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岁月,知青芳华一一一那年那月那些人的故事

胡晓华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毛主席语录。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这个日子值得庆祝,值得怀念,借助这个纪念年,因为我是知青的原因,早有个想法,想把知青岁月的那段美好时光和那年那月发生在知青身上的故事写下来讲给大家听,通过近小半年收集整理釆集各种图片资料,以及和战友们一起的回忆。美篇背景音乐经过再三挑选,最后选了这首关牧村老师唱的"一支难忘的歌",回忆青春岁月的美好,今天美篇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总算了却了自己的心愿,我的心愿也是我们这代人的共同记忆,知青情结已深深地烙在一代人的心里,知青那段经历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怀旧情感……每个知青都有一堆故事,透着青春气息,一篇又一篇,让自己、让他人重返那个无法复制粘贴的磋砣岁月……。<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四十三年前,一九七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我们响应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哪里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刚刚随父下放插队到农村返城不久,学校刚毕业的我,又接到知识青年插队的通知书,当时父母不同意我去插队,因为我刚和爸妈插队返城,可能他们不愿我重返农村吧,通过和父母思想上交流,以及我不吃不喝的行动,他们看见我的决心,最后父母还是同意我去插队了,我于一九七五年五月初,还没来的急做任何准备背上自己的行囊,带着知青办给我们统一发放的"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和一个军用书包,一个白色搪瓷茶缸,匆匆去农村插队了,没想到,上山下乡的岁月,是一段苦涩而甘甜、遗憾而无悔的岁月,只有亲历者才有体会。</h3><h3> 我们插队的地方在吕梁地区离石县田家会公社下楼挢大队(下设三个自然村、下楼桥、五里铺、后马家村),大队部设在后马家村。我们知青也住在后马家村。我们是地直机关知青点,知青队陆续报到共47人,由地直单位派驻给我们俩名带队领导负责我们生活,劳动是大队给我们安排,来到农村后知青们有的分配到林业队当护林员,有的分配在青年突击队负责修河坝、烧石灰、炸石头及农田基本建设,还有的务农和当代教老师等等,我的知青经历有三年多,虽然那段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且已渐行渐远,但那滑落在田野地头、山岗林间、河流小溪的身影还是哪么清晰,那么绚丽,青春的旋律、历史的回声还是在耳边回荡……,</h3> <h3>  回忆那些知青往事,我们插队时,大多数还是一些未成年的孩子,当时毕伏香还不满十五岁,是我们知青队最小的妹妹,他(她)们把最美青春年华奉献给那里,有的知青把热血洒在那片土地,把生命留在那里,有的知青修河坝炸石头砸伤骨头带着伤病继续劳动,还有的知青在山洪瀑发冲毁了河坝时大家一起跳下河,手拉手筑起一道人墙去堵决口,在洪水中抢救国家财产差点被洪水冲走,有的赤脚趟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冻的满腿血口子还继续战斗,还有的当代教老师晕倒在讲台上,清醒过来后说"我没事",继续给同学们讲课,等等,这就是我们可亲可爱的知青,让我今生难忘的那年、那月、那些知青身上发生的故事,难忘善良的老乡,难忘那些不该逝去的人,难忘那山、那河、那路,难忘那笑也带泪,哭也芳华的岁月。