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秋天的颐和园更是迷人的。一个深秋的周未,我兴致勃勃地来到颐和园。放眼望去,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昆明湖碧波荡漾,游船穿梭,荷香淡雅; 万寿山树影婆娑,红墻黄瓦,富丽堂皇。其实,不同季节的颐和园有着不同的景色,有着不同的魅力,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如果颐和园的春天是一首诗,夏天是一支歌,冬天是一段梦。那么,颐和园的秋天就像一壶茶,一壶淡淡的清茶。这茶散发着绵绵幽香,又留有一絲絲的苦味。颐和园的秋,更像一位劫后余生的老人,见证了曾经的苦难和哀伤。岸边的老柳和院中的玉兰,也诉说着往日的雨雪和风霜。</p><p> </p> <h3> 颐和园原来是一片湖泊湿地,现在的万寿山名叫瓮山,昆明湖叫瓮山泊。元明時期,为补充用水,接济糟运,开挖河道,形成了大片湖面。乾隆年间,为保证北京城供水畅通,防止水患,进行了清淤和治理河道的水利工程。乾隆15年( 1750年 )工程完工后,乾隆看到这里水丰草美,树木繁盛,便决定在这里修建皇家园林,作为皇太后60大寿庆典的场所,定名清漪园。乾隆30年( 1764年)清漪园建成,其中楼、堂、轩、斋、桥、径堪称中国皇家园林建筑的顶峰。</h3><h3> 咸丰十年 (1860年 ),建成近百年的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园中各种宝物被抢劫一空,所有木结构建筑荡然无存,连万寿山上的树木也没能幸免。</h3><h3> 光绪12年( 1886年 ),被焚毁废弃26年的清漪园恢复重建,此次重修复建历時11年,被烧毁的清漪园主要建筑基本恢复,再现了当年清漪园的胜景,清漪园改名颐和园。 慈禧还在这里举行了63岁万寿大典。</h3><h3> 光绪26年(1900年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颐和园又一次遭到破坏,他们抢劫宝贵财物,破坏文物,砸毁建筑,颐和园又一次遭到灭顶之灾。从此颐和园荒废了49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恢复和重建。</h3><h3> 颐和园二百年来的沧桑岁月,像一部中国近代史,屡遭磨难,历经坎坷,步履艰难。</h3><h3> </h3> <h3> 在恢复和重建清漪园中,不能不提到"样式雷" ,这是个专门修建皇家工程的家族。这个家族先后完成了避暑山庄、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以及天坛和紫金城里的工程。复建清漪园工程的是第七代传人一一雷廷昌。由于清漪园焚毁時图纸资料也被烧毁,雷廷昌只能在遗存的地基上测量,然后凭借经验,整理数据。根据数据制成模型,用小烙铁烫熨成型,称"烫样"。再加上说帖,注明建筑尺寸和形制,送皇上和太后御览。烫样审定后,绘制图纸,而绘图工具只有园规、直尺、毛笔和炭笔。</h3><h3> 今天,我们看到一座座精美建筑,竞出至这样简单的工具和灵巧的双手,不能不深深感叹能工巧匠的聪明和智慧。</h3> <h3> 仁寿殿、乐寿堂和玉澜堂,是从东宫门进入颐和园的第一组建筑群,是光绪皇帝和慈禧处理政务、游玩和生活起居的地方。仁寿殿的东宫门就是现在颐和园的正门,门上"颐和园″是光绪御笔。当年只有帝后出入才能走东宫门。</h3> <h3> 仁寿殿为四进院落,由主殿、东西配殿和门外的九卿房组成了颐和园的行政区,是光绪和慈禧住园期间临朝理政的地方,在这里接受大臣们的朝贺和接见外国使臣。清漪园時称勤政殿,1860年被八国联军烧毁,光绪12年(1886年)重建,改称仁寿殿。</h3><h3> 在这里曾发生许多大事。光绪皇帝在这里召见过康有为,密谈二个多小時,听取康有为变法的意见。