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前言</h3><h3> 2018年11月28日的武汉,冬日融融,晴空万里。</h3><h3> 由“监利知青群”群主孙桂林委托吴敦志组织操办的监利知青下乡五十周年聚餐会,在武昌阅马场艳阳天酒楼的“黄鹤楼厅”隆重举行。</h3><h3> 报名参加聚餐会的二十六人无一缺席,他们是(排名不分先后,括号内注明当年插队落户的公社、大队、小队):</h3><h3> 莫明危(周老新桥三队)</h3><h3> 孟庆犀(周老新桥三队)</h3><h3> 余 端(周老七台二队)</h3><h3> 余玲琍(周老七台二队)</h3><h3> 吴敦志(周老七台三队)</h3><h3> 李亚丹(周老鲁桥一队)</h3><h3> 皮厚德(周老鲁桥三队)</h3><h3> 虞京萌(周老鲁桥三队)</h3><h3> 文会宁(周老鲁桥五队)</h3><h3> 蒲一军(周老鲁桥七队)</h3><h3> 谢英明(周老鲁桥七队)</h3><h3> 陈志平(周老爱华一队)</h3><h3> 褚子铎(周老爱华一队)</h3><h3> 黄 倩(周老爱华一队)</h3><h3> 钟静萍(周老爱华一队)</h3><h3> 齐 欢(周老爱华二队)</h3><h3> 唐道远(周老爱华二队)</h3><h3> 周传志(周老爱华六队)</h3><h3> 刘 勇(周老爱华七队)</h3><h3> 葛 原(红桥新红十一队)</h3><h3> 周燕玲(红桥新红十一队)</h3><h3> 陈建军(秦场明星三队)</h3><h3> 汪惠群(秦场明星三队)</h3><h3> 高茜莉(网市铁子三队)</h3><h3>以及许贵姣和李午。</h3><h3> 这是一次非比寻常的同学聚会。与会者有的不同校,即使同校也有的不同班,他们原先的班级从初一到高三,各个年级的都有;有的几十年前就相识,从未中断联系;有的则是分别几十年后才聚首;还有的是彼此素不相识,从未谋面。但是他们曾经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共同经历——他们是老三届学友,下放监利的知青。</h3><h3> 这一天更有纪念意义。五十年前的1968年11月28日,原华师一附中的170余名首批首次上山下乡的老三届同学,离开父母告别武汉,乘坐驶往监利的东方红230客轮,汽笛长鸣中,挥手从兹去,踏上了人生新的征途。</h3><h3> 可以想见,这样的聚会,一定期待,一定精彩,一定激动人心!</h3> <h3> 相逢相聚是首歌</h3> <h3>吳敦志不辞辛苦,落实每位聚会者,登记通讯录。🍁🌿🍂🍀</h3> <h3>周传志不辞劳苦地为大家摄影。👍👍👍皮厚德操起本行认真清点。🌹🌹🌹</h3> <h3>有心人,留下二十六位聚会者签名。💐💐💐</h3> <h3>吳敦志宣布聚会开始!每一个人自我介绍,场面热闹有趣,大家彼此拉近了距离。(视频受时间限制,只能播出一部分。)</h3> <h3>群里的歌星,为聚会献歌。👍👍👍🌺🌹🌷🌼🌸💐</h3> <h3> 青春岁月象条河</h3><h3> 监利县新沟区周老公社1968.11.~1974.10.期间的全体武汉知青名单(2017-05-04)(2018-12-19修正):♀女;♂男七台大队:1队:王齐襄、孙大鸿、郑建华、江征风。2队:胡兰♀、余端♀、余玲琍♀、方红♀、余建年♀等5女生;3队:严昌文,严昌健,吴敦志,伍尚淳(武老谭)等4男生。4 队(傅家楼沟):黄志远、梁枢同、袁国芳、张望来、曾先明、余力等6男生。 鲁桥(三红)大队:1队:尹晓吟♀、李亚丹♀、徐国庆和徐斌♀(妹)、高云♀,辛力青♀、李琴玉♀(=李家瑜之妹);7 女生2队:马列、潘笑,王雁平、张一民、余祥平、赵扬,陈德放,李家瑜;3队:贾慧生♀、皮厚德♀、涂抗美、闫胜旗、杜微、虞京萌♀、宋玉珍♀、江志耘、8人。