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天耶?地耶?人耶? ——迪拜游散记综述

青山之子

<h3>  迪拜既是一个拥有完全自我主权的国家,同时,又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一名成员。</h3><h3>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简称阿联酋,一九七一年,由阿布扎比,迪拜,沙迦,阿治曼,富吉拉,拉斯海玛,乌坶盖万等七个相互毗鄰的酋长国联合组成。谁出任首领呢?他们不是通过投票选举产生,而是凭经济实力说话,谁最有钱,谁就是大哥大。阿布扎比石油诸量占整个阿联酋长国储量的百分之九十。当年,石油是他们唯一的经济命脉,自然是首富,联合国王(总统)也就非阿布扎比酋长莫属了。迪拜则屈居老二。</h3><h3> 然而,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却是迪拜,而并非阿布扎比,这又是为什么呢</h3><h3> 世界上并不是一切都用单一的金钱说话。个中缘由,容我慢慢道来。</h3><h3> 迪拜,现今许多人都以为,是由于丰富的石油资源而导致一夜暴富,并保持长盛不衰。人们戏说它那里遍地是黄金,豪车到处跑,是富人游戏的天堂。是世界奇迹不断暴发的地方。甚至还曾流行着这样一篇文章,“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丢在迪拜”,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h3><h3> 其实,这种说法,仅仅指出了迪拜由穷变富的起步原因,并未道出迪拜在短短半个右右世纪中,迅速堀起,奇迹不断涌现,成为世界上最耀眼的明星国的真实缘由。</h3><h3> 在发现和开采石油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迪拜也和其它几位兄弟酋长国一样,都是交通运输主要靠骆驼,住房主要是帐蓬,生活方式主要为游牧和游猎的沙漠撮尔小国。那里除了苦涩的海水,就是茫茫黄沙。曾有西方学者断言,那里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可上帝是公平的,自然环境恶劣,就为他们在地下储藏了丰富的石油资源。当他们发现和开采之后,一切均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为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更从而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与命运。</h3><h3> 然而,天生的自然资源并不是无穷尽的。上帝只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人生命运的一个拐点,以后如何开创新生活,还得凭籍自己的智慧,抓住这个拐点,进行明智的取舍与开拓。</h3><h3> 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断开采,当历史的车轮进入到八十年代时,迪拜的石油资源宣告枯竭。</h3><h3> 以后如何办?生活的道路往哪里走?是坐吃山空——回到出发的原点上?还是利用其已经积累起来的雄厚资本,招慕天下精英,利用波斯湾海上通道地理优势,另辟蹊径,实现产业转型,开创另一个新天地呢?</h3><h3> 富有智慧的酋长们,理智、果断地选择了后者,成功地实现了产业转型。</h3><h3>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起,他们就注重投资发展航空业和酒店等基础设施建设。当进入到八十年代时,迪拜原本是沙漠和海水的地方,突兀不断地冒出诸如帆船酒店,迪拜塔等许多世界第一高楼,基本实现了旅游业的成功转型。如今,迪拜的旅游业收入,已经占其国民经济的百分之三十右右,成其为主要支柱产业之一。</h3><h3> 继而,他们又进一步利用其波斯湾的地理优势,继续加大航海业的投入。同时,更加扩大和完善航空业,将迪拜打造成为了世界上一流的海港和空港。随着哈利法塔酒店——迪拜塔——世界第一髙楼酒店的落成和盛大开业,世界第一大购物中心随即诞生。人们可以在这里,能随心所欲地购买到世界各地任何一种名牌奢侈商品,且价格还是全世界最低的呢。至此,迪拜成功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了中东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三大中心。旅游,航空(海),贸易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成功铸就了自己的耀眼名片。