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破败倒塌,荒草棘生</h3> <h3>董其中老师的板画描绘的就是以我的家乡为原型,塑造出一个依土山修建土窑,砖窑,石窑,砖木混合结构的瓦房为主要建筑依地势塄上塄下立体结构的独特村落,秋天丰收的喜悦和忙碌景象的场景。</h3> <h3>董其中,男,江西省泰和县人,1935年出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尔后在山西艺术学院、山西大学艺术系任教,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1965年到山西省美术协会工作,历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山西省美协副主席、山西省美协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等。</h3><h3> 董其中,自1954年开始版画创作以来,41件作品入选30多个全国性美术展览,30多件作品被选送联合国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1996年获鲁迅版画奖。1998年10月,由中国美协、中国版画家协会、山西省文联、山西省美协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主办《董其中版画展》。《秋暮》获第9届全国版画展优秀作品奖,并获山西省第2届文艺评奖特别奖,藏书票获全国藏书票专题展金奖。主要代表作《山村秋景》、《山村晨曲》、《晒玉米》、《排演新节目》等分别选入《中国新文艺大系》(美术卷一、二集)、《中国美术五十年》、《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中国现代美术大全》、《20世纪中国美术——中国美术馆藏品精选》等中外10多种大型画集出版,并分别为国内外30多个美术馆等部门收藏。1984年、1998年分别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董其中版画选》。他还发表美术评论和散文140多篇,其中20多篇发表于《美术》、《人民日报》等全国报刊,数篇选入文集和年鉴出版。</h3> <h3>倔犟的古槐顽强的生长在乱石堆起的塄上</h3> <h3>爬走在几乎没有路的旧坡上,捡拾着儿时的碎片场景,仿佛还能听到笑声,叫声,打闹声,还有追逐的脚步声</h3> <h3>尚且完整的旧门楼还在守候着这片即将消失的古村落,祁离高速的修建,占用200多亩地,将会把这最后的记忆都将抹掉</h3> <h3>破败的窑洞,记录着儿时的酸甜苦辣</h3> <h3>带着孩子,认识旧宅,讲述很久很久的童趣。姑娘抓拍了张写满苍桑的脸</h3> <h3>忘记了是菜窖还是战争年代留下地道的入口</h3> <h3>曾经的良田已荒芜,打工,上学……,本就人口不多的小山村,逐步走向消亡</h3> <h3>碾盘,石碾,儿子推着试了试,应该算是唯一保存较完整的物件了吧。只有它见证了村子里的发展直到消亡。窑洞外观上看也算保留着原貌</h3> <h3>碾盘依旧,石碾已不知所踪</h3> <h3>视野所及是移民新村,算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整体搬迁的新农村</h3> <h3>俯拍阳湾村概貌</h3> <h3>开春高速开工后,再也看不到了</h3> <h3>老宅只剩下个空阔的痕迹</h3> <h3>儿时从东窜到西,从上窜到下,在那赶上饭点,就吃在那家,晚上玩累了睡在邻居家,大人就背着送回家,也送到了,也醒了。上学的年龄背上用花布拼成的布书包早早地跑去上学,顺路叫上小伙伴儿。每天早上大人担水的铁桶,吱吱咚咚的交响乐拉开了新的一天。春种秋收,上学也随着农忙季节调休。小的时候跟着大人去地里玩,大点儿了就帮的干点活儿。没有丢孩子的,也不用补课。在生活中,在农忙中,在野地里,不知不觉的学习,长大。也很少有带近视眼镜的。最兴奋开心的莫过于放电影的来了,弄皮影的,过节唱戏,过春节穿新衣,下河摸鱼,冬天溜冰;秋天摘酸枣,春天吃毛杏毛桃;野外挖个土洞烤土豆,烤红薯;在旧房子用破瓦罐点着火炒黄豆;背上打仗,扔土圪塔丢火儿;用废书纸折飞机,砸元宝;打枣核,滚铁环,跳格子,顶牛牛,丢手娟,盲人摸象……做不完的游戏!一晃不觉而立之年,上有老下有小!那时觉得是过日子,眼下是为了生而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