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往事

HUA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屈指算来,与战友分别已有43年了,在二连战友群里我看到“齐鲁一生”撰写的《梦回南阳湖-兵团经历》和入群以来和战友们亲切聊天交流,勾起了我封存已久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难忘的经历,甜蜜、幸福的回忆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的在眼前重现,仿佛就是昨天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失眠了,多年来添了个坏毛病,躺在床上一想问题就再也睡不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些事具体日期记不清了,有些战友的名字、印象也模糊了,只能记录个大概轮廓。有同学在同学群里开玩笑说:你得了一点小小的健忘症!我还不以为然,现在如采购或事情较多我都写在纸上或记在手机便签里,不然就遗漏了,有时会想着有什么事要办就是想不起来了,你看这整得。是的,这就是健忘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在抱歉啊,战友!请多谅解包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想通过在群里和战友们的沟通交流,把我们在兵团日常工作生活轶事想到的记录下来,共同努力重拾昨天的记忆。</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思 念 之 苦</h1><p><br></p><p>从家乡到兵团,路程不算太远,那个年代交通不像现在这样便捷,回趟家也不容易。很羡慕家在济宁的战友,想回家了,可利用周末时间就可以来回,方便多了。</p><p><br></p><p>战友们远离家乡父母亲人,年龄仿佛,差不了几岁,来到兵团意味着个人真正独立了。</p><p><br></p><p>穿上了草绿色的新军装,听着嘹亮的军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体验了一把部队战士紧张有序的集体生活,刚来到那段时间的新鲜感冲淡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p><p><br></p><p>新兵训练结束,各项按部就班,步入轨道,各种农活摆在眼前,从来没干过?谁干过、谁会?只能是边干边学,不分男女,别人能干你也一样能干!</p><p><br></p><p>闲暇时,特别是到了晚上,思乡想念家人的情绪渐浓,郁闷、惆怅,有种牵肠挂肚的感觉无法排解,滋味还真不好受,唉!想家了。</p><p><br></p><p>你说我想家了想回家看看,没有适当的理由请假是不可能的。连里个别战友开小差溜号了,回来后全连队开会受到了公开点名批评。</p><p><br></p><p>听说过吗?离开家到兵团的第一个中秋节的晚上,有战友个人或几个结伴一同走到“二里半”,望着家乡的方向抱头放声大哭,这个时节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流露出思乡之愁。</p><p><br></p><p>我躺在床上,夜不能寐,月光映在屋里,看着母亲送给我的毛毯边上缝着几个字,睹物思人,两眼模糊,泪水澿湿了枕巾。</p><p><br></p><p>记得,我们几个老乡战友(大概有3、4个人)商量,利用周日回家,周六晚上走,夜里不打算睡觉,周日晚上回来,这样不用请假了吧。</p><p><br></p><p>吃完晚饭,我们几个步行到济宁火车站,坐车先到兖州在转车,能赶上几点的就坐几点的,到了兖州站大约是凌晨1点左右,到售票处一问要等到早晨7点(有些车次不停),没有办法,只能在候车室坐等了…。</p><p><br></p><p>早上8点左右终于到了滕县站,我们几个虽然步行了20多里路,一夜没合眼,可个个都很兴奋,心情无以言表,到家了,不容易啊!漫漫回家路。</p><p><br></p><p>当年,奶奶尚健在,我给家里写信,想回家,让父亲给我拍个加急电报,谎称“奶奶病重望速回”,奶奶支持!我想家,家里亲人也想我啊!</p><p><br></p><p>几天后,我拿着发过来的加急电报经班长、排长同意,直接找到吕连长家里,连长夫人在家,先唠些家常,和蔼慈祥的一长辈,有点驼背、清瘦,看上去比连长大些,稍坐一会,连长回来了,我站起身把电报双手递过去,没想到连长看过后很爽快的准了假。</p><p><br></p><p>事后我想,可能是连长知道这种小把戏,打悲情牌请假,他能理解、体恤年轻人初离家乡那种对亲人的思念之苦。</p><p><br></p><p>几日后,我如期归队,后完全融入到兵团这个大熔炉了,感觉半年左右的时间,就不再那样想家了。