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黄河北岸中条山南的洪池乡有个南王村,村子西头坐落一座庙宇便是檀道庙了。它有个美丽的故事虞芮让畔,这个典故源于殷商末年,西周初期两国的名字。</h3> <h3> 《光绪·平陆县续志》载:“后土庙在县西六十里,北枕条山,南临大河,地脉雄厚,川原广衍,左属虞,右属芮。</h3> <h3> 当时的平陆县,还是一个百里小侯国,名字叫“虞”,它的统治者叫虞君。在虞国西边,紧挨着个小侯国,叫“芮”,它的统治者叫芮君。芮国的地域相当于现在芮城县地面。虞芮紧邻,地处僻壤,多年相处,倒也安宁。但是,随着国君的更递,不愉快的事情,终于发生了。问题出在两国交界处的一块多年来未定归属的土地上。这块土地方圆十多里,林木葱荣,一马平川。加之土质肥美,季季丰收,这使得两国新主馋涎欲滴。他们都在千方百计寻根找据,企图证实这块土地属自己所有,应当自己征收赋税。</h3> <h3> 为这界限一直争执多年,难解难分,放手不下,后来,一位从西岐地方经商归来的虞国人,了解到二君之“争”的原因后,便告诫他们说:“西岐地方有个周国,周国有个很有声望的统治者——西伯姬昌,他办事公道,老百姓言听计从,如果二君听从劝告,可去找西伯辩解是非,了绝此事。”虞芮二君商定,去找西伯评判曲直。</h3> <h3> 虞、芮二君渡黄河,过潼关,向西行进入周国境地。他们边走边看,发现这里的天格外蓝,水格外清,山格外翠,空中飞翔的鸟儿叫声,也格外好听。开初,他们还以为刚到一个新地方,感觉不适应,才出现这种错觉。可是,当他们眨眨眼睛、揉揉耳朵,镇定一下情绪,再观察周围一切时,发现感觉器官并没有欺骗自己。路两旁正在耕地的农民,在田块与田块之间,都留下宽宽的田塍。耕甲停下犁杖对耕乙说:“老兄,你往这边耕,为什么留下那么宽的田塍,那上边可再种上你的庄稼。” 耕乙生气地说:“老兄,你真够啰嗦,我早就说过,那是你的地,应当种上你的庄稼,别再说了。”</h3> <h3> 虞、芮二君站住脚,看看田塍,听听二位耕人的“让执”,互相示意道:这大概就是人传说的,西岐地方“耕者让其畔”之所指吧!二君乘辇继续前行,但见路上行人彼此相让,绝没有人夺路而行。在一个村落附近,有位年轻人因事急奔跑,把一个小孩撞倒在地,年轻人急忙上前去扶,小孩子不等人扶就急忙爬起,一跌一撞地忍着疼痛往家里跑,年轻人喊:“小弟弟,你摔痛了对不起,我背你回去!”小孩回头摆手道:“大哥哥,没事没事,请你放心!”这种“行者让其道”,路人相怜惜的情景,使两位国君在认识上有些蹊跷了:西伯姬昌,难道真的把周人统治得这样有礼貌、有秩序吗?在一个水池边休息洗漱后,他们进入一座城邑。这里的景观更加迷人,城池纵横,有样有行,男女老幼各行其是,练兵习武杀声不断,打造兵器锤声铿锵。街道上,乡人行走,男在左,女在右,老年人和年轻人同行,总是青年人提着东西,搀扶着老年人走。啊!这一切真叫人大开眼界。两位国君在辇中自忖到:在自己的国家里,这种“男女有其别,斑白不提挈”的景观,实在是太少了,他们自感不如。当他们进入周国的都城,他们更加注意留神观察,同时产生一种侥幸心理:绝对不能相信,周国的一切都是那样令人感叹不已。但是,又一件意外的路遇,把他们的这个念头彻底勾销了。</h3> <h3> 傍晚,留宿客栈,就寝时,他们准备关好房门,谁知里里外外找了三遍,也没找到门闩。无可奈何,他们去求问店主,店主告知曰:“西岐地方,由于社会安定,人人以礼貌为上,从未发生过失盗现象,因此夜里睡觉,向来不关门,门上都无门闩。”二君一行,怀着忐忑的心情,直到鸡叫头遍,才进入梦乡。正在睡梦之中的他们,忽然被喊叫声吵醒,睁眼一看,天已大亮。原来,他们住室的后窗正临一条小街,一位中年妇女手里拿着根银簪子,站在街旁正喊叫着寻找失主,她逢人便打问,失主找不到,她一直不离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次教育深刻极了。虞、芮二君各自扪心自问:自己身为国君,难道还不如周朝的平民百姓,为争一块界田,一直口角多年,实在不该。</h3> <h3> 进入周国朝廷后,只见文武百官,人人彬彬有礼,个个温良俭让,士让大夫,大夫让卿,君臣等级分明。办理朝事,进进出出,有条不紊。二位国君彻底醒悟了,他们不约而同地叹道:“吾之所争,周人所耻,不可以履君子之庭。”他们不好意思再在西伯面前提起地界争执一事。于是,便乘辇而归,“以所争之田,弃为闲田。”虞、芮相让的那块“闲田”,在现今的平陆县洪池乡南后沟西,仪家沟东。这里土肥物富,地平垄直,特别是春季,野花烂漫,蝶飞雀舞,村村庄庄全在绿树掩映之中。历代封建统治者,一直把这巧夺天工的“闲田春色”列为平陆县的古八景之一。</h3> <h3> 热爱户外的盆友们,欢迎来大美平陆,了解平陆人为地理,冬看天鹅夏登山,秋看红叶春赏花,农户家中尝柿饼,地坑院里来乘凉。👏👏竭诚为大家服务,有意可扫🐠的二维码。</h3> <h3>文字来源于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