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追忆我的父亲》</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b><b>图文资料:李海洪</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b><b>美篇制作: 阳光</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父母亲生有四个子女,我是老二,李海洪。</h1><h1>父亲李钧,1921年10月出生,1939年参加革命,加入了当时称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区政府的区中队,一直到山东分局干分校,1940年入党,1941年1月,进入八路军115师师部学习译电工作,结业后进入山东分局机要科工作。1941年底,分配至胶东区党委机要组。1943年冬季,机要科并入胶东军区司令部机要科,1945年3月任机要科副科长。1947年,胶东部队组成第九纵队,并编入第三野战军,任第三野战军九纵队(二十七军)机要科副科长。</h1> <h1>图片中的这枚帽徽,就是父亲这张老照片戴的八一帽徽,父亲此照拍摄于解放战争时期。</h1> <h1>父亲照片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牌。</h1> <h1><font color="#167efb">这是一张抗日战争时期的照片:</font></h1><h1>抗日战争结束后,胶东军区成立了机训大队,任大队长。1948年1月,调至华东局机要处秘书股,后任股长。在孟良崮战役结束后,经许世友司令员批准,我父亲和我母亲结婚了。</h1><h3><br></h3> <h1>这是母亲1947年(18岁时,图左)受伤前的唯一照片,右边战友叫杨磊光,1945年春摄于山东莱阳胶东军区驻地(1949年留上海工作后,母亲的脸部伤口处经常发炎、疼痛,当时假眼也未装好,住院治疗中又多次从腿部、胳膊上自身植皮修补脸部伤口,母亲一生吃了不少苦)</h1><p><br></p> <h1>1938年佩用的八路軍臂章(图片源自资料)</h1> <h1>1943年起佩用的八路軍臂章(图片源自资料)</h1> <h1>图片中的场景,是在1943年的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军区第三分区电台台长梁骥在试验小型电台。</h1> <h1>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1月,父亲进入八路军115师师部学习译电工作,结业后进入山东分局机要科工作。1941年底,父亲分配至胶东区党委机要组。1943年冬季,机要科并入胶东军区司令部机要科,图片中的这些收发电台,可能就是当年八路军使用过的。</h1> <h1>解放战争胜利后进入上海,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机要处办报科科长,1954年3月至上海市委机要处任副处长。1957年转业至上海江宁区(后改名静安区)庆丰棉纺织印染厂任党委书记,后至华城卷烟厂任党委书记。<br></h1><h1><font color="#167efb"></font></h1><h1>文革中,由于父亲因身体状况长期养病,没有受到太大冲击,但被送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两年半后被调到静安医院工作,四年多后,主动要求去静安区结核病防治所工作,三年多后进上海市委党校学习,结业后任江宁区党校(即后来的静安区党校)副校长,于1982年离休。</h1><h1>父亲出生于山东省沂水县(解放后改名沂源县)悦庄镇的李家庄,这是地处沂蒙山区中的一个偏僻落后、交通极为不便的山村。父亲排行老四,原名叫李德廉。参军后改名为李钧。受条件限制,留下的照片不多,下面是仅存的珍贵照片。</h1><h1><font color="#167efb"><b>父母合影,1949年6月于杭州:</b></font></h1> <h1>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转业后的证件照。</h1> <h1>我的爷爷奶奶(拍摄于山东老家的屋前)</h1> <h1>父亲七兄弟合影(后排左二),也许这是唯一的一张七兄弟合影。<br></h1><h1><br></h1> <h1>姥娘(母亲家乡称外婆为姥娘)抗日战争时期是村里的抗日妇救会长,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在战争中牺牲了,来上海后,一直担任肇嘉浜里委支部书记。解放后,姥娘来上海和父母一起生活,这是父母亲和姥娘的三人合影。</h1> <h1>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军区司令部机要科十一位同志合影(父亲左一)父亲一生戎马生涯,遗憾的是没有什么照片留存,这张照片也是唯一的一张,更显珍贵。</h1> <h1>父亲一生听党的话,就像一颗螺丝钉,无论党把他安排在哪里,就在哪里扎根,下面这组照片是在原工作单位时留下的照片。</h1><h1>在上海江宁区(后更名为静安区)庆丰棉纺织印染厂工作时的照片(坐着左三)。</h1> <h1>1978年4月,离开静安区结核病防治所时,同事们送行时留下的合影。</h1> <h1>1978年8月,上海市委党校学习时的合影(前排左三)。</h1> <h1>在工厂任党委书记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8周年诞生日时,带领新党员宣誓。</h1> <h1>在工厂任党委书记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8周年诞生日时,在大会上发言。</h1> <h1>父亲四个儿女,我是老二,家庭生活是幸福的,儿孙满堂,其乐融融。