</h3><h3> 由此可见,迪拜的石油资源虽不及阿布扎比那么丰富,但它由于在自然资源(石油)枯竭之后,准确地抓住了每一个机遇,一次又一次成功、有效地实现了经济转型,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鑑的成功范例。赢得世界的喝彩,也就不足为奇了。</h3><h3> 平心公平而言,迪拜奇迹的出现,并不是迪拜酋长国,单凭自己一国之力实现的,而是整个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集体智慧与努力,尤其是阿布扎比的鼎力支持的结果。只不过是迪拜率先转型,且成功了,便以其为代表而冠以迪拜奇迹,随即聲名雀起。我们这次说是迪拜之旅,其实还去了阿布扎比和沙迦。它们相距都很近。从迪拜到沙迦只需用四十分钟,到阿布扎比较远一些,也无需二小时。我们住的最有档次的酒店,以及赏用最丰盛的阿拉伯餐饮,都是在阿布扎比。</h3><h3> 于是,我是否可以这么说,迪拜不断出现的奇迹,并赢得广泛认可,是他们准确地抓住了天时,巧妙地利用了地利,髙度凝住了人和,三者完美结合的典范,就其政治经济学而言,应该具有相当的普世价值。</h3><h3> </h3><h3> </h3><h3><br></h3> <h3>  迪拜塔的真实名字叫哈利法塔酒店。上世纪八十年代那场凶涌而至的金融风暴,几近逼迫迪拜塔成为烂尾楼。是阿布扎比酋长哈利法慷慨解囊,拯救了这座拥有828米高的世界第一高楼,故人们乐意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哈利法塔酒店。(图为网上下载)</h3> <h3>  从迪拜塔俯瞰市区,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新区,髙楼鄰次栉比。</h3> <h3>  迪拜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濒临波斯湾西海岸,原本只有海水和黄沙,并没有河流。为美化城市环境,他们花了一十五亿美元,在沙漠里开挖了一条贯通城市南北的运河,名曰迪拜河。沿河两岸,楼宇鳞次栉比,游船,帆船接踵往来,置身其间,愰若进入到了威尼斯水乡,从而成为了一处旅游胜地。</h3> <h3>  迪拜河长十四公里,两头连通波斯海湾,运河上横跨四座造型各异的桥梁,将沙漠变成了水乡。</h3> <h3>  耸立于迪拜河与波斯湾相连处的迪拜眼,据说是世界第一髙大摩天轮。</h3> <h3>  运河上游船接踵,游人如织。</h3> <h3>  仝上。</h3> <h3>  来迪拜旅游的人流如潮。</h3> <h3>  在迪拜,世界第一的顶级豪华或超豪华的酒店,不断地从沙漠与海滩上生长出来。短短的三十多年时间里,这里就聚集了世界上最好的酒店数十家。就以其毗鄰不遠的阿布扎比八星皇宫大酒店来说吧,它的楼宇虽不是最高的,但绝对是最豪华的。它不仅占地数十公顷之阔,酒店还拥有细白沙滩1000多米长。原本是沙漠的地方,草木不生。可现在,綠树成荫,青草如茵。这些仅是外环境。它的内装饰更是金碧辉煌,仅黄金,据说用去了三十五吨之巨。该酒店专门用来接待巨贾政要。习近平来这里访问时,就在此下榻。</h3><h3> 此照是八星皇宫酒店正大门——凯旋门。</h3> <h3>  从卓美亚阿提哈德塔酒店74楼上,俯瞰八星皇宫酒店。</h3> <h3>  新建的一座豪华酒店填海崛起,目前尚未正式命名开业。奇迹还在创造。</h3> <h3>  又一座酒店拔地而起。(图为网上下载)</h3> <h3>  谢赫扎耶德清真寺,以纪念阿联酋开国总统而建,并以其名而命名。共耗资五十五亿美元。内外装饰极其豪华,据说用去黄金四十六吨,世界最奢华的清真寺应非它莫属。(图片为网上下载)</h3> <h3>  阳光辉映下的谢赫扎耶德清真寺,金光闪闪。</h3> <h3>  谢赫扎耶德清真寺内祷告大厅,华灯高悬。</h3> <h3>  谢赫扎耶德清真寺祷告大厅,一次可同时容纳五千多人祷告,其内所铺垫的地毯,耗羊毛五吨有余,一次编织完成,实现了无缝对接。</h3> <h3>  谢赫扎耶德清真寺走廊上镶嵌的精美图案。</h3> <h3>  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嫁妆一般是服饰和金钱,大户人家也有送田产的。现代演变送车送房。但阿拉伯的酋长们不同,他给自己的公主送一座清真寺。这不仅是财富,更是一种信仰。下图就是沙特国王送给下嫁沙迦的公主的清真寺,成为了沙迦首都的地标型建筑。</h3> <h3>  沙迦首都文化广场上屹立的文化宫和隽刻有古兰经的雕塑。</h3> <h3>  卓美亚阿提哈德塔酒店内雅緻的就餐大厅。这里的海鲜名副其实,十分新鲜,每一只花蠏肉都是肥肥满满的,且还富弹性。</h3> <h3>  登上迪拜塔俯瞰市区。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迪拜塔太高了——828米。我们还没有登顶呢,只到了第124层(总共162层)。乘电梯只需一分钟,眨眼间就到了,且十分平稳。