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名师课程独出特色,创意课程竞显一流!</h3><h3>🍁2018.11.29一群小数人齐聚峡山双语小学,来聆听大师们的饕餮盛宴!</h3><h3><br></h3><h3></h3> <h3>🎬首先是由陈洪杰主编以“在潍坊,做一个追风筝的人”拉开了第九届悦远教育小学数学“创意课程与教学”研讨会(潍坊专场)的序幕。期待着在这里,我们一起追心里的风筝🍂🍂</h3><h3><br></h3> <h3>潍城区实验小学教师马晓磊和她的孩子们一起为我们带来的《数学主题阅读成果展示——完美的圆》</h3><h3><br></h3> <h3>马老师的课堂不再是传统的教学课堂,而是以学生阅读为主题,经过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分析与统计——确定研究问题(根据问题给学生们推荐文章)——学生阅读——整体阅读成果——回到课堂学生展示。</h3> <h3>确定研究问题之后,如何解决问题的开展,先是推送资源,资源可以是电子文本,也可以是纸质文稿,之后阅读指导,让学生们明确解决问题并提示阅读方法,学生们可以课外阅读或是自由阅读,整理成果,学生课堂展示,评优树优。<br></h3> <h3>整个过程学习都是学生自主探索、自由阅读,寻找问题答案,最终把成果在课堂上一起分享,学生读中学乐中学,收获的不只是一个知识点,还拓展自己的知识面。</h3> <h3>第二堂课:潍城区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的《神奇的黄金比》。根据主题制定方案,在根据自己兴趣确定研究目标,目标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建筑,自己动手操作,实际测量寻找黄金比。</h3> <h3>在寻找黄金比的过程中我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黄金比,如:芭蕾舞蹈演员,法国梧桐的树叶,埃菲尔铁塔等等,我也能将发现的黄金比运用到我自己的小创作中,制作出精美绝伦的向日葵🌻、小帆船⛵️等等。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回归到生活中去。</h3> <h3>接下来是两节数学情景剧《小熊卖鱼》《聪明的阿凡提》,通过故事表演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又有意义。《小熊卖鱼》讲的乘法分配律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定律,放到情景剧中让学生真实体验生活,学习数学知识,加深理解。《聪明的阿凡提》体会到团队的力量,不断合作,不断动脑最终打败巴依老爷。</h3><h3><br></h3> <h3>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孙俊勇科长进行了一场以《数学阅读:换一种方式学数学》为题的讲座。包含五部分内容:1⃣为什么要换一种方式2⃣什么是数学阅读3⃣数学阅读读什么4⃣数学阅读怎么读5⃣怎么评,展开演讲。<br></h3> <h3>由于学生对提取整理力不足和分析力的不足两方面进行数学阅读,数学阅读可以是对教材的阅读,可以是问题解决中对题目的阅读,也可以是对课外数学材料的阅读。阅读最终要达到通过对材料的数学阅读能进行数字化分析,形成表达自己的数学观点。</h3> <h3>数学不应该只局限于课本的学习,数学绘本、数学故事、数学万花筒都应该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一部分,只有广泛学习,学生的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有更深的提升,开展数学阅读,让学生换一种方式学数学!</h3><h3><br></h3> <h3>下午的第一堂课是由福建省的罗鸣亮老师带来的《你知道?》,一个令人发省的标题,一个</h3><h3>幽默风趣的导入,让这节课趣味非凡。</h3><h3>这节课是《2、3、5倍数的特征》,一节课就围绕两个问题讨论:1⃣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只看个位,其他数位为什么都不用看?)2⃣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为什么要看各位上数的和?)</h3><h3>罗老师讲这个知识点全靠一点点引导学生,学生们自主思考、合作学习,最后罗老师通过分珠子,数形结合让学生们掌握知识。讲完之后学生们豁然开朗,明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只看个位;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看各位上数的和。</h3><h3>这个知识点是在五年级上学期学的,可这堂课是由六年级孩子来上的,学生们都知道如何判断,却不知道为什么,调查在场的700多名老师只有几个老师在课堂上讲过这个问题,大部分老师只是把结论告诉了学生,这值得我们老师们反思,只告诉了学生们结论,却不告知他为什么,对知识只会糊糊涂涂,孩子们只有懂得了其中的道路,才能把知识掌握的更扎实。</h3><h3> </h3><h3> </h3> <h3>学习数学不应该只知道“是这样的”,而更应该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让学生深入思考其背后的道理。<br></h3><h3>听罗老师的课真是意犹未尽,享在其中,课堂上用幽默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融入课堂。</h3> <h3>接下来是顾亚龙老师的《位置的表示方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1⃣他以实际的生活小例子引入本课,一步步引导学生手机根据什么定位?引出位置。2⃣学习卡的使用,讨论蜘蛛ABC的位置,发现蜘蛛C位于中间不好表示,就出现了行列。3⃣数对的表示,用完一般方法之后用数学方法表示位置,出现有序数对:先横后纵4⃣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先纵后横,对于数学上为什么先横后纵,顾老师以一段小视频来解释了原因。点在线上(一维空间)先表示横,点在面上(二维空间)先横后纵。</h3> <h3>顾亚龙老师讲座:《题组模块:给课堂生长的力量》</h3><h3>当新授或重点,难点内容讲完之后。尖子生:往往能心领神会。中下生:却依然懵懵懂懂,不得要领。顾及中下生可能一节课任务都无法完成,那该如何进行?</h3><h3>大巧法无定法;小巧一题一法;中巧用一类方法解出一类题目。