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男孩的雨》讲述了两个男孩一一上马村的五龙和下马村的树生为能落雨去柏树乡寻找人工降雨作业组来自己村降雨,以缓旱情。不同出发点,同样的目的,两个男孩不期而遇。路上,得知两家抢水之事,原来是仇人,然一路的无聊以及共同的目的,让他的前嫌冰释(或许,男孩的天真,让他们很快就不计前嫌,这是长辈的事,又不是他们有仇,更何况他们还有共同的目的呢)。一路上,他们遭遇毒蛇,战胜鬼火,终于听到"人工降雨的炮声"。谁知,剧情大转变,那炮声竟然是樟树村的露天电影中的抗日战争之炮火,这情节太出人意料了!而这炮声竟然吸引了五龙和树生,他们被电影吸引了,忘情观看。这两个孩子太天真了!当他们累了饿了爬上一辆橘子车吃了橘子,睡着了,迷迷糊糊踏上回家之路(橘子载他们回家)。快到家了,及时雨也下了。</h3><h3> 这是个圆形的故事,终点又回到起点。这是两个勇敢率真的小男孩,他们去找人工降雨作业队,没找作业队,老天帮他们下了雨,他们从终点又回到起点。他们出发了,虽然没达到目的,但一路的经历,带给两个男孩一路的成长。有些事,你去做了,虽然并没成功,但一路进程更为重要。</h3><h3><br></h3> <h3>《男孩的雨》故事情节图</h3> <h3>读书,从读封面开始。</h3> <h3>施欣桐细致的观察,细腻的文笔。</h3> <h3>"徐恒"号出发了。</h3> <h3>徐子汀冲向《男孩的雨》</h3> <h3>封面之后有前环衬和插页</h3> <h3> 基于今后阅读中,文字量增多,需加快阅读速度,这次共读,我不给孩子每日共读单,而是先让他们快速阅读。阅读后思考:</h3><h3>1.我知道(读懂了)什么。</h3><h3>2.我还想知道什么。</h3><h3>3.我还有什么不懂。</h3><h3>4.我对哪个情节(画面)最感兴趣。</h3><h3>5.我积累了哪些词句。</h3><h3>6.选择一处画一幅思维导图(鱼骨图)。</h3> <h3>潘睿桓的可视思维</h3> <h3>张隽祎的可视思维</h3> <h3>张隽祎的梳理,"追寻就是力量",她读懂了"心里的雨"。</h3> <h3>比花更"花",但多而不杂。</h3> <h3>一个男孩一一陈鑫鹏粉红色的便利贴,细腻的雨骨图。赞!</h3> <h3>黄贝贝认真记录自己的阅读点滴</h3> <h3>黄煜程看得认真,写得细致。</h3> <h3>缤纷多彩的思维导图,形式各异的个性笔记</h3> <h3>之后,四人小组交流,并记录汇总。</h3> <h3> 概括能力是阅读必备能力,而《男孩的雨》正好可以借用。这本小说只有章节,没有小标题,我给学生示范,"第1章 天早求雨",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给小说的8章分别列出小标题。挑战各小节字数相等。我与他们同时概括。</h3> <h3>徐大为图文并茂</h3> <h3>蒋柯涵路线图加以2字章节概括</h3> <h3>林逸宸每个章节15字概括。</h3> <h3>初读之后,再细读。确定各章节共读内容。</h3> <h3> 第1、2章节描写天气热及天空的句子非常多,我就与学生一起找,一起读,读读演演。如第5页,描写乌云分两队,在打架,一队输了跑,另一队追,结果都不见了,天空依然月明星稀。第7页,农作物、人们都渴望老天下雨,可老天不但不下雨,还戏耍人们。这两段片让学生自由读,再由老师读,学生演,课堂上,学生姿态万千而又像模像样。在这样的读、演中学生体会更深。</h3> <h3>第3章,提取信息,梳理吴、宋、石家的关系及纠纷。初读,觉得这三家关系复杂,经一梳理,明确多了。我先给学生示范,他们三家,比如吴家和宋家互为邻居,就用双箭头分别指向两家,在双箭头线上写上关键词一一邻居。接着请学生先在文中圈画,再填写完整。</h3> <h3>还有部分学生在阅读中的自由笔记。</h3> <h3> "男孩的雨"还在继续下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