</h3> <h3>  从我们下榻酒店楼上游泳池旁俯瞰到的迪拜市容。</h3> <h3>  从迪拜去阿布扎比的途中,那里有一个利用废旧汽车及零部件,打造出来的露天博物馆。就连洗手间,也全是废弃的汽车零部件组装而成,有点别緻。</h3> <h3>  汽车博物馆内洗手间的小便池也是废物利用。</h3> <h3>  迪拜国民中的原居民,据介绍仅占其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三,百分之八十七是来自世界各国。其中印巴人最多。一对印度籍母女向我们展示其手绘纹身。</h3><h3> 由于迪拜国民的多国籍型,且本国原居民占比很少,在那里,所有的商号,广告,机关名称等,除标有阿文外,同时都注有英文。导游刘女士介绍说,当地的阿拉伯人如去商场或酒店,都必须说英语才能交流。因为在这些地方的所有工作人员,几乎都不是阿拉伯人而是外籍人。</h3> <h3>  仝上</h3> <h3>  往夕的浩瀚沙漠,如今成为了游客们冲沙的好去处。冲沙,是激情燃烧的游戏,是非常刺激的游戏,是释放自我的游戏。故参与这项话动的多为中青年人。</h3> <h3>  笔者冲沙归来。</h3> <h3>  漫步茫茫沙漠中,忽见如是顽强生长的植物。其藤蔓叶果酷似西瓜,但不知为何物。一位海南的朋友好奇,摘了一个品尝后说,很苦,不能吃。</h3> <h3>  沙漠中的单峰骆驼,正静卧休息待客。</h3> <h3>  当夜幕降之后,冲沙的人们,可以坐在荒漠的穹幕之下,饶有兴趣地观赏当地民族文艺精彩表演。</h3> <h3>  仝上</h3> <h3>  还可品尝到烧烤美食。</h3> <h3>  富裕后的当地阿拉伯人(白袍),依然未忘当年驯鹰游猎的情景。不过,从前是生活,如今是怀旧,是风雅,是享受。</h3> <h3>  当地居民(白袍)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娱乐舞蹈(有点像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跳的锅庄)。身上红色小佩饰为香袋。</h3> <h3>  抽水烟的当地居民。</h3> <h3>  迪拜的另一类地标建筑——像框。外装饰为黄全,据说用去了好几十吨。以此为分界线,一面是旧城区,一面是新城区。在迪拜,几乎所有髙、大、尚的建筑,都悉数集中在新城区。乘电梯登顶,新、旧迪拜城尽收眼底,犹如阅读迪拜的历史。又如参观一个偌大的露天实体建筑博物馆。</h3> <h3>  这里的人们十分酷爱黄金。它不仅是人们追求的金钱,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大到重要的建筑装饰,小到传统手工艺品,都施以黄金打造。</h3><h3> 这里展示的照片,是我在那里购买的阿拉伯民族手工艺品——壁掛饰物——生命树,用18K金线编织并綴以宝石而成。</h3> <h3>  屹立在波涛中的帆船酒店。</h3> <h3>  又一个地标型建筑。</h3> <h3>  又一组建筑正在远处的海上升起。</h3> <h3> 水天相连处,又见造型不一样的楼群。</h3> <h3>  地陪导游——一个河南女孩,向我们介绍人造棕榈树岛沙盘图。投资140亿美元,围海造岛5.8平方公里,被世人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h3> <h3>  迪拜有文字记载,有实物展示的古代历史很有限。该照片就是它的历史博物馆。一座用土坯垒砌起来的古堡和低矮房屋。</h3> <h3>  馆内展示的椰枣林——当地的主要水果和经經植物。</h3> <h3> 迪拜人历史上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是骆驼。</h3> <h3>  修复后的迪拜历史上最大的,木制航海船舶。</h3> <h3>  博物馆内还原再现迪拜历史上,锻造与制作,手工作坊情景。</h3> <h3>  编后记:我们这个旅游团有团友一十九人,连同领队共二十人,分别来自贵州,广西,海南,云南等省。令我未曾预料到的是,贵阳竟有十人之多。我和夫人在此以前,每次网上报名参团,贵州都是仅我们二人,而这次竟占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以前大家并不认识)。还有未曾想到的是,本次中青年人亦占百分之五十以上,以前是老年人占大多数。但有一处是相同的,我和夫人依然是最年长的一对。</h3><h3> 本次迪拜游前后只有六天,十一月二十七号从武汉天河机场直飞迪拜,当天抵达。十二月二号沿途返回。在迪拜住了四晚五星级酒店。我们二人参团费共计10500元RMB。从出行,游览,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方面综合评价,其信价比是比较髙的一次。</h3><h3> 2018-12-03记于《穷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