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矿记忆

顺风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定远记忆:老工矿企业巡礼之</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定远南门石膏矿」</b></h1><h3><br></h3><h3>图文/顺风</h3><h3><br></h3><h3></h3><h3> 继保存了炉桥老八一厂、定远永康老酒厂的历史影像后,我总在想,在我们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当年支撑着我县工业基础那些屈指可数、又极其薄弱的工矿企业还剩下多少?它们还存在吗?它们的境况又是否都一样面临着退出,或者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那曾辉煌一时,在工厂、车间、矿场辛劳一生,付出青春年华的一代厂矿工人们如今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境遇?当他们离开了为之奋斗、生活过的工矿企业后,他们是否依旧怀念那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h3><h3> 带着这份追溯一段定远老工业基地渐已消失的怀旧之情,和重看历史的心境,再次走进70年代初就已红红火火的定远石膏矿,想进一步解读它悠久的矿史,用相机的镜头语言去翻开那段渐已消逝的历史,记录展现一代人在此挥洒过青春与汗水的南矿记忆!</h3> <h3>  定远矿产丰富,石膏矿产就是其中之一,已探明储量达2.98亿万吨以上。县内曾有三大石膏矿:定远三和石膏矿、定远石膏矿、定远东城石膏矿;本文所写的定远石膏矿位于县城南门,在定远有“南矿“之称。南矿始建于1971年,年产石膏10万吨,当年厂矿职工众多,据说仅临时工就有近500人,可见其规模。</h3> <h3>  当定远石膏矿走过了近40个年头时,2007年,矿产被山东一矿企以一千六百万买走,在第2期又注入一千万在四中附近开分矿;后来据说已经投入建设再生产的时候,由于此矿的矿产资源开采权属于国家所有,因买卖双方没明确该矿所属产权是省是县,后山东矿企撤离。2008年,在国有企业改制浪潮下,定远石膏矿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正式停产。这片采矿区也见证了定远近40年的矿业发展,终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h3> <h3>  下矿七分险。采矿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尤其是井下工人,他们在地下深深的坑道里,不见天日,呼吸着有害物质和气体,更要冒着随时可能发生的矿难事故.. 想起一段歌词:“家乡的人被矿坑淹没,失去了生命;都市的人被欲望淹没,却失去了灵魂”。向曾经从事最艰苦工作的矿工们致以敬意!</h3><h3><br></h3> <h3>  三面红旗,慢慢风化了的历史印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燃烧的是激情,也燃烧了一代人的青春与芳华!</h3> <h3>  曾经红红火火的厂区,谁能想到如今竟被废弃在时光的一角。</h3> <h3>  咣咣当当作响的烂玻璃窗户,又在呜咽着谁的心情。</h3> <h3>  一个早已退休的老职工,利用旧厂房的一角,堆放着一些生活物资。看我拿着相机,以为是居委会或是来丈量拆迁的工作人员。很关切的询问着是否要拆迁了?她是否能享受到危房改造?</h3><h3> 是啊,拆迁、改造或许就是这片被废弃的旧矿区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了!而废弃的老矿区确实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一边是无人过问、年久失修的旧厂房,一边是居家过日子的百姓会利用旧厂房,或居住,或仓储,可这些危险的旧厂房一旦发生倒塌,坠物而造成人员或财产的损失,后果又有谁来承担呢?这问题让人细思极恐,很多事故不要等着发生,才来全力抢救,真的是要抓好隐患的排查,这点政府已经每年都会部署,关键看相关责任单位的落实了。</h3> <h3>  锈迹斑斑大门紧锁的旧仓库,门头上依旧竖立的三面红旗,见证着老矿区的历史沧桑。</h3> <h3>  行走在矿区,一切静的出奇。没有噪音,没有高声言语,看似萧瑟,却又户户别有景致。