戊戌变法失败后,这里的主人变成了慈禧,光绪被软禁在玉澜堂。</h3> <h3> 仁寿殿院内摆设的铜龙、铜凤和铜鼎,铸造得十分精美。</h3> <h3> 乐寿堂,是慈禧起居生活的地方,这里背靠万寿山,面临昆明湖,院里载种了玉兰、西府海裳和牡丹花,据说玉兰花是乾隆时期从南方移植过来的,有两百多年历史了。</h3> <h3> 青芝岫,乐寿堂前的一块巨石,用来当作屏风。这块巨石高4米,长8米,宽2米,重20吨。最早这块巨石是明朝巨富米万钟发现的,想把它运回家,结果运到半路就耗尽了钱财,所以人们叫作"败家石"。 乾隆发现这块巨石后,把它运到乐寿堂,结果门小进不去,乾隆不惜拆门,才把巨石运进来当屏风。</h3> <h3> 玉澜堂,是一个三进院落,临湖而建的一座精美建筑,光绪帝的寝宫。变法失败后,在紫禁城光绪帝幽禁在瀛台,慈禧到颐和园時,把光绪关在玉澜堂。</h3> <h3> 大戏楼,是颐和园里的重要建筑,与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里的畅音阁,并称三大戏楼。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戏楼坐南朝北,高21米,戏台三层,化粧室二层,上有天井,下有地井,演戏時演员既可以从天而降,又可以从地而升,扩展了表演空间。</h3> <h3>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长728米,是我国园林建筑中最长的游廊。长廊每个枋梁上都画着山水风景、花鸟魚虫、历史人物的彩绘,共一万四千多幅,画面生动,栩栩如生,彩绘中的人物多釆自我国古典名著和戏曲。</h3><h3> 每次到颐和园,我都驻足欣赏枋梁上的彩绘,不单赞美彩绘的生动画面,更感叹匠人的深厚功底和辛劳。</h3> <h3> 长廊中间建了四个八角重檐的亭子,留佳代表春天,寄澜代表夏天,秋水代表秋天,清遥代表冬天。在长廊走一趟就走完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其实,这四个亭孑,既点缀了长廊的景观,重要的是对长廊的支撑作用,使长廊更稳固。</h3> <h3> 颐和园景区建筑呈丁字型结构,东西轴线是长廊,从长廊中部排云门开始是南北轴线,依次是排云门、二宮门、排云殿、德辉殿,直到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组气势恢宏,雄伟壮观的建筑群。</h3> <h3> 这是排云门前的两只狮孑,雕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h3> <h3> 玉華殿,慈禧举行万寿庆典時,供王公大臣们休息的场所。</h3> <h3> 紫霄殿,也是慈禧举办万寿庆典時,王公、重臣休息的地方。</h3> <h3> 排云殿,居万寿山前中间位置。原址是乾隆時修建的大报恩延寿寺,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修時改为排云殿。这里是慈禧居住和在万寿大典時接受王公大臣朝贺的地方。是万寿山前最为壮观的一组建筑群。</h3> <h3> 佛香阁,颐和园内的核心建筑。高41米,八面三层四重檐,建在21米高的台基上,内有八根铁梨木柱,直通顶部,十分巍峨壮观。原清漪园中的佛香阁被英法联军焚毁,现在的佛香阁,是光绪年间花78万兩白银,用三年多時间重建的。</h3> <h3> 当年乾隆時期在这个位置是仿照杭州六合塔,建一座九层延寿塔,当修建到八层時,乾隆突然下旨拆除,样式房官员百思不解。后来乾隆下令在此地修建了木制的佛香阁。后人猜测,可能延寿塔过于厚重,使塔基变形,承受不住塔的重量;也有人猜测,是风水上的问题。至今仍然是个迷。</h3> <h3> "佛香″一词,是来源于佛经中对佛的赞颂。佛香阁内供奉一尊"接引佛",是皇家焚香礼佛的地方。