</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战 友 情</h1><p><br></p><p>刚到兵团,我分配在四排十二班,已近16岁,那时已经算是成年人了。班里还有一个小不点,个头不高,看上去也只有13、14岁的样子,来自潍坊,可能是兵团里年龄最小的战士了,他就是王景田。</p><p><br></p><p>班里战友时不时地拿景田开玩笑、逗乐子,景田战友人小机灵,快人快语,有时潍坊方言我还听不太懂,简直就是班里甚至排里的一枚开心果。</p><p><br></p><p>连里所有战士、老工人除了兽医孙善亭(济南的,大个子)因工作需要在东南角“马号”那排房西头住了个单间外,其余住的都是大房间,每间屋住七、八个人,床就是铺板,用红砖头垛子搭起来的那种,我和景田战友靠屋南墙中间,两铺紧邻(和通铺差不多)。战友宿舍里床头摆放着个柳条箱,起床后床上搭块五颜六色的塑料布(防尘),这景象当时就是标配。</p><p><br></p><p>一天,景田和我建议说,晚上睡觉咱不撤塑料布了,擦干净在上面睡,床单也不会脏,我想也有道理,那就试试吧,那晚我侧身辗转总感觉睡得不踏实,结果可想而知,身下不透气呀!再改过来吧。</p><p><br></p><p>记得那次,我们班在三排宿舍后边那块条田割苕子,用镰刀我不陌生,在学校农场或帮老乡割过麦子,景田战友有些农活干起来要比我老道,快要完成任务时,“哎呦”一声,我一不留神镰刀割在左脚踝上了,鲜血直流,疼的我直咧嘴,赶忙用手捂住伤口挪到地头坐下,不知怎么好,景田战友见状麻利的在沟渠边上薅了两把什么叶子,放在嘴里嚼碎了,给我敷在伤口上来止血、消炎,别说,这法还真管用,然后协助简单包扎后,到连队医务室做了处理。</p><p><br></p><p>兵团分别后,景田战友分配到济宁车具厂(位置当时算在济宁东郊),因工作常来济宁出差,我到车具厂找过景田,眼前的景田战友戴着手套,上身穿着背心,身材魁梧、肌肉发达的大小伙子,已不是之前的那个小不点了,由于景田还在上班,我们在单身宿舍里说了会话就告辞了。</p><p><br></p><p>这一别已四十多年,当年和战友共同工作生活的经历,有些印象深刻,挥之不去…。</p><p><br></p><p>前些日子,在战友群里,看到转发的济宁战友聚会的照片,我一眼就看出来,这不是王景田战友吗?当年的小不点(开心果),现如今也已近六十岁的人了。岁月沧桑,人岂能青春常驻!</p><p><br></p><p>王景田战友未在群里,烦请经常与景田联系的战友代转达我的诚挚问候,祝他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同祝二连各位战友 ,顺心如意!幸福安康!</p><p><br></p><p><b>亲爱的战友,不联系不表示已经遗忘,未联系心里也在时常惦念。</b></p><p><br></p><p>注定一生难忘~兵团战友情!</p>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看 树</h1><h3><br></h3><h3>我在四排十二班,班长唐广礼(济南的),副班长陆新民(菏泽的),战友们来自五湖四海,相聚在一起,相处的关系都很融洽,按现在的话说叫“和谐”,真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年轻群体。</h3><br><h3>班里我印象较深刻的是陆新民、张学德两位战友。两位性格温和,不张扬,乐于助人,在那段时间里我没少受到两位老兄的指点、帮助。</h3><br><h3>新民战友俨然一个老兵,有气质、干净利落,用稻草芯扎床刷子、套被子,平时被子叠的和豆腐块似的,没有什么不会干的;学德战友经常说个带有哲理的段子,闲暇时吹个笛子拉个二胡,好有文艺青年范。</h3><br><h3>前些天,李新民战友聊天说到“看树”,我也想起来了,我在咱连东“二里半”(东南角位置)小屋也看过树,那段时间不是太长,可能是个替补或临时安排吧。</h3><br><h3>我有幸和学德战友一同“看树”,单独开伙,共同生活的那段经历印象深刻。</h3><br><h3>我俩唯一的娱乐器材,学德带着二胡,我带着口琴,自娱自乐 ,也乐在其中,很难想象这两个年轻大小伙,平日里无所事事,那段时间是怎么过来的。</h3><br><h3>我俩住的屋子面积不大,坐北朝南,没有窗户,门口南边有个做饭的灶台。每周到食堂领取粮油菜,自己做,主要是学德战友做,我打杂,在那里我学会了炒菜、擀面条,学切面条也付出了一点小小的代价。</h3><br><h3>有一天,学德说:“咱俩得改善一下伙食”,“怎么吃”我问,“辣椒炒田鸡腿,和面擀单饼”学德说,哇!一听起来就这么诱人。那时,水质基本上没有什么污染,小屋西边沟渠边杂草丛生,水草碧绿,水清澈见底,青蛙哇哇乱蹦,我俩就地取材了,吃的真叫解馋,想着吃了好几次呢。</h3><br><h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四十五年过去了,学德战友是否还记得我们一块“看树”的情景?新民、学德两位战友,你们好吧?不知两位老兄还记得起当年的小弟吗?