门前巷口,三三两两走门串户窃窃语,打牌劳作悄无声。这“静”,让你感受到一份特别的不同,这份不同,只有你身临其境,慢慢走走转转,你才能体会得到。</h3> <h3>  “家庭”,就是每个家都有个庭院的意思吧。中国人的理想生活,必定有个庭院情节。室雅无须大、居不可无竹、一方庭院,看四季风景,养恬淡心境。</h3> <h3>  金风绣锦杉,黄蝶舞碧天。寂静小巷,杏叶如黄蝶飞舞,美的让人不忍踏足。</h3> <h3>  看似寻常巷陌人家,却别有一番风景呈现眼前。院内井然,盆景雅致,屋主人情趣可见一斑!</h3> <h3>  庭院虽小气场大,腹有书香气自华。无意间路过一小院,院落鸟笼悬挂,数个盆景点缀其中,环境亦是干净利落,让人眼前一亮,心生好奇,是何等人家,如此讲究?</h3> <h3>  征得此屋女主人的同意,跨入家门,被满屋的书香之气震惊了!随处可见的主人画作,一幅幅悬挂墙上;客厅的中堂,透露着主人是个注重传统之人。最吸引我的,是挂在墙上的相框里,展示屋主人家庭几代人的张张老照片。那份浓厚的家庭情怀,一代代人的延续、变化,让人深深感动!</h3> <h3>  “驴趣。生活的困扰,思想的压力很大,画到细微处,曾多次掷笔,终不忍,忍而此休也”。----- 崔然</h3><h3> 在众多画幅中,独对这幅图情有独钟。不是其他书画不好,只是感受到了提字中作者当时作画时的心情,在人生某一个阶段特有的感触,这份感受随着时光的流逝,会改变,而当年的人生状态却很好的与画作保留了下来。</h3><h3> “生活的困扰,思想的压力很大”;想必崔老提笔写下这句时,有多少人生的无奈停留在笔端,终不忍,如果被生活的重压压垮,此画作就不复存在了...,想与此,活在我们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岁,又何尝不是呢?而在繁重的压力之下,对摄影、对家乡的热爱、对骑行放飞的梦想,终不忍,若忍亦是此休也,人生或许一无所获。</h3> <h3>  进入主人的书房,仿佛进入了一个温馨的书院。五六平方的面积,却似浩瀚的书画天地。书画大家刘夜锋的字幅悬挂正中,主人的画作挂满书房。案头上水墨未干的一幅山水画,仿佛能听到气势磅礴的高山流水之声。如此一方天地,何其雅致,令人叹服!</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手机拍摄视频:崔然老先生家】</h3></font></h3> <h3>  三个并排的相框,最两边的是主人父母照片,居中的是主人姐姐照片。</h3> <h3>  谁的青春不芳华。你能感受到这张照片年轻时的美好,你也会感叹芳华易逝的人生无奈。若不是边框上落着1964年12月的字样,你仿佛还能感觉那就是现在的年轻人,而推算一下年月,照片中的年轻人,如今应是快80岁的老人了。</h3> <h3>  短暂的探寻,一直不忍离去,就是想等到因去接孙子而迟迟未出现的男主人回来。确实是孤陋寡闻,从欣赏到主人的画作,到向女主人打听,才知道,此屋的男主人是书画名家崔然老先生。让我深感敬佩与叹服的第一印象就是“室雅何须大”,高手在民间。</h3> <h3>  崔老很客气的接待了我们。简短的交谈,令人印象深刻;而匆匆谋面,一时无法体会、了解更多。只是深感,老人能身居“陋室”,有如此画作功力,这份雅致才情实属难得。</h3> <h3>  废弃的矿区办公楼。毕竟还是县城小了,文化氛围不够。这样的旧厂区,在大的城市,都是抢手的香饽饽;比如北京的“798”,就是利用老厂房打造出的国际知名艺术街区。</h3> <h3>  远去的一段历史,再次点亮这片矿区,不知是何年。</h3> <h3>  人去楼空,曲终人散。道不尽的世事沧桑,阅不尽的人间百态。</h3> <h3>  2010年11月,我第一次有意识的来追寻一段南矿的历史,恰巧遇见了一位叫蒋兴胜老人。当时蒋老已经是82岁高龄,气色健康,身板硬朗,言谈思路都极其清晰;恰巧的是,蒋老人就是该厂的老党支部书记,如今享受的是离休待遇。老人家告诉我,他是徐州人,于1976年从部队转业到该厂一直到离休,见证了该厂1976年时的辉煌,同时也见证了该厂最终的没落。交谈中,老人家有很多要说的话,有对南矿曾经的怀恋,到最后没落的感概。继而又聊到了职工下岗,子女生活的困难,养老保障等等,而我也尽我所能,在了解的政策方面给予老人家作了解释。在结束近40分钟的谈话中,本以为老人家是个固执的人,对待看不习惯的种种社会问题会有所纠结,但没想到的是,在告别之时,老人家很是开明的说,即便有看不习惯的地方和问题,我总会调节自己,寻找一个平衡点,宽慰自己;老人家很风趣的笑着说“值得幸福的是,我还活着不是吗?我还健康,这就够了”。