义大量贩卖鸦片、制造吗啡,现在看都是死罪。总之,他的财富并不干净,甚至来的很缺德。最典型的敛财是在“1932年已将辖区的赋税征收到1957年”,百姓完全是生活在“税赋”中,买一张戏票都要交“娱乐税”。他在撤离叙府时,一夜横敛20万大洋带走。但收租院又是怎么回事呢?1965年四川美院的老师带队,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组成创作组,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原则,融合了艺术构思创作出来的。大部分内容是没有依据的,比如“水牢”是子虚乌有,这个地方本来是存放鸦片的,根本没有关过人;比如他“霸占”来的小老婆,自己却说是明媒正娶,心甘情愿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点到很像很多现代人)。“收租院”虽然在事实上不地道,但在艺术上却是成为“不朽”作品,它的影响之大不用说了,就是在人物形象上,也有很多独到之处,成为中国泥塑作品的标杆和代表。只是我品味它却五味杂陈,童年的记忆不断涌现,它们是熟悉的却又是那么陌生,历史在不断的颠来倒去,为人所需了。但刘文彩作为大地主,作为有钱人生活还是非常奢靡的,一生有五个太太,拥有财宝无数。他是否喝人奶现在考证不到,但他是经常吃燕窝的,家里宅院大(我发现他们家给长工住的房子也不错,完全不像周扒皮给长工住草窝),房子多,佣人多,收藏的文物也多。这里我有一个疑问?说刘文辉在彭县宣布起义后,胡宗南带领军队曾来安仁抄家,把财物洗劫一空,那么这些东西又是怎么找回的呢?其实刘文彩在解放前就已经病死了,但他解放后被清算,尸骨被刨出焚烧。他强势之下的骄奢淫逸,伤害过的人,仇恨他的人都会很多,他并不是一个没有罪恶的人。他的地主形象其实是作为一个阶层或一个阶层的代表,是一个完整的政治符号。他的“罪恶”无中生有是可以的,做了多少“好事”也是没用的,现在依然改变不了。刘文彩“被时代了”,时代需要他,他必须是恶霸地主。我无法对刘文彩做出判断,就如同很多事情都必须迷惘着双眼。但我想说过度的占有财物就是灾难,无论是谁,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早晚是病。如果想拥有,请拥有干净的财富!富人其实都有原罪的!</h3> <h3>刘彻 - 汉世宗孝武皇帝 :</h3><h3>(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刘彻十六岁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范围,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刘彻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但在位后期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为其整体正面形象留下负面评价,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刘彻下罪己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h3> <h3>刘邦 - 汉朝开国皇帝</h3><h3> (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一十五),沛县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 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 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开放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h3> <h3>刘渊 - 汉赵开国皇帝:</h3><h3>刘渊(?-310年),字元海,新兴(今山西忻州北)人,匈奴族,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之后 ,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母呼延氏,十六国时期前赵政权开国皇帝,304年-310年在位。刘渊在父亲死后接掌其部属,八王之乱时诸王互相攻伐,刘渊乘朝廷内乱而在并州自立,称汉王,建立汉国(后改为赵,泛称前赵,亦作汉赵),308年称帝,改元永凤。310年,刘渊病死,在位六年,谥号光文皇帝,庙号高祖。</h3> <h3>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h3><h3>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h3> <h3>  刘秀 - 东汉开国皇帝:</h3><h3>(公元前6年腊月初六-公元57年二月初五),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兰考),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新莽末年,刘秀在家乡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初五日,刘秀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岁。遗诏说:"我无益于百姓,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务必俭省。刺史、二千石长吏都不要离开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员或通过驿传邮寄唁函吊唁。"刘秀死后,其子刘庄继位,于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刘秀于原陵,上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h3> <h3>刘墉 - 清乾隆年间官员:</h3><h3> 刘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h3> <h3>【刘徽】中国古代数学家:</h3><h3>魏晋时期山东人 ,魏晋时期山东人,出生在公元3世纪20年代后期。据《隋书·律历志》称:“魏陈留王景元四年(263)刘徽注《九章》”。他在长期精心研究《九章算术》的基础上,采用高理论,精计算,潜心为《九章》撰写注解文字。他的注解内容详细、丰富,并纠正了原书流传下来的一些错误,更有大量新颖见解,创造了许多数学原理并严加证明,然后应用于各种算法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数学理论体系的奠基者之一。如他说:“徽幼习《九章》,长再详览。观阴阳之割裂,总算术之根源,探赜之暇,遂悟其意。是以敢竭顽鲁,采其所见,为之作注”。又说:“析理以辞,解体用图。庶亦约而能周,通而不黩,览之者思过半矣。”他除为《九章》作注外,还撰写过《重差》一卷,唐代改称为《海岛算经》。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割圆术,运用极限观念计算圆面积和圆周率;创造十进分数、小单位数及求微数思想;定义许多重要数学概念,强调“率”的作用;运用直角三角形性质建立并推.广重差术,形成特有的准确测量方法;提出“刘徽原理”,形成直线型立体体积算法的理论体系,在例证方面,他采用模型、图形、例题来论证或推广有关算法,加强说服力和应用性,形成中国传统数学风格;他采用严肃、认真、客观的精神,差别粗糙、错误的论述,创造精细、有逻辑的观点,以理服人,为后世学人树立良好的学风;在等差、等比级数方面也有一些涉及和创意。经他注释的《九章算术》影响、支配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1000余年,是东方数学的典范之一,与希腊欧几里得(约前330-275)的《原本》所代表的古代西方数学交相辉映。  刘徽从事数学研究时,中国创造的十进位记数法和计算工具“算筹”已经使用一千多年了。在世界各种各样的记数法中,十进位记数法是最先进、最方便的。中国古代数学知识的结晶“九章算术”也成书三百多年了。“九章算术”反映的是中国先民在生产劳动、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数学知识,包括方田、粟米、哀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九章,是中国古代算法的基础,它含有上百个计算公式和246个应用问题,有完整的分数四则运算法则,比例和比例分配算法,若干面积、体积公式,开平方、开立方程序,方程术--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数加减法则,解勾股形公式和简单的测望问题算法。其中许多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公元元年前年,盛极一时的古希腊数学走向衰微,“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世界数学研究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到了中国,开创了东方以应用数学为中心占据世界数学舞台主导地位千余年的局面。在编排上,“九章算术”或者先提出术文(命题),后列出几个例题,或者先列出一个或几个例题,后提出术文。然而它对所用的概念没有定义,对所有的术文没作任何推导证明,个别的公式尚有不精确或失误之处。东汉以后的许多学者都研究过“九章算术”,但理论建树不大。刘徽著作的“九章算术注”,主要是给“九章算术”的术文作解释和逻辑证明,更正其中的个别错误公式,使后人在知其然的同时又知其所以然。有了刘徽的注释,“九章算术”才得以成为一部完美的古代数学教科书。  在“九章算术注”中,刘徽发展了中国古代“率”的思想和“出入相补”原理。用“率”统一证明“九章算术”的大部分算法和大多数题目,用“出入相补”原理证明了勾股定理以及一些求面积和求体积公式。为了证明园面积公式和计算园周率,刘徽创立了割园术。在这徽之前人们曾试图证明它,但是不严格。刘徽提出了基于极限思想的割园术,严谨地证明了园面积公式。他还用无穷小分割的思想证明了一些锥体体积公式。在计算园周率时,刘徽应用割园术,从园内接正六边形出发,依次计算出园内接正12边形、正24边形、正48边形,直到园内接正192边形的面积,然后使用现在称之为的“外推法”,得到了园周率的近似值3.14,纠正了前人“周三径一”的说法。“外推法”是现代近似计算技术的一个重要方法,刘徽遥遥领先于西方发现了“外推法”。刘徽的割园术是求园周率的正确方法,它奠定了中国园周率计算长期在世界上领先的基础。据说,祖冲之就是用刘徽的方法将园周率的有效数字精确到7位。在割园过程中,要反复用到勾股定理和开平方。为了开平方,刘徽提出了求“微数”的思想,这与现今无理根的十进小数近似值完全相同。求微数保证了计算园周率的精确性。同时,刘徽的微数也开创了十进小数的先河。  刘徽治学态度严肃,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在求园面积公式时,在当时计算工具很简陋的情况下,他开方即达12位有效数字。他在注释“方程”章节18题时,共用1500余字,反复消元运算达124次,无一差错,答案正确无误,即使作为今天大学代数课答卷亦无逊色。刘徽注“九章算术”时年仅30岁左右。北宋大观三年(1109)刘徽被封为淄乡男。</h3> <h3>刘禹锡(772-842):</h3><h3>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h3> <h3>刘铭传(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h3><h3>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潜山麓)人。清朝名臣,系台湾省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1864年,授直隶提督。无锡之战中,率中路淮军俘太平军黄子隆以下两万余人。先后于黄陂、潍县、寿光等地败东捻军。后向李鸿章献计,将西捻军引到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的狭长地带,铭军在西捻军被围后与之决战,致西捻军全军覆没。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1884年,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于淡水等地率军击败法国舰队的进犯。1885年,任台湾巡抚。在台任职期间,进行了编练新军,修建铁路等一系列洋务改革;开煤矿,创办电讯,改革邮政,发展航运事业,促进台湾贸易,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了台湾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台湾防务亦日益巩固。为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深远的基础。后加兵部尚书衔,帮办海军军务,1891年辞职。其治台策略与理念,后来由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承续,是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者,有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台湾近代化之父之誉。1896年1月12日在安徽六安刘新圩病逝。赠太子太保,谥壮肃。身前著述有《刘壮肃公奏议》及《大潜山房诗稿》刊行问世。2011年4月12日,刘铭传遗骨葬到其故里。</h3> <h3></h3><h3>刘步蟾(1852(清朝咸丰二年)-1895 ) ,字子香,汉族,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清末海军将领、北洋水师右翼总兵。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1875年被送往英国学习枪炮、水雷等技。回国后,由李鸿章推荐,升游击,会办北洋草房,协助制定海军军制、营规。1882年赴德国购领船舰,任北洋水师右翼总兵。1894年中日战起,黄海战役中丁汝昌受伤,他代为督战指挥,鏖战三时许,多次击中敌舰。次年,为威海卫海战中英勇抗敌,以身殉国。</h3> <h3>刘少奇(1898年11月24日-1969年11月12日),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刘少奇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了一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受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h3> <h3>刘伯承 -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h3><h3>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刘明昭, 曾用名刘伯坚,重庆市开州人。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辛亥革命时期从军,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相继参加了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刘伯承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迈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h3> <h3>刘氏庄园是中国最大的屯堡式地主、军阀建筑群,为民国初年在贵州政坛显赫一时的督军、省长刘显世和游击队军司令、滇黔边务督办刘显潜的故居。初建于清朝,到民国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私家庄园,主体建筑至今基本保持原貌。庄园内有一个“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是全国唯一的少数民族婚俗博物馆,展示了许多布依族、苗族等民族婚俗方面的有趣展品。</h3> <h3>近代名人 </h3><h3> 刘少奇(1898~1969):湖南宁乡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  </h3><h3>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 :原名刘明昭。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  </h3><h3>刘亚楼: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新中国空军的第一任空军司令员。  </h3><h3>刘震:在抗美援朝作战中,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刘志丹(1903—1936):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2,陕北红军和苏区主要创建人之一,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h3><h3>刘家语:又名谷牧,前任副总理、国务委员。刘胡兰(1932~1947):革命烈士。  刘半农: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摄影学家。  </h3><h3>刘亨赙(1872-1926):菲律宾准将,福建南安码头人,是菲律宾独立战争中的一位华侨将军。  </h3><h3>刘国英:法学博士、华裔美籍空军少将军衔。刘长春:中国奥运第一人,短跑运动员。  刘兆玄:台湾作家、政治家。青年时曾写武侠小说,笔名上官鼎,2008-2009任台湾"行政院长",现为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  </h3><h3>刘大年:中国历史学家。  </h3><h3>刘克峰:著名数学家,现任浙江大学数学中心执行主任兼数学系主任、光彪讲座教授。  刘德华:著名香港歌星、影星。歌坛四大天王之一。  </h3><h3>刘欢:流行音乐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集作词作曲、编曲、制作、演唱和音乐教育于一身的音乐人。  </h3><h3>刘晓庆:国家一级演员,曾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女配角奖等。  </h3><h3>刘翔:国际著名田径运动员。  </h3><h3>刘青云:著名香港影星,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  </h3><h3>刘锦川:华裔美籍人,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h3><h3>刘永坦:中国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h3><h3>刘谦:台湾著名魔术师。  </h3><h3>刘璇:前奥运会体操冠军。  </h3><h3>刘焯华:广东新会人,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主席。  </h3><h3>刘国梁:奥运冠军,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主教练,原中国乒乓球队著名运动员  </h3><h3>刘文辉:民国二级陆军上将,四川省主席。1949年12月9日率部起义,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  </h3><h3>刘诗诗:中国内地女演员,代表作品《步步惊心》。  </h3><h3>刘亦菲:中国内地女演员,代表作品《神雕侠侣》(黄晓明版)。  </h3><h3>刘伟强:香港著名电影导演,代表作《古惑仔》、《无间道》。  </h3><h3>刘镇伟:香港著名电影导演,代表作《大话西游》、《东成西就》。  刘若英:台湾知名女歌手、演员,代表歌曲《</h3><h3>后来》、《为爱痴狂》、《很爱很爱你》。  刘强东:京东商城创始人。2011年获得华人经济领袖大奖,同年,获得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刘云山: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副主任。  </h3><h3>刘延东: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曾任国务委员。2013年3月16日任国务院副总理。  </h3><h3>刘淇:原北京市市长,中央政治局委员,前北京市委书记。</h3> <h3>清末京东第一家——刘氏八大名人:</h3><h3>提起京东第一家,世人皆知指的是乐亭县刘石各庄刘家。刘家致富始于清朝乾隆末年,发迹于嘉庆、道光,鼎盛于清末民初,衰于日伪时期,历经百余年,相传六代。盛世的刘家,朝野瞩目,富甲京东。  据史料记载:刘家在其发迹期间拥有“合”字号、“发”字号商号110多处,遍及关内外。商号还扩展至青岛、上海等地,日本亦有刘氏商家的足迹。同时还占有大量土地,仅关内各地就占有土地近五万亩,东北通辽等地占地还有百顷之多(均含部分荒地)。  </h3><h3>经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刘家宅院“甲第连云,园亭绕水,连阡越境,画地成图,世称‘‘京东第一家”。其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园林风情、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堪与皇家府第相比美。  </h3><h3>刘氏家族百年六代人中,较有名气的八位,传略如下:  </h3><h3>一、刘氏家族的创业者刘新亭  </h3><h3>先人刘新亭,字开轩,生于清乾隆年间。刘家祖籍河间府,明万历年间迁入乐亭县刘石各庄。迁徒乐亭的刘家,家境贫寒,并非大户,以“家本寒微,房止间半”记于《乐亭县志》。刘新亭原本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开始由自家几亩薄田支撑生计。妻子把所产的棉花织成土布,由新亭到集市出售,兼做小本生意,从中获利,有了一定的积蓄。头脑灵活、长于经商的刘新亭,闯出县门到东北龙湾(今农安)一带经营考察。是时,他发现东北长春、龙湾各地经济落后,物资匮乏,恰逢朝廷下令在龙湾一带拓垦开荒,急需大量农具及生活用品。刘新亭当机立断,适时从关内组织货源,收购大量锄板子、土布、棉花等土特产品贩运到龙湾等地销售;再收购关东廉价的烟草、蓝靛和大豆等土特产运回关内、  京津各地出售。十数年下来,获利颇丰。  </h3><h3>二、刘氏发家的里程碑人物刘如珴  </h3><h3>刘新亭单传一子,名如珴,字昆石。天赋商人头脑,眼光敏锐,善观商机,肯于吃苦,长于经营。刘新亭在如珴的辅佐下,父子合力经营,如虎添翼,刘家事业又有长足发展,其财势在京东亦小有名气。  刘如珴经父辈的栽培,青出于蓝胜于蓝,自挑起家业的大梁,令世人刮目相看。他凭借父辈开创基业的坚实平台,纵横商海,大显身手,使刘家财势如旭日东升。  </h3><h3>刘如珴少年老成,目光远大,工于心计,对于关内外的市场行情可谓了如指掌。在其精心谋划下,将刘家惯营行商,进而发展成为既经行商又营坐贾的双轨道发展模式,使刘氏家族基业取得更大发展,刘如珴因此被视为里程碑人物。  </h3><h3>随着财势的发展,刘家在乡间有了较大的名气,刘如珴适时一边放钱桌子(简称银号)兑换制钱、银两从中获利,进而在本村开张了“老二合”等商号多处,同时购置农田几百亩,已经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富户了。  </h3><h3>当时乐亭的社会风俗,士、农、工、商已被定序,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思想的影响,经商者多为世人所不屑。发迹于农、商的刘家虽有家财,却常被人看不起,在乡间常受到当地官绅泼痞的欺辱。刘如珴认识到凭借财富支撑门户是远远不够的,要在立身处世上取得更大发展,就必须还要有权势作为依托,集工商、土地、权势于一身。  </h3><h3>刘如珴首先将他的三个儿子作了明确分工:长子刘兆京在家务农,经营土地,积累财富,壮大门楣,以此作为进一步发展工商的基础;次子刘兆年专营工商企业,稳步发展,拓展经营项目,广进财源,以取得财势的不断扩充;三子刘兆熊专心致志读书求仕,联系权贵,荣耀门庭,作为荫庇家财的坚强后盾。  </h3><h3>刘家三兄弟在其父铭心刻骨的教诲下,各司其责,奋发敬业,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各个事业有成,刘家家业兴旺。  </h3><h3>三、经营田园的刘兆京  </h3><h3>刘兆京,字瑞征,经营农业,勤俭持家,理财有道,使刘家田园不断扩大。他对自家田园的经营或租或种,并不亲自操作,全以选聘能人或雇工经营操办。他参照商业的管理机制,将雇员分为“帐房掌柜”、“管事的”、“打头的”、“二打头的”等。刘家的家务统归“帐房掌柜”管理,数名“帐房掌柜”中还要由所谓“大掌柜”主宰一切。“管事的”为刘家管理农业的高级职员,其下就是亲手管理农事的“打头的”、“二打头的”,再下才是农间劳作的长短工。  对于这些雇用人员,权力分明,职能明确:“管事的”主要是经营家务体力劳动诸项事宜;“打头的”则要亲自管理春种秋收;“二打头的”更需具体支配带领长短工农田劳作。雇员的待遇和奖励各异:“帐房掌柜”、“管事的”、“打头的”被视为高级职员,日常生活享受小灶待遇;“二打头的”可以吃中灶,长短工则一律要吃大灶。对于这些雇员按其一年贡献大小并可享有额外酬劳。  </h3><h3>刘家田园土地规模不断扩大,截至1889年老三股分家前夕,有刘兆京分管的土地骤增到54顷(5400亩)之多。发展到鼎盛时期,关内外各地的土地包括部分荒地数以万计,这在地少人多的乐亭县,已经是稀有的大地主了。四、专门经商的刘兆年  </h3><h3>刘兆年,字凤鸣,思维敏捷,意识超前。在发展刘家商业中,充分显示出他的天赋才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在父辈的基础上,先后在刘石各庄开设了“双发合”、“成发合”两家杂货铺。近而在汀流河镇开设了“双发铁”、“成发合”、“森发合”等商号。在乐亭城关开设了“会发合”、“同发合”等铺面及“裕发合钱庄”。同时在滦县开张了“万发合”,在倴城开设了“德发合”及“裕发合钱庄”,在丰南稻地开设了“西德发合”,在北京开设了“振发合”、“裕发合”、“成发合”等商号。刘家在东北农安开设有“泰发合杂货铺”,在长春开设有“东发合”大车店,相继在开原、通辽、营口、大连等地开设有“合”字号、“发”字号等工商企业。  </h3><h3>刘家企业到了清末民初将重心转向东北,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所以得以迅速发展。东北三省丰富的物产资源、宽松的市场环境,首先为其提供了发展空间。清末,西方列强在中国经济领域的竞争,虽对中国的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形成阻力,但对于民族经济的发展却留下了一定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各国忙于战争,自顾不暇,使刘家的工商业发展得到了天赐良机,在东三省的经济发展市场经营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刘兆年一直主管刘家商业,精心经营,为刘家企业发展和财富的积累立下了汗马功劳。到老三股分家前夕,刘家由刘兆年分管的商号已有30余处。  </h3><h3>五、仕途上的刘兆熊  </h3><h3>刘兆熊(1829——1899),字玉衡,又字子权,清咸丰乙卯举人。聪明睿智,勤奋好学,善于交游,多才多艺,世称刘家“第一才人”。他的胆识造诣、经商谋略、治家理财、对外交际等多方面均为刘氏家族中的佼佼者。  论及刘兆熊的业绩,当属其在官场仕途的表现。自其父责成他读书做官支撑家业,他感到了自己肩头的分量。经过冥思苦想、精心谋划,为自己制定了一整套的发展方略:首先他发奋苦读,咸丰五年,他以自己的真才实学,一跃中举,取得功名,为刘家光耀门庭树起了大旗。由此,他凭借自家财源实力和自身功名地位,巴结显贵,钻营官场。刘光熊对于置身官场切入点的选择可称独出心裁,别具匠心。被他选中的第一个目标是光绪的老师翁同和。此人在清廷历任侍郎、左都御史、尚书、协办大学士,两入军机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刘兆熊通过关系打听到翁的儿子身患顽症久治未愈。富于心计的刘兆熊为了结识翁家,取悦翁家父子,从全国各地延请名医,向其学习医术。当其医术有成,声名传开,适时打通关节,踏进了翁家的朱门。他精心治疗,果然医好了翁同和儿子的顽疾,由此取得了翁家的赏识,并和翁家父子成为至交。之后通过翁的提携,又和庆亲王奕劻、中堂白俊、军机大臣张之万、大学士文祥,及慈禧太后的大太监李莲英等人一一拉上了关系。  </h3><h3>为了讨好朝中政要,提高自家声望,刘兆熊还不惜家财,做出了几宗惊人之举。咸丰十一年(1860年),在清廷镇压宋景诗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刘兆熊以“报效国家”为名,向清政府慷慨捐款购洋枪3000支,此举在朝野引起轰动,从此朝廷对京东刘家刮目相看,刘兆熊从中则名利双收。宋景诗的农民起义被清政府镇压下去之后,刘兆熊一跃成了文祥的师爷,与文的关系更加紧密,在文祥的率领下相继平定了咸丰十一年(1861年)朝阳镇三座院才宝善领导的农民起义。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又参加了文祥清剿马傻子的军事行动。有关此事,《乐亭县志》在《刘玉衡传》中载:“……同治乙丑,奉北马贼为患,沈阳越狱,将军革职,扰及三省,害累万民。满人文忠公时在枢廷,调拨京旗骑兵千人,督往剿捕。因与公有座师关系,契合夙深,遣其四弟昭陵总管文超亲至公家,聘出帮办军需,以功赏戴花翎,加三品衔。”据传,在这次剿匪行动中,刘兆熊一矢双鸟,不但得到了当朝三品的擢升,同时还发了一笔小小的血财,仅在此次战事中,分至他名下的剿财竟铸成了二十二块金砖。另外,光绪八年,在乐亭募勇备边和光绪二十年“中东之役”,联合官绅倡办乡勇,保卫闾里,加护地方诸项,刘兆熊均受到了朝廷的嘉奖。  </h3><h3>随着刘兆熊在官场声名鹊起,地方官绅一反过去对刘家的歧视与欺凌,无一不对刘家进行恭维巴结。这些人都想借助刘家名望、财势以壮大自己的声威。为此,凡来乐亭做官者,一进乐亭,就要先到刘家拜访,以取得刘家对其关照。而刘兆熊则有一套不成文的接待规矩:对新任来刘府拜访的地方官员不论品级从不给任何仪礼钱物。而当这些大小官员将要离任时,却不论其在任政绩优劣,仕途成败,只要为刘家所用者,谢任辞行时都要送给一笔数量相当可观的程仪。这一做法使来乐居官者无落井下石之虑,都把刘家视为仕途身退之靠山。这些当官的平日对于刘家,言听计从亦是情理中事了。为使刘家后继有人,财势日兴,经久不衰,刘兆熊注重对子弟的培养。对此,《乐亭县志》中有如下记述:“子权尽用重金以聘请滦、乐名宿,给以优厚待遇,投其所好,设席分砚,以培养其家子孙……尊师重学,深受教育界敬慕。”此举措使刘家“科第蝉联,弥盛晚清”,造就了不少后继人才。仅记于《乐亭县志》者计有:长子刘祯,字文友,光绪二年(1876年)举人,刑部郎中;三子刘培,字数滋,光绪十二年(1886年)京试会元内阁中书,升侍读。五子刘炬,字少权,光绪二十年京试进士,直隶省议会会员;六字刘坦,字履贞,光绪二十三年举人,内阁中书,花翎分省试用道加二品衔,交通银行总办,杀虎口税官监督。继刘兆熊风光仕途,子辈刘帧、刘培、刘坦三兄弟相继入闱,刘氏门庭悬挂起“会元第”、“同胞三科举”两块巨匾,由此使刘家更加扬眉吐气,威风乡里。  刘兆熊乐善好施,热心乡间公益,久传于世。诸如同治十二年(1873年)捐款创办尊道学院,补助贫寒学员学资,捐款修筑滦河大堤等义举,至今仍有“捐助膏火以恤寒士,修筑滦河堤埝以防水灾”等文字载于《乐亭县志》。  光绪二十五年,刘兆熊谢世后,被朝廷诰赠为通奉大夫。</h3> <h3>六、为刘家继续找靠山的刘坦  </h3><h3>在刘兆熊的子辈中,刘坦虽无惊人作为,但在刘氏家族中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人物。  </h3><h3>论及刘坦的人品应属纨绔子弟,其私生活也欠检点,何其兄刘培相约纳妾的传闻为乡里谈资。  </h3><h3>刘坦除举人身份,二品花翎分省试用道、交通银行总办及杀虎口税关监督诸职的官位,还获得过一等金质奖章、二等嘉禾奖章、三等文虎奖章。从刘坦的在官场的作为,可见其支撑家业的良苦用心。  </h3><h3>由上文可知,刘坦功名不及其兄刘培。刘培曾举于会元,殿试为进士,在刘家是功名最高的一个。论及胆识比其兄刘培亦稍逊一筹,特别是其兄刘培官场的结交独具慧眼,肯下赌注进行政治投机,生前继其父在清廷结交庆亲王、震贝子等之后,在清末又结交下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等元首级的大人物。这为日后刘坦驰骋官场,铺平了道路,架起了天桥。  </h3><h3>千方百计巩固关系,善于官场左右逢源的刘坦,凭借其兄刘培和朝中政要的亲密关系,为刘氏家族寻找靠山和保护伞。刘坦自到北京及后居天津的日子,对于父兄生前处下的亲朋故旧留意走动,使其和刘家的关系比起父兄更加密切。经过刘坦的苦心经营,进一步加深了和各显要的新密联亲,有的可以说相处成为莫逆之交。比如,刘坦通过父亲和庆亲王的挚交,相机拜庆亲王为义父,顺理成章和其子震贝子成了拜把子弟兄,不久又获得了慈禧太后管理人员的官职。又如民初,刘坦与袁世凯、徐世昌、冯国璋及东北王张作霖的关系,均可看出刘坦在官场的灵活政治手腕。  </h3><h3>刘家在东北的期货交易中,因买卖大豆曾和吉林牛家打了一场震惊当世的“大豆官司”。在双方较量中,因刘家理亏,眼看官司败诉。刘坦在京活动,使吉林巡抚无法定案。后朝廷派震贝子到东北巡视,了解案情,因震贝子和刘坦有拜把子兄弟这层关系,经过震贝子的上下周旋,光绪皇帝为此下了一道御旨,上有“东省买空卖空,与赌博无异,应予禁止”等语,期货市场由此废禁,随之牛、刘两家的“大豆官司”,化为乌有。此举,使绝处逢生的刘家在东北商界有了更大的影响,为“益发合”等企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因在了结此事的过程中,刘坦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当刘坦步入下坡手头拮据,向合德、合义二堂求借受阻的当儿,益发银行经理孙秀三,主动为刘坦拨款,解决了燃眉之急。并派 员去天津致意刘坦:今后用钱不用和东家说,可直接到东北银号提取。  </h3><h3>七、振兴刘嘉实业的刘毅侯  </h3><h3>刘家五代传人有大有作为者,当属中和堂刘鋆长子刘应隆。  </h3><h3>刘应隆,字毅侯,生于1892年,他在刘氏家族同辈兄弟中排行第三,族中尊称他为“三东家”。刘毅侯中华大学毕业,学识渊博、生性纯朴、儒者风范。他在刘家事业发展中,危难受命,20岁接替堂兄刘梦道主持“益发合”、“益发银行”柜务32年(1916年-1948年)。他是刘家懂经营、善管理、屈指可数、名声显赫、名副其实的企业家。在他经营柜事的几十年里,特别是在刘家后期的经济发展中,由于他精明、强干、富于谋略,适时推出重大举措,对于振兴刘家事业,特别是对“益发合”、“益发银行”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卓越贡献。  </h3><h3>首先,他大胆启用思想新潮、观念超前,且善于经营管理的孙秀三取代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的老掌柜韩杏林,并为孙秀三在钱、粮两业创造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宽松环境,使孙秀三入主“益发合”后,得以纵横捭阖,谋取了巨额利润。第二,他善于在外来资本妄图扼杀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夹缝儿中图生存,求发展。例如,在日本眼红“益发合”取得巨额利润,妄图参股攫取侵吞,刘毅侯巧于周旋,拒绝日本军方入股,不仅保存了刘家的工商业,对于外来资本对民族工商业的侵略和压榨,亦给予了有力的抵制。第三,在刘毅侯的主持下,1936年开始实施的“益发合”、“益发银行”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这一举措,使“益发合”不仅摆脱了旧的经营思维的束缚,更使“益发合”向新兴资本道路,跨出可喜的一大步。  日本投降之前,日本人对于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掠夺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益发合”相继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战时经济的附庸,它同中国民族工商业一样,最后仍未能逃脱外国资本控制的悲惨结局。  </h3><h3>1942年,“益发合”总经理孙秀三的谢世,更加加重了刘毅侯肩上的重任,他领着“益发合”在困境中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坚持地支撑到日本投降。  </h3><h3>日本投降后,“益发合”在刘毅侯的支撑下,制定发展规划,以图重整旗鼓,再创辉煌,他对当时国民党政府寄以不切实际的幻想,其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刘家的企业从此一蹶不振,终于走到了它的尽头。 刘毅侯虽然出身豪门,但他洁身自好,据说在他的食堂经常挂有一个条幅:“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由此可见他的为人之一斑。刘毅侯一生办过很多公益事业,有口皆碑是他领着刘家各堂办过尚义女子中学等多处学堂,为国家,为社会造就了很多优秀人才。</h3><h3>八、在社会变革中的刘家代表人物刘次玄  在刘氏家族第六代传人中,二门“合义堂”首支“仁合堂”刘梦道次子刘益昌最有名气。  刘益昌(1905-1959),字次玄,幼读私塾,毕业于乐亭县立中学。次玄人品端庄,天赋聪颖,勤奋好学,文字书写,均见功力。十三岁书丹石碑在乡间传为美谈。  次玄虽出身名门,但无富家子弟的纨绔恶习。他生活俭朴,平易近人,和睦乡里,思想进步,且富有正义感。  </h3><h3>1927年,革命先烈李大钊在北京惨遭杀害,在白眉初、李凌斗等同乡的号召下,刘次玄冒着白色恐怖,和白、李等同乡在北京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加烈士的安葬和善后的捐助活动,  </h3><h3>刘次玄生活简约,尽管家趁万贯,对于子女却从不放弃用传统美德进行严格教育。“九•一八”事变,他带领全家迁入津门,随其粗茶淡饭的生活,家人常流露出不满情绪。而刘次玄总是用东北流亡同胞和家乡父老的悲惨生活进行对比,常说“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家人无不为其谆谆教诲而敬从。但对于公益事业和捐助他人却从不吝啬。1936年天津发大水,市区被淹没,街上行船,他与著名律师张士俊共租一艘小木船,施舍难民。  </h3><h3>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刘次玄毅然随其堂叔益发合董事长刘慧田来到长春,决心辅佐叔叔重整祖业,再建公司。  </h3><h3>1950年是益发合最有气色的一年。上半年,益发合成立了劳资协商会议,改善了经营管理和职工福利,提高了生产效益,其经验曾在长春市私营工商企业中推广。  </h3><h3>由于益发合能够及时完成国家的加工任务,1951年在长春市工商业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受到市人民政府的表扬。同年末,一场大规模的“五反”运动,在长春市工商界开展起来。运动伊始,刘次玄就召集益发合的经理、厂长、营业主任、会计主任等经营管理人员开会,态度很明朗,他说:“我们一定要很好的检查一下,凡是非法所得,该退的就退,该赔的就赔。”会后要求经理,一定要这样做。  经过“五反”运动的冲击,刘次玄看清益发合只有走公私合营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方面的矛盾,才能使益发合这个长春市最大的私营企业充分发挥作用。从1953年起,刘次玄帮助叔叔刘慧田多次向长春市人民委员会申请合营。  </h3><h3>1954年2月,长春市政府批准了益发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代表全体股东提出的公私合营的申请。经过公私双方代表协商,同年3月5日组成了公私合营筹备委员会,刘次玄任副主任委员。  1954年6月20日,在长春市工人俱乐部(今红星剧场)召开了“公司合营长春粮谷加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大会”。会后,召开了董事会,刘次玄当选为副董事长。  “益发合”的榜样作用,大大促进了党在长春市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刘次玄在私营工商业的社会变革中,态度积极,表现超群,得到了长春市党和政府的肯定和表扬。被选为长春市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吉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吉林省工商联第一届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  </h3><h3>在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刘次玄自觉接受党的社会主义教育,他首先把自己改造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淡泊名利,热心公益,从不以私方经理自居,积极支援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把“益发合”连年分红分给他的巨额红利,奉献给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巨额捐赠;他将自己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明代画家刘石庵、仇英等人的真迹,无偿的献给吉林省博物馆;在他的动员下,全家相继又把70多件文物珍藏全部捐献给了吉林省博物馆。  </h3><h3> 刘次玄先后被聘为吉林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连续被选为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h3><h3>1959年12月23日,刘次玄病逝,终年54岁。  刘氏家族,名贯近世,子孙繁衍,人才济济,应该载入史册者不乏其人。特别是近世诸多才俊大有作为者,或跻身国内,或云居海外大有人在。本文仅能选择数人写成短文,挂一漏万,势所必然。限于史料和作者阅历,惴惴难全,溢于言表。止此,只能割爱缩手,有待今后时日补此缺憾了。</h3> <h3>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可这个成语的主人公刘琨有多少人了解呢?</h3><h3>刘琨和祖逖刘琨(271年—318年),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晋朝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和军事家。年轻时曾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后累迁至并州刺史。永嘉之乱后,刘琨据守晋阳近十年,抵御前赵。315年,刘琨任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不久并州失陷,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并与之结为兄弟,后驻军征北小城。318年,刘琨及其子侄四人被段匹磾杀害。作为一名有志青年,刘琨的闻鸡起舞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刘琨与东汉著名将领祖逖一起担任司州主簿时,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都有着建功立业成为栋梁之材的远大理想。一天半夜,祖逖听到鸡叫,叫醒刘琨道:“此非恶声也。”意思是,这是老天在激励我们上进,于是与刘琨到屋外舞剑练武。这段故事的影响甚深,以至于《晋书》将刘琨与祖逖同列一传,并给予了非常中肯的评价。其实,刘琨还有一段故事同样精彩,可与《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相媲美。刘琨善吹胡笳,曾有数万匈奴兵围困晋阳,刘琨见势不妙,如与敌军硬拼,必然兵败城破,于是一面严密防守,一面修书请求援军。过了七天援军还未到,城内粮草不济,兵士恐慌万状。刘琨登上城楼,俯眺城外敌营,冥思苦想对策。忽然他想起“四面楚歌”的故事,于是下令会吹卷叶胡笳的军士全部到帐下报到,很快组成了一个胡笳乐队,朝着敌营那边吹起了《胡笳五弄》。他们吹得既哀伤又凄婉,匈奴兵听了军心骚动。半夜时分,再次吹起这支乐曲,</h3> <h3>刘备——中山靖王之后刘备画像众所周知的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也是河北人。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据记载,刘备在涿州的老家有一棵桑树高逾五丈,众人认为刘家必出贵人。刘备的祖父刘雄被举为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刘备的父亲刘弘早亡,少年刘备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非常艰苦。刘备家屋舍东南角篱上有一桑树高有五丈余,从远处看上去就好像车盖一样,来往的人都觉得这棵树长得不像凡间之物,认为此家必出贵人。刘备小时候与同宗小孩在树下玩乐,指着桑树说:“我将来一定会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刘备叔父刘子敬说:“你不要乱说话,让我们一家遭灭门之罪。”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三结义”也正发生在涿州。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三结义”。后来,为了纪念这段典故,建设了三义宫。三义宫的前身是三义庙,其“义”源远流长,堪称三国文化之始地。“三义”,乃刘备之“仁义”,关羽之“忠义”,张飞之“仗义”,是为“三义”。三义宫,坐落于涿州市松林店镇楼桑庙村,景区整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0余亩,为传统的三进院落,明正德三年(1508年),武宗皇帝朱厚照亲赐玺书“敕建三义宫”。整座庙宇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文化底蕴深厚,是寻千古一拜,觅忠义之魂的最佳场所。</h3> <h3>刘禹锡——自言中山人唐代大文学家刘禹锡的籍贯有三种说法,主流认为是河南洛阳。在三种说法外,还有一说便是中山人(今河北平山等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刘禹锡有“诗豪”之称,有人评价他前半生位极人臣,却因永贞革新三起三落,终辞官隐退。刘禹锡故居自宋代以来,明代、清代都对陋室进行过扩建和重建。1986年,陋室由安徽省和县拨款修葺。同年,陋室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5亩多。2008年,安徽和县斥资千万元改造刘禹锡陋室铭故居。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荥阳市政府在刘禹锡墓的基础上,耗巨资建设了占地280多亩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刘禹锡公园,并免费向市民开放。刘禹锡与河北的缘分依然与这个“刘”字有关。有记载称,刘禹锡生于洛阳,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不过在《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三》记载: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也就是说,刘禹锡自称他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有学者据此研究,认为刘禹锡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h3> <h3>刘伶——“酒仙”来河北刘伶画像说起刘伶与河北的渊源,恐怕许多人首先想起的是酒,河北有一种酒便以刘伶为名。刘伶,字伯伦,是魏晋时期的诗人。因为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七个人经常在山阳县的竹林之下相聚,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有学者认为,刘伶是他们七人之中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位。不过,刘伶广为人知的是他的另一个称号——“酒仙”。他曾经在王戎的幕府下参军,协助王戎治理幕府事务,但是他总是衣冠不整蓬头垢面,难以做军中表率。晋朝初年,他入朝为官,但由于他为人率直,不肯做趋炎附势之人,在朝廷策问之中每次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强调无为而治,而被朝廷所不容。和他一同入朝为官的人都已经位居高位,在仕途上节节高升,只有他一人被排挤在朝门之外。他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精神的压力使他十分苦闷。为了排泄心中的郁闷之情,他开始借酒消愁,时间长了,就嗜酒如命,常年宿醉,原本就不佳的面貌,显得更加不堪,也因此他再无缘于朝廷,直到嗜酒寿终。因此人送称号“酒仙”。酒仙与河北有一段不解之缘。由于他不满晋朝统治者的专权横暴,千里迢迢来到河北省徐水访友张华。张华以当地佳酿款待,刘伶饮后倍加赞赏。据《徐水县碑志》载,刘伶常“借杯中之醇醪,浇胸中之块垒”,并乘兴著诗,诗中道“捧瓮承槽,衔怀漱醪。”“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太行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刘伶死后葬于徐水,其墓至今尚存,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人还为他建立了《酒德亭》。后来,不仅“张华造酒刘伶醉”成为历史佳话,这款酒也便以刘伶为名,一直到今天。</h3> <h3>历史名人小故事之二百四十一:刘盆子刘盆子汉太祖高皇帝(汉高祖)刘邦之孙城阳景王刘章之后。传奇经历就是放牛娃通过“摸彩”的方式登上了皇帝宝座。刘盆子的祖父刘宪,在汉元帝时期被封为式侯。刘宪死后,刘盆子的父亲刘萌继承式侯的爵位。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式侯爵位被废黜,刘盆子家族因此而成为式县人。后来赤眉军起义,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说辞,当时樊崇手下有个谋士叫做方望,方望向樊崇说我们可以“用立汉朝宗室为帝,以号令天下”。樊崇也深知,老百姓心向汉室,此时任何一个异姓人出来称帝,无异于玩火自焚。于是,樊崇就开始搜罗刘姓皇族的后人。这些落魄贵族过了几代之后,基本上都成普通老百姓了。这一搜罗不要紧,竟然搜罗出来70多个人,其中数刘茂、刘孝、刘盆子3人的皇族血统最近。究竟该挑选谁来当皇帝呢?只能看谁的运气更好了。樊崇老大就组织了“摸彩”仪式,规定谁摸到“帝札”,谁就当皇帝。结果,15岁的放牛娃刘盆子抓了头彩。大伙都说,就是他了!刘盆子昨天还在山坡上放牛,今天就成了皇帝。史载,当时刘盆子“被发徒跣,敞衣赭汗”(披发赤脚,身穿破衣烂衫),手中还拿着放牛的鞭子,头脑还正一片混沌呢,台下上百人就跪下山呼万岁。刘盆子哪见过这阵势,当时就吓哭了,哭着喊着要去放牛。就这样,樊崇等人于更始三年六月,立西汉刘氏皇族后裔刘盆子为帝,号建世元年。刘继兴考证,当上皇帝的刘盆子对朝政一点都不感兴趣,依然我行我素,经常和一班放牛娃嬉戏……接下来,刘盆子就跟着起义军转战。就在他登基的这一年,起义军攻入长安,灭刘玄政权。尔后,因饥荒向东撤退,被刘秀部所包围。刘秀的军队和赤眉军进行了几场血战,赤眉军大败,死了十几万人,最后投降。刘盆子随樊崇等都成为刘秀的阶下囚。所以刘盆子建世帝的身份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刘盆子当皇帝的时间也就只有公元二十五年到公元二十七年这短短的两年不到的时间,说起来也真是像个笑话。</h3> <h3>历史名人小故事之一百八十:娄敬娄敬(生卒年不详),后因刘邦赐姓改名刘敬,西汉初齐国卢人。劝帝迁都刘敬是齐国人,汉五年(前202年),他到陇西戍守边塞,路过洛阳,当时刘邦正住在那里。娄敬进城后就摘下拉车子用的那块横木,穿着羊皮袄,去见齐人虞将军说:“我希望见到皇帝谈谈有关国家的大事。”虞将军要给他一件光鲜的衣服换上,娄敬说:“我穿着丝绸衣服来,就穿着丝绸衣服去拜见;穿着粗布短衣来,就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见:我是决不会换衣服的。”于是虞将军进宫把娄敬的请求报告给刘邦。刘邦召娄敬进宫来见,并赐给他饭吃。等了一会儿,刘邦就问娄敬要谈什么大事,娄敬便劝说刘邦道:“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要跟周朝比试一下兴隆吗?”刘邦说:“是的。”娄敬说:“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周朝的先祖从后稷开始,尧封他于邰,积累德政善事十几代。公刘为避开夏桀的暴政而到豳(bīn,宾)居住。太王因为狄族侵扰的缘故,离开豳,拄着马鞭只身移居到岐山,国内的人都争相跟着他去岐山。到了周文王做了西方诸侯之长时,他曾妥善地解决了虞国和芮国的争端,从此才成了禀受天命统治天下的人,贤能之士吕望、伯夷自海边回来归附于他。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不相约而自动到孟津会盟的八百诸侯,大家都说殷纣可以讨伐了,于是就灭掉了殷。周成王即位,周公等人辅佐他,就在洛邑营造成周城,把它作为天下的中心,四方各地的诸侯来交纳贡物赋税,道路都是均等的。这样君主有德行就容易靠它称王统治天下,没德行就容易因此灭亡。凡是建都于此的,都想要像周朝一样务必用德政来感召人民,而不想依靠险要的自然形势,让后代君主骄奢淫逸来虐待百姓。在周朝鼎盛时期,天下和睦,四方各族心向洛邑,归附周朝,仰慕周君的道义,感念他的恩德,依附而且一起奉事周天子,不驻一兵防守,不用一卒出战,八方大国的百姓没有不归顺臣服的,都进献贡物和赋税。到了周朝衰败的时候,分为西周和东周两小国,天下没谁再来朝拜,周室已经不能控制天下。不是它的恩德太少,而是形势太弱了。如今陛下从丰邑沛县起事,招集三千士卒,带着他们直接投入战斗便席卷蜀、汉地区,平定三秦,与项羽在荥阳交战,争夺成皋之险,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父子枯骨曝露于荒郊之中,横尸遍野不可胜数,悲惨的哭声不绝于耳,伤病残疾的人们欲动不能,这种情况却要同周朝成王、康王的兴盛时期相比,我私下认为这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再说秦地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况,百万之众的雄兵是可备一战的。