</h3><br><h3>祝两位战友平安快乐!身体健康!全家幸福!</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先打菜,后打汤,中间买干粮</h1><h3><br></h3><h3>这是我们兵团战友吃食堂总结出的一句经典顺口溜。先打菜油水大,油飘在上面,香;后打汤喝稠的;中间买干粮,不吃上次剩下的,太到位了!</h3><br><h3>前几天,在群里看到战友们回忆当年在连队食堂喝羊肉汤、吃病号饭的事,有些印象颇深。</h3><br><h3>食堂炒菜的常师傅是唯一一个有级别的八级厨师(最低的一级),人脾气温和,虽然年长,职工、战士都亲切的称呼“常老八”,不少战友受到老常的关照。</h3><br><h3>老常印象:口头语“奶奶日死的”;头上戴着深蓝色的火车头帽,脚上穿着翻毛大头鞋,黑色的衣服上因常年不洗油光发亮,脖子上挂着个大围裙,站在灶台大锅前拿着个小铁锨炒菜。</h3><h3><br></h3><h3>虽然平常伙食单调些,比起那些下到山村的知青们吃得比他们不知要好多少。主食大米白面我们自产的、菜是自己种的、猪是自己养的,原汁原味,香啊!日常主菜是应季大路菜,白菜、萝卜、冬瓜、茄子…。</h3><br><h3>每周也改善伙食,比如:红烧肉、炸草鱼头、鸭蛋炒辣椒、大包子、炸馒头干…等。若身体不适也可以吃个“病号饭”,不少战友都吃过,以至于有时要排队。你不回味一下食堂熬的一大锅大米稀饭,冒着热气,上边飘着薄薄一层粘稠的米油,清香扑鼻,真好喝!</h3><br><h3>记得自己有生以来一顿饭吃得最多是在兵团,战友们也应该是这样吧?那是中午的一顿饭,食堂菜是鸭蛋炒辣椒,我买了4个馒头,吃完后感觉还没有吃饱,又买了份鸭蛋炒辣椒、两个馒头,最后剩下半个馒头吃不下去了,我自己都有点吃惊,5个半馒头两份菜,哪来的这么大肚量?仅此一顿而已。有一次食堂中午吃大包子,三排的一位单县张姓战友(名字记不起来了)吃了8个大包子,了不起!</h3><br><h3>每每下田收工,战友们列队走在路上,我就想起了,连里高音喇叭军号声又响了起来,告诉你食堂的菜又是“冬瓜-茄子-茄子-冬瓜…”。</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秋 后 算 账”</h1><h3><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大概是1974年4、5月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在我们二连南桥头上,一坐着的老乡前头放着一副两头挑子,用苇席圈起来那种,来赊鸭苗的。<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那个年代,买卖可不用要现钱,乡邻们诚实守信,打个条子张三王五拿了多少,签上个人名字,待秋后再来收钱,想必“秋后算账”一说就是这样来的。</h3><h3><br></h3><h3>不多一会,战士们(主要是男生)围拢过来,用手摸着小鸭玩,看着嘁嘁嘁嘁毛茸茸的小家伙甚是可爱,不知是哪位说赊几只,打了收条给那老乡,一会功夫一担鸭苗就赊了出去。</h3><br><h3>老乡坐在桥头正在清点着收条,忽然脸上表情不大对,出现不少重名的,落款有:“杨金秀、王春玉、张万山、白显洲…等”,老乡找到连部王衍忠指导员,看过这些收条,指导员就明白怎么回事了,当即吩咐我通知1、2、3、4排排长到连部开会,要求马上组织人员找回鸭苗交还老乡。</h3><br><h3>这些名字签的多“高大上”,我没记错的话,杨金秀是我们团团长,王春玉是我们团政委啊,张万山是电影《青松岭》在社会主义大道上赶马车的吗?白显洲是电影《火红的年代》那个钢铁厂走资本主义路线的厂长吗?</h3><br><h3>战士们对我们团首长太用情了,电影看多了,要是收条不出现重名,那老乡可能还看不出啥问题。</h3><h3><br></h3><h3>呵呵,年轻人,真逗!</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有 惊 无 险</h1><h3><br></h3><h3>那是1973年上半年的一个星期天,我和战友<b>王庆华</b>相约去市区玩。</h3><br><h3>早晨到马号(饲养班),老工人葛**(就称葛大爷吧)要到济宁送货我俩就搭个顺风马车,由于葛不能确定几时返回,商量我俩就搭个单程,到市区后各自活动。</h3><br><h3>中午在济宁吃完饭后,我们又随便转了转便步行返回连队,二十多华里的路程两个人边走边说着话也不觉得累,从大坝上走到洸府河石桥,快到团部了。</h3><br><h3>忽然听到身后来的大坝上有人大喊:“马惊了!快闪开!…”,转头就看见三匹大马拽着空马车往石桥上急奔而来,我俩正走在石桥中间,桥面不宽没有栏杆,两辆车并排都过不去,我和<b>王庆华</b>站在桥中间一时不知道怎么好,我当时甚至还想着怎样把惊马拦下来,眼看马车快要到桥中心了,这时中间的那匹辕马可能被缰绳绊了一下噗通一声跪了下来,马车停了下来,离我俩站的位置就差4、5米。