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漫记之七(终结篇)

老吴桐

<h3> 两家购物店</h3><h3> 撒哈拉大沙漠野战后,又委屈屁股车震六个多小时回到开罗,在游览所剩景点前去了两家购物店。先去了香精店,埃及香精是世界上最早的香水,区别于其他香水的特点是永不蒸发,无需保质期,存放性好。</h3><h3> 随后又进了莎草纸画店。纸莎草主要生长在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很早就学会了用莎草做纸,国际学术界认为,这种莎草纸比中国发明的造纸术要早许多年。不过我天朝蔡伦发明的纸张传到埃及后,由于成本低,质量好,书写和携带方便,渐渐取代了莎草纸。现在的莎草纸,只是作为埃及古文化和特产保留了下来。用特殊的矿物颜料在莎草纸上作的画,就是埃及著名的莎草纸画,因其韧性强,保存年限长,永不脱色而价格不菲。大的买不起,购得两幅小画做个纪念。</h3> <h3> 悬空教堂</h3><h3> 罗马帝国统治埃及时期遗留下来的基督教堂,坐落在信奉基督教人聚居的开罗老城科普特区。虽然现在埃及是伊斯兰教国家,但科普特人认为,他们这些信奉基督教的科普特人才是正宗的埃及人。原因是公元一世纪,基督教传入埃及,本土埃及人开始信奉基督教历时六个多世纪。至公元639年,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佔领并以伊斯兰教统治埃及,这期间,阿拉伯人称埃及本土人为“科普特”,后衍生为对埃及基督教的统称。开罗的科普特悬空教堂是最古老的基督教建筑,也承载着埃及本土人宗教文化的传承,法国语言天才商博良正是参考了科普特语的语法,才成功破译出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应该说“科普特语”是破译古</h3><h3>埃及象形文字的钥匙。</h3><h3> 这座代表着原埃及正教派的教堂内,也有着非常漂亮的壁画和诸多文物,但由于有些人讨厌拜占庭帝国时期的皇帝西奥都希斯颁布政令,强制古埃及人信奉基督教,并摧毁了大量神庙,杀死祭司,以致灿烂的古埃及文化失传,所以带此感情色彩的人就很少来这里。</h3> <h3> 金字塔</h3><h3> 来源于古代埃及人对神的虔诚信仰,使其形成根深蒂固的“来世观念”。他们认为,人生只是短暂居留,死后才是永久享受。因此,有点实力的古埃及人都不惜财力为自己修建坟墓,并在墓内以壁画、模型等各种手法来描绘他们死后要继续从事的驾船、狩猎、欢宴等活动,使死后如生前一样舒适如意,获得永生,但早期墓穴格调还是很低。后至古埃及第三王朝,出现一建筑大师叫伊姆荷太普,为法老左塞尔设计出一个六级的梯形金字塔,随后埃及法老纷纷效仿。自此,修建金字在古埃及蔚然成风,留存至今的金字塔有70余座,其中最高、最有名气的就是我们眼前依次排开的这三座金字塔,这三座巨型墓穴分属古埃及第四王朝祖孙三代的胡夫、哈夫垃和门卡乌拉。而这其中,又以胡夫金字塔最高最大,共动用10万劳工,历时30年,耗用230万块巨石才完成这座人类奇迹。那么为什么在早期的诸多种墓穴式样中,选择了伊姆荷太普设计的金字塔形呢,因为古埃及人有神权天授的思想,觉得法老就是太阳神在人间的代言人,死后将会沿着金字塔的梯歩返回天堂。三座金字塔分大中小的原因是儿子墓穴不敢高过父亲,其中最奇葩的是哈夫拉不甘心自己的金字塔比父亲矮3.2米,在当不了世界第一高,但可以是世界第一豪华的想法下,给金字塔搞起了外装修,把塔身外表刷得金光灿灿,现已脱落,塔尖部分还依稀可见。</h3><h3> 三座金字塔都是人类最伟大的古建筑,尤其是胡夫金字塔,至今仍有许多未能破解之谜。</h3><h3> 从建筑上讲,这座高146.5米,在4600年前没有起重设备的情况下,是怎么把那230万块石料(最重的达160吨,平均2.5吨)砌成如此高塔的。</h3><h3> 从科学上讲,塔高乘上10亿就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以2倍的塔高去除塔的底面积,恰好等于圆周率3.14159;把肉蛋和鲜奶等食品长时间储存于塔内,没有腐烂变质现象,其保鲜程度胜过现代冰箱;用塔内放置过的水冲洗伤口,伤口愈合很快,胜过如今最好的抗生素等等。