</h3><h3> (上图)是我们上山下乡通知书,及有关知青安置费用的红头文件和分经费分配表。</h3><h3></h3> <h3>  我们地直单位知青队,先后来下楼桥插队的共有47人,他们是。贾双林 王润民 李跃生 刘 中 王爱平 赵志庆 郝向炫 刘跃生 狄树民 任曙光 郭联喜 高闻世 李雪峰 胡晓华 毕伏香 韩惠娟 康永梅 范玉英 (刘 平) 刘建丽 王耀荣 梁东生 陈乃奇 孙东林 王月玲 石润秋 李淑平 陈翻娥 韩惠敏 牛青平 高离玲 张秀英 成武生 冯建平 付 群 牛榆兵 付 英 刘 新 王建华 宋世英 薛雅娟 赵雅琴 许东林 翟文奇 张建中 王秀兰 吕天中。以上名单人员,有先来知青队的也有中途来的,还有中途转到其他知青点的,所以个人照片没有釆集全。<br></h3> <h3>  这座桥是我们插队的后马家村的一标志性建筑物,桥上是一条小路,最初应该是水渠,桥下是村民进村行走的一条路,桥上的小路曾经留下我们每个知青的多少足印,夏天的晚上知青们也会三三俩俩的坐在桥头谈古论今、聊天唱歌,这座小桥给我们留下许多美好回忆,今年八月份我回老家探亲专程回去拍的这张照片。</h3> <h3>  (上图)图片中的窑洞是我们知青曾经住过的八孔窑洞,这是现在的模样,今年8月份我回乡探亲时拍的照片,另一孔窑洞我没找到,只拍了七孔窑洞,就是这里曾留给我们多少值得回忆和有说不完故事的地方。</h3> <h3>  我们知青队设在后马家村,有40多名知青住在一排八孔窑洞里,一孔是我们的灶房,一孔是库房和炊事员住,另一孔是带队干部的宿舍兼办公室,其余五孔窑洞是知青们住,每孔窑洞住八九个人,窑洞前有一条小路,路边一块空地,到了春天我们在空地上种些蔬菜供知青们食用,我们有灶房,有事务长,知青们轮流做饭。插队第一年是国家供应粮食,给些生活补贴,第二年靠生产队分的口粮自给自足。就这样开始了我们的知青生活,有时下了工往回走时,远远看到山上绿茵茵的树和蓝天下飘着的白云,还有我们八孔窑洞房顶上冒着袅袅炊烟,我陷入了沉思,这就是我扎根农村生活劳动的地方吗…… (上图)是我们知青队的八孔窑洞,站在窑洞前的两个小男孩应该是李跃生、许东林。</h3> <h3>  那年,一九七六年快到中秋的时候(时间记得不是太准确)当时我在田家会公社,由各村抽调的民工组建的修河坝突击队劳动,那天正在劳动中,忽然听到消息说下楼桥知青队有人被土方压住了,让快去救人,我扛着铁锹急忙往出事地点跑去,到现场见空无一人,打听后才知道是我们知青队的刘平出事了。</h3><h3> 那天,也是我们下楼桥插队知青终身难忘和最悲痛的一天,更是我们知青兄弟姐妹团结友爱真情感动的一天。知青们进行河坝水冲垫地倒班劳动,听从大队安排午间送饭,吃在田间地头,午饭后知青们都迅速去干活了,各自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不一会儿,正在半山腰用水枪喷水干活的高离玲看着突然出现的山体塌方,并发现靠近她身边的刘平战友不见了,立即大声呼喊刘平的名字但没有回应。此时她迅速跑下山坡通知同班上负责水泵工作的任曙光立即停止水泵供水。瞬间在山顶拉水管的高文士、王润民也跑下山来,兄弟姐妹们边哭边喊着刘平的名字,大家跪着用双手挖土营救刘平战友。这时路过这里的解放军战士和群众们也投入到我们的营救中(出事地点在公路边),半小时后刘平找到了。得知刘平出事的消息,战友们从各个劳动工地闻讯赶来,记得当时李跃生是给工地知青们送饭的,他得知刘平出事的消息也来了,在送往医院的拖拉机上,战友们对刘平进行了压胸口人工施救,李跃生用手掏出刘平嘴里的泥土,多次进行人工呼吸,还有的用手绢为刘平擦去脸上和鼻子里的泥土,那时候他们还都是一些孩子,为救战友大家忘记了一切,这是人间大爱至高无尚,这个救人的场景太感人了,这就是我们的知青,大家都泪流满面,但终因抢救无效,她永远的离开我们,使我们知青失去同吃同住 同劳动的好姐妹,她把自己最宝贵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广阔的天地,她把最美的青春芳华永久留在哪里。