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泉州知青路,再听一支难忘的歌

传统人家

<h1><br></h1><h1>谁说泉州没有冬季,德化的初冬已经寒风瑟瑟。</h1><h1><br></h1><h1>谁说泉州只有大海,德化的戴云还有山高路远。</h1><h1><br></h1><h1>我们心怀敬意,心怀好奇,风尘仆仆地追寻泉州知青曾经走过的路,我们选择最边远、最偏僻的杨梅乡西乾村的扶枫林,这里离西乾村部还有8公里远。</h1><h1><br></h1><h1>据说,从1969年开始,泉州有近3000个知识青年来德化上山下乡,有400多名插队德化、尤溪、永泰交界地的杨梅乡,其中40多人来杨梅乡西乾最偏僻的扶枫林落户,他们大多数居住在一个破旧的土楼里。插队岁月,这一批还不满20岁的小青年,据说最小才16岁大,他们与当地农民同甘共苦,艰难拼搏,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含辛茹苦,如歌如诉,写就一段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顽强生存的故事,令人惊叹不已。</h1><h1><br></h1><h1>从泉州到德化上涌乡高速路口出来有约两个小时的车程,再驱车到杨梅乡西乾村扶枫林又走了1个多小时的山路,足够领略山高路远,盘山崎岖。据说当年的老知青回一趟泉州至少要走两天,那才是艰难困苦,足够令人敬畏。</h1><h1><br></h1><h1>1968年以国家名义所发动所组织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50年了,据说当时很多城市的六六、六七、六八届初高中学生,无论是刚成年的或是未成年的,以“一片红”的形式,全都被上山下乡了。至今,包括知青自己都对这场运动的认识存在模糊。</h1><h1><br></h1><h1>有人说,在国家面临的危难之际,知青以上山下乡的方式,为社会的稳定承担了义务。在老少边穷地区的十年下乡期间,恶劣的环境、繁重的劳动,也给知青的健康、尤其是对一些未成年人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知青是有功的,知青也是受难的。</h1><h1><br></h1><h1>知青似乎是一个古老的名词,一则被淡忘的故事,一个20世纪的童话,一段当代人类的历史。五十年弹指一挥间,上山下乡干革命的呼声已经远去,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并不遥远。</h1><h1><br></h1><h1>今天,我们来了,来到一代老知青点,来到老知青生活劳动的偏僻山村,我们真实得到老知青的介绍,我们真实体会到老知青的真实。山路土楼木屋,山谷枫林青竹,小溪水田耕牛,村姑老农乡情,知青岁月的艰难与困苦,知青男女的哭泣与欢笑,……一切的一切,如此过去,如此真实,如此缠绕,如此感叹!</h1><h1><br></h1><h1>我沿着当年的知青路走 ,我看着当年的知青路想,重走泉州知青路,再听一支难忘的歌,这是我来时最初的感慨。于是,我就把这两句话当成是这一篇小文不象标题的标题,也把《一支难忘的歌》当着不是我的歌的歌。为此,我一直念着、唱着,唱着、念着……从山下念到山顶,从山顶唱到山下,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在释怀 ?但是我知道这是我的有感而发,是触景生情罢了!</h1><h1><br></h1><h1>我还在通向知青土楼山顶的山路口“知青路”的小石碑前留影拍照,我好像也已经体会到老知青挑担柴火上山曾经的艰辛与困惑。</h1><h1><br></h1><h1>我也拍了很多山路上老知青留在石头上的字,也认真揣摩那些刻在石头上面字里的话,我知道那是些记录老知青的“勤”与“奋”,还有“攀登”的毅力与勇气。但是,我还不知道在物质匮乏的当年还有“俭”字可言?是克服忍让还是克俭节约?我不知道那时你们一天可挣得几个工分,一个工分是几分钱,回家一趟又要花去你们多少克俭的工分,你们还有俭可克吗?我想,你们当时应该算是贫困潦倒才对?赞叹遇上可怜时运的一代知青!</h1><h1><br></h1><h1>我还靠在知青土楼前面那块刻有“忆初心”的大石头旁留影,与其说是留影,还不如说我是靠在石头上胡思乱想,这一代老知青五十年前来这里的初心到底是什么?是狂热还是无奈?现在老知青每年都来这里难道也仅仅就是为了忆初心?我还在想,为什么老知青会把“忆初心”三个字刻在这知青点最高最大的石头上,仅仅是要包装成为知青点的标志点,是劳动情怀,是人文情结,还是岁月赋予的回归怀旧使命?