就是这些神秘色彩,吸引着全世界的人络绎不绝的前来一探究竟。</h3> <h3>欧洲大妞与金字塔</h3> <h3>非洲黑妹与金字塔</h3> <h3>木乃伊与金字塔</h3> <h3> 狮身人面像</h3><h3> 是哈夫拉为自己金字塔修建的当时最为宏大的祭葬庙前的守护神,用作看护自己的亡灵。</h3><h3> 狮身人面像也可称作斯芬克斯,因为是按照埃及神话斯芬克斯的形象建造的。狮身人面像自诞生之日起,历经磨难,不但多次被风沙掩埋,还被打掉了鼻子人为毁容,谁干的?说法一,当年拿破仑入侵埃及,斯芬克斯为一颗炮弹误伤,但这一说法并不靠谱。早在拿破仑之前就已有关于它缺鼻子的记载了。说法二,3400年前,托莫王子驱逐了他哥哥而登上了图特摩斯四世王位,不合法的继位引来了朝野非议,于是,他编造了一个君权神授的故事来标榜自己的合法性。说的是王子狩猎累极休息睡着,梦见斯芬克斯石像对他说,我是荷鲁斯神,沙土憋得我透不过气来,假如能去掉我身上的沙,我将封你为上下埃及的王。王子醒后组织人力把狮身人面像从沙土中挖出,并在其身旁筑起防沙墙。因此,托莫王子才能继位图特摩斯四世。而他哥哥的拥护者为了泄愤,就砸掉了斯芬克斯的鼻子。</h3><h3> 在斯芬克斯的两腿之间有一块记梦碑,上面的文字讲的就是这个故事。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法老们制作成木乃伊,是为了今后能够复活继续统治埃及,而将法老雕像的鼻子毁掉,死去的法老就不能再复活,从而也就不会危及在位法老的统治了,难怪我们在埃及看到很多法老雕像都没鼻子。看来,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什么卑劣的手法都用是自古就有的啊。</h3> <h3>别看我,看它。缺了鼻子的斯芬克斯,像不像周口店的北京猿人,也许还是同祖同宗呢。</h3> <h3> 亚历山大</h3><h3> 既是埃及第二大城市,也是埃及最大的港口,位于地中海边。埃及的四个大城市分别是开罗、亚历山大、阿斯旺和卢克索。</h3><h3> 埃及在历史上也先后有四个首都,最古老的首都是孟菲斯,第二个是卢克索,第三个是托勒密王朝时的首都亚历山大,第四个是阿拉伯统治时代开始后的开罗。</h3><h3> 亚历山大始建于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一世打败了当时统治埃及的波斯人后,开启了亚历山大的统治时期。这期间,为使埃及通过海路与欧洲连成一片,建立了这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港口城市。亚历山大大帝病逝后,其部下托勒密将军在此加冕为托勒密一世,从此建立了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并定都于此。</h3><h3> 历史上托勒密王朝还是颇有建树的,那时亚历山大一直是地中海沿岸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东西方贸易的中心。不仅产生了名列世界七大奇迹的巨型灯塔,还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还吸引了当世优秀学者数学家阿基米德,创几何原理的欧几里得等人在此进行学术研究,使亚历山大成为当时世界性的学术交流中心,直至消亡于托勒密王朝的末代君主克莉奥帕特拉(就是著名的埃及艳后)。亚历山大城名气大,故事也多,不用说历史上的䢖港口、立灯塔(世界航海最早航标)建图书馆、开展科研等内容几个篇幅不够用,就说那引人胜的埃及艳后的故事就被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反映了多少年。这些说的是文字介绍颇需要点笔墨,如果图片反映,今天的亚历山大已很难找到厚重的历史迹象,战乱、地震、疏于管理,已经使这里的古遗址大多变成了废墟。