中巧是最适合学生的,用一组题发现一个规律,如:计算比赛场次,人数不断变化,每人比赛场次不断变化,总场次变化,最终找到规律n(n-1)÷2有了这个规律就可以解决一类题。</h3><h3> </h3> <h3>第二天的学习🎬</h3><h3>11月30日上午,曹培英老师为我们做了关于《深度学习的实践与反思》的讲座,曹老师从背景、深度学习、"深"在何处、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深度学习的路径等五方面做了阐述。</h3> <h3>我们作为数学老师怎么走出误区,我们应该凸显数学独特的育人价值:数学眼光、理性思维、科学精神。而且每一节课我们都应该凸现我们的育人价值。</h3><h3>深度学习的“深”体现在内涵与本质上;过程与方法中,要真正的从理解起步。</h3> <h3>曹老师举出关于"乘法分配律"的案例,出示了青岛版教材,教材中目前通行的教法情境——算式——发现——验证——概括。而北师大教材中把验证去掉了,发现之后,直接出结论,这一点很好,验证属于合情推理,所以直接概括结论。</h3><h3>曹老师也为我们分享了自己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复习引入——解决问题——概括结论——巩固练习——联系旧知(如长方形边长)——拓展学习(乘法对于减法的分配律你能说明?推导?),一节课受益良多。</h3><h3>深度学习的关键是老师对儿童特点,学科本质理解,把握的局限性。老师要真正立足儿童,真正彰显数学。</h3> <h3>峡山双语小学的耿广慧老师的《用数对确定位置——寻找散落的图案》</h3><h3>耿老师的这节课打破了传统课堂,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整堂课,让学生们主动探究数学的奥秘,学生玩中学学中玩。</h3> <h3>曹培英老师对《用数对确定位置》进行了点评</h3><h3>曹老师提出问题:1⃣教材引入情境的弊端:教材中“看图说话”不适合学生实际,“对号入座”从自己的座位确定数对,抽象成平面直接坐标系。2⃣生活中位置表示方法多种多样: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地球上经纬度3⃣笛卡尔建立坐标系,使有序数对一一对应4⃣学生学习的难点究竟在何处?先横后纵,从一维到二维。</h3><h3>到底如何教?初步认知坐标系,认知有序数对</h3><h3>①从一维到二维②自然生成数对③自然引进方格。</h3><h3> <br></h3> <h3>下午唐彩斌老师的《三角形面积拓展课》,展示了一节练习课。这堂课是从回顾旧知识开始问:同学们还记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还记得公式是如何推到的?绝大部分同学知道三角形面积公式,同时也记得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唐老师用动画给学生们展示了几种其它思路。接着在长方形里自主寻找最大的、最小的、中等的三角形;在较复杂的图形里寻找同样的三种三角形,但前提是不在是直角三角形。抛给学生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尝试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从而加深了同学们对三角形面积的理解。</h3> <h3>课后唐老师还做了《从知识到思维》的讲座。数学的教学目标:不是“刷多少题”而是锻炼思维形成能力。</h3><h3>决定学生数学素养的一定已不再是题的数量而是题的质量做的多不意味着收获多,做得少不意味着收获少,有时多却是少,少却是多!</h3><h3><br></h3><h3></h3> <h3>下午最后一堂课 把数学玩转起来,来自宝岛台湾王圣昌老师带领同学们上了一堂好玩的《汉诺塔》,课堂上学生们拿着汉诺塔边玩边学,边学边做,体验到了学数学的乐趣,真的是大容量、超烧脑,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思数学维能力。</h3><h3><br></h3> <h3>第三天🎬</h3><h3>张齐华老师,上课之前张齐华老师幽默风趣的方式和学生交流,迅速拉进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张老师这节课《沉默的数据》是关于统计与概率的问题。</h3><h3>“喜欢听故事?”“喜欢听二战的故事?”从返航的飞机来判断飞机需要加固的部分是哪里,从经验到数据,引导学生关注看不见的数据,这是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数据。</h3><h3><br></h3> <h3>接着出示照片1⃣淘宝降落伞没人给"差评"2⃣.采访候车厅,记者得出"一票难求"的问题已然不存在3⃣退学越早越容易成功。引导学生沉默的数据是什么,经过这三个故事的讨论和情景剧的表演,孩子们都能够分析慢慢数据找到沉默的数据。</h3><h3>张齐华老师的这节课十分精彩,让学生从生活经验转到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数学原来可以上的如此有意义又有意思,做张老师的学生一定很幸福。</h3> <h3>第二节课俞正强老师带来的《度量天下》,俞老师整堂课不断的通过语言引导学生去梳理度量单位、工具、对象、属性,让孩子学会主动思考,逐渐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h3><h3>俞老师一节课一、整理,让学生体会忘,其实度量中最熟悉的也是最容易忘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数学。二、思考,单位、工具、对象、属性,先有什么再有什么,让学生理清楚度量的逻辑。三、世界上有没有不可度量的东西?进一步体会度量(①不可度量②度量不出能度量)不可度量(亲情)转化为可度量的(海),从数学拓展到人文。</h3><h3><br></h3> <h3>下午首先是来自桂林的陈燕虹老师带来的课绘本教学《过去的人们是如何数数的》。</h3><h3>她给我们介绍了三种阅读绘本的方法:分享交流、先图后文、边读边问。让学生爱上绘本。<br></h3><h3><br></h3><h3> </h3><h3><br></h3> <h3>🌱压轴大戏是来自宝岛台湾的吴如皓老师带来的数学魔术。吴老师的魔术与数学完美的结合,每一个魔术背后都有其数学的知识在支撑。有创意,很独特,超烧脑,紧紧的抓住老师们的眼球,乐在其中。</h3><h3> </h3><h3></h3> <h3>三天的紧张学习,收获颇丰,在这里体验到了不一样的数学,和名师一起玩转数学,一起思考,心怀喜悦,再次启程,每天做不一样的自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