我是含着眼泪在写这段故事……。</h3><h3> (上图)是下楼桥知青,应该是在河滩拉石头,只能认出来刘新、康咏梅、薛雅娟、毕伏香等人,其他的我看不清是谁。</h3> <h3>  惊心动魄的那一夜,战友们把刘平护送到医院,经医院抢救无效,刘平永远停止了呼吸,战友们给她洗澡换上新衣服。当天后半夜刘平父母亲要连夜把刘平拉回老家柳林庙湾村里,我们的战友李跃生、冯建平、高闻世三人一同前往,送刘平最后一程。到她老家村子后,棺木放在马路边的打麦场里,由于她家人伤心过度,没人在那看守棺椁,冯建平、李跃生又承担起守灵的任务,夜里的天空黒压压的很可怕,引魂鸡不停的叫着,后来附近一只狗在不远处的一孔破窑洞汪汪的叫着,他们当时也是不到二十岁的孩子呀,尽管心里头害怕,但战友情使他们二人忘记了恐惧。快天亮的时侯,冯建平睏的不行,就到附近一孔废弃的窑洞小睡一会,时间不长,轰隆一声,把李跃生吓了一跳,一看冯建平睡觉的窑洞前满天的灰尘,李跃生赶紧往过跑并叫喊着冯建平的名字,过去一看,那孔破窑洞前面塌了下来,有一个大土块压在冯建平头上,把冯建平砸的昏过去了,跃生赶紧把大土块搬开,把人背到打麦场,又找了附近的一户人家,在这户人家的帮助下,把冯建平用小平车拉到医院进行抢救。经过医生的抢救,冯建平苏醒过来。每当回忆这段往事时都惊心动魄,知青们为了什么?不就为了那份同甘共苦的战友情吗……。<br></h3><h3> (上图)前排左数第三个是(刘平),照片是一九七六年劳动积极分子去大寨参观学习的合影。</h3> <h3>  难忘的一次经历,一九七六年夏天的那天中午,知青们在下楼桥和车家湾交叉路口河滩上挖地基修河坝,小东川突降暴雨,小东川河山洪暴发,小神头林场的木料随着山水冲了下来,河面上飘着好多木枓,记不得大队的那位领导让知青们下河捞木枓,为抢救国家财产,大家不由分说,都跳下河里,李跃生穿的短裤也下了河,刘新大哥、付群、王润民等人全在水里战洪图,突然扑来一个大浪把王润民打进河水里,眼看大水要把人冲走,付群看见急忙跑过去把他拉上河岸,使王润民躲过了这场灾难。危难时刻是他的兄弟救了他,这就是我们的知青。<br></h3><h3> 记得一九七五年的七八月份,有一天晚上,我们下了工吃完饭正准备休息,突然大队高音喇叭响起,通知说我们修的拦洪大坝被洪水冲开缺口,让我们知青赶快去抢险堵决口,大家马上集合,迅速跑到打麦场上,背上麦秸赶往河滩大坝决口处,当晚没有月亮,夜晚黑的伸手不见五指,我们摸着黑,男女知青手挽着手走到齐腰深的洪水河坝决口处,我们一捆一梱传递着麦秸和石头去堵决口,知青们用自己的身体撘起人墙堵住激流的洪水,经过几个小时的战斗最终河坝决口堵住了,大家从洪水中爬上岸,人人都成了个黄泥人,知青们回到宿舍已是午夜。在清洗衣服时我还哭了一鼻子,洪水把我心爱的一条军绿裤子、还有我大姐从北京花九元钱给我买的一件的确良浅绿色小格衬衣染成土黄色,怎么也洗不干净彻底报废了,当时这件事我沒敢和任何人说,这个小秘密藏在我心里四十多年啦!今天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的这个小故事。</h3><h3> (上图)中的三人照片她们是,薛雅娟、胡晓华、王建华,照片中间的是本人,我上身穿的哪件衣服,就是我当年最喜爱的浅绿色小格的确良衬衣。遗憾的是这张退色的黑白老照片时间太久了,有点看不清楚了,但他记截了那段岁月的历史……。</h3> <h3>  我们知青队在后马家村,这个村没有水井,我们四十多个人的生活用水,全要从另一个自然村五里铺去拉水,供全体知青用,马家村距离五里辅大约一公里的路程,中间还有一条河,到了五里铺要用小水桶从井里打上水倒在大桶里,需要12小桶水才能装满大水桶,知青一天用水大约三大桶,不管天阴下雨,天冷天热都的我们自己去拉水,第一任拉水人是狄树民,他每天赤脚淌水穿行在马家村和五里铺之间,记的有一次天气很冷,他赤脚淌在水中,腿上冻的都是血口子,被路过的村书记冯明理看到了,老书记心疼这些孩子们,然后从五里铺好像是花了35元钱买回来一头小毛驴。