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时间都去哪了》:“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多少话,藏进了满头白发……”,其实不是很喜欢这首歌,因为每次听到时都莫名伤感,直戳软肋。它既没有“坐看云卷云舒”的淡然豁达,也没有挥斥方遒的激昂坚挺。它平和的旋律娓娓地诉说着我们父辈生儿养女的平凡人生,默默付出一辈子的青春,转眼间满头白发已过余生......随风潜入毫无防备得戳中每个家庭每个人生都无法改变的宿命。 读龙应台的《目送》不禁为之心酸震颤,她一语道破父母子女今生的关系,缘来缘去无奈无控:“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外出求学创业时我们把背影留给父母,把牵挂和思念留给父母,子欲养而亲不待时他们把背影留给我们,把伤痛和遗憾留给我们,等我们有了孩子,他们同样也要为前方的天地,用背影告别我们......人生的最终结局就是这样无奈的轮回延续。
读过刘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里“无论你走了多远”一篇,作者表述了自己渐渐长大,爷爷奶奶老去健忘,自己却不能陪在身边的感慨和无奈。有一段是这样说的,作者有天看到一个帖子,有人说“我要去1999了,向各位告别,以后再见”,当时很多人留言,有一条是刘同留的,很感人:请你告诉1999的我,告诉我说奶奶第二年就老年痴呆,就会渐渐地不认识我,所以请你告诉那个时候的我,让我多花一些时间去陪奶奶。是的,有太多陪伴错过了就无补救,有太多记忆失去了就不复还。 看到这样一个简单的情景,我所在的病房里,经常有一些年事已高长卧病床的病人,每当电话铃声响起,他们总是措手不及,东找西看。好不容易找到了电话,那双颤颤巍巍的手在电话铃声响起的时间内无法顺利接起,或是不听使唤得按下了拒绝键。每每遇到这种情景,只要我在身边,我就会条件反射似的自动帮他寻找手机,从抽屉里,桌子上或床上的某个角落里,经过允许后帮他接起电话。记得有一次帮一位80岁的老人接电话,征求他同意给开了免提,电话那边传来老人女儿清脆的声音:“爸爸,我给你熬的乌鸡汤一会儿给你送过去啊。”老人应了句:你说什么?”然后电话那边就用更大的声音重复了一遍,老人这会听清了,可是他的回话并无太大力气:“你几点来啊”,以这种分贝和气息,我断定电话那边的女儿一定听不见,想帮他说,这时电话那头的女儿已意识到和年迈的父亲电话交流有些困难,便紧接着说道:“我这会就过去了,见面说吧爸爸。”老大爷嗯了一声。这通电话似乎没有太多交流,但从女儿第一句话里饱含的体贴到最后一句话的急切行动,无不洋溢着对父亲满满的爱。 我也时常在想,不知何时起,身边的一些小事让我们不禁发现我们的父母真的老了。岁月肆虐的沧痕霜鬓,儿女拖累的佝偻蹒跚,那个曾经充满力量的身影有一天为了开一瓶饮料而向我们求助,那个曾经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声音有一天竟然也无力孱弱……不想再说了。 今天,母亲节之际,朋友圈里都在发这样一段令人欣慰的文字:“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我已经长大,你还未老,我有能力报答,你仍健康!.......”我已长大,你还未老,还好,我们这代人,还来得及,还赶得上,时间都去哪了,他哪也没去,他就在我们彼此关心牵挂问候的电话里,在我们常回家看看的归途里,在天伦之乐儿女绕膝的美好里,在我们望着照片傻笑的回忆里。趁着我们还能相互面对时,共诉情感时,还无需远行,没留背影时,尽其所能,倾其所有,多一些陪伴,少一些遗憾吧。无需时光倒流,不再明日蹉跎,现在,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