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班级管理中的学生纪律意识薄弱,课堂纪律差等问题让班主任大伤脑筋。怎样让学生不该说的时候、不该做的时候,他们就一定不说、不做;该说的时候、该做的时候,他们就积极地去说、去做。针对班级管理中的“乱”我们开展本期的研讨话题《班级“静”文化初探》。各位班主任是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推行“静”文化的,期待大家的的分享。</h3> 成员分享 <h3><br></h3><h3>张欣: 何为“静”?静是一种处事方法,是一种气质心态,静能修身养性。如何让自己的班级的班级文化中蕴含“静文化”,是我一直都想做的。今年接了新一轮的一年级,是渗透“静文化”的好时机。“万事开头难”刚入学的孩子还没有竖立良好的上课纪律意识,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们懂得如何做好课前准备。我推出了课前一二三的小口令,以便让孩子们熟记于心,铃声一响“一回座位,二闭嘴巴,三拿书”。三个环节执行下来,教室里已经基本安静,同学们可以看看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提前进入学习的状态,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教室要保持安静,但感觉课间过分强调安静,会让气氛过于压抑,缺乏生气,没有活力。我觉得对此事态度必须明确:嘴巴是用来吃饭和说话的,并非不准说话,而是学会如何说话,课堂上必须是宁静的,课间休息要求降低分贝,不在教室内打闹,学会“窃窃私语”,两人讲话尽量不让第三个人听到,只有这样,才不会干扰到下课学习或看书的同学。喜欢运动的同学,可以到操场上恣意的奔跑。</h3> 静下心慢慢来 <h3>张燕:静文化,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悟出了更深的内涵。在班级管理中,面对的是一群刚入学的孩子,各项工作开展起来略有难度,怎么办?抓学生的同时还得抓着家长一起学习。感受最大的就是家长浮躁,孩子浮躁。简简单单的通知不好好阅读,问东问西,不思考。慢下来,稳下来,很多内容需要静心好好品味。告诉家长陪孩子读书作业时要有耐心,不是说环境安静了就可以,而是多关注孩子的内心。少玩手机,多读书。内心静方可有收获,有所成就。</h3> <h3>亓娜:班级环境对学生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包括:桌椅的摆放、墙面的布置、黑板的利用等,这些实际上就是一种静文化。建设健康高雅的班级文化,能够让学生触景生情,因美生爱,提高班级凝聚力。可以增强学生对班级生活的兴趣,从而热爱生活、热爱文化学习,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h3><h3><br></h3> <h3>张化荣:有的班级在墙上张贴“入室即静”、“静净竞”“入室即静、入座即学、入学即专”这些都是班级静文化的表现。但“静文化”不仅仅是单纯的声音安静,也不是行动的静止,我认为它是学习和行为相结合的良好习惯。而这些都是经过后天培养形成的。刚入学不久的低段学生可塑性强,从一开始就对他们进行严格训练和管理很有必要。我在班级管理中主要围绕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三个方面展开:在学习上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加强学生的课堂常规训练、注意力的训练、听说动手能力的训练等;在生活上从每节课整理自己的文具、做好个人课桌周围的卫生,整理自己的桌洞入手,鼓励学生互帮互助,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训练;在行为习惯上结合学校的12好养成教育从做的最差的抓起,每个学期最多抓一两个,与孩子们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发挥榜样的力量,有榜样带头其他孩子就会效仿,从小事抓起逐渐改掉学生的坏习惯。班级静文化形成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就会增强,知道并指导自己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这样就会促进班级有序的成长。</h3><h3><br></h3> <h3>李安桂:据介绍,西方发达国家的孩子下课是不吵的,主要是老师一直在教室内呆着,学生根本没有吵闹的机会。即使想吵闹,也不敢乱喊乱动。再者,他们纪律非常规范,有一整套惩罚措施,学生一旦影响到了别人,轻则受到惩罚,重则还会吃官司的。所以,我也经常走进班级,看看学生们的活动。特别是大课间有30分钟,要让学生既能活动起来,又能静下来。首先,安静快速地排好队,由路队长带领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下楼,听到广播体操的音乐响起,每位同学必须活动起来,动作做开。其次,做完操我会在班级带着大家读一读课外书、英语等等。