借着秦国原来经营的底子,又以肥沃的土地为依托,这就是所说的形势险要、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地啊。陛下进入函谷关把都城建在那里,山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与别人搏斗,不掐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后背,是不能完全获胜的。如果陛下进入函谷关内建都,控制着秦国原有的地区。这也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击打它的后背啊。”刘邦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都是崤山以东地区的人,争先恐后地申辩说周朝建都在洛阳称王天下几百年,秦朝建都在关内只到二世就灭亡了,不如建都在周朝都城。刘邦犹疑不决。等到留侯张良明确地阐述了入关建都的有利条件后,刘邦当日就乘车西行到关中建都。当时刘邦说:“本来主张建都在秦地的是娄敬,‘娄’就是‘刘’啊。”于是赐娄敬改姓刘,授给他郎中官职,称号叫奉春君。反对出战汉高祖七年(前200),韩王信叛汉,汉高帝亲自讨伐他。到达晋阳时,得知韩王信与匈奴勾结要共同进攻汉朝的消息,皇帝大为震怒,就派使臣出使匈奴摸清底细。匈奴把他们强壮能战的士兵和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只显露出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去的使臣十余批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击。刘邦派刘敬再去出使匈奴,他回来报告说:“两国交兵,这时该炫耀显示自己的长处才是。现在我去那里,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我以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这时汉朝军队已经越过了句注山,二十万大军已经出征。刘邦听了刘敬的话非常恼怒,骂刘敬道:“齐国孬种!凭着两片嘴捞得官做,现在竟敢胡言乱语阻碍我的大军。”就用镣铐把刘敬拘禁起来押在广武县。高帝率军前往,到了平城,匈奴果然出奇兵刘邦围困在白登山上,被围困了七天后才得以解围。刘邦回到广武县,便赦免了刘敬,对刘敬说:“我不听您的意见,因而在平城遭到围困。我已经把前面那十来批出使匈奴说匈奴可以攻打的人都斩首了。”于是赏赐刘敬食邑二千户,封为关内侯,称作建信侯。主张和亲刘邦撤出平城返回朝廷,韩王信逃入匈奴。这时,冒顿是匈奴的君主,军队强大,勇士有三十万,屡次侵扰北部边境。刘邦对这种情况很忧虑,就问刘敬对策。刘敬说:“汉朝天下刚刚平定,士兵们被兵火搞得疲惫不堪,对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冒顿杀了他的父亲自己做了君主,又把他父亲的许多姬妾作自己的妻子,他凭武力树威势,是不能用仁义道德说服的。只能够从长计议让他的子孙后代臣服汉朝了,然而又怕陛下不能办到。”刘邦说:“果真可行的话,为什么不能办!只是该怎么办呢?”刘敬回答说:“陛下如果能把皇后生的大公主嫁给冒顿作妻子,给他送上丰厚的礼物,他知道是汉帝皇后生的女儿又送来丰厚的礼物,粗野的外族人一定爱慕而把大公主作正妻,生下的儿子必定是太子,将来接替君位。为什么要这样办?因为匈奴贪图汉朝的丰厚财礼。陛下拿一年四季汉朝多余而匈奴少有的东西多次抚问赠送,顺便派能言善辩的的人用礼节来开导启发他。冒顿在位,当然是汉朝的女婿;他死了,他汉朝外孙就是君主。哪曾听说外孙子敢同外祖父分庭抗礼的呢?军队可以不出战便使匈奴逐渐臣服了。如果陛下不能派大公主去,而让皇族女子或是嫔妃假冒公主,他也会知道,就不肯尊敬亲近她,那样就没什么好处了。”刘邦听后说:“好的。”便要送鲁元公主去匈奴。吕后得知后日夜哭哭啼啼,对刘邦说:“我只有太子和一个女儿,怎么忍心把她抛掉远嫁匈奴去!”刘邦终究不能派出鲁元公主,便找了个宫女以大公主的名义,嫁给冒顿君主作妻子。同时,派遣刘敬前往与匈奴订立议和联姻盟约。刘敬从匈奴回来,便称说“匈奴在河南的白羊、楼烦两个部落,离长安最近的只有七百里路,轻装骑兵一天一夜就可到达关中地区。关中地区刚刚经过战争还很凋敝,人丁稀少,而土地肥沃,可以大大加以充实。当初各地诸侯起兵发难时,若不是有齐国的田氏各族以及楚国的昭、屈、景三大宗族参加是不能兴盛起来的。如今陛下虽然把都城建在关中,但实际缺少人口。北边靠近匈奴敌寇,东边有六国的旧贵族,宗族势力很强,一旦有什么变故,陛下是不能高枕无忧的。我希望陛下把齐国的田氏各族,楚国的昭、屈、景三大宗族,燕、赵、韩、魏等国的后裔,以及豪门名家都迁移到关中居住。国内平安无事,可以防备匈奴;若所封诸侯王有什么变故,也能率领他们东进讨伐。这是加强中央权力而削弱地方势力的方略啊。”刘邦说:“好得很。”于是派刘敬按照他自己提出的意见把十万多的人口迁到了关中。</h3> <h3>与“刘姓”有关的历史典故  </h3><h3>刘姓历来英才辈出,在我国历史上上演了许多威武雄壮的“活剧”,因此产生了许多有名的历史典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长期以来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我们已经说过的因刘姓产生的“运筹帷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典故,都为后来的人们在政治、军事和应对世事变化上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另外还有许多典故也同样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财富,下面仅举几例:  </h3><h3>楚河汉界  </h3><h3>爱好象棋的都知道,中国象棋棋盘上有“楚河汉界”,这便是由一个有名的历史典故而来。 公元前205年夏,项羽在彭城大败汉军,刘邦退到荥阳,楚军追至荥阳,之后两军互相攻伐长两年之久。楚军对荥阳加紧围攻,刘邦逃至成皋。项羽攻破成皋,刘邦北渡黄河,得到韩信的援助,势力又壮大起来,决定采取深沟高垒和项羽打持久战,以消耗楚军兵力。项羽率兵东进开封、商丘一带作战,刘邦复取成皋。项羽急忙从商丘回师,刘邦闭城不出。  此后不久,刘邦兵分两路,一路仍在荥阳同项羽相持,一路由韩信率领,抄楚军后路。公元前202年秋,楚军粮尽,形势促使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历史就这样使鸿沟成了“楚河汉界”,后来被人们用于象棋的棋制,极富理念价值,为人们审时度势采取对策提供了借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载,项羽大军进驻鸿门后,有人告诉项羽说沛公刘邦要在关中称王。刘邦为平息这场风波,和谋士张良到鸿门向项羽谢罪。项羽设宴待之。席间,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可项羽不理睬。于是,范增叫来项羽的兄弟项庄说:“你进去假装舞剑助兴,找机会杀了沛公。”项庄进屋,拔出剑在沛公面前起舞。  项羽的族叔、张良的故友项伯看出了项庄的意图,为保护刘邦,拔剑与项庄对舞。刘邦的谋士张良见此情心里着急,出去找到刘邦的部将樊哙说:“沛公现在很危险,项庄表面上舞剑助兴,实际上想杀沛公。”樊哙强行进帐,怒视项羽,指责他听信谣言,要杀有功之臣。  过了一会儿,刘邦乘上厕所的机会逃回了自己的军营。这则成语故事比喻表面上用正当理由掩盖,实际上却别有用心,启示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防上当。  桃园结义  《三国演义》第一回说,刘焉出榜招募义兵,刘备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刘备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正饮间,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玄德见其长相不俗,邀他同坐,其人曰:“吾姓关名羽……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三人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誓:“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从此结为生死兄弟,后来同心协力,誓成大业,至死不渝,为后人留下以义结友的典范,世代效法。  </h3><h3>三顾茅庐  </h3><h3>曹操击败刘备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若得此人帮助,可得天下。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恰遇诸葛亮出游未回。几天后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去。诸葛亮的弟弟说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过了新年,刘备选个好日子,又去隆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  </h3><h3>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之策。诸葛亮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刘备三顾茅庐请得了诸葛亮。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h3><h3>后来诸葛亮做了刘备的军师,帮了刘备的大忙,于是后人引用这一典故来形容虚心求才的渴望和诚恳。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立下很大功劳,被封为楚王。晚年的刘邦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认为功大才高的韩信最危险。  </h3><h3>韩信感叹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h3><h3>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他,改封淮阴侯。被削去了王位的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他在长安响应。 陈稀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吕后想把他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h3><h3>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擒住。吕后将其残忍地杀害。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h3><h3>后来被用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h3> <h3>历史名人故事杀马立誓</h3><h3>汉高祖刘邦在跟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除了重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以外,也得到了张耳、英布、臧荼等人的帮助。张耳等人曾经和刘邦平起平坐地称王,后来投靠刘邦,打败项羽。刘邦当了皇帝,当然不好意思亏待这些人,所以只好封他们为王。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赵王,封英布为淮南王,臧荼为燕王,这三个人的功劳又比韩信、彭越差远了,刘邦既封了他们当然应该分韩信、彭越了。这样,他把韩信封为楚王、彭越封为梁王,又把韩襄王的后代封为韩王,把英布的岳父吴芮封为长沙王,他一口气封了7个王。l刘邦封这7个人做王,只是为了拉拢人心罢了。像韩信、彭越这些人能文能武,有才干、有实力,当了王之后自己也有了军队,有了地盘,万一势力强大起来,发兵造反可不是闹着玩的,对他刘家的江山实在是个威胁。所以刘邦封了王以后,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好,天天在心里盘算着怎么把这几个心头大患给除掉。刘邦这人表面上待人宽厚,其实是用人一时,他是心狠手毒的。现在当了皇帝,韩信等人成了威胁,他就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开始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这7个王当中,韩信的功劳最大,本领也最大,很自然地成了刘邦最大的心病。而韩信这个人自从立了大功,便骄傲起来,目空一切,说话也不注意分寸。有一次,刘邦跟韩信谈到带兵打仗的问题,刘邦问韩信:“像我这样的才能,你看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顶多能带10万兵。”刘邦又问:“像你这样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我带兵当然是多多益善!”刘邦一听脸就拉长了,心里老大不高兴,韩信这不是贬低他吗?他瞪着韩信,冷冷地说:“你的本事那么大,为什么又服从了我呢?”韩信觉得苗头不对,赶紧说:“您善于统帅将领,所以我得服从您了。”刘邦这才高兴,但他一直想找机会除掉韩信。这个机会还真让他给等到了。有人报告刘邦说韩信收留了项羽的大将钟离昧,这可是个难得的借口。他本来想派兵讨伐韩信,但没有大将可派。于是他采用了陈平的计策,假装要到楚国的名胜云梦泽,带着自己的亲信部队来到韩信的封地,准备找机会发动袭击。。韩信听说刘邦来到他的封地,他也明白,刘邦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本来他想起兵反抗,但他这个人也是过于天真,他觉得自己对刘邦一片忠心,为汉朝立过大功,刘邦不至于那样绝情。这样一想,他就犹豫不决了。这时,有人对韩信提建议说:“皇帝是为钟离昧来的,如果你杀了钟离昧,把他的头交上去,皇帝一定会高兴的。”韩信也信以为真。就去找钟离昧商量。钟离昧听了勃然大怒,指着韩信骂道:“你这个家伙太不够朋友了!刘邦不敢派兵进攻你,就是因为我在这里能够给你帮忙,你如果杀了我去请功,我今天死,你明天必定灭亡。”说完,他就拔剑自杀了。韩信果真拿着钟离昧的头去拜见汉高祖,汉高祖立即叫武士把韩信给捆绑起来,装进囚车带走。韩信不服,大声地叫冤,说高祖这是因为灭了敌国就收拾功臣。高祖考虑到韩信的功劳很大,而关于谋反的事又没有确切的证据,就放了他,把他降为淮阴侯,后来,陈豯勾结匈奴,起兵反叛。刘邦亲自率兵征讨,韩信则留在京城,有人告发他要谋反,刘邦的妻子吕后设下毒计,由萧何诱骗韩信进入圈套,在宫中被卫士五花大绑。结果吕后不仅把韩信杀掉了,而且把他的父族、母族、妻族全部斩草除根。英名一世的大将韩信就这样被心狠手毒的吕后暗算了。刘邦知道以后,心里暗暗高兴,也没再追问这件事 韩信死了以后,汉高祖又一个一个地收拾其他几个异姓王。从公元前202年起,到公元前195年,他先后把分封出去7个异姓王消灭了6个,空出来的5位,就派自己的兄弟子侄去接替。刘邦收拾了韩信和臧荼以后,淮南王英布也坐立不安了。英布原先是楚霸王项羽手下的一员猛将,他曾经跟着项羽北上救赵,在巨鹿大战中以少胜多,立下了大功。后来,项羽把他分封为九江王。刘邦和项羽夺天下的时候,派一个能说会道的随从去拉拢英布,使英布背叛了项羽,从背后给项羽插了一刀。韩信的死,使英布十分寒心。后来梁王彭越也被除掉了,刘邦甚至还把彭越剁成肉酱,送给诸侯王去吃。这是杀鸡给猴看,英布越想越觉得下一个就是自己了。韩信和彭越都是刘邦的亲信大将,是汉的开国功臣,刘邦都如此地残忍,而英布曾是项羽的部下,刘邦自然对他更不会手软,所以英布在公元前196年起兵造反。刘邦听说英布造反,亲自率领大军去讨伐。当两军对阵的时候,刘邦看到英布的阵势跟项羽相似,他的心里不禁有些发毛。他责问英布说:“我已经封你为王,你为什么还要造反?”英布破口大骂,骂刘邦杀韩信、彭越、凶狠歹毒,不仁不义,逼得他也走投无路,不得不起兵造反。英布把刘邦骂了个狗血淋头,刘邦被他揭了短处,不由得恼羞成怒,又听说英布要夺取他的皇位,气得火冒三丈,立即下令发动进攻,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败英布,平定了这场叛乱。战斗中,刘邦被飞箭射伤,从此就一病不起。刘邦在英布那儿吃了苦头以后,越发不放心刘家的天下了,他把异姓王一个个地消灭了,又把自己的所有子弟都封了王,想要以此来使刘家的天下永存下去。公元前195年,刘邦知道自己很快就要不久于人世了,他召集了所有的文武大臣们到太庙里去立誓。刘邦让手下人牵来一匹白马,亲自主持了杀马宣誓的仪式。他端起一杯冒着热气的马血酒起誓说:“我自从做了皇帝以后,已经12年了。当年有很多人追随我打天下,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我已经给了他们许多应有的奖赏,有很多人被封王封候,手中掌管不少土地。我从自己的良心上说,已经对得起他们了。但是这些人当中,有不少人骄傲自大,自以为对国家有功就目空一切,甚至贪心不足,举兵反叛,想要抢夺我刘家的天下。现在我在这里当着祖宗的灵位,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条不许违反的信条,希望大家发誓遵守:从今以后,凡不是刘姓的人,一概不许封王;凡是没有立大功的人,一律不许封侯。谁要是违反这个盟约,天下人就共同讨伐他!”刘邦起誓完毕,把马血酒半杯倒在地上,剩余的半杯一口气喝了过去。在场的所有人也都照他的样子,每人喝了马血酒,发誓一定要永远遵守这个盟约。刘邦杀马立誓,是为了防止异姓王造反,保住刘家的天下。他以为这是一条长久之计,但他万万没有料到第一个起来造反,违背这个盟约的人竟是他自己的妻子吕后和吕氏子弟。</h3> <h3>历史名人小故事之一:</h3><h3>刘肥</h3><h3>刘肥是汉高祖刘邦的庶长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兄,其母曹氏是汉高祖情妇。公元前201年,刘肥受封齐王,建立齐国,定都临淄,统辖七十三城,成为西汉最大的诸侯国。最奇葩的就是认自己的亲妹妹为干妈。刘邦死后,吕雉的儿子刘盈成了皇帝,就是汉惠帝,而作为太后,吕雉掌握了当时的生杀大权,于是刘邦的那些儿子一个接着一个倒霉了,当然,刘肥更为凶险。惠帝2年新年,刘肥从他的封国齐国来长安朝会。