多么亲和、睿智的一位老人,当他走过了大半个世纪,面对那么多的人生波折,虽然享受着离休待遇,每个月拿着3000多的工资,还要帮衬着相对困难的子女生活,住在与离休身份不尽相符的50多平米的旧厂房宿舍里,依旧保持良好的心态,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h3><h3>  临别,我笑着对老人家说,好好保重身体,你的健康,即是你的福气,也是你家庭的幸福!对于我这样的一个匆匆过客,也从老人家的身上看到、学到了那个年代特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也是外出采风获得的最大收获!</h3> <h3>  在这片寂静中,总能看到新生的希望。一代代人的延续,未来就有无限可能!</h3> <h3>  悠悠岁月,似水年华。陈旧的老矿区宿舍,细节处依然透露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h3> <h3>  手拿一部相机,兜兜转转在老矿区里行走,记录下一段逝去的时光影像。巧遇到一对当年下放与此的上海知青(夫妇)回来办事。说起与南矿的因缘,他们在矿区就奉献了近40年的美好光阴,孩子也是出生,上学都在此地,如今全家已经返回上海。聊起下放,青春,知青们总有说不完的感慨,一个号召就改变了一个人,乃至一家人,几代人的命运!想想也是令人唏嘘不已!</h3><h3> 留下一张照片,道一声谢谢,谢谢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定远。</h3> <h3>  废弃的建筑,依旧在无声的坚守着那段历史。所谓摄影,能记录下身处的时代,真实的生活画面,我想这或许就是我的摄影初心吧。</h3> <h3>  在行文将要结束时,附上2010年第一次发寻访南矿的帖文时,几位网友的跟帖留言,留言中所及对过去单一开采而缺乏有效的可持续环境、资源保护的探讨,仍值得深思。希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能保护好我们身处的环境,让一切可持续,让子孙后代有个绿色美好家园!</h3><h3><br></h3><h3> 天边哋云: “抛开产业结构的失衡来看,无度的不可再生资源开采,终有枯竭的那天,昨天的那些辉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会终结在不可持续上,而这些后果是需要后代子孙来背负的。反思是为了更好的建设明天,虽然我们不能解决什么,但至少可以用手中的相机,去默默的关注,这一点,队长做到了。”(2010-11-19 17:11:53 )</h3><h3><br></h3><h3>匆匆:大院,多美好的难忘的童年记忆,曾经的记忆已经走远,带走了我的梦,带走了我的无奈,唉..</h3><h3><br></h3><h3>定远创巴拉:看到楼主的照片,让我回到了那从前生活和工作过的石膏矿,曾经的繁荣和现在的落魄相比,真的思绪万千,看到照片中一个个熟悉的面容,真心的祝愿他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h3><h3><br></h3><h3> 后觉:我看到的是一个佝背塌胸的母亲,牙齿落了,满是皱纹老年斑,当年她也曾丰腴,有充足的奶水抚育孩子们。如今,母亲老了,荒凉的不仅是陇上的荒草,还有一颗破碎的心......</h3><h3><br></h3><h3> imachun:真的,我哭了,小时候就是在这片的附近长大的,而现在的我身在广州这样的大都市为了自己的生计而奔波,越发地有种思念家乡的感觉。</h3> <h3>  石膏矿在当年不仅支撑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带动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这份历史功绩也是不可否认的。通过半天的走访,才发现这里还是个卧虎藏龙之地。有山水画大师崔然,崔老先生;还有全国自强模范(2019年)全国知名的书法名家:赵婧,都是工作、生活在这里,而走出来的名人雅士。</h3> <h3>  1996年12月20日,赵靖张莲婚礼在定远县石膏矿工会大礼堂隆重举行,滁州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建委、市文联、市文明办、市残联以及市属天长市、明光市、来安县、全椒县、凤阳县等各地代表和定远县书画界同仁、矿工友、亲朋共600多人参加。</h3> <h3>  青春像一首歌,你慢慢的唱,我轻轻的和。纵然岁月催人老,但不变的是那份曾经相伴,相濡以沫的情怀和情感。穿行在矿区,发现着欣喜,也感受着一种莫名的失落与萧瑟,本以为真的是“曲终人散”,却又发现,真正的美好生活,才刚刚开始。