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桥上,走石坡。

风采依旧

<h3>  12月1日周六,天气特征为雾霾中度。四人行从壶关桥上乡桥上村出发,登高石坡乡前山庄村,过辘辘城村,籽粮庄村,由盘脑村开始下山,下到盘底村的登山线路。线路全程22公里左右,拔高700多米,用时6个多小时,行走穿越了桥上,石坡两个乡的五个村庄。</h3> <h3>  起步第一个村庄,桥上乡桥上村。</h3> <h3>  经过第二个村庄,石坡乡前山庄村。</h3> <h3>  野炊午休第三个村庄,石坡乡辘辘城村。</h3> <h3>  下午经过第四个村庄,石坡乡籽粮庄村。</h3> <h3>  下到 山下最后一个村庄,石坡乡盘底村。</h3> <h3>  峡谷小镇,桥上村的山水风光。两侧山势巍峨,峡谷波光粼粼,山水相映,景美如画。</h3> <h3>  小地方的大宾馆,桥上钓鱼台宾馆。名字叫的有点大吧,不知道此举是不是侵犯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名称权?估计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你随便叫一个什么名字,对人家也造不成啥大的影响,也没人称得上来和你计较了吧。</h3> <h3>  上山的历史古道,台阶路。</h3> <h3>  快到山顶的咽喉路段景观,石缝通道。有的人称其为一线天,有的人为其命名窟窿山,还有的人叫其石缝山。</h3><h3> 身临其境后,感觉一线天的名称既文雅,又能恰如其分的反映他的地貌特征。石缝全长数米有余,缝隙间距不足一米,只能一人单身独行,遇到体壮身肥的人通过,估计还需侧身吸肚才能通过。从中间仰头望,一条只有几公分宽石缝可以让光线射下;回首看,外部成为了线条世界。登山至此,一般的人早已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石缝中寒风凛厉,令人顿觉浑身打颤,热度立减;山缝中观世界,颇有坐井观天之感觉。出来后,极目远眺,群山连绵,匍匐脚下,更能真切感受诗圣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美意境。</h3><h3> 不过此处的一线天和林州市青年洞景区的一线天相比,无论从长度、窄度规模及险峻陡峭程度上来看,均逊色不少。</h3> <h3>  山路上的古重修路碑,碑文记载了清道光年间也就是公元1850年前后集资修路的事实。看来集资办公益,修桥筑路古来有之。集资人一方面出资兴办了公益事业,另一方面又能刻石上碑名留青史,如此一举两得的好事,古往今来,人们当然趋之若鹜。</h3> <h3>  雾霾中的太阳,失去了晴天的光芒和热度,显得有些苍白无力。</h3> <h3>  石缝中顽强生长的黄栌树红叶,红的似火,倒是给雾霾中凄冷的太行山增加了些许热度,恰似冬天里的一把火,使驴行客看后心里的感受也是暖烘烘的。</h3> <h3>  数座山神庙宇,分别建在村口或险要的路口。仔细看来,庙宇附近几乎都是古树相拥或山石奇特,显得庄严肃穆。</h3><h3> 一座座小庙,虽然有些破败,但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看我们的驴友,在庙前的膜拜是多么的虔诚。</h3> <h3>  “古树枝柯少,枯来复几春。”一棵棵古树,枝桠稀少,生命力顽强,见证着历史的沧桑。</h3> <h3>  保存相对完好的石磨坊。</h3> <h3>  储存玉米的荆编粮囤,就地取材,用荆条编织而成,透气防潮,方便实用。</h3> <h3>  村村通工程修建的水泥路,修到了大山里的各个村庄。</h3> <h3>  辘辘城村热情的女主人,让我们到她家就着锅灶做了午饭,帮我们洗涮了碗筷。</h3><h3> 闲谈中给我们推荐人家有农家乐的营业手续,可以接待驴行客,说最多一天接待了300多驴友。</h3><h3> 看看人家家里,收拾的多么干净利索。临走时我们主动留给人家一些辛苦钱,人家说啥也不要。在当今一切向钱看这种大环境熏陶下的功利社会里,能有如此境界的人,确实少之又少了。盛情不过,我们只好趁人家不注意,悄悄把钱放到了厨房里。</h3><h3> 在此,我们默默祝福这位女主人:好人一生平安!</h3> <h3>  盘底村后的孤山,在群山连绵缠绕的南太行,孤零零的矗立着一座塔型山丘,和其周围的几座山脉相互断开,确实有点奇特。</h3><h3> 这里的人们为了扩大影响,把其称之为风水宝地,说周围九山颔首,峡谷河流环抱,呈太极八卦之势。</h3><h3> 历史名人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大夫晏子,曾隐居此地,潜心修炼多年,积累了治国安邦平天下之本领。结果呢,齐王败北,又被囚禁在了此处诳王山上。仔细看看,是不是有点自相矛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