小毛驴来到知青队立了汗马功劳,除了给我们拉水外,还承担着到田家会拉粮买菜,知青队进城购物等也离不开小毛驴,从此小毛驴陪伴着我们一年一月的走过春夏秋冬。<br></h3><h3>(上图)是知青王耀荣赶着小毛驴去拉水</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难忘的那一天,那是一九七八年,大概是农历七月十五,知青队放假一天。到了七月十六日早上,毕福香、孙东林、张秀英、石润秋相约一起回村。七月十五这一天雨下的很大,到了七月十六一直还在下,直到中午雨总算是慢慢停了下来。她们几个女知青因为没有请假,怕误工下午就回村。到了田家会约王月玲和陈翻娥一起去,王月玲、陈翻娥的父母因为洪水大坚决不同意让回村,让她们都住下,等第二天洪水退了再去。于是有害怕的就打算住下了,毕伏香和孙东林执拗要回去,因为在有几里路就到了,也不想误工,又没有请假,所以要自己走,没办法大家只好陪着一起走,当时月玲的妈妈怎么也不让走,因为在她家就能听到洪水的咆哮声,说这么大的洪水过河太危险,你们不要命了,但月玲还是偷着跟上一起走了。 来到河边五个人胳膊紧挽在一起,有的肩上还扛着自行车,水快漫到腰部了,水流很急。每迈一步都很艰难,腿被不断冲来的大石头砸得很痛,脚下的沙子被冲刷的流走,怎么也站不住脚。这时张秀英背的自行车在水里被冲的差点套在头上被冲倒,她们拼命紧紧将她拉住,于是五个人一起都歪歪扭扭,身体怎么也平衡不了,差点倒了,惊慌失措地大声呼叫——救命啊!救命!这时河对岸来了40多岁的一个男人,站在那儿犹豫了半天,默默的走开了。她们五个的脸色苍白,心里害怕极了,实在站不住眼看就都要倒了,心里只有暗暗求上帝保佑了。谢天谢地,这时候河对岸又来了个三十多岁的小伙子,对着河里的她们看了半天,她们几个焦急的一直在对他大叫,救命啊!救命!因为洪水太大,河对岸根本听不到呼救声。犹豫了一会,小伙子一步一步下河了,他艰难地向她们五个人走来,终于走到了她们身边一把抓住她们一步一步护着她们上岸了。这时候这个小伙子才松了口气,然后大声的呵斥到:你们不要命了,这么大的洪水,怎么敢下水,我水性虽好,也不敢下去,实在是看你们五条生命太年轻了,要不然我根本不敢下河,可敬可爱的农民小伙子冒着生命危险来救我们知青姑娘,让人肃然起敬啊!好险的一次经历呀,事后的第二天村里的技术员过河被洪水给冲走了,幸好我们的知青姑娘遇到了好人救了她们的性命,祝这位素不相识的好人一生平安。事后大家都还后怕的说:她们看过五女投江电影了人家是英雄,你们成了五女投河了。</h3><h3> (上图)是毕伏香、胡晓华在我们知青队后马家村标志性大桥下的合影。</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 一九七六年冬天,因为其它农活都不能干了,大部分知青都回到青年突击队,搞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炸石头、烧石灰、修河坝,记得有一次在车家湾炸山采石中,我搬石头时一块大石头砸到我手指上,当时把我的三个手指甲盖全部砸掉,疼的我直流眼泪,这时被大队副书记王开雄看到了,让我快到医院去看,我记不的是那位知青兄弟姐妹陪我回城到医院处理伤口,包扎完我回到家,那天夜里痛的一夜没睡,在家养伤两天后带着伤指继续赶往工地投入战斗。还有我们知青高离玲也是在车家湾釆石中被大石头砸到胳膊上,砸成粉碎性骨折,至今留下残疾。记得有一次我和薛雅娟等人在河滩上背石头,每块石头有一百多斤,有俩个男村民抬着石头放到我们肩上,我们摇摇摆摆背着石头前行着,正好有一次我赶上生理期,大石头压在我肩上,往起站的时候鲜血顺裤腿流到鞋里,哪时候害羞不敢说,只能悄悄地藏在心里。还有一次应该是冬天我们在平整土地,冬天土地冻的挖不动,我们在地里打开个洞,然后把炸药和雷管加上导火线埋进土里进行爆破,点着导火线半天不见爆炸,记不得我和(刘平)、还是孙东林,上前去排哑炮,刚走到导火线跟前伸手去拽导火线的时候,哑炮响了多亏没引起大爆炸,应该是上天觉得我们还年轻,没让我们和马克思握手去。