不知道老知青是不是也会把这字刻在他们那颗曾经滚烫的心上?你们的初心是不是祈求早点离开这里?!</h1><h1><br></h1><h1>我还找来一根大柴火,柱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宣传画前装腔作势的作为,我不知道老知青当年来这里能如何大有作为?但是我知道如今他们来精准扶贫,确实才有了大有作为。我知道这也许是老知青他们的一番苦心,他们是不是为了从此他们有了人生旅途重要节点上的美丽慰籍,是不是也是为了今日的村庄不再一直唱着过去的歌谣?!</h1><h1><br></h1><h1>我还站在立在村口的石碑旁拍照留念,那上面刻有习近平的话:广阔天地,终身难忘。我知道,我确定,这是知青最真实的感慨,一定刻骨铭心!</h1><h1><br></h1><h1>从德化回来后,我的新老知青朋友,我的同学亲们,都想知道我此行会带来什么感受?我记得我第一时间不加思索发在朋友圈的感受是:德化泉州知青点,是一处以客观记录与展示历史真实为主的值得追寻与留念的地方,与其说这是一则一代老知青的初心回忆,不如说这是一段记载一代老知青沧桑时光的故事 ,是一支知青岁月难忘的歌。身临其境,我真的是百感交集,感叹不已。虽然,我不知道那里的知青时光都会给你我留下些什么不一样的印象与感动,仅仅是那一句“忆初心”的话,还是那些旧时光回眸的诗篇,还是什么?但是,此时我知道,我能够的也只能够在我心底里默默地祝福这一代老知青们晚年幸福!爱莫能及也许就是给予我那份说不清道不明心情的最恰如其分的写照。</h1><h1><br></h1><h1>我的亲们看了我的感受,也发出了很多很多酸甜苦辣的感受,他们好似也都陷入空前的百感交集当中,也都为之感叹不已 !亲们说,我的德化知青点之行感受重启了他们对知青蹉跎岁月的回望,他们与我一样也是一直不能平静,他们也一直在感动与感怀,也都萌发了立即前去德化知青点追寻老知青时光的冲动。</h1><h1><br></h1><h1>其实,我觉得,知青更应该是一种文化,一种属于一代人的文化,一段属于历史的历史。</h1><h1><br></h1><h1>哲人云:历史的苦难总能换来历史巨大进步的补偿。</h1><h1><br></h1><h1>因而,回首那一段不堪回首的一代老知青共同承受的苦难经历,聆听那一段历史的回响,从中领悟历史的和自己的教训,都尤为显得重要。</h1><h1><br></h1><h1>因为,我们本身就是这一种文化的内涵因子,我们曾参与造就这一种文化,今天,我们来这里,不正是来理解和解析这一种文化吗?然而,来到这一 种文化的源头,谁又能不为之亢奋?</h1><h1><br></h1><h1>五十年斗转星移,历史曾经让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青。我们拥有相似甚至相同的文化经历,我们用自己生活的行迹记载和演绎着这种知青文化的变迁。</h1><h1><br></h1><h1>“……一个知青的灵魂世界,就是一枚聚蕴着太多风云雷电,太多苦涩孤独、悲伤无奈,太多失落傍徨、稚拙幻灭的精神化石……”</h1><h1><br></h1><h1>太多太多的感慨以后,我知道只有引用我们泉州著名的文化名人———德化泉州老知青陈世哲先生:“知青经历只有经历者才可真正理解。”的话来作为我的这一小段感受的结束语才是最确切、最合理的,真感谢有世哲陈老知青意味深长的话,谢谢!当然,还有我对这一代老知青深深的敬意,以及我在德化泉州知青点拍摄的照片与注释的一点点感性化的肤浅理解。</h1><p><br></p> <p><br></p><p>扶枫林村口的石拱桥,再过去13公里即是丁荣村,那里初冬的银杏很美</p> <p><br></p><p>扶枫林村口的“知青路”牌醒目,这两年刚刚立起来的,偏僻地方没有牌牌是找不到北的。路边小枫香的叶子也红了。当地人称枫香为扶枫,扶枫林这村也由此得名。</p> <p><br></p><p>村口的小溪水很清,当年老知青一定会在这里洗刷</p> <p><br></p><p>通往村里的桥</p> <p><br></p><p>站在桥上的感觉,美丽的山村一定会在山水间</p> <p><br></p><p>在杨梅乡过来的路上测到的海拔高度,还有经纬度</p> <p><br></p><p>扶贫河岸整治修复,这才是老知青的作为,特别赞</p> <p><br></p><p>知青点山脚下的水田与木屋,别有情趣</p> <p><br></p><p>知青路旁立个碑,从这里到知青点还要爬20分钟的陡坡,友情提醒,有的坡度大于45度</p> <p><br></p><p>山脚下的木头阁楼</p> <p><br></p><p>比泉州知青更老的房子</p> <p><br></p><p>老柴油机的回忆</p> <p><br></p><p>柴火与老柴火车</p> <p><br></p><p>村口有小狗叫</p> <p><br></p><p>知青路口的柴火担会告诉我们上山的艰辛</p> <p><br></p><p>奋斗就是一代老知青的写照</p> <p><br></p><p>是不是提示1969年老知青从这里进去,也不知道经历过多少个日日夜夜你们再从这里出来?