这是当时汉朝的规矩,新年一到,各地的诸侯王都得来长安朝贺,祭祀祖先,进献些土特产之类的东西孝敬皇帝和太后。那次朝会完毕,宽厚仁孝的汉惠帝刘盈难免要请那几个刘姓诸王一起喝酒,述述家常。刘肥是刘盈的大哥,而这个刘盈为人很不错,很有几分礼让精神,就让他的这位大哥坐在上座,自己坐在下座,像普通老百姓家里那样。本来这也很正常,在朝堂上讲君臣之礼,在家里像普通老百姓那样讲讲长幼之礼也没什么大不了。但吕雉不高兴了,大为恼怒,她把旁边的太监叫来,耳语了几句。太监会意,马上斟了两杯毒酒分别放在刘肥和皇帝刘盈面前。要求刘肥举杯为吕雉敬酒。刘盈看哥哥起来敬酒,也赶忙站起来,端起那杯酒,想和哥哥同时向母亲祝寿。吕雉一看吓坏了,赶忙扑上去把刘盈手中的毒酒倒掉。刘肥看见吕后行为古怪,大吃一惊,酒自然不敢喝了,借口酒醉,辞谢出宫。之后派人打探,得到消息说那杯是毒酒。刘肥当时据说吓得面如土色,他明白,这下想活着回齐国很难了。刘肥一筹莫展,开始交待后事。这时他手下的一名随从却笑了,问他:“大王,您是想活,还是想死?”听了这句话,刘肥的鼻子差点没气歪了:“废话,谁他妈想死!”“那好。”随从收起笑容,瞅着刘肥认真地说,“如果大王想活,不妨装装孙子!”刘肥更是没好气:“装孙子?我他妈的能怎么装?”随从看着刘肥,镇定地说:“除了皇帝,鲁国公主也是太后的亲生骨肉,现在大王您贵为齐王,领有73座城池,而人家鲁国公主才有鲁国几座小城,太后心里能平衡吗?我看大王干脆向太后献上一个郡的城池,作为鲁元公主的汤沐邑,那么大王您也就能活着回齐国了。”啥最重要,命最重要——随从的这一番话让刘肥霎时如醍醐灌顶。于是,他连夜去见吕雉,眼泪汪汪地表达了个人的忠诚,然后诚恳地表示,希望能荣幸地把齐国的城阳郡献给鲁国公主,以供鲁元公主洗澡所用,并尊鲁元公主为齐国太后。哥哥是齐王,尊妹妹为齐国太后,那就等于尊其为自己的老妈了。但既然命悬人手,还顾得上什么长幼辈分?看到刘肥如此懂事,让自己女儿名利双收,吕雉乐得像一个招财猫,也就不想杀刘肥了。刘肥得以保全性命。但是,认自己的亲妹妹为老妈,刘肥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h3> <h3>史上最凶险的棋局,为争一盘棋的输赢,埋下了叛乱的种子:</h3><h3> 西汉初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个是千里迢迢赶来觐见的诸侯国太子与一位以后要继承大统的皇太子下棋博乐。结果诸侯国太子被皇太子用棋盘砸死,使这场棋局成为了历史上最凶险的棋局,埋下了之后一场诸侯国叛乱的种子。刘邦称帝后,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一面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诸侯国吴国封于高帝十二年。吴王刘濞是高祖刘邦的兄长刘仲之子,在淮南王英布反叛时,沛侯刘濞当时年仅二十,以骑将的身份跟随刘邦在蕲县之西一举击破英布的军队。英布虽逃,但荆王刘贾却被杀,没有继承人。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猛壮的藩王难以统治,而此时刘邦自己的儿子还都年幼,承担不起这个重任,于是就立刘濞为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城。汉文帝时,吴王的太子刘贤入宫朝见皇上,且陪伴皇太子刘启饮酒玩乐。吴王太子在和皇太子玩博戏的时候,吴王太子在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恭,太子刘启愤而拿起棋盘重砸吴世子头颅,当场将他砸死。汉文帝敕命尸体送回去埋葬,到了吴国,吴王刘濞大怒,说道:"天下都是刘家的,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何必送回吴国埋葬!"遂又把尸体送回长安埋葬。儿子被太子刘启误杀后,吴王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称病不朝。朝廷以为他是因为失去儿子的缘故,但经过查实,确证吴王并没有什么病,就拘押了吴国使者。吴王惶恐不安,开始起了反叛之心。后来,吴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觐,皇帝又问起吴王,使者回答说:"吴王实际上并没有生病,只是因为朝廷禁锢了好几个吴国使者,吴王害怕,所以才假装生病。请陛下捐弃前嫌,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于是汉文帝就赦免了吴国使者,又赐给吴王几案和手杖,体谅他年老,可以不再朝觐,朝廷的软弱让吴王愈发骄横了。汉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景帝二年,晁错向景帝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上疏《削藩策》。景帝的削藩引起巨大震动,吴王刘濞担心削地没完没了,又想起自己儿子就是被这个景帝给杀死的,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就想进行谋反。他亲自出使胶西,与胶西王刘昂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刘昂同意谋反,并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刘濞同时还派人前往楚、赵、淮南诸国,通谋相约起兵。不久,景帝降诏削夺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诏令传到吴国,吴王刘濞杀了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国的诸侯王公开反叛。刘濞征募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众30余万人,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h3> <h3>六 安 王 国:</h3><h3>公元2006年春,国家大型建设工程合(肥)武(汉)高速铁路项目正式破土动工。在这条铁路六安段中的一个名叫双墩的地方,有一座封土巨大的古墓葬须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为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派出了考古发掘工作队进驻六安,在当地文物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对这座古墓葬进行考古发掘。谁也没有料到,这次考古发掘居然挖出了一个具有黄肠题凑葬制的西汉王陵!这个重大发现引起了中国乃至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 2007年初,“六安双墩汉代墓地”成功入选“2006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考古专家据出土的文物考证,这座西汉王陵便是六安国的第一位诸侯王刘庆的墓葬,在这座墓葬的东侧,还有一座封土巨大的墓冢,据推定应为六安王后的墓葬。 关于六安王国的历史记载,史书上仅有“六安国”和“六安王刘庆”的字样,其他均为空白。这个延续了一百多年的王国究竟是什么样子?在这个国度里发生过哪些鲜为人知的事件?一直是史学界的未解之谜。这次考古发掘,出土了300多件铜、铁、漆木、金、银、玉、封泥、植物果实、种子等珍贵文物,不仅填补了史书的空白,解决了考古领域中许多悬而未决的难题,同时,也揭开了西汉古六安国的神密面纱,为我们探索、研究、了解古六安国提供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 一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 万木萧瑟,秋雨连绵。 一匹快马四蹄腾空,风驰电掣般地穿过雨帘,眨眼间已停在了胶东王府的大门前。马上一人,滚鞍下马,跌跌撞撞闯进王府中去。 胶东王刘寄,此时正在内室中研习《孙子兵法》,忽闻外边有响动,刚要出门察看,只见一个浑身水淋淋的人奔过来,一头扑跪在他的脚下。刘寄细一端详,竟是自己派到淮南国送信的朱然,心里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凉气。 “怎么回事,起来说话。”刘寄强作镇静道。 “王爷,完了,全完了!”朱然爬起来,一脸沮丧地说:“淮南、衡山的事已败露,朝廷大兵压境,淮南、衡山二位王爷俱在王府中自裁了!” 刘寄的脸刷地一下白了,哆哆嗦嗦地说:“此言当真?” “千真万确,是属下亲眼所见。” 刘寄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天——意呀!淮南王十年磨一剑,踌躇满志,竟如此不堪一击!我原想他纵使不能马到成功,至少也能与朝廷相持个三年五载的哩。”停了停,又长吁一声,以别人几乎听不到的声音道:“他们完了,我的日子……也”话未说完,便眼前一黑,“扑”地一下倒在地上。 胶东王刘寄是孝景皇帝的第十二个儿子,而当今天子武帝刘彻是景帝的第十个儿子。不仅如此,武帝之母——当今的太后王娡,与刘寄之母乃同胞姐妹。也就是说,武帝与刘寄有着双重的血缘关系。武帝长刘寄三岁,这一对兄弟在汉宫中度过了他们浪漫、快乐而温馨的童年,一起读书,一起玩耍,结下了原始的情谊。再者,武帝在四岁时,也曾被封为胶东王。后来武帝当了太子,先帝便将这块“根据地”赐给了刘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仿佛也是一种缘分。 原本刘寄已经心满意足于当他的一方诸侯了。但两年前在他与淮南王刘安的一次偶遇中,淮南王的一席话搅乱了他平静的心。淮南王意味深长地对他说:“我最近在编撰《淮南子》,每天夜里都要起来观察星象。从星象上看,胶东这块地方不同凡响,似有再出天子之端倪。如今,当天子与当诸侯,那可是一在天上,一在地下呀!昔高帝时,凡诸侯王者,地域广大,威高权重,自可置官除吏,国有三军,且私可铸币煮盐冶铁,富极一方;如今之诸侯王,一不能治政,二不能统军,三不能敛财,说是王爷,其实不如地方富户也!以我看贤侄也不似是甘居人下之人。其实,这个皇位原本也就不是此人的。贤侄若能与老朽联手,嘿嘿,重塑山河也未可知呵。至少,咱可弄他个半壁江山,岂不胜似过这受制于人,苟延残喘,朝不保夕的日子吧?” 欲望是沉睡于人心中的魔鬼 ,一旦醒来,就会搅得人再无宁日了。刘安的一席话,让刘寄怦然心动。当时,刘寄虽未承诺策应,但此后他便开始悄悄地招兵买马,打造兵器,只要淮南王那边一有动静,便可起兵呼应。一旦兵变成功,自己的前途可谓一片灿烂。他想,自己是先帝的亲生儿子,且风华正茂、年富力强。兄位弟承,顺理成章,天经地义。不像刘安、刘赐等既为旁亲,且入暮年。届时黄袍加身者,舍我其谁? 朱然带来的消息,使刘寄顿觉如雷轰顶。那幅在自己脑海中摹画了两年之久的美丽蓝图,顷刻间化为泡影。不仅如此,这一消息还带来了一种大祸临头的不祥之兆。谋反叛乱,乃大逆之罪,灭门之罪,不赦之罪呀! 刘寄从昏睡中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王后和五个儿子刘贤、刘建、刘昌、刘延年和刘庆召至榻前,道:“吾因听信淮南王之言,铸成大错,已无颜再苟活人世了。王后可尽快遣散家奴,散尽家财,布衣草履,领着孩儿们逃命去吧。如蒙上天垂怜,存我一脉香火,吾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说罢泪如雨下。 王后一边抽泣,一边道:“王爷说哪里话,我们一家人,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我们岂能丢下王爷自己偷生!” 长子刘贤道:“父王待我们恩重如山,我们决不离开父王!” “是的。”年仅8岁的少子刘庆道:“我们一家人应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现事已至此,我们当儿子的,唯有陪父王一同赴死,决无苟且偷生之理!” “蠢话!那又何苦?”刘寄喘着粗气道:“你们要是孝子,就听为父最后一句,赶紧离开这是非之地吧!难道你们非要我断子绝孙吗?”言罢,剧咳不止,竟咳出一口鲜血来。众人慌了神,赶紧唤人去请郎中。刘寄无力地摆摆手,道:“别费神了,横竖一死而已,与其被皇上赐死,还不如病死了省心,也免得皇上背上杀弟的恶名了。”众人相顾无言,不禁潸然泪下。 出了内宫,刘庆见到了师傅管筇,将父王之言一一告之。刘庆问道:“师傅,难道我们只有逃难这一条路可走了吗?” “不可!”管筇沉吟一会,道:“常言道:‘躲过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眼下不是春秋战国之时了。那时诸侯割据,东方不亮西方亮,出了事可一走了之,逃往他国。如今天下一统,天下是天子之天下,你能躲到哪里去?按汉律,诸侯藏匿罪逆,当坐。时至今日,谁还敢冒这杀头之险?再说,躲得了一时,也躲不了一世。即便一时躲过,必将亡命天涯,永远过着藏头遮面、担惊受怕的日子。人生若此,又有何趣?再说,此事凶吉尚在未讣之中,天意未明,圣心难测。你们举家一逃,无异于不打自招,反倒授人以柄,今后再无转机矣!依老朽之见,倒不如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或能化险为夷,闯过此劫,也未可知。” 刘庆点点头,道:“先生之言甚是,学生也是此意。只是还要劳驾先生将此言对母后禀过。父王不在了,我等都得听母后安排。” 管筇点点头,道:“王后乃知书懂礼之人,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的。”半月后,胶东王刘寄因咯血过多,又拒绝就医,带着破碎的黄袍梦和对家人的揪心忧虑离开了人间,年仅33岁。 按照刘寄的遗嘱和管筇的建议,胶东王的丧事办得异常简朴。原先早就准备好的按朝廷制度修建的宽大墓地被废置。王府派人在一座荒山上寻了一块不起眼的地方草草葬了这位英年早夭,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诸侯王。 一个月后,几匹快马驰至胶东王府大门前,为首一人下马一声高叫:“圣旨到!胶东王后吴氏、王子刘贤、刘庆接旨!” 王府上下闻声色变,心想担心的事终于来了。 王后与刘氏兄弟跪于地上,犹如俎上鱼肉,静候宰割。 钦差清清嗓门,朗声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胶东王寄,朕之弟也。朕素爱之。寄平生恭顺谨俭,忠君爱民。不幸英年早逝,朕之哀闵之情,不可言状。寄虽曾为淮南王安妖言所惑,终能以江山社稷和天下苍生为念,洁身自爱,不肯附逆。朕甚感欣慰。特谥曰“康”。封其长子贤袭胶东王,奉康王祀。于故衡山地,取‘六’、‘安丰’、‘安风’三县字首,置六安国,喻意“六地平安,永不反叛”。封其少子庆为六安王,希能律己爱民,安定地方,报效朝廷,不负朕之厚望。钦此。” 王后与刘氏兄弟闻旨惊喜交加,一时不知所措,竟至喜极而泣。 阖府上下得知此讯,无不雀跃欢呼,奔走相告,笼罩心头多日的阴霾一扫而空。管家一面安排厚赏钦差,一面吩咐杀猪宰羊,举府欢庆。 刘庆找到管筇,深深一揖,道:“先生一言,救我全家,请受学生一拜!”管筇慌忙搀起,笑道:“此乃圣上天恩,王府福祉,老朽岂敢贪功!” 刘庆又是一揖,道:“学生还有一事,要请教先生。” “小王爷不必客气,请讲。” “学生年岁尚幼,暂不宜之国。六安那边,该如何治理,先生可有何高见?” 管筇捻须一笑,道:“小王爷恐怕有所不知,自先帝孝景时始,朝廷便对诸侯国的政权、军权加以限制,国中一些重要的职位都是由朝廷派员担任。王国的丞相自当今圣上起改称相。各国的相都是由圣上钦点。新封的诸侯王在尚未成年不能之国之前,通常都是由国相代为署理国政。估计派往六安的相现在应该已在赴任途中了。因此,您眼下无需操心国政,且安心读书便了。按大汉律,诸侯王满十八岁便可之国就任。届时,有你操心的日子哩!” “十八岁?那我还得等上十年呢!” “怎么,这就急了?”管筇笑道:“诸侯王可不是那么好当的哟!</h3> <h3>康王胶东王康王坟六曲汉武帝即墨:</h3><h3>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以今胶东半岛地盘为胶东郡,即墨城为郡治。西汉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楚霸王项羽分原齐国为三,以田巿为胶东王,都即墨,六月,胶东国复并入齐。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灭齐,齐地尽归于汉,以胶东为郡,治即墨,并置即墨、郁秩、卢乡、平度、下密等县。郁秩县治在今平度城,卢乡县治在今平度市灰埠镇城子村,平度县治在今新河镇、灰埠镇以北。这个时候,三座县城都在今平度域内。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胶东郡为胶东国,都即墨。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废胶东国,复改为郡。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又正式重建胶东国,仍都即墨,食八邑,传至王莽代汉始绝。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封贾复为胶东侯,侯国都郁秩,食六邑。章帝建初元年(76年),原胶东侯国废。即墨故城作为胶东国的国都长达282年。西汉时期,即墨故城作为胶东国的国都,进入了最为兴盛繁华的时期。现在故城遗址还清晰可辨。 即墨故城呈南北长方形,分内外两城。外城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2.5公里。南、西两城墙已不存,北城墙残高约1米,尚留有遗迹,东城墙尚存1500米,城基宽约30-40米,高4-5米,全为夯土板筑,层次清楚,非常坚固。小城位于大城东南部,城基已不存,据考古调查得知,遗址内有大量建筑遗址,包括宫殿、街道、作坊、房舍、点将台、东西仓、储货湾、养鱼池、梳妆楼等。当时的运粮河(即今小沽河),通过东南城门洞,可直接驶入贮货湾内,至今城墙缺口尚存。故城之规模比古文献中“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规模要大的多。由此可知,即墨故城由最初西周时期的一个边鄙小邑,历经春秋、战国,至西汉时,已发展成为闻名的大都市了。即墨故城是中国文明起始阶段规模大、水平高、延续时间长、知名度高、文物遗存丰富的大文化遗址,既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古代胶东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文明的渊薮,是辐射的源头,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1992年即墨故城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文化大遗址保护项目。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西汉胶东国的历代胶东王。