类似的故事每个知青身上都有好多好多,我只把我经历的故事讲给大家。但我也非常感谢哪段有苦有乐的岁月,知青岁月是一座无价的宝库,它收藏着我们的信念和追求,收藏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使我在后来的人生路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图)是我在知青队我住的女生宿舍房前拍的照片。</h3><h3></h3><h3></h3><h3></h3> <h3>  谁说女子不如男,记得那是一九七七年的冬天,五里铺翻砂厂急需用人,大队领导按排知青队的牛青平去翻砂厂劳动,当时牛青平已是一名共产党员,翻沙厂的人员全部是村里的强壮男青年,唯独牛青平是个小女孩,每天早上七点多开始劳动直到晩上七八点才能收工,一天劳动十一二个小时,她每天在炼铁炉前把炼好的铁水,倒在暖气片模具里,一包铁水百拾来斤重,她和男同志们干的一样的活,但从不叫苦叫累,干完一天活下来简直累的都快散架了,到了夏天站在炼铁炉前能把人能烤焦,冬天手部冻得都是血口子,就在这样的劳动强度和恶劣环境下,牛青平默默无闻的一天又一天辛勤的劳动着,这就是我们的铁姑娘牛青平。<br></h3><h3>(上图)是牛青平在东川河桥头上照片</h3> <h3>  那年春天,一九七六年春,大队决定让我们知青点爱学习的高中生刘建丽去下楼桥村小学当临时代教一个学期。当自信满满的她到了学校,才知道让她带的是二年级和五年级在一个教室的复式班,且身兼数科(语文、算术、体育),这对于一个当时只有十九岁的小姑娘来说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她白天往返两次去另一个自然村下楼桥村(知青点在马家村)上课,晚上回到知青点还要备课到深夜,一个多月后的一天,终因劳累过度在一次上课中晕倒在讲台上,她醒来后看到学生和校长围着她在呼唤刘老师……,校长劝说让她休息几天,她说:我休息了孩子们怎么办?校长只好让赤脚医生给她打了一针,拿了点药,然后继续坚持给孩子们上课。一个学期转眼结束,她认真负责、积极上进的工作作风得到了校领导和大队领导的好评!<br></h3><h3> (上图)是石润秋、刘建丽的合影</h3> <h3>  (上图)是知青石润秋、韩慧敏,站在后马家村的桥头小路边拍的照片,看看她们当时那稚嫩的脸庞,真可爱。</h3> <h3>  (上图)是知青队的薛雅娟在田间劳动的一张珍贵照片,因时间太久照片模糊,考虑再三还是釆用了这张图片,因为他记载了那段时期的历史,薛雅娟和我插队时同住一孔窑洞,而且睡在一盘八九个人的大炕上,我俩相挨,因她父母也是从省城来的下放干部,可能有着同样的经历我俩比较要好,每天我俩行影不离。雅娟在我们知青队是个很出色的姑娘,每次拦河堵坝,河滩背石头,烧石灰的场景中都有她,没记错的话当时在我们知青队她也是挣10分工的女劳力——女中豪杰。雅娟在我们知青队大概待了一年多时间,后来和其他四个人转插到城关公社刘家湾知青队。</h3> <h3>  (上图)是知青毕伏香在林业队当护林员时的照片,还有路两旁的树都是我们知青种的穿天扬,插队时毕伏香是知青队年龄最小的小姑娘只有十五岁,随着时间慢慢推移,小树苗长高了,小姑娘也长成了十七八岁的美女啦……。</h3> <h3>  (上图)是一九七五年秋季,全体知青、带队干部及村干部一同参观刘胡兰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集体合影)</h3> <h3> (上图) 是一九七七年付群、付英兄弟俩到大寨参观学习时的合影。</h3> <h3>  今夜晚战友们欢聚一堂,激动的歌声飞出心房,人群中有个小伙子,眼里含着泪光 。 一一一怎能忘丛绿的山岗上,怎能忘奔腾的小河旁,激昂首一同迎旭日,激流里一同战恶浪一一一再见吧亲爱的战友们,让我们再唱一首歌,下一次联欢会上,也不知将在什么地方。一一一也许在祖国的原野上,也许在祖国的边疆,也许在新开的油矿,也许在辽阔的草原上。