4队:李大田♂、周泉原♂、何新民♀;5队:张伟衡、周文庄、尤三力、文淑宁♀、文慧宁(=文会宁)♀、周安、吴振志; 6队:孙伟♀、杨群英♀、李康田♂、李小仝(李小同?)♂、张伟建♂、孟华♂、余凤卿♀、陈起珍(珍妮)♀ 等8人 ; 陈起珍(珍妮)后转到新桥?队、7小队:蒲一军♀、谢英明♀、高扬♀、曹安宇♀、王北威(蒲的哥哥)、段家庆、丁毅锦、朱小会(朱小石之弟)、王贤保共9人。70届:雷爱珍♀、张春梅♀、万鸿钧♀;8队:王浩平♀和王持平(弟);9队:曹琦文♀、黄萍泽♀、徐芹♀、刘镇邦♀。4女生??张道平♂(1970.下?)、邓蔷华♀(1970.届)。</h3><h3>新合(卫红)大队:1队:黄卫民、吴建章、黄祥年。魏祖曦、罗传松、吴少文。3队:吴继焦♀,李若华♀,宋三荣♀,(等我校初四(3)班三位女生)?队:郭珈♀和郭云(弟)、?队:王柱章、唐正刚、刘新华(刘次华之弟)爱华大队: 1队 孙桂林、郭德恭♀、陈志平、褚子铎、钟静萍♀、黄倩♀、2队 齐欢、唐道远、肖振兴、郑永平(郑若屏之弟)3队 朱嘉模、朱嘉象、陈小洪、叶荫宇,刘为群(刘勇的弟弟), 5队 曹安利、郑若屏♀、余伯宜♀、李淑梅♀、6队 张忠发、蔡攻、周传志、方家明、刘明龙、王悦、(第二批:周少珍);7队 刘文龙、徐英杰♀、张继华、张小燕♀,刘勇(华师一高中68届);8队 文小明。新桥大队:3队:张怡端、孟庆犀、周汉运、莫明为♀。周绍铿。(70届,鄂伏喜,胡素兰 刘)。4队:秦为民、秦为熹。5队:贺彰信、周忠汉、柯昌楚6队:朱晓峥、高荆洪(初68届2班)(鲁桥七队高扬的弟弟)。陈昌锦(陈昌铨堂弟),后陈起珍也转去,呆了数月直至抽走。8队:陈源娜♀、杨德芬♀、9队:曹谌基(曹文革)、杨有礼。10队:陈芬兰♀、莫明珍♀,贾巧虹♀和贾维建♂(姐弟),4人、11队:陈湘慈,陈华生,杨克勤。3男生;</h3><h3>燎原大队:1队:毛青原 徐尚敏 涂南江4队:曾艳萍 曾胜平6队:王维芬、龙小乐、龙小斯、刘立咸、金武陵、张锦连、徐尚信;7队: 赵林,朱小石,彭鹰, 郑慰宗和郑慰民(弟),杨汉玫、黄 英、8队:刘立平、张锦华、张锦芳9队:王 晖、杨杉杉:12队:陈友兰(印尼华侨);長河(长虹)大队:庄进云,胡建明。 火轮大队:1队:袁奇,何文璋,余佳林,孙维民。 2队:胡一凡,胡一莉及他家的小妹。 3队:罗鹏星(去省汽运),罗梅珍,万大华,万大和(无华师一附中知青) 4队:童莉,周玉珍,陈明才(高中女生,非华师一)。5队:孙胜林 。7队:无华师一附中知青,名字未能核对。 8队:徐玲君,刘春梅,闭进林,李振容。</h3><h3>新民大队:1队:李新普(汉口29中高中66届)6队:罗雅洁(♀,华师一初中66届)、范景明(♀,华师一初中66届)、姚开林(华师一高中66届)、贺盈秋(华师一高中66届)、杨汉麟(华师一高中66届)。高荆洪是我们鲁桥七队高扬的弟弟。寒时雨:?新桥六队没有朱小会,另有高荆洪(初68届2班),陈昌锦(陈昌铨堂弟),后陈起珍也转去,呆了数月直至抽走。据反映,新合三队尚有我校初四(三)班吴继焦,李若华,宋三荣三位女生。</h3><h3></h3><h3></h3><h3></h3><h3>七台大队书记李书振,喜珍姐,彭炎远书记,邮局的王姐。公社管知青的杨金凤主任。</h3><h3> </h3> <h3> 岁月的河啊,汇成苦与乐。</h3><h3></h3><h3>拉犁。我们在苏联油画中熟悉了伏尔加河上纤夫的情景。在农村,队里春耕,缺牛,一头牛4,000元,我门队每2年就要去京山县去买一头。4,000元等于10,000斤谷的价。湖田没田底,牛容易捅穿。牛就要费好大的劲把腿从泥坑里拔出来。这样,牛体力消耗大,几年下来,就废了。我们6个,正好可拉一张犁。我们又不会其它农活,这最省事。于是我们每日便披上“搭裢”到湖田去拉犁。为了把握技术高端的“清爽活”,农民谎称我们把不好犁,从不让我们掌“犁尾巴”。一日,梁一脚踩到泥坑里,触到什么东西,被狠狠地锥了一针,大叫“好痛!”原来,那是名叫“印度田鳖”的水生昆虫锥的,那玩意是种大型昆虫,半翅目,长有一副大锷,可吃小鱼。