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晨在家门口,大唐中心(原奥网城)大池塘附近,寻觅到厦门冬天的“老朋友”北红尾鸲的身影。</h3><h3> </h3> <h3> 作为冬候鸟中的标杆性鸟种,北红尾鸲的出现也意味着今年林鸟中冬候鸟迁徙“主力部队”将大规模挺进厦门,厦门正式迎来了冬候鸟观赏季。</h3> <h3> 北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auroreus):是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h3> <h3></h3><h3> 雄鸟头顶至直背石板灰色,下背和两翅黑色具明显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中央一对尾羽和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黑色。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概为黑色,其余下体橙棕色。</h3> <h3> 雌鸟上体橄榄褐色,两翅黑褐色具白斑,眼圈微白,下体暗黄褐色。 相似种红腹红尾鸲头顶至枕羽色较淡,多为灰白色,尾全为橙棕色,中央尾羽和外侧一对尾羽外翈不为黑色。</h3> <h3>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行动敏捷,频繁地在地上和灌丛间跳来跳去啄食虫子,偶尔也在空中飞翔捕食。有时还长时间地站在小树枝头或电线上观望,发现地面或空中有昆虫活动时,才立刻疾速飞去捕之,然后又返回原处。</h3><h3> </h3> <h3> 繁殖期间活动范围不大,通常在距巢80-100米范围内活动,不喜欢高空飞翔。每次飞翔距离都不远,一般是在林间短距离地逐段飞翔前进。性胆怯,见人即藏匿于丛林内。活动时常伴随着‘滴-滴-滴’的叫声,声音单调、尖细而清脆。根据声音很容易找到它。停歇时常不断地上下摆动尾和点头。</h3> <h3> 繁殖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从贝加尔湖西面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往东到远东和萨哈林岛,往南到中国、蒙古和朝鲜。越冬于印度阿萨姆、缅甸、泰国北部、老挝、越南和日本。</h3> <h3> 保护级别编辑</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h3> <h3>秋意渐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