歌的内容表述了当时知青的一种复杂的情感……,这首歌也成了我们知青队的队歌,词曲由知青队的付英作,此歌陪我们度过了多少个寂寞夜晚,直到现在大家聚会的时候,这首歌还是我们必唱的歌曲。<br></h3> <h3>  那年月,我们每天重复着寒来暑往,日复一日,黎明出工,夜幕降临才收工回青年队,大部分时间是一出勤三送饭,黑夜还要加班干,一日三餐至少有两餐要送到地头吃,晚饭能回知青队吃就好像过礼拜天一样,劳作一天又苦又累,少不更事的我们吃完晚饭又精力充沛的时候开始了自己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有拉二胡的刘跃生、有拉手风琴的付群、有吹口琴的毕伏香、有爱看书给我们讲故事的刘建丽、有爱打篮球的付英、偶尔大家会结伴去邻村看电影,会骑自行车结伴回县城看电影(距知青点十多公里),看完之后不管多晚,谁也不回家,再骑十公里自行车直接返回知青点,为的是不想第二天误工。那时的我们单纯幼稚,个个思想积极上进,人人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每天不仅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与累作伴,同时还开心快乐着,真是一段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美好时光! <br></h3><h3> (上图)李淑平、范玉英、毕伏香、张秀英在排练节目,准备表演。</h3> <h3>(上图)韩慧娟、毕伏香、张秀英在为文艺节目表演做准备。</h3> <h3>  (上图)是知青队的李淑平、范玉英、韩慧敏在搞文艺演出排练。</h3> <h3>  (上图)王耀荣回家探亲,在城里百货大楼前的留影。</h3> <h3>  (上图)是刘建丽、陈翻娥利用知青放假的时候,进城看电影也忘不了穿上她们的小花裙,还挺浪漫的啊!</h3> <h3>  (上图)是陈翻娥穿裙子的美照。</h3> <h3>  (上图)是韩慧敏插队时的照片,就是这样一个小女孩,在广阔天地奋斗了近四年时间,应该也是收获满满的吧。</h3> <h3>  (上图)毕伏香插队长大了点留影</h3> <h3>  (上图)是石润秋、王月林插队时的留影。</h3> <h3>  (上图)是知青牛青平插队时拍的美照,多么纯朴的可爱姑娘。</h3> <h3>  (上图)是本人插队的时候,准备参加工作走的时拍摄的照片。</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不知不觉插队几年过去了,一九七七年恢复了高考,我们知青也可以参加高考,这些离开校园已经几年的知青,他们每天战斗在广阔田地,沒时间学习,只好临阵磨枪,快速复习,我们青年队有部分知青也报名参加高考,最后如愿以偿,考上自己喜欢的学校,他们是郝向炫、狄树民、刘跃生、高离玲。 紧接着应征入伍工作也开始了,我们知青队的刘新、李雪峰、李跃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光荣应征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下来各部门和各单位开始招工 ,我们被分配到各行各业去工作,知青们陆续的离开了知青队,我是一九七八年四月招工到了方山县化肥厂工作。从此结束了刻骨铭心的知青生涯 ,踏着岁月的脚步,步入了新的人生旅程。 (上图)前排左二是本人离开知青队时和战友们的合影。 <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上图)是石润秋、刘建丽、陈翻娥刚参加工作时拍的美照。</h3> <h3>(上图)是刘建丽、薛雅娟刚参加工作后合影。</h3> <h3>  (上图)是本人和薛雅娟一九七八年五四青年节合影,当时我们都是刚参加工作。</h3> <h3>  (上图)是知青牛榆兵、付群刚参加工作时的合影。