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断流30余年的般河,今年雨季过后,虽是河水泛黄,但至今般河上游仍溪流淙淙,折射出当年蒲松龄先生畅游般河后,写下的不朽诗句:“般河浅碧映沙清,芦狄萧骚雁鹭鸣。丝柳长依官发路,夕阳多何乱流名”的美好景观。</p><p class="ql-block"> 般(读pan)河,即般水。据明代嘉靖二十五年《淄川县志》记载:般阳县,以般水之阳而得名,隋朝改为淄川县。般河的源头,明县志“山川”载:在县治东南十五里龙泉乡,一名“鱼头河”,自西北入流孝妇河。</p><p class="ql-block"> 般河发源处渭头河志公山下 建有般源桥。桥侧匝地皆石,石际皆泉,大者如盆,小者如盏。清流四出,有声细流淙然,山水之清音也。</p><p class="ql-block"> 由此, 般河是淄川的母亲河,流经于整个龙泉镇。历史以来,般河多次大雨引发大水,冲毁村庄。小时候,听母亲讲,民国年间咱圈子村发大水,冲进了院子和屋里,一家人慌忙向天台山处的程家顶躲避,一天一夜大水才慢慢退下,全家人才回了家。1995年春,笔者采访现已故的渭头河老艺人司继誉,听他讲述了建国前的一场大水,并当即吟诵民谣:壬辰六月二十三,山洪爆发大雨天。般源河桥塌两孔,苏宅房屋冲三间。就是这一年,圈子村西叫前河口的地方,刘家开小铺的三间房子,连根拔起冲走了……。这是般河发威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近日,笔者又上门约见龙泉镇圈子村老教师,采编《圈子村志》的程先华先生。他拿出2007年期间采写的记事本,并要我细细阅读整理留用。从他的记事本中有这样的记录,农历七月初一,交谈人员刘纪防:建国初期的1950年春,乡政府开始拆除龙口村的南门城墙,石头大部分运往圈子村般河两岸,修筑河墙,这也是建国初期政府对般河上游的第一次治理。</p><p class="ql-block"> 这第一次般河治理,就砌河床500多米长,最高处5米多,加大了村里沿河洪水的抵挡能力。同时,在现龙泉煤矿与圈子村接壤的地方,“劈山”改河,圈子人至今把这里叫“后劈”。在此情况下,开始扩修龙泉煤矿和西河煤矿,跨越圈子村之间的交通运输道路,为龙泉煤矿这一时期的交接回复生产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1957年,为使淄川陶瓷厂的耐酸缸.耐酸坛等工业陶瓷外运,开始修筑了通往龙泉煤矿的小火车铁道,在渭头河和圈子村般河上,架起了两座陶瓷缸砖石孔桥,至今发挥着重要交通作用。</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圈子村扩大煤炭和耐火材料生产,为方便煤炭.陶土运输,先后在般河上扩建了“幸福桥”.“金圈桥”两座钢结构的水泥桥,加大了运输能力,加快了经济发展。到2004年,圈子村的收入,全部用于支出外,还年剩余1000万元。这是当时的村领导告诉笔者的。</p><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发展,2004年圈子村村庄规划,全面完成。大面积的整修了河道,仅金圈公园的玉带桥.铁桥.石板桥就5孔。横跨圈子村般河上的渡槽.涵洞.桥梁达12座。</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龙泉镇两河一山治理,荒山修复,森林公园,富硒小镇的迅猛建设,随之以来的般河大治理,必将再现古今般河的大美景观。</p> <h3>听程先华老师讲述般河治理的故事。</h3> <h3>般河源头第一桥……般源桥。今年春天源头干枯时,淄博电视台记者在桥下拍摄。</h3> <h3>横跨在般河上游圈子村下河崖---太河水库一干渠的“潘阳河渡槽”,实为“般河渡槽”。</h3> <h3>架在般河上起初的铁路桥“二号桥”。</h3> <h3>古代,村民百姓为避水降灾,近临般河建起了现残存的“真武大帝”庙。</h3> <h3>毗邻般河的桃花峪庙。</h3> <h3>美景如画的“金圈公园”。</h3> <h3>般河源头……新成立的龙泉镇华龙社区(原山东淄川陶瓷厂)居民区。</h3> <h3>龙泉镇圈子村新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