(拍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期的全家照)</h1> <h1>父亲和我们的合影,拍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h1> <h1>父亲和我们的合影,瞧~照片中老大和老二都上学带着红领巾呢。(拍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h1> <h1>由于受战火洗礼,父亲身患多种疾病,胃出血作了大半切除,肝炎多次转为肝硬化,身体较为虚弱,这张是当年疾病尚未痊愈时的照片。</h1> <h1>孩子们渐渐地都长大成家立业了。(坐中间的是我们的姥娘,享年93岁)。</h1> <h1>在这张家里合影照中,都增添了第三代了,这是姥娘、父母亲和我们的合影。</h1> <h1>1982年父亲离休后,含饴弄孙,有空时出去走走,过上了悠闲的生活。清晨在院子里打打拳(2张)</h1> <h1>1984年5月在杭州</h1> <h1>1984年5月和战友在绍兴。(右二)</h1> <h1>1984年5月和战友在一起。(右二)</h1> <h1>1985年4月在淀山湖梅园(后中)</h1> <h1>1986年5月在宝钢(后右一)</h1> <h1>公园里逛逛(2张)</h1> <h1>1991年4月于家中</h1> <h1>1996年5月,于青浦曲水公园。</h1> <h1>2001年,参观上海科技馆。</h1> <h1>和老战友老同事见见面(2张)</h1> <h1>子女们陪着出去玩玩(2张)</h1> <h1>父亲还学会上电脑呢。</h1> <h1></h1><h1>2015年6月,父亲年纪大了,我们照顾他不要下楼了,就在家里打拳。</h1><h3></h3> <h1>2015年6月,胃口很好,吃了一大碗馄饨。</h1> <h1>我儿子结婚,带上爷爷的祝贺视频到昆明婚礼现场,(2016年5月16日拍摄)</h1> <h1>每年子女们都会为父亲做寿,这是七十大寿(3张)</h1> <h1>父亲八十大寿(3张)</h1> <h1>我们和父母共同生活了三十三年,照顾他们的起居,我最要感谢的是我的爱人,由于我身体不好,她承担了更多的义务,既要照顾我父母,又要照顾我,谢谢她了。三十三年不容易,作为儿媳妇,我爱人始终任劳任怨地承担起支撑家庭的重任,悉心照料,她是一位品行高尚的女性。这是父亲八十大寿时,我爱人和我父亲的合影。(2000年10月)</h1> <h1>父亲九十大寿(2张)</h1> <h1>父亲九十五周岁,最后一次在家里过生日(2张)</h1> <h1><font color="#ed2308"><b>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9·3”前夕,中央决定,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向约21万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表彰他们的历史功勋,彰显他们的荣誉地位。</font></h1><h1><font color="#ed2308">我们的父母亲都是抗战老战士,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的获颁者。</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b>纪念章设计含义:</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设计包含抗日战士、延安等5大元素。</font></h1><h3><font color="#ed2308">纪念章正面:</font></h3><h1><font color="#ed2308">纪念章围绕着“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而设计,由抗日战士浮雕、延安宝塔山、黄河、橄榄枝、光芒5大元素构成。</font></h1><h1><font color="#ed2308">抗日战士浮雕——体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奋起抗战,寓意伟大的抗战精神;</font></h1><h1><font color="#ed2308">延安宝塔山——体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font></h1><h1><font color="#ed2308">黄河——奔流的母亲河寓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font></h1><h1><font color="#ed2308">橄榄枝——象征和平,表达对抗战英雄、烈士和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各界人士的崇敬之情;</font></h1><h1><font color="#ed2308">光芒——象征伟大胜利、崇高荣誉,寓意实现中国梦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纪念章设计庄重大气、简洁明快,既有浓厚的历史继承性又有新时代的鲜明特征,充分体现了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和抗战将领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历史贡献。</font></h1> <h1>父亲生前,七兄弟中还有老六(我父亲排行第四),我的六叔尚在,但不幸的是,他已于2018年8月16日去世了。六叔也是一位抗战老兵,这是他生前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时的照片。</h1><h3><br></h3> <h1>2017年3月,我因股骨头坏死20多年而做了右侧髋关节置换术(左侧已于2013年做了同样的手术),一时无法照顾父母,他们于2017年2月27日去我妹妹家住了9天,随后去我哥哥家住了一些时间,接着于2017年3月29日,父母住进了青浦中福会养老院。