</h3> <h3>(上图)是付群、王润民刚参加工作时的合影</h3> <h3>  (上图)张秀英、范玉英、刚参加工作时的合影,</h3> <h3>(上图)是薛雅娟,高离玲、胡晓华的合影。</h3> <h3>  (上图)是美女薛雅娟参加工作后的照片。</h3> <h3>  (上图)是胡晓华、薛雅娟、高离玲、毕伏香、李淑平一九七九年春节合影。</h3> <h3>  (上图)是毕伏香、孙东林、王月林、韩慧敏,参加工作后的合影。</h3> <h3>  (上图)薛雅娟、高离玲、宋世英、胡晓华(本人)前排右起第一个,姐妹合影。</h3> <h3>  (上图)是李雪峰、李跃生应征入伍到部队拍摄的照片。</h3> <h3>  一九七七年1月刘新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光荣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知青战友们欢送刘新入伍时留影。</h3> <h3>  (上图)是现在的后马家村也就是我插队时的村庄,看到这一排排的新楼房建筑,漂亮的大桥简直不敢想象,令我这个千里寻故地的故人惊叹不巳!赞叹不己!<br></h3><h3> 图片是我今年8月份从北京回乡探亲时拍摄的照片。</h3> <h3>  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是我们下楼桥知青插队二十周年纪念日,也是知青们分别二十周年后的第二次相聚,(上图)是知青们在中阳县柏洼山集体合影。</h3> <h3>  (上图)知青插队二十周年聚会,战友们在中阳柏洼山的集体合影。</h3> <h3>  (上图)知青插队二十周年在中阳柏洼山的合影。</h3> <h3>  (上图)是我们知青二十周年聚会回到后马家村、与老乡一起畅谈往事的情景。</h3> <h3>  (上图)是知青插队二十周年纪念聚会时拍的照片,图中的四个人,是知青队有故事的人,大家猜去吧!</h3> <h3>  (上图)插队二十年年聚会,楼桥知青在中阳柏洼山合影。</h3> <h3>  (上图)是二零零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我们知青三十周年纪念聚会时,大队干部和带队领导及插队知青在吕梁饭店门前的合影。</h3> <h3>  (上图)知青插队十五周年纪念,知青与村民在知青队窑洞前的合影。</h3> <h3>  (上图)是知青三十年周年相聚,一同参观革命圣地延安时的合影。</h3> <h3>  (上图)后马家村知青插队三十周年纪念在延安参观的合影。</h3> <h3>(上图)知青合影,看他(她)们笑的多开心</h3> <h3>  (上图)楼桥知青插队三十年周年纪念,知青去延安扬家岭参观"七大"会址留影。</h3> <h3>  (上图)是付群回吕梁,兄弟姐妹们在酒店房间一起聊天。任曙光、李雪峰、陈乃琪、康咏梅</h3> <h3>  (上图)插队十五周年时郝向炫、赵志庆、在中阳柏洼山的合影。</h3> <h3>  (上图)楼桥知青三十年聚会,知青们参观延安时集体合影。</h3> <h3>  (上图)部分楼桥知青的合影。</h3> <h3>  (上图)楼桥知青欢迎在北京工作的刘跃生回乡探亲时的合影,前排左数第六个是刘跃生。</h3> <h3>  (上图)楼桥知青插队三十年周年聚会,参观陕西黄陵时的合影。</h3> <h3>  (上图)是二零一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我们知青插队四十周年纪念日,知青团聚回故乡,村民关爱暖人心,村民们在村口欢迎我们回故乡的场景。</h3> <h3>  (上图)是二零一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庆祝插队四十周纪念日,知青在村口的大柳树下拍的集体合影。</h3> <h3>  (上图)知青插队四十周年纪念日,知青们在我们曾住过的八孔窑洞前拍的合影。