</p> <p><br></p><p>知道你们当年都是知识小青年</p> <p><br></p><p>“和”是你们和农民吧?!</p> <p><br></p><p>我知道“有德能司火,无私可达天”是歌颂给灶神的,你们应该是在保佑温饱吧?!</p> <p><br></p><p>来了就应该试试老知青承受的压力份量,听见远处有村民在喊,挑上去,挑上去……我知道你们老知青挑上挑下的担子一定无数</p> <p><br></p><p>谢谢老朋友帮助我留下记忆,一定珍藏</p> <p><br></p><p>我们是从这里开始上山的</p> <p><br></p><p>长长的土路留有一代老知青的足迹,一定还有汗水和泪水</p> <p><br></p><p>上山路旁竹子青绿,现在已经有了冬笋,想起你们老知青戴竹笠挖竹笋的模样</p> <p><br></p><p>从这里攀登到高处,一定可以望见东方故乡的方向</p> <p><br></p><p>刻划知青的辛劳</p> <p><br></p><p>登山路台阶有点艰难,挑担负重又谈何容易</p> <p><br></p><p>Z形山路有迂回的曲线美</p> <p><br></p><p>山里的植被丰富,我看到阔叶树壳斗科、杉木、马尾松与毛竹,就是不见高大乔木枫香,真想看到扶枫林的红叶满山,路边的香蕉树与滴水观音绿叶生机盎然,感觉特别舒服</p> <p><br></p><p>克“俭”朴实</p> <h3>竹子扶手,就地取材</h3> <p><br></p><p>路有点陡,你们老知青当年天天都在陡</p> <p><br></p><p>更多的磨难让知青懂得了思考,改变命运只靠勤劳勇敢是远不够的!</p> <p><br></p><p>快登顶就看到闪闪发光的时代宣传画,耳目一新</p> <p><br></p><p>赶紧自拍</p> <p><br></p><p>口号很响,拍照很响</p> <p><br></p><p>一大块忆初心石刻,知青点一大景观</p> <p><br></p><p>知青点的老农夫妇在这里晒油茶,当年老知青可以栽种油茶吗,是不是也是资本主义尾巴?</p> <p><br></p><p>知青路上的攀登感慨,你在等待山谷的回声?</p> <p><br></p><p>老知青您好!</p> <p><br></p><p>老知青生活的地方如此亲切</p> <p><br></p><p>感觉是与你们老知青在一起</p> <p><br></p><p>来了我知道,除了竹子树木在这里扎根干革命,最后你们谁都没有扎下了根?!</p> <p><br></p><p>我仅仅是抓根木头假作为,赞美老知青精准扶贫的大有作为!</p> <p><br></p><p>知青土楼我来了,梦里寻你千百度,蓦然回首</p> <p><br></p><p>土楼前的老农说,现在,老知青每年都会回来。我知道老知青是回家看看</p> <p><br></p><p>老知青以前也是这样干</p> <p><br></p><p>老农说,知青不容易,他们很好👍</p> <p><br></p><p>曾经的革命口号:革命青年志在四方。还有,《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歌曲犹存</p> <p><br></p><p>知青点大厅面对青山,你们当年就在这里吃饭吧,还早请示晚汇报吗?下面的土院子应该跳过忠字舞吧?也好,不然这里太安静了,静的只听见山谷的风吹草动</p> <p><br></p><p>在你们老知青曾经的大厅坐坐发呆,想念当初的你们情形</p> <p><br></p><p>在知青土楼前的“忆初心”石刻前留影,一直想着你们的初心到底会是什么?</p> <p><br></p><p>老朋友一起留影,共同怀念一代老知青</p> <p><br></p><p>土楼里面瞭望窗的光线是不足看到流失的岁月</p> <p><br></p><p>知青统铺,草席稻草,我闻到稻草香</p> <p><br></p><p>一起下乡的感情就在这里产生</p> <p><br></p><p>知青土楼一层的小会场,是不是学习与批斗的地方,还是?