父亲于2017年8月27日傍晚因发烧住进了华东医院,随后母亲也于9月25日住进了华东医院。父母在养老院期间,我爱人每隔一、二周就会乘公交来回几个小时去探望,儿子儿媳也乘休息日开车带我爱人(我的身体不方便长时间坐车)去养老院看望老人。(这是给父母在养老院大门口拍的照片)</h1> <h1>儿子儿媳和爷爷在一起(养老院),我儿子和爷爷是最亲的。</h1><h3><br></h3> <h1>父母在华东医院住院期间,我爱人每天或隔天去医院看望,儿子也每个周日都开车带上我们全家去医院看望。</h1> <h1>起初,父亲的病情并不十分严重,和孙子孙媳还谈笑风生,住院期间,来看望父亲的人络绎不绝。</h1><h3><br></h3> <h1>2017年11月街道干部、里委书记来看望父亲。</h1> <h1>2018年2月20日任医生来看望父亲。</h1> <h1>2018年8月22日母亲同事、我爱人好友沈主任来看望。</h1> <h1>我爱人的姐姐、姐夫来看望父亲。</h1> <h1>远在昆明的亲人,我媳妇的爸爸妈妈、奶奶、外婆也特赶来看望父亲。</h1> <h1>2018年9月20日,我爱人在看望时观察到我父亲状态下滑,至10月1日起每况愈下,于是她开始每天去医院看望(原来隔天去)。直到11月9日,医生急找家属,我爱人赶去医院,医生告诉昨晚抢救了,最近一段时间状况不好,尤其是这几天,请家人要有准备。</h1><h1>最后时刻,家人们有空了就去陪伴父亲,此时子女也都在,给父亲最后的安慰,我爱人每天去观察我父亲的状况变化,并及时通报一直担心着的婆婆,所以我母亲也天天期盼我爱人向她汇报,使得母亲心里有足够的准备,也能淡定面临随时的突发情况。</h1> <h1>我和爱人在父亲身旁。</h1> <h1>儿子儿媳在看望爷爷。</h1> <h1>任医生感恩于父亲对她的提携(父亲在静安区结核病防治所工作时,曾力主让她去读书,最后成为了医生),再次赶来医院看望。</h1> <h1>2018年11月24日晚上,家人都陪伴着,生命监测仪上显示,心率始终在“20”上下浮动,父亲始终咽不下最后一口气。也许冥冥之中的一丝信息传递,当我在父亲耳旁轻声说,“老爸,你安心走吧,我们都陪在你身边。”心率立刻显示出“0”。</h1><h1>父亲于2018年11月24日18点37分于华东医院病逝,享年97周岁,李家老一辈都已离我们而去,呜呼!</h1> <h1><b>2018年11月26日,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党校发了讣告。</b></h1> <h1><b>2018年11月27日,解放日报刊登了父亲的讣告。</b></h1> <h1>看到讣告后,已失去联系多年父亲的老战友姜文焜,通过静安区委党校联系到了我们,并发来了老战友们1999年在沪合影的照片。(前右二是我父亲,前右一是姜文焜)。</h1> <h1>父亲的一生,谈不上轰轰烈烈,但踏踏实实,一步步走的很扎实,战火纷飞中,坚守机要重地,保证我军的通信畅通;转业后,服从党的安排,工作认真负责,无论在企业,还是在机关,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平时穿着朴素,离休后还常见工作服穿在身,他从不为子女寻求工作上的便利,也不利用职位谋求个人福利。他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在2006年,写下了回忆录《我的经历》,留下了自己的回忆,父亲给自已的人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给我们所有的子女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h1> <h1><b>尤其对于身后事,父亲显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他早就写好了生前嘱:</b></h1><h1><b>我是一个抗战老兵,受党多教育,我年事已高多病,在我年老临终前请求不要对我用创伤性的抢救措施,以节约国家资源,避免医护人员精力的消耗、家人的劳累,让我安祥的离去,做到寿终正寝。遗体捐献,不留骨灰,家中不设灵堂,不举行悼念仪式,丧事从简。</b></h1><h3><br></h3> <h1><b>父亲生前办理的《遗体捐献纪念证》。</b></h1> <h1><font color="#010101"><b>由上海市红十字会颁发给家属的“遗体(角膜)捐献证书”。</b></font></h1> <h1><b><font color="#010101">上海市红十字会颁发给家属的“遗体(角膜)捐献”纪念牌,上面镌刻着:</font><font color="#ff8a00">精神与日月同辉,爱心与天地共存。</font></b></h1> <h1>2018年11月27日,7位来自于原上海小三线不同单位的朋友,代表我的一个小三线群全体战友,约我见面,为我举办了个小型追思会,让我有一个机会来思念、缅怀父亲,谢谢他们,记下他们的名字:高翠玲、戚秀兰、蔣忠华、刘金峰、陈多、奚莺娅、韩莲敏,朋友们,谢谢你们!</h1><h3></h3><h3><br></h3> <h1>当离开时,大家纷纷与我拥抱再见!(图左是阳光)</h1> <h1>2018年12月2日,母亲的表妹坐着轮椅带着2个儿子到华东医院看望我母亲,表示慰问。</h1> <h1>这是母亲和表妹的合影。(2018.12月2日)</h1> <h1><b>父亲逝世后,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我们发现了这张特殊党费收据,父亲于2008年7月15日缴纳10000元作为特殊党费,用于支援四川汶川大地震救灾工作。</b></h1> <h1>感谢阳光先生,帮我制作美篇,让我能留下永远的记忆,也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请父亲放心,我们一定会照顾好母亲,让她老人家安享幸福的晚年。</h1><h1>父亲,一路走好!</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