</h3> <h3>  后马家村的乡亲们在台下观看知青表演。</h3> <h3>  庆祝知青插队四十周纪念,知青队的(姑娘)姐妹们在台上展示她们的自编自演的舞蹈,与乡亲们一起欢庆他们的纪念日。</h3> <h3>  (上图)是我们知青插队40周年聚会时,刘建丽心血来潮即兴作诗以示怀念我们那段难以忘却的光荣岁月!<br></h3> <h3>  插队四十周年聚会,知青、带队干部和村民一起的集体合影。</h3> <h3>  今年是我们知青插队四十三周年纪念,二零一八年四月二十三日,知青们为了个别知青插队时没去过大寨的心愿,我们部分知青专门去大寨参观。(上图)是我们的集体合影。</h3><h3><br></h3> <h3>  ( 上图)是我们知青站在大寨虎头山上,体会当年来这里参观虎头山的情景,现在的虎头山变的更美了。知青们在此合影留念。</h3> <h3>  知青插队四十三周年大寨留影。</h3> <h3>  (上图)是知青去大寨参观途经阳泉、盂县、藏山风景区的合影。</h3> <h3>  (上图)是部分楼桥知青参观㿻县藏山时的合影。</h3> <h3>  (上图)知青结伴外出旅游,开心快乐的走在大路上,本人抓拍的照片。</h3> <h3>  (上图)楼桥知青在娘子关旅游时的合影。</h3> <h3>  (上图)下楼桥知青于二零一八年七月二十七日到梁家河参观时的合影。</h3> <h3>  (上图)参观梁家河村史馆</h3> <h3>  (上图)下楼桥知青在梁家河知青旧址合影。</h3> <h3>  (上图)下楼桥知青在梁家河村史馆参观。</h3> <h3>浓浓的知青文化。</h3> <h3>  (上图)楼桥知青在梁家河展览馆参观留影。</h3> <h3>  (上图)楼桥知青参观梁家河村时的留影。</h3> <h3>  (上图)楼桥知青姐妹们参观梁家河在村委会门前合影。</h3> <h3>  (上图)是我和任曙光弟弟在梁家河村史馆参观时的合影。</h3> <h3>  (上图)小同学在梁家河村史馆参观留影</h3> <h3>  (上图)夜晚的延安宝塔山非常漂亮。</h3> <h3>  (上图)楼桥知青在延安扬家岭"七大会场"合影。</h3> <h3>  (上图)楼桥知青在延安扬家岭参观"七大"会址时的合影。</h3> <h3>  (上图)楼挢知青在延安扬家岭参观"七大"会址的合影。</h3> <h3>  今年我们知青去大寨参观,期间来到阳泉平定,看望了四十多年未见面的知青郭联喜并想约他一起去大寨参观,当我们到了平定见到郭联喜时,大家都惊呆了,问询之下才知道他得了脑梗塞多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知青兄弟姐妹们忙着把他扶下车,安抚着他,并给他送上爱心捐款。这就是我们同甘共苦的知青兄弟姐妹。</h3> <h3>  (上图)想当年看今朝,他、(她)们如今都是满头白发,戴着老花镜看东西。但他们活得很开心。这就是下楼桥知青。</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不经意间,近半个世纪岁月流逝在时间的长河里,生命中的一切过往都荡漾成了或模糊或依然清晰的记忆涟漪。而存留在黑白照片上的青春影像,是把珍贵的记忆从岁月的河流中轻掬起来的最好载体。特别是汇集在这里每位知青的原生态影像,让我们读懂了什么是清纯,什么是质朴。尤其是在田间地头劳作后的倩影,把返朴归真的天然美演绎的完美无缺。是天然去雕饰的劳动,,是那一代知青特有的心灵美。 重温了以上黑白老照片,你想必看到了自已的韶华身影,你也能回忆起近半个世纪前的岁月峥嵘;你一定也触摸到了青春的脉动。因为,我们曾经有一个共同的名子一一知青。 下楼桥插队的知青 近半个世纪前的求索,近半个世纪前的风彩,近半个世纪前的靓丽……。<br></h3><h3> 最后,感谢各位提供资料的战友,谢谢! &nbsp;</h3><h3> 胡晓华</h3><h3> 2018年12月13日</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