</h3> <br><h3>后边葛大爷一看马车停下来也不跑了,也跑不动了,慢慢地朝我俩走来“我的娘耶,吓死我了,你两个傻小子怎不往前跑?嗯!”,其实往前跑我俩也没有马跑得快呀,未必就安全了?</h3><br><h3>稍微喘了口气,我们三人先把辕马扶了起来,由于惯性太大,再看辕马两条前腿膝关节处已皮开肉绽,目不忍睹。</h3><br><h3>真玄啊!事后我俩才感到后怕,庆幸!万幸!我俩不敢再坐葛大爷的马车了,步行回到连队。</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看 电 影</h1><h3><br></h3><h3>那个年代,看场电影是相当美好快乐的事情,现在的年轻人不会理解当年我们看电影那高兴激动的心情。<br></h3><br><h3>团部电影放映队每周一次来连队放场电影,当然是露天电影,在连部东边的操场(水泥晾晒场),放黑白片,若有新片、好片还要跑片等胶片。吃完晚饭傍黑时分,职工、家属、战士们聚集在操场上翘首以待。</h3><br><h3>南阳湖的蚊子多,个大嘴长很厉害,战友们都领教过。操场南边是个厕所,离厕所不远就能听到pia、嘭!嘭!嘭的声音,不这样上个厕所可有好看的了。</h3><br><h3>夏天特别是晚上户外活动,要采取特别防护措施,衣服要穿长袖的、质地厚的,“的确良”不行,脚上登上一双长筒靴,手拿一个大蒲扇。我们班的马奇战友把自己包装的才到位呢,一身蓝帆布工作服、长筒靴,手拿一蒲扇,是标配啊,人家又在袖口上、脖领处虽然系了扣子还是用稻草又匝了几圈,捂得那个严实,这形象给个稻草人似的,都是这该死的蚊子整得。</h3> <br><h3>战友们一定还记得我们在济宁运河剧院看的那场电影吗?对!是朝鲜彩色宽银幕电影《卖花姑娘》,进口大片呀,可能是票源太紧,我们包场放映的时间是第二天凌晨4点左右,战友们没人纠结是看还是不看,头天夜里各自结伴步行20多里上路,快要到济宁时老天爷偏偏又下起了蒙蒙细雨,记得是初春时节,身上穿着棉衣都淋湿了,坐在剧场里感觉有点湿冷,大家受电影情节的感染,剧院里哭声一片,无一人不为电影主人公悲惨境遇落泪,可能影片太过煽情吧。</h3><h3><br></h3><h3>从剧院出来,天亮了,战友们心情都很压抑,有得出来后也没吃早点就回连队了,我和几个战友找了个小摊吃完煎包步行归队。</h3> <p class="ql-block">我们都知道,目前唯一保留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抑制“疆独分子”、维稳、坚强的后备力量,是必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内地的生产建兵团不止山东一家,笔者所在的是三师十一团(国营济宁南阳湖农场)。兵团成立初期的几年,管理确实是比较严格、正规的,战友们都能感受到,1973年最辉煌时期,《大众日报》记者来南阳湖农场专访,省电台也专题报道过,为国家作了较大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些入伍的兵团战士,性质上和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一样,不同的是兵团依附的单位都是国有企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受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加之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军人领导们疏于管理、不善于管理,以至于后期出现团部军械参谋手榴弹爆炸案事件,影响极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是1974年上半年,我在连部,一天上午和连长在东边操场(水泥晾晒场)上,忘了忙什么了,我一抬头看见我们二连南桥头,南北各出现两拨人,有的拿着白蜡棍,有的手拿砖头,当时师部下派工作组的一位副师长在我连调研,他不知怎么获得了消息赶了过去,不一会双方交起手来,副师长上前竭力阻止,混乱中一棍打在他小腿上趴下了,就在瞬间。我转头说:“连长,那边打起来了”,“干我们的”连长说。看来这儿不会待太久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撤销内地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央军委的决定,也是化解后期兵团内部日益突出的矛盾、理顺军地关系的良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啊,战友,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p> <p class="ql-block">(本文部分图片转编自微信群,向原作者致谢!如有不当或谬误,请战友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