</p> <p><br></p><p>床铺前面的脸盆饭盒</p> <p><br></p><p>瞭望窗的光芒照在老知青的相框,还原老知青青春的模样</p> <p><br></p><p>军用水壶曾经是老知青的奢侈品</p> <p><br></p><p>铁壳热水瓶是知青岁月的见证</p> <p><br></p><p>统铺记忆是老知青青春年华的缩写</p> <p><br></p><p>煤油灯光映射下的老岁月光影,斑驳陆离……</p> <p><br></p><p>马灯土楼的照明,闻到煤油味</p> <h3>老照片</h3> <h3>老屋老记忆</h3> 这照片有意思<br><h3><br></h3> <h3>女知青留下的青涩时光</h3> <h3>黑白照片的故事满满</h3> <h3>曾经的风范</h3> <h3>《大海航行靠舵手》是那个年代的主题曲</h3> <h3>山里人的煤油灯</h3> <h3>不知道当年的知青美女都当了谁的新娘?</h3> <h3>这里一定会有知青夫妻,祝福老知青白头到老,幸福快乐!</h3> <p><br></p><p>知青三姐妹“共产主义”情怀感人至深,蒜良枝、三和面与猪油写满甜蜜的悲伤,青春的笑也夹带着汗水与眼泪,蹉跎岁月也芳华</p> <p><br></p><p>泉州著名文化人陈世哲就是德化老知青,这是他与扶枫林村知青点老农在一起,他主编的《我的知青》画册影响很大,可惜还没机会拜读</p> <p><br></p><p>品味《我的知青》画册:老三届知青是一段难忘的记忆,他们在特殊的历史印记下,走过了一段段艰苦的岁月,但不管过去如何艰辛和苦楚,今天的他们依然充满了对生活的憧憬和信心。他们身上依旧保持着那份淳朴与激情。于是乎, 一本为了重温知青岁月,永远不忘那个浸透自己汗水的第二故乡而出版的画册《我是知青》应运而生,该画册共收录了六百多张照片,分为“离开故土 插队山村”、“日出而作 耕耘青春”、“山水冷暖 农友亲情”、“播撒文化 情寄戴云”、“走出大山 各奔前程”、“冬去春来 百草知青”六回,真实记录了知青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印记了一代“知识青年”的足迹…</p> <p><br></p><p>看老知青的艰难下乡记录,谁都会感慨万千,谁都 会肃然起敬</p> <p><br></p><p>土楼记忆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还会有很多的人生启迪</p> <p><br></p><p>意犹未尽,临走前还要拍拍你们知青三兄弟,看到了你们相片上“一片丹心向阳开”的乐观向上,也好似感触到红色时代的光芒,我想,丹心向阳也许就是你们的初心吧?!</p> <p><br></p><p>真想留下一张知青点的正面照,可惜拍不全,也许不全才是老知青的全部?!</p> <h3>留住朴实,留住记忆,一定</h3> <h3>大有作为很有影响力</h3> <p><br></p><p>临走时,我们一定还要留下我们的合影纪念,这将是我们永久的回忆与感慨!</p> <h3>然后,我们也要体会下山的感受</h3> <h3>下山的路很秀丽,背影很骨感!</h3> <h3>有点画中游的感觉,彩虹都在风雨后!</h3> <h1><br></h1><h1>上山难,下山也难,此事古难全。</h1><h1>记得有位老知青这说过,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接受的,也许,我们无法把握未来,但我们起码可以左右现在,不是吗?</h1><h1>其实,不是没有伤,也不是没有痛,或许经历的太多,心,才渐渐学会了坚强。把一切无法遗忘的交给时间去淡忘,把一切不能卸下的交给风儿去抚慰,只想让快乐多一些,只想让美好浓一些......</h1><h1>回味老知青的话会觉得释然,也送给我的亲们!</h1><p><br></p> <h1><br></h1><h1>看着知青点山场的油茶花开花落,看着知青点时空变迁,想着老知青的过往今昔,想着下山知青路,想着人生路漫漫,依旧好像在唱着一支难忘的歌: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啊,汇成歌汇成歌汇成歌,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一支拨动着人们心弦的歌,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幸福和欢乐是那么多,啊~啊~啊~青春的岁月像条河……</h1><p><br></p> <h1><br></h1><h1>走到山下,走到村口,意犹未尽,难于平静,而最最刻骨铭心的还属这刻在大石头上的八个大字:广阔天地,终身难忘。</h1><p><br></p> <p><br></p><p>德化泉州老知青的《梦回杨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