</h3> <h3> 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的佛教建筑,是砖石砌筑而成,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没有枋檩承重。虽然仿照砖木建筑,但没有使用一根木料,因此称为"无梁殿″。</h3> <h3> 建筑的外墙采用黄、綠兩色琉璃装饰,屋面釆用少量兰、紫流离瓦盖顶,整个建筑显得富丽堂皇。尤其镶嵌在外墙的千余块琉璃佛造像,更是十分精美,让人叹为观止。</h3> <h3> 智慧海是佛教用语,本意是智慧如海,佛法无边。智慧海供奉一尊"无量寿佛",因此有人又称"无量殿″。</h3> <h3> 四大部洲,是座落在后山的仿藏式建筑群。 据佛经描述,佛居住须弥山,周围是咸海,海的四方有四大部洲和八个小部洲。颐和园的四大部洲正是佛经中宇宙世界的现实体现。</h3> <h3> 在建筑群的四个不同方向,建有四座不同颜色的梵塔,塔上有十三层环状"相轮",表示佛经"十三天"。</h3> <h3> 四大部洲的中心,是一座有浓厚色彩的建筑,叫香岩宗印之阁,象征佛经中的须弥山,是四大部洲的核心建筑。</h3><h3> 这组建筑群,寓意各种宗教的融合,是国家强盛,疆域稳定,民族团结的象征。</h3> <h3> 苏州街,是山后后溪河兩岸的街市,全长270多米,有古玩玉器、絲绸、点心、茶棚、金银手饰等二百多间店铺,都是临河而开,可以在船上购物。苏州街只是供皇帝和太后游玩的场所,店内的掌柜、跑堂和游人都是太监和宫女假扮的。</h3><h3> 苏州街1860年被联军焚毁,现在看到的是1986年恢复重建的。</h3> <h3> 走到这里,我己经很累了。坐在山前东面的长廊里,望着宛如彩虹的十七孔桥,还有西堤上淼淼柳烟,顿生感概,心潮起伏。颐和园是一本书,一本精典的园林教课书,它把宏伟的建筑和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南方景色和北方环境结合起来,称得上巧夺天工,把中国园林建造技术发挥到了极致。颐和园每处建筑物都很精美,园中的四十多座亭子,都各俱特色,多姿多彩。它既是园中点晴之物,又是人们观景休憇场所。园中有.三十多座桥,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几平涵盖了中国古代桥的所有形式。有平桥、拱桥、亭桥,大的玉带桥,龙船可以通过,低矮的知魚桥几乎贴到了水面。十七孔桥长150多米,小的半步桥一步就能跨过。这些建筑体现了匠人的高超智慧和才华,让人赞叹不已 ,给人类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宝贵遗产。</h3><h3> 颐和园还是一部充滿屈辱的近代史书。1860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当乾隆的曾孙咸丰到南湖島上的广润寺拈香祈福,祈祷社稷平安,国富民丰的時侯,几个月后,一群西方人远道而来,造成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空前浩劫。一场纵火,使佛香阁化为灰烬,大报恩延寿寺变成废墟,玉澜堂化作瓦砾。六天后,签订了《北京条约》。苦难的中国,被人打家劫舍后,还要花费万兩白银,给人家赔钱道欠。</h3> <h3> 望着不時飘落的黄叶,我思绪万千,作了一首小诗,以作纪念。</h3><h3> 深秋颐和园,天晴目湛兰。</h3><h3> 湖水泛清波,往来有遊船。</h3><h3> 扬柳仍浓绿,荷叶见枯干。</h3><h3> 近览佛香阁,远眺玉泉山。</h3><h3> 知春亭里暖,玉带桥渐寒。</h3><h3> 长廊赏彩绘,感叹匠人艰。</h3><h3> 眼前皆美景,心底有波澜。</h3><h3> ( 写于2018年12月1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