那些曾经的年轻人,早已有着自己的各种联谊,去旅行,去相聚,去放歌,去追寻那些失去的美好,去感受属于他们的生命精彩。</h3> <h3>本贴文发表后,也得到网友们的热情回复,记录与此,来丰富大家对南矿的感知吧!</h3><h3><br></h3><h3>@王文州:你这趟收获多多,挖掘到了定远人的部分精神内核,这些可贵的品质透过驴趣一图,再现了老矿区人即使在迷茫困惑中依然热爱生活追寻高洁。崔老就是一个精神贵族!这里驴的倔犟和坚持成了符号!(2018.12.5)</h3><h3><br></h3><h3>胡艳娟:在绒花的歌声里,读完了你的美文美图,感谢你留下了珍贵的文字和图片!向你致敬!(2018.12.5)</h3><h3><br></h3><h3>张羽:荒凉杂乱的矿区毫不引人注意。扶去尘灰,窥见多少年华岁月。说不完的故事随时代沉寂。养育支撑了一个时代的,仅存这残破不语的见证。感慨!这里住着的人,虽受着生活的困扰与思想的压力。画出的却是《驴趣》。 “终不忍,忍而此休也”这也许是那个时代,精神的见证吧。终于荒凉的背景里多了一丝温暖。<br></h3><h3><br></h3><h3>顺风:@张羽  是的,从想去探寻前,想到那被遗弃的老矿还会有什么,头脑一片空白!但只要出发,总会有收获。确实(驴趣)让我看到了一种精神,在条件坚苦的年代,崔老能保持一份乐观坚忍的精神,执着的艺术追求,真的令人感动!</h3><h3><br></h3><h3>鸽王:我代表我们全体在上海的石膏矿群友感谢你!也代表我的南门石膏矿群友感谢你!恳向你致敬!</h3><h3><br></h3><h3>平凡:由衷的感谢您,给我的父母及为之付出青春的所有矿友留下这虽然有些许落寞但又能勾起美好回忆的图文。曾经的辉煌和现实的衰落令人感慨万千,我是5岁时和爷爷、父母哥哥妹妹从湖北来到这里,如今也已年过半百,这里留下我半生的回忆!</h3><h3><br></h3><h3>追逐明天:我是73年出生在南矿的转眼已45年了!想想曾经在井下工作的日子是多么开心和快乐!希望看到的这遍文章的同事们和我联系!</h3><h3><br></h3><h3>黑牡丹:再见南矿!拜读了这篇文章,40多年前的记忆,犹如在眼前,曾经的辉煌,带动着整个县的财政和建设,没想到如今没落这般,儿时欢乐和长大后的爱情都发生在那里!那时有可多的上海下放知青和湖北人还有不少外地人在建设着安徽省唯一的石膏矿,当年的一代人创造了石膏矿的辉煌!第二代第三代石膏矿的人在中国的另一座城市也创造了一个辉煌!!!</h3> <h3>  半天的行走,仿佛隔世的追寻,追寻那一段定远老工矿基地的历史!由辉煌到没落,直至行将消失在一个逝去的年代记忆里!早已填埋上的矿道,又埋葬了多少人的青春与芳华!在和上海那对知青夫妇道别时,做为定远人,真诚的向他们道了声感谢!感谢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这片土地!</h3><h3> 从红红火火的矿场,到慢慢沉寂在被人遗忘的角落。老石膏矿有太多太多历史的积淀,有太多太多老矿人的情感记忆!那已渐至荒没被遗弃的老矿区,有着慈祥豁达的离休老党支部书记蒋兴胜老人,还有甘守清贫的书画大家崔然,励志书法名家赵靖,他们不正是体现了南矿人的一种精神么!</h3><h3>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本以为荒弃一隅的旧矿区,依旧井然有序,寻常巷陌,竟有太多像崔老先生一样闲情雅致的人家。小院花卉盆景,阳台亭阁一角,和谐邻里关系,清静无为的慢节奏。这里哪是什么旧矿区,这里分明有着一群人在过着与世无争,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生活!难怪初以为我们拿着相机是来拆迁丈量的老人们,竟在相互唠叨着她们可不想被拆迁呢…</h3><h3><br></h3><h3>【手机拍下一段影像,记录那些美好吧】</h3> <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南矿,却保留着一个城市历史的温度;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安静恬淡地过着不在冒着危险下井采矿的慢生活!就让这些简单的图文,记录下曾经属于小城那个年代的记忆,属于南矿人的青春芳华吧!</font></h3></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br></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顺风而行 点滴珍藏 </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