5月初,水里很冷,一下水,立即就起红疙瘩,很痒。再泡久了,就麻木了。拉了40~60 分钟,我们就上岸,在太阳下晒暖和。再下水,腿还会起疙瘩,只是水慢慢暖了,腿痒得好点。再拉一会,就回去吃。为了少出劳力偷工减料,我们慢慢学会了搞假,走花字,“丢垄”等花招。(退休鱼)</h3> <h3></h3><h3>我是和黄志远,严昌文一块去铁路上打工的,我也不记得我们三人怎弄到一起的。我们各自背着行李坐长途汽车在土门下的车。</h3><h3>我一上铁路就开始打炮眼,一人扶钎一人甩三根竹片把子的铁锤,那时也不知偷懒。每天早晨天不亮就穿着汗衫短裤出工,十分辛苦。我们打炮眼的隔壁就是荒湖农场的上海知青。</h3><h3>我填炸药放炮时嘉模是我的队长,嘉模是个慢性子人,细细摸摸的冇出过差错。我记得一次人家用绳子拉着他半山腰上排哑炮,我们的心都提在嗓子眼里!</h3><h3>听说朱河的一个民兵领导排哑炮炸掉了脑壳,结果按了个木头脑壳运回去的。那时的知青真是无畏!提着脑袋修铁路呀!</h3><h3>我记得嘉模走后就轮着我带大家埋药放炮,我也排过一次修站台的哑炮,还好没出事。(孙桂林)</h3><h3>相片后排中是66届高三2班王三元,铁道兵英雄班班长,已去世。🙏🙏🙏🙏🙏🙏</h3> <h3> 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h3> <h3>下乡</h3><h3> 朦胧的暮色中,东方红230号轮就要启航了,它将载我走向生活的下一站一一走接受再教育的道路。我倚靠在船舱的栏杆边上,望着岸上川流不息的人们,心中有无限的感慨:是的,我终于战胜了来自母亲的阻力,而得以行走在同伴们的行列中。想到自己如同五四时期的革命青年一样,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去实现自己伟大的抱负,心里该有多么振奋,多么自豪啊!</h3><h3> 船就要开了,我挥着手向亲人们告别,父亲双手握在一起,表示要我们小组的同学们团结一致,互相帮助,我正点着头,忽然发现母亲不知道什么时候也站在岸上,我在家里劝了好半天,好不容易她才答应不来送我,谁知她独自一人还是跑来了。我母亲一生历经坎坷,为了儿女她可以舍弃一切,唯独舍弃不了对子女的爱。我是第一个离家远走的孩子(姐姐当时在华工念书),老人为此哭了好几个晚上,此刻,她站在那里,泪水簌簌而下……我可爱的故乡,可敬的亲人们,在您的身边,我度过了十八个春秋,今天,我就要告别您,我又怎能不眷恋这一切呢!想到这里,我心头一热,泪水滴在我的镜片上,视线一片模糊……</h3><h3> 船开了,我一直看不清父母的脸,只是朝着那个方向,不停地挥舞着手臂,许久,许久……</h3><h3> 天全黑了,江两岸早已靜息,黝黑的江水伴随着喘急的流声,马达的轰鸣声和汽笛声交织在一起,奏鸣着一支难忘的交响曲,我不知为什么,终于哭出声来,船舱的对面,一组男同学们用低沉的音调唱起了《共青团员之歌》“我们再见了亲爱的妈妈,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皮厚德)</h3> <h3>为高三(1)班逝者祈祷,愿他们安息</h3><h3>🙏🙏🙏🙏🙏🙏</h3> <h3> 一支拔动着人们心弦的歌 </h3> <h3>伍尚淳(外号武老谭),高67届2班,1973年9月13日因车祸去世。(吴敦志提供信息。)🙏🙏🙏🙏🙏🙏</h3> <h3>照片上1970年7月第一批被招工,爱华大队有男生褚子铎、刘勇、张继华 、刘文龙、周传志 、刘明龙、方家明、蔡攻、张忠发、肖振兴十位同学。大家相聚在周老咀照相馆,留影记念。岁月难忘……</h3><h3> 周老大招工首批是省汽运局,再就是汽标厂,石油化学厂。这三个单位招工基本看成分,没多少后门。爱华大队首批汽运局招工,六队,七队除周少珍外是一锅端了,一队褚子铎,钟静萍,二队肖振兴,五队余伯宜。汽标仅五队曹安利。