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草河掌

秋水

<h3>  今年是上山下乡运动整整五十周年的日子,全国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不约而同的丶发自内心的以各种形式来纪念这个日子,做为当年的知青我亦有同感。</h3><h3> 十月八日我和同学一行十七人(其中还有下乡在朝阳的八名同学也和我们一起来到本溪县)来到我下乡的地方,那个被称为本溪县西伯利亚的一——草河掌公社张堡大队张堡小队。在这个地方我曾流过汗水和泪水。我的许多人生第一次在这里发生出现。我的大好青春在这里度过,这是我一生难以忘怀的地方。</h3><h3> 这里的山依然巍峨峻峭,这里的水依然那么清激,山河依旧,只是人已发变化,当年的小青年,现己年近七旬,五十年对历史是一瞬间,对人生却是一辈子。</h3><h3> 张堡变化很大,我都认不出来了,当年标志张堡村的牌楼不见了,附近的公厕也荡然无存,当年的茅草房都变成瓦房,在询问老乡并看见张堡车站牌的时候,我才确认这就是我当年下乡的地方。看见一抱小孩的妇女,在报上我的姓名后她居然记得我,我和她聊起当年的人和事,她告诉我,我住那家的房东已不在本村居住了。早年的青年点已不存在,在原来青年点的地基上老乡又盖起了新的三间瓦房。房主人热情的邀请我进屋坐坐。在当年我们住过地方,我坐了坐,还和房主人及老乡照个像,老乡很热情,临走时邀请我在她家杀猪时去吃猪肉。</h3><h3> 离开张堡我们来到我下乡的第二个青年点一河沿。因我在此地呆的时间较短,老乡都不记得我,当年的青年点己不存在,只留下一排半尺高的地基仍然挺立在那里,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曾住过一群城里来的小青年,我们在原地附近转转,在村旁的小桥上我们集体合个影后离开了1这里。告别草河掌,结束了我们第二故乡行。晚上在小市吃过晚饭后回到本溪。</h3><h3> 回家的晚上久久不能睡,我想为什么大家那么自觉主动的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年的日子呢?难到仅仅是为了看看当年下乡的地方?看看仍然-生活在哪里的贫下中农?我认为深层次的理由是:</h3><h3> :纪念:我们在那里度过的无悔青春。追忆:我们在蹉跎岁月中度过的艰苦生活。怀念:那些在我们心中打下深刻烙印一——生命中最重要难忘的经历。但愿我们保重身体,有生之年多回草河掌看看,永不忘记我在那里生活的经历。</h3> <h3>重游草河掌的全体同学,在镇办楼前合影。</h3> <h3>草河掌镇政府门旁。</h3> <h3>同学合影</h3> <h3>我下乡的地方。</h3> <h3>和张堡老乡聊天,报上姓名后,他说记得我,只是比那时瘦了。</h3> <h3>老乡在仔细打量我,并说记得我。</h3> <h3>和房主人老乡合影。</h3> <h3>和张堡老乡交谈。</h3> <h3>青年点附近小路。</h3> <h3>在原张堡青年点地基上重盖的三间新瓦房R宽敞的院子。</h3> <h3>在当年青年点地基上重盖的三间房中坐坐。</h3> <h3>:和张堡老乡聊天。</h3> <h3>  第二个青年点车站。</h3> <h3>和老乡交谈</h3> <h3>在第二个青年全体合影。</h3> <h3>我和菊香,雨芬在河沿留影。</h3> <h3>乡间小路。</h3> <h3>我和菊香</h3> <h3>当年河沿青年点附近</h3> <h3>河沿老乡家</h3> <h3>当年河沿青年点,现仅存半尺高的地基仍然屹立在那。</h3> <h3>河沿青年点附近。</h3> <h3>收获玉米的老乡。</h3> <h3>草河掌河沿风光</h3> <h3>小关门山。</h3> <h3>小关门山</h3> <h3>小关门山</h3> <h3>小关门山留影。</h3> <h3>抗联纪念碑</h3> <h3>抗联西征纪念碑。</h3> <h3>关门山</h3> <h3>小市九品饭店。</h3> <h3>从草河掌回来后,在小市九品酒店吃晚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