如今亚历山大的魅力来自地中海,以前很少有人会想到埃及还有地中海风情,因此称亚历山大为“蒙着面纱的新娘”。 掀开面纱我们发现,亚历山大具有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地中海城市截然不同的风貌,既开放,又封闭;既羞涩,又浪漫,绝对地道的阿拉伯风味儿地中海风情。现在到亚历山大多半是冲着这个去的,当然也包括我们。</h3><h3> 庞贝拄,现为亚历山大城徽,整块大理石制成,重500吨。是为了纪念古罗马戴克里先大帝而树立。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统治埃及期间,驻守亚历山大的大将军艾赫里叛乱,戴克里先亲率大军远征讨伐,八个月后攻入亚历山大并立即调拨粮食发给城内百姓,为感谢其对城内百姓的恩德,埃及执政官波思吐莫斯在塞拉比斯神庙的广场中央建立这根石柱,并在石壁上刻有感谢之语,文字至今依稀可辨。</h3> <h3> 蒙塔扎宫(夏宫)</h3><h3> 是埃及末代国王法鲁克的行宫,位于亚历山大东端地中海之滨,其建筑融合了佛罗伦萨与土耳其风格,现已改成埃及国宾馆,游客止步。</h3> <h3> 盖贝依城堡</h3><h3> 此处原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遗址。公元前280年,一艘埃及皇家喜船在驶入亚历山大港时触礁沉没,船上的皇亲国戚以及从欧洲娶来的新娘全部葬身鱼腹,这一悲剧震惊了朝野,于是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下令修建导航灯塔,灯塔建成后,以400英尺的高度成为当时世界最高建筑物。亚历山大灯塔在1500多年的服役中,一直为水手们指引进港的路线。公元700年至1100年,亚历山大的两次特大地震将灯塔彻底摧毁。1480年,当时的埃及国王玛姆路克苏丹为抵御土耳其入侵,仅使用灯塔遗址废墟的石料就建造了这座盖特贝依城堡,可见当时的灯塔有多大,多高,难怪入选世界七大奇迹之一。</h3> <h3>  游记到此结束,原计划以吃、住、行、人、景、归六篇记录此行所见所闻。但写到《景》的部分一篇容纳不下,因此分出阿联酋篇和埃及篇,这样就增加一篇,六篇变七篇。可计划不如变化快,埃及篇内容太多,还得再增加一篇,如此一来就变成八篇了。太拖沓,太冗长了,果断决定砍掉《归》这篇,以七篇的内容结束游记。其实在《归》的部分,无非就是要抒抒情,谈点感想,发点议论,砍掉应该是正确的选择,因为一旦发起议论来口无遮拦还容易惹祸,祸从口出嘛,古人云:花若有言成余孽,石因不语最悦人。</h3><h3> 这几年也先后出国游了几次,但都没产生写游记的想法,可这次中东之行的两个沙漠国家太有特色了,给人的视觉冲击太大了,感悟也太多了,如果仅仅惊鸿一瞥,既对不起远涉重洋,天高路远所付出的辛苦与银两,也辜负了一半海水一半沙漠的这两个国家各自的精彩。</h3><h3> 不知道有几个人会耐着性子把这几篇游记看完,其实当初动笔时,就想到了现在微信给人们养成的阅读习惯,裹脚布似的长文已不受人待见,因此中途也曾搁笔,想到此为止。但转念间又想,这不是找借口的惰性吗,更何况与我那腻人的肥肠“艳后”都没中途退场,难道写点东西的有始有终比这还困难吗,于是终于码完不是为了生计,没有谁安排布置的这些文字。再次感谢肥肠“艳后”给于我一念之间产生的坚持;感谢旅途中那些擦肩而过的漂亮mm为本游记增添的花絮;感谢那些不厌其烦看完本游记的读者;更要感谢那些点赞之人与肥肠“艳后”相反的正能量的鼓励。(全文完)</h3> <h3>埃及娃娃</h3> <h3>一路上老艳后母爱泛滥,要不咱领养一个。</h3> <h3>意乱情迷在埃及</h3> <h3>带孩子的都不放过</h3> <h3>这是要老少通吃吗</h3> <h3>地中海风情</h3> <h3>戴上阿拉法特的头巾,既没有阿拉伯人的俊郎,也没有恐怖分子的凶悍,到有点像偷地雷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