后面招工全部是后门,关系,有一队黄倩招军区盐厂,二队唐道远工农兵,五队李淑梅热电厂,周少珍铁路局,齐欢,郭德恭上二师。最后没法,孙桂林,郑永平,郑若屏搞病转,陈志平只好到县里去。叶荫宇上葛化,朱氏兄弟去长航,陈小洪在五七油田做了时临时工,最后到了沙市盐厂。(朱嘉模)</h3> <h3> 一支难以忘怀的歌 </h3> <h3>说起招工满纸都是泪。讲阶级斗争任何单位都没有铁四院左,包括后来招工的师傅都感叹的说没有办法带我们走,因为铁四院说把我们带走了会减轻我父辈的压力影响四院的阶级斗争。所以不要说象我这样老右派的儿子走不了,包括象陈志平孙桂林之类父辈为一般的知识分子的家庭都无法招走。正象那首我们这一辈的歌里唱的那样人生酸甜苦辣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不管现在有人怎么评价邓小平,我始终认为最起码一点现在我们不会因家庭出身受歧视。正如许多人说的胡耀邦折掉有黑五类的帽子比美国林肯取消所有黑奴的贡献还要大。所以称胡耀邦为最有良心的共产党人。(老郑)</h3> <h3> 惜别留影未了情</h3> <h3> </h3><h3>我们周老公社队伍好大!(除许贵姣一人外。)😀😀😀🌹🌹🌹</h3> <h3> 情未了像春风走来</h3> <h3> 爱无言像雪花悄悄离去</h3> <h3> 彼此间也许不曾相识</h3> <h3> 爱的呼唤让我们在一起</h3> <h3> 在一起,穿过了风和雨</h3> <h3> 在一起,迎来了新天地</h3> <h3> 这份情希望了人间</h3> <h3> 这份爱温暖在你我心里</h3> <h3>这是初中66届四(2)班的五位美女。</h3> <h3>蓝球队里的帅哥、美女。⛹🏻⛹🏻⛹🏻</h3> <h3>原67届高三(2)班和(3)班的学友们。</h3><h3><br></h3> <h3>原66届初四(4)班的部分同学。</h3> <h3>这是66届初四(1)、(2)和(4)的同学们,看我们的“党代表”多帅。</h3> <h3>参加聚会的全体男生。</h3> <h3>参加聚会的全体女生。</h3> <h3>全家福集体照。</h3> <h3> 结语</h3><h3> 短短的四个小时飞快地过去了,大家依依不舍地分手。聚会让大家欢乐欣慰,也令人感慨思考。</h3><h3> 文革时期的“知青运动”是当时政治决策,经济态势及社会环境的衍生物。实践检验,时间审视,它的后果及实质已经很清楚。历史不能选择,反思却可以把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知青都是一本书,他们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见证了共和国的艰难历程,沧桑巨变。</h3><h3> 我们知青这一代,是共和国的长子。</h3><h3> 新中国站起来的时候,我们还在牙牙学语或在襁褓中;共和国的曲折坎坷,我们感同身受首当其冲;改革开放的大潮,我们中流击水陷阵冲锋;为了中国富起来,我们打拼了一辈子;今天中国强大了,我们知足不满足,放眼世界,关注民生,颐养天年,拥抱明天。</h3><h3> 今天的聚会充满了阳光,充满了喜悦,我们期盼着再聚会。</h3><h3> 以情相聚,其乐无穷!</h3><h3><br></h3><h3> 本次聚会活动的“美篇”制作,得到孙桂林、吴敦志、文会宁及众多群友的关心、协助,谨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本篇採用的新旧照片,均来自现场摄影和群內公开提供,如有疏漏,敬请谅解。</h3><h3><br></h3><h3> 摄影 周传志</h3><h3> 拟文 唐道远</h3><h3> 制作 高茜莉</h3><h3><br></h3><h3> 2018一12一8</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