西汉建立,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设立胶东国,封刘雄渠为胶东王。这是胶东国第一次作为诸侯王国登上大汉帝国政治舞台。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封刘彻即后来的汉武帝为胶东王,后刘彻被立为太子,未就国。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改封皇子刘寄为胶东王,仍设都即墨。刘寄死后谥号为“康”,史称康王。胶东王刘寄与中山靖王刘胜都是汉武帝刘彻的弟兄,但康王与汉武帝的关系比中山靖王刘胜要近,康王的亲生母亲,是汉武帝刘彻的亲姨。因此,他与汉武帝的关系不同一般。刘寄受封28年,死于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史书上说,在淮南王刘安谋反的时候,他也曾暗暗私制兵器,准备举兵与淮南王合兵一处,推翻汉武帝。可当他还没有举事的时候,淮南王刘安兵败自杀,康王刘寄因此日夜恐惧,生怕武帝诛戳,不久即“发病而死”。有史家说,康王之死不一定是“发病而死”,不能排除是被汉武帝“赐死”的可能。但是,康王死后,得到了一个很隆重的葬礼。他的长子刘贤仍被汉武帝封为胶东王,后嗣世袭。汉武帝还听说康王刘寄生前很喜欢小儿子刘庆,就又封刘庆为六安王,康王这一系又多了一个诸侯王。西汉时期,一个诸侯王死后,其儿子两个封王的,仅刘寄一例。从这些史实分析,汉武帝“赐死”之说不可信。刘寄之后,胶东王封号又传了6代157年,一直到王莽篡汉,西汉灭亡。自东周建城至西汉约500余年间,即墨故城一直是胶东半岛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即墨县被撤销,到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原不其县新设即墨县,就是今即墨城所在地。即墨故城尽管失去往日的风采,却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蕴藏。六曲山墓群就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康王刘寄和他的子孙们,死后都葬在即墨故城西北的六曲山中。六曲山系大泽山支脉,南距古即墨城15华里,它东起龙虎山,西至窟窿山,蜿蜒30余华里,横跨古岘、云山、麻兰三镇的30多个山头。经过多年的调查勘探表明,这里有包括西汉六代胶东王在内的大小墓葬360余座,时代大都为东周至汉代。六曲山古墓群分布范围之广,规模之大,为山东省内罕见。六曲山古墓,大部分坐落在山头和山前,山后极为少见。有的墓孤立在一个山头,有的两座相连,也有的在一座大墓的两侧又排列着许多小墓。大型墓葬主要集中在云台山、窟窿山、陵台山上。这些墓葬封土完整高大,并筑有方台,台基用石头或泥土筑成,台前残存有斜坡。古墓群中以西陵台最大,传为康王刘寄之墓,这就是“康王坟”。康王坟位于古岘镇蓬莱前村西云台山上,古称“西陵台”。墓葬封土完整,台基高大。其方形台基南北长120米,东西宽100米,高16米。位于陵台中央的封土高约6米,直径约40米。墓后残存有长28米,宽9米的建筑遗迹,周围散布有大量的汉代砖瓦残片。墓的周围散布着板瓦、筒瓦、瓦当、花纹砖、空心砖等,这是当初“康王祠”建筑的遗物。2001年6月,六曲山墓群连同即墨故城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康王是平度历史上“级别”最高的“名人”。关于康王的传说,在古岘、仁兆一带流行很多,诸如:“康王坟,哩哩啦啦到京门”、“打开康王坟,山东不受贫”等,指的就是康王坟里有价值连城的金银财宝。可是,时至今日,康王坟仍旧没有被打开。据说,郭沫若在有生之年曾经主张打开康王坟,因为他在1968年找到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之后,就一直对康王念念不忘。从史籍中看,当时的胶东国比中山国富裕,而胶东康王刘寄在朝廷的地位又比中山靖王刘胜要高,康王坟肯定价值不菲。即墨故城所在地古岘镇周边的许多村庄的名字也与康王有关联,如龙泉村,是“灵前”的转音,据说康王死后坟墓尚未修好,灵柩暂厝在龙泉村的后山上;蓬莱前村实际上应叫作“棚灵前”,当年康王发殡时,村后就是康王停棺的灵棚,后来灵棚前建了村,就叫“棚灵前”;李道村就是当年康王灵车经过的灵道;城西村就在即墨城西;城子村位于即墨城附近;纸纺村,其实就是“志坊”,即墨城北门外的一座牌坊所在的位置,有些资料中误称为康王造纸的作坊,差矣!康王那时,造纸业还没有发达起来;古岘镇驻地古名“乐毅城”,是当年燕国联军的司令部;而镇东的四个寨子村,是当年燕国联军的赵、楚、韩、魏四国分别屯兵的兵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传说故事中,最著者要数“康王的儿——绕爷种”这句歇后语了,方圆多少里的人们没个不知道的。传说康王的一个儿子(实指其长子——因袭胶东王刘贤),自小不听康王的话,叫他向东他偏向西,让他打狗他偏打鸡,老是跟“爷”“绕”着干,从来也没顺着老子做一件事。这一年康王病了,情知自己死期到了,对儿子说:“我死了后,你一定要把我埋到山顶上。”他最了解儿子的怪脾气,以为这样说了儿子一定会把他埋到山底下的。康王死后,儿子心想:“我一辈子也没听过老子的一句话,这遭儿就依了他吧。”于是就把康王埋在山顶上。康王阴魂不散,一气之下,一夜间就拱起了八九七十二个山丘,其中有一些山丘的形状完全相似。据说真的康王坟在古岘镇六曲村一带的后山上,但谁也不知到底哪一个山丘是真的。这便是“康王坟,哩哩啦啦到京门”传说的来历。康王死后,胶东国从兴到衰,一步步走向下坡路,只因为康王埋在山顶上,“康”同“糠”音,经不起风吹。关于胶东国衰败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胶东国的国都地名叫“朱毛”,康王死后谥号“康王”,他这“糠”(康)叫“猪”(朱)给慢慢地吃掉了。</h3> <h3>孝景皇帝是孝文皇帝的中子。母亲是窦太后。孝文皇帝在代国的时候,前一个王后生有三个男孩,等到窦太后得到宠幸,前一个王后死了,三个儿子也相继死亡,所以孝景皇帝能够嗣位。 元年四月二十二日,大赦天下,赐予民众爵一级。五月,减兔一半的田租。为孝文皇帝建立太宗庙。命令大臣们不要上朝拜贺。匈奴进入代地,与匈奴签约和亲。 二年春天,封原来的相国萧何的孙子萧系为武陵侯,男子二十岁时要登记在簿上。四月二十五日,孝文太后去世。广川玉、长沙王都前往自己的封国。丞相申屠嘉死了。八月,以御史大夫开封侯陶青担任丞相。彗星出现在东北方。秋天,衡山冰雹如雨,最大的冰雹有五寸,最深的地方有二尺。荧惑倒着运行,进入北辰的位置,月亮出现在北辰中间。岁星在天廷中倒着运行。把南陵和内史祋祤设置为县。 三年正月二十二日,大赦天下。一颗光芒很长的星出现在西方。天火烧毁了淮阳东宫大殿和城楼。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印、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反叛,出兵向西进发。天子因为这件事处死了晁错,派袁盎谕告七国,七国仍不停止进军,向西围攻梁国。于是,皇帝派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率兵消灭了他们。六月二十五日,赦免七国败亡的士卒和楚元王的儿子刘蓺等参加叛乱的人。封大将军窦婴为魏其侯。立楚元王的儿子平陆侯刘礼为楚王。立皇子刘端为胶西玉,皇子刘胜为中山王。迁徙济北王刘志为菑川王,淮阳王刘余为鲁王,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齐王刘将庐、燕王刘嘉都死了。 四年夏天,立皇太子。封皇子刘彻为胶东王。六月二十九日,大赦天下。闰九月,把犬阳改为阳陵。又在渡口和关口设置哨卡,凭符信出入。冬天,把赵国改置���邯郸郡。 五年三月,修建阳陵和渭桥。五月,招募百姓迁徒阳陵,给予钱币二十万。江都地区从西方刮来大风暴,毁坏了城墙十二丈。二十八日,封长公主的儿子为隆虑侯。徙封广川王为赵王。 六年春天,封中尉卫绾为建陵侯,江都丞相程嘉为建平侯,陇西太守公孙浑邪为平曲侯,赵国丞相苏嘉为江陵侯,原来的将军栾布为鄃侯。梁王、楚王都死了。闰九月,砍伐驰道旁的树木,填平兰池。 七年冬天,废掉栗太子,改封为临江王。十一月的最后一天,发生了日食。春天,赦免修筑阳陵的刑徒。丞相陶青被免除职务。二月十六日,以太尉条侯周亚夫为丞相。四月十七日,立胶东王太后为皇后。二十九日,立胶东王为皇太子。皇太子的名叫彻。 中元元年,封原来的御史大夫周苛的孙子周平为绳侯,原来的御史大夫周昌的孙子周左车为安阳侯。四月二十三日,大赦天下,赐予百姓爵位一级。取消禁锢的规定。发生地震。衡山、原都下冰雹,最大的有一尺八寸。 中元二年二月,匈奴进入燕地,于是不再同匈奴和亲。三月,叫临江王到都城来,不久就死在中尉府中。夏天,立皇子刘越为广川王,皇子刘寄为胶东王。封四人为侯。九月三十日,发生日食。 中元三年冬天,废除诸侯王国中御史中丞这一官职。春天,匈奴的两个王率领他的徒属前来投降,都被封为列侯。立皇子刘方乘为清河王。三月,彗星出现在西北方。丞相周亚夫被免除职务,以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四月,发生地震。九月的最后一天,发生日食。军队驻扎在都城的东都门外。 中元四年三月,建造德阳宫。发生严重的蝗灾。秋天,赦免修建阳陵的刑徒。 中元五年夏天,立皇子刘舜为常山王。封十人为侯。六月二十九日,大赦天下,赐予百姓爵位一级。全国发生严重的涝灾。把诸侯王国的丞相改名为相。秋天,发生地震。 中元六年二月二十五日,皇帝来到雍县,郊祭五帝。三月,下冰雹。四月,梁孝王、城阳共王、汝南王都死了。立梁孝王的儿子刘明为济川王,刘彭离为济东王,刘定为山阳王,刘不识为济阴王。原来的梁国分割为五国。封四人为侯。改名廷尉为大理,将作少府为将作大匠,主爵中尉为都尉,长信詹事为长信少府,将行为大长秋,大行为行人,奉常为太常,典客为大行,治粟内史为大农。把大内的官秩确定为二千石,设置左内官和右内官,隶属于大内。七月二十九日,发生日食。八月,匈奴进入上郡。 后元元年冬天,改名中大夫令为卫尉。三月十九日,大赦天下,赐予百姓爵位一级,中二千石的官员和诸侯王国的相都赐爵为右庶长。四月,允许百姓欢聚宴饮。五月九日,发生地震,早饭时又有地震。上庸地震持续了二十二天,毁坏了城墙。七月二十九日,出现日食。丞相刘舍被免除职务。八月,以御史大夫卫绾为丞相,封为建陵侯。 后二年正月,一天发生三次地震。郅将军出击匈奴。允许百姓欢聚宴饮五天。命令内史郡不得用粮食喂马,(否则)要把马匹收归官府。让刑徒穿极粗劣的衣服。禁止用马舂米。因为收成不好,禁止天下百姓不到一年就把当年收获的粮食提前吃完。减少在京城的列侯数量,派遣他们前往自己的封国。三月,匈奴进入雁门。十月,出租长陵周围的耕地。发生严重的旱灾。衡山国、河东郡、云中郡的百姓流行瘟疫。 后元三年十月,发生日食和月食,太阳和月亮有五天出现红色。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有雷震。太阳呈现紫色。五星逆行,侵入太微垣。月亮横穿天廷。正月十七日,皇太子举行冠礼。二十七日,孝景皇帝去世。遗诏赐予诸侯王以���至百姓中作为父亲后嗣的每人爵位一级,天下百姓每户一百钱。放出宫女,让他们回到自己家里,免除赋役,不再参加任何杂徭。太子即位,这就是孝武皇帝。三月,封皇太后的弟弟田蚡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设置阳陵作为景帝的陵园。 太史公说:汉兴以来,孝文皇帝广施大德,天下百姓怀恩而安。到了孝景皇帝,不再忧虑异姓诸侯王。然而晁错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导致七国共同起兵,联合西向。这是由于诸侯王的势力太强大,而晁错在行动的时候不是采取渐渐削弱的方法。等到主父偃提出建议,(被孝武帝所采纳,)诸侯王的势力才衰弱下来,终于国家得到了安定。(由此看来,)安危的关键,难道不是运用谋略吗?</h3> <h3>《七国之乱的结果及影响》</h3><h3>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七国之乱的结果及影响,希望对你有用! </h3><h3>七国之乱的起因  </h3><h3>汉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上疏《削藩策》。  </h3><h3>景帝三年(前154年)冬,楚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诛杀他,景帝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两年前赵王刘遂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削减其六个县;随之景帝又与群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事宜。  </h3><h3>景帝的削藩之举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吴王刘濞担心削地没完没了,就想进行谋反,遂亲自出使胶西,与胶西王刘昂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刘昂同意谋反,并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刘濞同时还派人前往楚、赵、淮南诸国,通谋相约起兵。  </h3><h3>不久,景帝降诏削夺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诏令传到吴国,吴王刘濞立即谋杀了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国的诸侯王公开反叛。刘濞征募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众30余万人,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h3><h3>七国之乱的经过  诛晁错  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向西渡过淮河,与楚兵会合,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联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刘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由于刘濞早有预谋,所以七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  </h3><h3>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曾当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献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景帝采纳了袁盎之计,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腰斩晁错于东市。  </h3><h3>晁错已死,七国联军并未因此撤兵,反而认为景帝软弱无能,于是刘濞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拒见袁盎。景帝这才下决心武力镇压叛乱,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位抵御吴楚联军,派曲周侯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攻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  </h3><h3>灭吴楚  </h3><h3>吴楚联军东进,行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吴楚联军并力攻城,攻下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梁王刘武向朝廷告急,周亚夫认为吴楚联军势大,正面决战难以取胜,献策用梁王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然后伺机击溃叛军,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  </h3><h3>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屯兵于梁国以北的昌邑(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还是不发救兵。最后梁王写信给景帝,景帝又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梁王于是任命韩安国与张羽为,拼死抵御,与吴楚联军僵持。  </h3><h3>梁国城池防守严密,吴兵无法西进,转而奔向周亚夫的军队。周亚夫坚守壁垒,不肯与战,私下却趁机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吴军断粮,士兵饥饿,几次挑战未果,于是夜里袭击周亚夫军营,佯攻东南面,周亚夫命令于西北面守备。吴兵果然从西北强攻,未能攻破,吴兵大败,士兵多半饿死或投降走散,周亚夫率军追击,大破吴、楚联军。  </h3><h3>吴王与其麾下壮士数千人乘夜逃走,渡过淮河逃至丹徒(今江苏镇江),退守东越,并派人招集残兵。汉廷派人以利引诱东越,东越骗吴王出去慰劳军队,用矛戟刺死吴王,献其头于汉朝。吴王死后,吴军溃散,楚王刘戊自杀而死。七国之乱的主力吴楚联军被平定后统计数据,汉朝与梁国所杀伤和掳掠的敌军、物资大约相等。由于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首功,梁孝王在七国之乱后实力反而更加壮大,直接威胁了汉朝,埋下了梁孝王谋夺储君之位,刺杀袁盎等多位朝廷大臣的后患。  </h3><h3>平叛乱  在齐地,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围攻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三王便退兵回到封国。胶西王回国后,其子刘德建议袭击汉军,不成则逃到海上,胶西王不听。到汉营请罪,韩颓当斥责他阴谋叛乱,宣读诏书,胶西王自杀而死。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也都伏法被诛。  </h3><h3>在赵地,郦寄领兵进攻赵国,赵王刘遂坚守邯郸,郦寄久攻不下。匈奴得知吴楚兵败,也不肯入出兵相助。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会师,水淹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刘遂自杀。  