小课间,学生们自由活动,但不能在走廊楼道上玩耍、追逐打闹、说脏话,用语文明,言谈举止文雅大方,见到老师要问好。课间每位同学都是纪律委员相互监督,相互指正。 除此之外,早上上课前和中午上课前也是学生们喜欢吵闹的时间,我要求学生进校园,不要大声喧哗,安静地走进教室之后,不可以大声说话,可以看看课外书,小声地讨论问题,同时每天安排了一位纪律委员。上课铃响后立即进班级,安安静静地坐好,等老师来上课。课堂上,要求大家保持安静,学会在宁静中思考。“学须静”,只有静,才能学得进去,学得扎实。要想学得多些,广些,没有宁静是做不到的。放学路队要做到“快”“静”“齐”。</h3> 策略 <h3>张肖:基于班里副课纪律太差,好多老师向我反应上课上不下去,班会课我布置给同学们一项任务,认真回答一个问题:如何让班级纪律更好,让班级成为适宜学习的天堂。人人必须参与,人人要出谋划策,为创建宁静的学习环境出力。其实并非人人都有好的点子,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借助这一态度的变化,让学生感觉到这是大事情,通过思考留下痕迹,加深对这一活动的印象,把同学们的思想统一起来,为后续的工作铺平道路,清扫障碍。基于之前的经验,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的建议,不少建议是可行的,也是很有见地的。在我看来,建议可不可行,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力往一处使,共同思考了同一问题,创造宁静的学习环境成为全体同学的价值追求。</h3><h3>王绅:制定班级公约:1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不随便讲话,提出问题、发表见解须先举手,征得老师同意后方可说话。2自习课应保持安静、不高声谈笑、不随便走动,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3升旗仪式中保持安静、严肃;课间操下楼做到快、静、齐,做操过程中动作要认真到位,不随意讲话谈笑;课间要在自己班级活动区域内文明活动,不乱跑动,不追逐打闹。</h3><h3><br></h3> <h3>臧雯: 每天早上进班比较早的学生三三两两在说闲话,那么后来进来的学生也就不会很快投入到学习状态,这正是“逢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那么如果进班较早的学生在高声朗读,别人也就会高声朗读;他们进班后认真做题,后来的学生也就少了一些闲聊和闲事。“入室即静,入座即学”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心静。因此,我每天早上做到:1、提高效率。训练学生10分钟内打扫完卫生区、交齐家庭作业,早读不能迟到,充分利用好。2、静心读书。8:00之前,孩子三三两两地到校了,这时候,一般以自由读为主。 8:00一到,在小老师的组织下,开始齐读。让孩子开火车读,男女对读,分组读等。有时我用电脑放录音,找好的学生领读,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背诵比赛,挑战赛、小组之间比赛,分角色朗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h3> <h3>宋玉华: 小学生本身处于好动,乐说的年龄段。教学二十几年,越发的觉得一个好的班级“静”文化的构建是如何的重要。我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句话:“静”,不是指单纯的表面的安静,而是指致力于形成包含沉稳与细心两种性格的一种生活态度,并且引导学生在道德方面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一种由内而外、由思而行的行为习惯。一、让“静”的警示语布满教室。发动学生和家长的聪明才智,征集有关“静”的表述语。大胆取舍,前后、黑板上方,进门处,后门外立面全部采用与“静”有关的表述。让孩子们抬头及见,达到教育的最大化。二、制定“静”文化制度。选举值日班长,记录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及时发现,及时修改。加大早读前,中午写字课前,课间,放学后的“静”文化渗透。这几个时间段让学生自觉遵守静文化约定,走路要轻,声音要小,肢体动作要缓……教室要有充足的读物,学生没事时,把读书当成乐趣,成为习惯。同学之间相互管理,相互提醒,相互鼓励,做到没有管理人员也能自我约束!三、奖惩要分明。奖,变物质奖励为静坐冥想。老师做出引导,可放音乐作为配合,海阔天空,任思绪飞扬,在繁重的任务之余,能让他们静心,充分得到休息。罚,变过去的批评教育,大声斥喝为学生的静坐反思,专门腾出一个小空间,前面这个大大的“静”字。专注“静”字十分钟时间,使其自我醒悟。</h3><h3> 要营造宁静的学习氛围,需要长效机制,需要后续持续跟进,巡视陪同及时提醒批评,不断进行强化,没有固化之前的暂停,都是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所以坚持做“静”,持之以恒!</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