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参加贵州省义教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专家的感慨

才哥闻道㊣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专家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山东省高校产业教授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枣庄市第三中学校长 樊兴举</b></div></h3> <h3>  2018年11月27日下午2时,受国检贵州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六组组长钟燕同志的委派,驱车近三个小时来到教育部指定的铜仁市沿河县最边远的一个教学点核查验收。<br></h3> <h3>  首先感受了魂牵梦绕几十年的贵州之美。绿水青山是她的躯体,自然原始让我感到她的神秘;蜿蜒曲折的乌江是她滚烫的血液,乌江养育着两岸人民,积淀了汉唐文化,让我肃然起敬;陡峭颠簸的山路,让我突然想到大唐诗人的“蜀道难”。<br></h3> <h3>  三个小时,穿过重庆的一个县,车子终于在一个山坡的羊肠小道上停了下来,随行同志告诉我香树村教学点到了。</h3><h3> 出来迎接的只有一个人,是校长。校长告诉我,其他老师都在上课。步行几十米,便到了他们的学校一一香树村教学点:一个 900多平方米的院落、一座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的两层崭新的小楼,像似村部,又像似一个现代农村富裕大户,楼后保留一个n年以前没人住的偌大的老房子,看上去一定不是这个世纪的,却书写着历史的沧桑……<br></h3> <h3>  走进这个小院,让我顿感惊诧:院墙边一排绿树上挂满了金黄的橙子,记忆着这里有私塾以来的人才辈出、硕果累累。院子不大,但干净整洁。几件崭新的体育设施和一件大型儿童玩具,在这个边远偏僻的山沟里显得十分洋气,喘着现代气息。在校长的引导下,走进了两个教室,老师们在认真上课。我恍然大悟,为什么只有校长一个迎我,原来这所学校只有3个半教职工,1个校长(兼老师),两个专职老师,村卫生室医生兼校医,自然也只能算半个了。但对于一个只有6个学生和几个幼儿的教学点来讲,师生比就非常奢侈了。</h3><h3>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学点虽小,但这里装备一应俱全,各类功能室和设备基本都有,希沃牌交互式一体机、微机、宽带等教育信息化设备,让这里缩短了与城市的距离,成为地球村的一个公民。</h3> <h3>  看到这些,我没想到这么偏远的学校设施却如此齐全。但我想到了,想到了教育部抽验这个学校是国家对西部乡村教育的重视,想到了当代著名教育家九十高龄的顾明远先生一次次对乡村教育的呼吁和对山里孩子们的牵挂,想到了当地党委政府斥巨资关注民主、情系子孙、精准扶贫的壮举。<br></h3> <h3>  几个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守护了几个山里普普通通的孩子,一天容易,一月不难,一年还行,但难的守护一辈子!一位年轻的女老师用一体机神采飞扬的给一个班仅有的4名学生娓娓道来,一个男性老教师给一个班仅有的两名学生一对一辅导…… </h3><h3> 想起这一幕,作为来自山东的一名教育人,我肃然起敬,高山仰止。他们,大山深处的不忘初心,守护着梦想,守护着教魂,更守护着未来…… </h3><h3> 他们,就是乡村教育家,就是中国基础教育最可爱的人!</h3> <h3>  太阳要落山了,我们去了洪渡中学。洪渡中学是大山深处的一所新建完全中学,有农村初中和高中学生近2000人。这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已和城市没有什么差别。差别是山高路远,老师学生都要住在这里。但看到师生们的精气神,让我忘记这是在大山深处,乌江岸边……</h3> <h3>  在陶醉中夜幕降临了,我们在洪渡镇食堂简单晚餐后,原路返回。到了宾馆,已近夜里十点。扶案而思,感慨万千,不禁想起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张志勇教授的小诗《向乡村教育家致敬》。</h3> <h3>说,他们有点土 </h3><h3>是的</h3><h3>他们身上沾满了乡村教育的泥土 </h3><h3>他们像农民一样</h3><h3>执着地耕耘在乡村教育的土地上 </h3><h3>有人说,他们没有思想 </h3><h3>是的</h3><h3>在这个教育口号满天飞的时代</h3><h3>他们始终坚信行胜于言 </h3><h3>勇敢地站在乡村教育的潮头 </h3><h3>有人说,他们没有影响</h3><h3>是的</h3><h3>他们从没有奢望到教育的大潮中去呼风唤雨</h3><h3>他们只想在乡村教育的土地中</h3><h3>播撒下一粒粒生命蓬勃的种子</h3><h3>有人说,他们没有名</h3><h3>是的</h3><h3>他们只是一群默默无闻的乡村教育的播种者 </h3><h3>从来没有想过青史留名</h3><h3>却将自己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学生心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