济北王刘志被胁迫参与叛乱,后坚守不发兵,所以赦而未杀。  </h3><h3>齐王刘将闾为朝廷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  </h3><h3>七国之乱的结果 </h3><h3> 叛乱从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开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六国(除楚国外)被废除。  </h3><h3>七国之乱的影响  </h3><h3>吴楚七国之乱表明,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叛乱平息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并进一步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1、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楚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掉。  2、继续推行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计划,先后分封了十三个皇子为诸侯王。  3、取消诸侯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派去官吏。  4、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  5、规定诸侯王不能自治其国,无权过问封国的政事,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  </h3><h3>至此,中央政权的权力大大加强,而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诸侯国虽仍然存在,由于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其实际地位已与汉郡无异。诸侯王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  </h3><h3>评价  </h3><h3>七国之乱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标志着诸侯王势力威胁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诸侯王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h3> <h3>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1947年1月12日),别名刘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著名的革命先烈,优秀共产党员。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担任妇救会秘书,后为主任,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4岁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15岁英勇就义,毛泽东主席知道后非常伤心,专门为刘胡兰题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也是唯一三代领导人均为其题字的英雄。</h3> <h3>刘三姐原型身世,说法颇多。据广西罗城县志记载:刘三姐原来618年出生在天河县(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下里的蓝靛村(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下里社区蓝靛村),那里还有她故居的遗址,那村刘姓的族谱中还有记载。下里离罗城的县城很近,刘三姐常到罗城去唱山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罗城县城城西北的多吉寺的后殿正中供奉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称之为"三姐歌殿"游人常在那里对歌,故有东门(罗城县城驻地)四把好玩好耍一说,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在1958年《刘三姐彩调剧》创作组经过深入民间采风,认定刘三姐是罗城人。</h3> <h3>胶东王”的黑白人生:</h3><h3> 他是河北人,却在烟台成就了自己的一方霸业,人称“胶东王”;他在任期间,设立了烟台第一家官办医院、第一个道路建设机构;他曾经为共产党员提供最直接的庇护,但是后来却成为革命的刽子手…… 军阀刘珍年的黑白人生也由此成为胶东土地上的一段传奇。1928年9月,河北军阀刘珍年通电投靠蒋介石,挂起了青天白日旗,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一军军长,率军部进驻烟台,翌年1月改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7军第21师。直到1932年底刘珍年奉命调防浙江温州,他盘踞烟台长达4年多,成为胶东的霸主,烟台此期也成为军政统一的独立时期。大战张宗昌独霸胶东1929年2月,北洋奉系军阀张宗昌联合褚玉璞率领一众旧部和部分白俄部队从龙口登陆,准备向胶东进军,讨伐此前叛变过自己的刘珍年。开战后,刘珍年从容与张宗昌交锋,一边在牟平城内外继续加修工事,一边派干将前去迎敌。经过高疃、八角等地三次较大规模的狙击战,刘珍年部队转而退守牟平城。在牟平,刘珍年命令官兵沿着城墙内侧绕城挖了一道宽2尺、深5尺的堑壕,和城墙垛口形成上下两层交叉火力。张宗昌企图挖地道攻进城中,无奈被刘军识破,强行攻城又未果,只好打算对牟平城进行长久围困。两军相持20多天后,刘珍年的部下张树宝获悉张宗昌攻打东门的一个营长是他的亲戚,打算以降兵的名义贿赂这名营长。二人密谈成功后,这名攻城营长要求刘珍年给出两万元,他就在某个特定时间撤掉东关岗哨,给刘军放行。刘珍年接到消息后连夜动员全城商家、富户凑足了款项交给对方,刺探约定时间确实没有岗哨后,下令部下换好国民革命军军服的部队迅速出东门,突围成功。原市博物馆馆长王焕理在《烟台往事》中记述,刘军突围后,张宗昌惊慌中奔逃龙口,再逃大连。而褚玉璞则逃入福山,用石头和泥沙堵塞城门,以图固守。被围困18天后,褚玉璞组建了一支百余名士兵组成的“敢死队”企图在炮火的掩护下突围,没想到遭到刘军的围歼,自此褚玉璞士气大落。刘珍年委托养正小学校长、环海保险公司董事长林秋圃面见褚玉璞陈述利害,说服他投降,并保证只要交出军队他就能去留自由,然而刘珍年并没有信守承诺。王焕理表示,“刘珍年进城后,对褚玉璞的2000余名部下缴械收编,将褚玉璞和他的亲信秘密押往牟平城暗杀。此后,刘珍年在烟台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独霸胶东,成为‘胶东王’。” 盘踞烟台大兴建设刘珍年初来烟台时,当时并没有地方政府,军政一切大事全由刘珍年决定。时任的公安局长王静涵请示税款安排,刘珍年当即表示,收上来的款项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开一家医院,当时烟台只有美国、法国医院,还没有中国人自己开的医院,将来这家新开的医院一方面对军内官兵就诊医病,另一方面也可以面向社会民众治病;一是成立个道路会,把主要街巷改建成洋灰道。之后医院遇张、刘之战一度搁置,1931年初,在海岸街西首路南,烟台官办的第一所医院———“烟台平民医院”正式营业,第一个月免收诊疗费用,受到各界好评。针对部分民众吸毒的恶习,医院增设了戒毒病房,一时开风气之先。王静涵1929年就组织成立了烟台第一个道路建设机构———“路政委员会”,所属5个区各设“路政分会”,修建水泥路面及修建东南河、西南河石壁。据统计,刘珍年在烟台期间共修150多条水泥路面,占建国前水泥路面总数的58%,其中1930年修建水泥路面达到70多条。1932年4月,由刘珍年任师长的陆军第二十一师司令部参谋处出版了《刘师长儒席言论集》,书法艺术家于右任题写书名。翻看该书,11万余字的记述不乏不少进步思想,刘珍年在书中认为中国当时的腐败一是由于无道军阀,二是无德政客,三是贪官污吏,四是土豪劣绅,五是假革命。他认为必须打倒帝国主义和一切贪官污吏,实行革命的生活,经济才能恢复。从《言论集》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当时烟台已经修筑烟宁、烟威公路等,民间普遍盛行剪发,女子缠足也逐渐放开,刘珍年还计划在烟台修建体育场、公园等公共设施。开绿灯“容共”刘珍年稳踞烟台后,蒋介石对刘珍年很有戒心,委任刘珍年为军长后,又从南京派代表考察刘珍年的动向。而刘珍年也早有准备,白天摆宴盛情款待这些代表,晚上则针对代表进行暗杀活动。在种种不利因素面前,为求得发展,刘珍年选择了“容共”的道路。通过身为共产党员的胞弟刘锡九等人,刘珍年对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有了一定的认识,同共产党联合有益无害的想法使刘珍年开始允许共产党人在部下工作,甚至安排一定的职务。1928年8月起,20多名共产党员先后从天津、上海等地秘密来到烟台,分别在刘珍年的部队或地方任职,并开展工作使得烟台的党员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到1930年春,烟台的党员已经发展到150多人,其中刘珍年部队中的党员占了2/3左右。当时蒋介石在全国大范围“反攻”、“清共”,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者遭到屠杀,全国共产党员人数由5.7万人锐减到1万人左右,这时的烟台则成为全国党组织发展情况最好的地方。张、刘之战结束后,刘珍年的司令部重返烟台,此时部队剩下不到4000人。刘珍年开始积极地扩充兵员,数月之后很快激增到2万多人。这时刘珍年开始感到没有高素质的军训,再多的军人也不会拥有很强的战斗力。张、刘在牟平交战时,张宗昌曾经打算收买刘珍年军官学校的一名学员,让他打开城门赏给旅长的官职,没想到这个学员如实向刘珍年汇报了这一情况,学员说,“我在军官学校常听政治指导员(地下共产党员)教导我们,军阀腐败不为民众谋福利,跟他们走就是反对革命,与人民为敌。你是革命的,我坚决跟你走。”这些话语深深打动了刘珍年,他后来在司令部的墙上挂上这样一句话———“革命的请进来,不革命的滚出去”,并委托刘锡九聘请革命者协助军训。1929年初,在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的指示下,胡萍舟以中央军委特派员的身份,率领一批党员骨干来到烟台。王静涵出面将胡萍舟安插在养正小学,以教员身份作为掩护,全面领导烟台军队和地方党的工作。对峙省府调离山东蒋介石此时也没有放松对刘珍年的控制,1929年下半年派曹日伦、刘世俭到烟台担任芝罘军官学校的政治教官,监视刘珍年的动向。曹日伦获悉刘珍年部下有人是共产党员后,直接密报给蒋介石。刘珍年“先纵后捕”,先暗示共产党员离开烟台,随后再发出布告通缉,并通过这种方法多次放走了蒋介石指名抓捕的共产党员。蒋介石加急电报斥责刘珍年“包庇共产党”,命令他“当即严加禁绝,否则严惩不贷!”刘珍年1930年春执行蒋介石的命令集体加入了国民党,后来进一步清洗了军队内的赤化嫌疑官兵,公开逮捕和镇压共产党员。1930年冬,刘珍年独自成立烟台市,并刻了市政府大印,签用过数次,由于当时山东省省府主席韩复榘借口烟台人口不足20万没有批准,随即撤销。韩复榘在财政上向刘珍年提出,每个月向省府交款50万元,拨5、6个县归省府管理。刘珍年对此不予理睬,对韩复榘派来的县长也拒而不用,韩复榘也对刘珍年部队的军饷进行扣留,二人关系越来越僵。据刘珍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8期同学回忆,韩复榘在动兵以前,先在南京、上海、天津、北平、济南等各大报纸上做了“胶东政权应由山东主席统一管理”的宣传,作为政治攻势。刘珍年得到韩复榘进兵胶东的消息,放弃烟台和附近各县,把部队分成两部,分别在掖县(今莱州市)、莱阳两地集中。掖县、莱阳两地均以县城为依据,深沟高垒作持久之计。这时韩复榘的部队亦在掖县以西沙河镇(距掖县60里)一带集中完毕,据说约有5万之众。1932年韩复榘和刘珍年交火,刘珍年处于劣势,南京方面也决定把他调出山东。当年冬天,刘珍年全部调往浙江温州,蒋介石最终以“纵兵殃民”罪,1935年将其逮捕枪毙于武昌。</h3> <h3>日本有一支贵族是刘邦的后代 至今还保留刘氏族谱</h3><h3>徐福东渡扶桑的故事众所周知,脍炙人口,然而毕竟云山雾罩,扑朔迷离,缺乏充分的史料证明。但是,四百多年后的刘阿知东渡日本躲避战乱的故事却是官方记载真实发生过的。<br></h3><h3>日本贵族原田氏,至今保存着代代相传的族谱,注明自己是刘邦的后裔,而且按照传统的礼节,到太公庙对刘邦等刘姓远祖进行定期祭祀。为什么有这一支刘邦后裔,这个还有从刘邦的后裔刘阿知说起。</h3><h3>刘阿知</h3><h3>刘阿知为汉献帝曾孙,话说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代汉自立,魏国诞生。汉献帝刘协,则被封为山阳公,在封地山阳(今河南焦作一带)居住。为了怕后期的报复导致家族灭门。而贸然迁移必然会引起朝廷的警觉。所以家族分为两支,一支留守山阳,现在位于山阳故城内的墙南村,至今还有一条当地人称为刘巷的街道;另一支则开始了迁徙之路。</h3><h3>影视作品中的曹操和汉献帝</h3><h3>第四任山阳公刘秋及其同辈刘阿知(他们均是汉献帝的玄孙)时期,执掌政权的己是西晋王朝了。公元289年,刘阿知率其子刘都贺、舅赵兴德及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对外称效法徐福,求取仙丹,离开故土,乘船东渡,在日本史书《日本书记》、《古语拾遗》、《续日本纪》都有记载。刘阿知率领亲戚族人,一路上历尽艰难,四个多月后,终于在九月初五到达现在的日本,这一年是日本应神天皇二十年。到达日本后,刘阿知为首的这个部族就在日本落户居住下来。</h3><h3>而他们被当地日本人「渡来人」。尽管他们是外来人,当时汉朝在当时日本人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时值应神天皇在位,任命他担任朝臣,赐号为“东汉使主”,定居于大和国高市郡桧前村,即今日奈良县桧前村,当地与冈山县仓敷市现都建有“阿知宫”,以纪念刘阿知。</h3><h3>日本史学家阪本太郎所着《日本史概说》一书中,这样评价来自中国的「渡来人」:刘阿知一族及其后裔传入日本的汉文化,无论在精神还是在物质方面,都给日本文化以划时代的影响;在精神文化方面,汉字、汉籍以及儒教和佛教的传入,决定了后来日本文化的性质;在物质文化方面,水利、灌溉、养蚕等农业技术,建筑、雕刻、织布、冶金、制陶等各种工艺技术及其制品,都为当地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h3><h3>制铁技术</h3><h3>刘阿知的儿子刘都贺,曾代表日本至孙吴找寻擅长养蚕、织布、裁缝的工匠,将当时的纺织技术传入了日本,他因此被称为都贺王。仁德天皇60年(372年),刘阿知的后裔被赐姓阪上,雄略天皇16年(471年),刘阿知的部分后裔又被赐姓大藏,另外,内藏家族也是刘阿知的后裔。阪上家族中,出过「征夷大将军阪上田村麻吕」,当时主要负责朝廷军事,后裔有阪上、丹波等诸姓;大藏家族负责朝廷财政,成为日本管理财务的大藏省名称来源。后裔有原田、秋月、高桥、波多江、江上等诸家姓氏。其中原田、秋月、高桥家族曾为城主;内藏家族负责朝廷内事务,成为内务省名称来源。日本大名鼎鼎的丹波氏家族,掌控日本皇家医药机构达千年之久,成为垄断日本医学最高地位的大家族,至今仍为后人景仰。其中丹波元简曾在一本书的序言中,明确宣称自己是汉献帝刘协的后裔,汉名刘蒇庭。</h3><h3>到日本朱雀天皇时代(930——946年),刘阿知后裔、汉高祖刘邦的第45代孙,大藏春实官任征西将军,为平定当时日本发生的「天庆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于天庆三年(940年)受到天皇的嘉奖和赏赐,被赏赐锦御旗、皇族纹章、军配。当此之时,这支刘氏皇族后裔「恩宠伟大,威势极盛」,自从大藏春实之后,大藏家族一直任长门守、太宰大监等显要职务。</h3><h3>大藏春实因功被封为征西将军后,曾在日本九州原田筑城。之后的刘氏后裔正式以原田为姓,逐渐形成了著名姓氏——原田。日本天承元年(1131年),一直住在原田的刘氏后裔正式以原田为姓,之后逐渐形成了今天日本社会中的著名姓氏——原田,到今天,原田家族已传到刘邦第93代,这支源出中国刘姓的日本原田家族,在九州福冈市建立了汉太公庙,他们至今保存着代代相传的族谱,注明自己是刘邦的后裔,而且按照传统的礼节,到太公庙对刘邦等刘姓远祖进行定期祭祀。原田家族在日本很受人们尊敬,他们也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先,1988年还特意专程从日本来中国为其祖先刘邦、刘彻祭陵。</h3> <h3>重磅!日本这些庞大的家族竟然是刘姓的后裔!</h3><h3>日本姓氏渊源有相当一部分都可追溯到海外,与其一水之隔的中国尤其多,据统计有137个,而其中47个是刘姓演变的。日本高桥、坂上、大藏、原田、江上、平野等著名家族大部分是刘氏后人,繁衍甚众。他们有一位共同的祖先,叫刘阿知。</h3><h3> 刘阿知东渡日本刘阿知生活在西晋时期,是汉献帝刘协直系第四代。彼时中原乱象丛生,社稷崩坏,刘阿知深恐家族于乱世中覆灭,藉寻求仙丹之名,举族两千零四十人迁离汉土,经历四个月东渡到社会相对安定的倭奴国。到了日本后,这一大群人被日本人称之为“渡来人”。刘阿知族人带来了先进的汉文化,让日本社会发生划时代的质变。养蚕、纺织、冶金水利、建筑、雕刻等农工技术让日本经济受益匪浅。同时,汉字、汉书以及儒教引领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h3><h3>刘阿知被封都贺王  </h3><h3>刘阿知以及其后裔为日本做出巨大贡献,也颇受尊重和礼遇。刘阿知被应神天皇赐姓为东汉使主,封予大片食邑,人称阿知王,至今在奈良县和冈山县仍然有阿知宫,其子孙后代于此祭祀。刘阿知长子刘都贺教会了日本人纺织,被尊称为都贺王这个时候,你就可能有点思路了,看了很多日本电影,经常会出现一个词“都贺”。仁德天皇60年,刘阿知的后裔被赐姓坂上。雄略天皇16年,刘阿知的部分后裔又被赐姓大藏。另外,日本的大藏家族也是刘阿知的后裔。    </h3><h3>城主板上家族也姓刘其中,坂上家族中出过征夷大将军坂上田村麻吕,为军事大臣。后裔还有丹波等诸多姓氏。大藏家族主要负责日本朝廷财政,为现今日本大藏省(财务省)的来源。后裔之中还有原田、秋月、高桥、波多江、江上等诸多姓氏。其中,原田、秋月、高桥家族为当时日本的城主,相当于当时中原的诸侯王。而内藏家族主要负责日本朝廷的内务,也就是当今内务省的来源。   </h3><h3>皇家医药丹波家族姓刘  </h3><h3>在日本名望非常大的皇家医药机构丹波家族则垄断日本医学千年之久,成为当时医学方面地位最高的家族。时至今日,随便问一个日本人都知道丹波家族。而丹波元简曾在书中明确宣称自己是汉献帝刘协的后裔,汉名为刘蒇庭到了日本朱雀天皇时代,刘阿知的后裔也就是汉高祖的第45代孙大藏春实任征西将军,为平定当时的“天庆之乱”立下了赫赫战功,后受到天皇的巨大嘉奖与赏赐,并赐予锦御旗、皇族纹章、军配等。此时,这刘氏皇族后裔在日本那简直是“地位显赫、无比尊贵”,至大藏春实之后,大藏的后人一直任长门守、太宰大监等重要职务。  </h3><h3>大藏春实因功被封为征西将军后,曾在日本九州原田修建城堡。日本天承元年1131年,一直住在原田的刘氏后裔被正式以原田为姓。之后逐渐成为了今天之日本著名姓氏——原田。到今天,原田族人已传到刘邦第93代。这个源自汉族的日本原田家族,在九州岛福冈市还建立了汉太公庙,至今他们还保存着历代的族谱,铭刻自己是刘邦的后人,而且还依照礼节定期去庙里祭奠先祖刘邦。原田家族在1988年的时候还专程来中国为其先祖刘邦祭陵。日本天皇曾下诏要求,原田家族参加侵略战争遭到拒绝,抗战胜利后,原田家族的长者还专程到中国为祖先刘邦扫墓。  </h3><h3>拓殖日本的渡来人中,刘姓枝繁叶茂而且人杰荟萃,是极为出色的一族。</h3> <h3>日本境内有条村,村里住的都是中国人,他们至今使用汉姓从汉朝时期开始,古中国就和古日本保持交流来往关系。不过当时的日本为中国的藩属国之一,日本人来中国主要是学习先进的中华文化,而中国也有人前往日本定居,比如说汉献帝的后代阿知王,他去到日本后定于在那边,还更改了自己的刘姓,真正的融入了日本社会之中。而在日本境内的冲绳列岛(琉球列岛)上有一条特别的村庄,这村庄里头住的都是中国人,他们的祖先是在明朝时期搬迁到这里的。而他们至今都坚持使用汉姓,并没有被日本文化所同化。至于他们祖先搬来这里的原因,还要从冲绳列岛的历史说起。<br></h3><h3>在明朝时期,冲绳列岛还叫琉球列岛,而琉球列岛上琉球王国为明廷的藩属国之一,他们的国王在上任时还需经过明朝帝皇的册封。而当时的中国与日本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贸易联系,琉球王国作为两国之间的中转站,自然在地理位置上承当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后来,日本浪人并不满足与以钱换物的交易方式,开始在中国沿海一带滋事,直接抢夺大量物资,甚至杀害当地的百姓。中国作为日本的宗主国,日本浪人都敢如此猖狂,更不要说对琉球王国。所以当时的琉球王国就向明廷求助,而明廷这边也被日本浪人扰乱得实在心烦,又加上自己的小弟被欺负,自然大动干戈,对前来干扰中国沿海以及干扰琉球王国的日本浪人进行讨伐。</h3><h3>当时的明廷还将福建境内的36户船户迁移到琉球王国上,这些船户不仅深懂水性,而且还有丰富的航海作战经验。所以明廷将他们送去琉球王国,协助琉球国王应对日本浪人的干扰。而当时的琉球国王为了感激他们,特意划定了一片区域提供给他们居住,后来就演变成了“久米村”。</h3><h3><br></h3> <h3>烟台牟平的刘姓家族,真的可以追溯到汉高祖时代。</h3><h3>胶东人小时候大都听大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很多胶东人的祖先都是明朝时从‘云南’迁来的,凡是与此有关的人,小脚拇指甲都分作两片(记号)。而明朝以前就住在胶东的坐地户,小脚拇指就不是这样。”</h3><h3>刚听到这个故事的那段时间,笔者每认识一位小朋友,就会问问他们的小脚拇指甲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回想起来有些好笑,但确实也有一些模糊的收获。在笔者老家附近有一个姓刘的村子,这里的小朋友大多是一片小脚拇指甲,很多大人们据此就认为“他们这一支人”有可能是胶东土著。</h3><h3>判断一个姓氏家族在胶东的年代久远,靠看小脚拇指甲自然不很科学,相对来说,家谱则是更为可靠一些。</h3><h3>刘姓虽然是大姓,且支派繁多,但向上追溯基本都能找到将刘姓发扬光大的汉高祖刘邦(部分匈奴人改姓刘除外),而烟台牟平的刘姓也不例外,根据史料和相关族谱记载,牟平刘姓源于汉高祖的庶长子刘肥。</h3><h3>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封刘肥为齐王(当时的齐地范围辽阔,接近于战国时候的齐国,胶东半岛都是齐国属地),刘肥子嗣众多,其中有一个儿子名叫刘将闾,后来因齐王长支绝嗣,刘将闾继齐王位,即西汉齐孝王。</h3><h3>刘将闾也生了不少儿子,恰逢西汉实行“推恩令”,他的这些儿子都被封为侯。在《汉书》的王子诸侯表当中,就有10位侯爵系刘将闾的儿子。其中,他的一个儿子名叫刘渫,受封为牟平侯。根据《后汉书》的记载,“悼惠王子孝王将闾少子封牟平侯,子孙家焉。”这支刘姓族人就此开始在牟平扎根。</h3><h3>由于在汉代,刘姓是皇族,因此《汉书》中关于牟平侯刘氏一族前几代的谱系,记载得也很清楚。刘渫是第1代牟平侯,第2代叫刘奴,第3代叫刘更生,第4代叫刘建,第5代叫刘龁,第6代叫刘威,第7代叫刘隆。</h3><h3>七代之后,由于王莽篡汉,牟平侯爵位取消,关于这一家族的信息就很难见到。只有《后汉书》中提到的“一钱太守”刘宠,确切是牟平刘姓族人。</h3><h3>(民间传说,刘宠的墓子就在牟平养马岛)</h3><h3>再往后,曹魏代汉,刘姓更加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此后就慢慢融入胶东民间,并从牟平开始向外发散,在近代随着闯关东的大潮,还有不少后人分布在东北。</h3><h3>不过,如今提到胶东刘姓,知道文登鸭湾的人多,了解牟平的人反而少。但根据热心刘姓族人的研究,文登鸭湾刘姓跟牟平刘姓大有渊源。要知道,鸭湾出名不过是明朝时的事情,而牟平刘姓在胶东已经居住了两千年。</h3><h3>(注:胶东刘姓并非仅牟平一支,在明朝移民史,有很多外地军户都举家迁徙到胶东。不过,在半岛东部的土著刘姓当中,多数确为牟平刘姓的族人)。</h3> <h3>青岛平度有支刘姓,祖先来自云南,曾获赐朱元璋的画像。</h3><h3>在青岛平度市区的西南方向,青新高速和省道220的交叉处,有一个叫作刘家张村的村子。这个村子刘姓村民居多,关于他们的家族历史,有一段很有传奇色彩的故事。</h3><h3>对此,老平度县志是这么记载的:“刘成,其先世云南乌撒卫人,明太祖起兵,成往归之,屡从征伐有功,封伯爵,赐成御容一卷……”</h3><h3>这段文字简要的勾勒出了刘家张村先祖刘成的生平。胶东地区不少家族都有祖先来自云南的说法,从记载来看,平度这支刘姓族人确实是来自云南(明代的云南包括现贵州一部分)。通俗来说,刘成是云南乌撒卫人,后来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有功劳,封为伯爵,并且赏赐了一幅朱元璋的画像给他。</h3><h3>而刘氏族谱中对祖先的记载与此大同小异,但在经历上显得更为传奇,家谱说:刘成曾在庆功宴上当众赋诗,被封为“并肩王”。</h3><h3>因为年代久远,后人在转述祖先功绩时往往有演绎成分,刘氏族谱中的“并肩王”显然是民间以讹传讹,这种称号从来不见于正史,只在小说中经常出现。县志虽然由文人修订考证,但有时也不乏谬误,其中刘成封伯爵的记载,显然属于谬误。明初朱元璋封爵,刘姓伯爵仅刘基一人,封诚意伯。</h3><h3>关于赐御容之后的记载,县志和族谱则大体差不多,刘成在北征途中落户平度,定居于金钱山(一作金泉山)之西,属于军户。因为北征时曾归属朱棣麾下,在靖难之役中,刘成家族虽没有立下新功,但也没有受到影响。</h3><h3>此后,刘成的长支子孙世袭“操备”一职,到了万历年间降为“队长”。而当年祖先获赐的朱元璋画像被当作传家之宝,世代相传,直到1930年代,尚流传于世,后来才不知所踪。</h3><h3>刘成的后世子孙人丁颇为兴旺,除了平度本地之外,潍城、坊子、昌邑、即墨等地都有其后人分布。</h3> <h3>希望集团刘氏四兄弟 你值得思考的创业故事</h3><h3> 创业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刘氏四兄弟成为中国创业的一个楷模,希望集团成为中国企业的一个标杆,成为中国农业行业一颗明星,下面揭开兄弟四人创业故事——</h3><h3>“言行美好”的四兄弟</h3><h3>刘氏四兄弟:刘永言,刘永行,刘永美(陈育新),刘永好。寓意:言行美好。两岁时老三刘永美,由于家庭生活困难,被过继到新津县顺江乡古家村陈耀云家,改名为陈育新。</h3><h3>四兄弟皆是高材生</h3><h3>老大刘永言:</h3><h3>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后就职于某国营单位的计算机室;</h3><h3>老二刘永行:</h3><h3>师范专科毕业,后在县教育局工作;</h3><h3>老三陈育新(刘永美):</h3><h3>四川农学院毕业,后在县里当农技员;</h3><h3>老四刘永好:</h3><h3>四川省电大毕业,后在省一所中学教书。</h3><h3>起步发展阶段—养鹌鹑带来的第一桶金</h3><h3>1980年春节,刘永行为了让哭闹着要吃肉的四岁儿子能够在过年时吃上一点肉,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马路边摆了一个修理电视和收音机的地摊。短短几天里他竟然赚了300元,相当于他当时10个月的工资!四兄弟一商量,就想办一家电子工厂,并很快生产出音响样品。没有想到的是,此事上报到公社之后,公社书记一句“集体企业不能跟私人合作,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此事胎死腹中。</h3><h3>1982年,四兄弟经过激烈的讨论,三天三夜的家庭会议做出决定:辞去公职干个体。他们就想,搞自己曾经做过的音响投资大,而且还有很多条条框框;而搞养殖业不需要很多投资,技术含量低,自己也熟悉。创业目标定下了,资金还没着落,四兄弟想到向银行贷款1,000元,但结果是当头一盆冷水。他们只好典当了手表、自行车等值钱的家当,筹集了1,000块钱,开始养鸡、养鹌鹑。“当时真的是一分一分挣钱,看着鹌鹑下了一个蛋,就意味着赚了一分钱。”</h3><h3>拿到现在来看,这都是令人艳羡的“金饭碗”。然而1982年底,兄弟四人相继辞去公职“下海”创业,这在当时无疑是非常勇敢的,要知道真正的“公务员下海潮”90年代初才出现。</h3><h3>四人用变卖手表、自行车等东拼西凑来的1000元作为初始资金,从养鸡、养鹌鹑开始,到建饲料厂,财富像滚雪球一样,初始的1000元在第7年即1989年就变成了1000万。</h3><h3>然而直到现在,兄弟四人谁也说不清当初那1000元谁出得多些、谁出得少些,他们当时也没有产权意识,可以说是“兄弟共产”。</h3><h3>1991年成立希望集团时,四人的头衔也颇为有趣:老大刘永言担任集团董事局主席,老二刘永行担任集团董事长,老三陈育新担任集团总经理,老四刘永好担任集团总裁,都是“一把手”。</h3><h3>和平分家——再次崛起</h3><h3>然而随着希望集团不断壮大,对于企业后续的扩大发展,四人有了不同的想法,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1992年,他们决定采取最简单的处理:划清四人的产权,各自发展。在很多人看来,大型家族企业产权重组,应该是一件错综复杂的事情,更何况刘氏兄弟的产权界定先天模糊。但是希望集团的资产在四兄弟手里很快就划分得清清楚楚:每人25%,非常和谐。</h3><h3>三年后,已经具备独立经营能力和思路的老二和老四,又一次决定“分家”,这次依然是遵循“资产平均分配”的原则,二人“划江而治”:将各地的26家分公司一分为二,基本上以长江为界划分为东北与西南两个区域。刘永好选择西南区域,刘永行得到东北区域。</h3><h3>老大拥有大陆希望集团、老二创立东方希望集团、老三主持华西希望集团、老四执掌南方希望集团(后改组为新希望集团)。自此,希望集团完成了产权明晰化。</h3><h3>四人用“分家”之后,他们带着鲜明的性格特征各自发展,成为中国富豪榜前列的常客。</h3><h3>老大刘永言——技术控</h3><h3>老大刘永言是个“技术控”,小时候就成功自制了收音机和简易发电机。分家后,他最大的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中,深蓝空调、森兰变频器,都含有他很多的发明专利 。</h3><h3>他是个“技术宅”。外界很难在公开场合见到刘氏老大,他大部分时间只待在自己的电子研究所里,集团日常事务交由女婿陈斌打理。</h3><h3>老二刘永行——稳健</h3><h3>老二刘永行是典型的实业家,以稳健、务实、精益见长,最佩服的人是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曾萌生出愿意免费替王永庆打工的想法。刘永行在分家后一直专注于主业饲料业。而饲料行业竞争愈加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他决定进军重工,将制铝作为第二主业。他小心翼翼的谨慎布局。正是这种谨慎和稳健,使刘永行在后来的经济形势大变局中保全了自己。</h3><h3>老三刘永美——低调</h3><h3>陈育新原名刘永美,因过继到陈家改名陈育新。他是四兄弟中最早出来创业的,1983年3月,他把住房、厨房腾出来,用兄弟凑的1000块钱,在家里办起“育新良种场”。“兄弟一起出来风险太大,四个家庭要生活,我先出来,风险要小些,我当了12年农民,又是农学院毕业,就是失败了,在农村吃饭是没有问题的。”陈育新说。</h3><h3>陈育新也是四兄弟中出名最早的,曾相继当选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和四川省人大代表。1993年全国政协想吸纳一名民营企业家时,省里原本想推荐陈育新,后陈以性格不适合为由,推荐了擅长“外交”的刘永好。</h3><h3>陈育新不讳谈商人需精明,他的办公楼外墙就镶嵌着“做诚实而精明的商人”几个大字。他的精明也体现在管理上。92年分家后,陈育新负责打理希望集团“祖业”——新津的饲料基地,有媒体报道称其利润率为四兄弟饲料产业中第一。</h3><h3>老四刘永好——明星企业家</h3><h3>老四刘永好一直是兄弟中最擅长表达和对外交往的,像个天生的社会活动家。1993年全国政协会议召开前,四川省委统战部要推荐一位民营企业家到全国当政协委员,就选中了希望集团,老三陈育新推荐了刘永好。同年底,刘永好又被推举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从此成为政坛上民营企业家的新星。</h3><h3>而其他三兄弟也开始有意识的、全力支持老四树立公众形象,任何记者采访均由老四出面。从此,刘永好成为了希望集团的“形象代言人”,活跃于各种社交场合,其公关天赋得以充分展现。</h3><h3>四兄弟中,刘永好的行事风格最为迥异。其他兄弟依靠自有资金、远离资本市场;而刘永好在庞大的实业基础上,还建立起了一个资本运作平台:大举进入金融领域,发起创建了民生银行,并以金融为杠杆进行大规模的联合、收购。四兄弟的企业里,只有刘永好的新希望选择上市。</h3><h3>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踏踏实实做事,专注个人为创造价值,而不是个人索取的价值,人做好,事到位,活出人生价值。</h3> <h3>千古一宴~鸿门宴:</h3><h3>秦朝末年,残暴的秦王朝已失民心,于是反秦热潮骤起,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其中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掀起了反秦的高潮,随后刘邦项羽在楚怀王统一领导下拉开了灭秦的战争序幕。 当时楚怀王向刘邦项羽约定“先入关中者为关中王”。刘邦帅军一路西进,先入咸阳推翻了秦王朝,然后退军灞上等待项羽大军的到来。灞上即指: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白鹿原。这里是群峰环绕的一片塬地,地势险要的军事要地,刘邦将自己的十万大军由咸阳退守此地,现刘村一带尚存刘邦退军灞上遗迹遗址。我们在刘村一带考察还听到不少关于刘邦退还灞上的传说故事。 </h3><h3>然汉王部将曹无伤密告项羽,说刘邦占秦宫并独霸秦之珠宝、美女欲称王天下。项羽闻之大怒,欲派40万大军与刘邦决战。 </h3><h3>楚军重臣项伯夜报恩人张良,张良与项伯将此重要情报告诉刘邦,并向刘邦献策要当面向项羽讲明并无独占其功、独霸天下之意。 </h3><h3> 项羽听到刘邦要亲往负荆请罪。便在楚营驻地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并欲在宴席间刺杀刘邦,这就是千古一宴–鸿门宴。 </h3><h3>鸿门宴位于临潼市鸿门堡村,距离灞上白鹿原约40公里。鸿门宴现已成为一处建设发展中且较为火热的旅游景区。景区王馆长热情接待了我们,并亲自安排讲解人员对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跟随讲解人员我们首先来到景区遗址的第一处,鸿门宴古台,古台原为土筑的高台,现已成为砖石构筑的纪念台。台高约6米,台上高竖楚汉两军大旗,即出鞘宝剑建筑,寓意着这是一处一触即发的刀光剑影之地,台之前面分列着楚汉两军当时参加宴会的主要人员。 </h3><h3>楚军代表有:项羽、范增、项伯、项庄、陈平;汉军方代表有:刘邦、张良、樊哙、夏侯婴、曹无伤。当时楚汉两军重要核心团队皆在,可以说这是一场关乎两军前途和命运的重要时刻,所以我们称千古一宴。 </h3><h3> 随后我们在讲解人员带领下来到鸿门宴展厅,展厅首先介绍了楚汉两军破秦之进军线路图及鸿门宴遗址出土的各种文物。随着展厅我们参观了鸿门宴时期的两军情况介绍,最后来到当时鸿门宴的大帐之中。 </h3><h3>鸿门宴大帐中塑有楚霸王项羽、范增、刘邦、张良等人物,账之中间项庄、项伯二人在舞剑,“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一舞剑,项伯常以自身护刘邦。整个大殿将鸿门宴的故事表现的栩栩如生。 </h3><h3> 告别鸿门宴旧址:</h3><h3>项王营是当年项羽欲攻打刘邦,所率领的40万大军的军营所在地。这里有项羽单臂举鼎雕塑。有三位项羽所敬的三位护身的神仙“马王祠”,以及虞姬井、项王井、项王战车等。在雕塑之左侧有一座大殿,这就是当年鸿门宴之后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的地方,大殿至今还塑着项羽分封十八诸侯王的塑像。 </h3><h3> 离开大殿在距大门不远处有一通石碑,碑之正面刻着“项王营”,其背面书写着“此处为项王营遗址,是根据《史记》、《汉书》《班固》等史书记载,经过专家反复论证确认此处为项王营遗址”。 </h3><h3> 离开鸿门宴遗址,不仅使我们想到了毛主席诗词中所提到的“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主席诗词中所讲的“霸王沽名”实际上是指项羽妇人之仁,错事良机,不仅失去江山也失去一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