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朋 友,在你的人生里,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呢?灯火阑珊处,滂沱大雨中夜色茫茫,大街上行人来来往往,彼此拥着自己故事的人行色匆匆,没有谁会看你一眼,没有谁会注意到微不足道神色疲惫的你,而你此时多想有一个温暖的港湾可以停靠。于是父母的脸清晰地浮现在茫茫的夜空里,母亲渐渐老去的脸上永远是温柔安详的神态,父亲从一个脾气倔强的男子变成了生出华发的老人,虽然你曾经如此的叛逆过他,可是现在你觉得只要他在便一切安好,是啊父母只要在我们的人生尚有归处。此时你最想他们的时候却不在他们的身旁,虽然你们身处在同一个地方相隔并不是千万里,然而平日里终日忙着自己的事业,父母即便来到自己的家里也是匆匆来匆匆去,天下只有父母的家永远是子女的家,而子女的家却不是父母的家。</p><p>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她《目送》一书里写道:我慢慢的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这一段文字像迎面涌来的波涛一样,一浪一浪的撞击着人的心灵,让你不敢往深处想,一想到深处心便会深深的疼。无论身处哪一座城市,或在哪个国家只要你为人子女,这段文字都会引起你的共鸣,这是全球人的《目送》。</p><p> 《目送》这本书,静静地放在我的床头柜上,已经四年多了,买它是因为到网上看了作家龙应台的介绍,于是便把她的人生三书一起购了回来。闲来无事时便借着暖暖的灯光读上几页?那时心无旁骛,只是作为一个单纯的读者来说,喜欢她的文字,她的文字以女性的细腻,敏锐的捕捉世间人生的迎来送往,如一块旧棉布一样温暖舒适,很多心里的白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朴朴实实的打动人的心,这是我所喜欢的文字,于是便放在床头上时常闲散的读上几页?直到暑假的某一天,我送刚满12岁的儿子去学英语,12岁的他个子虽不高,却比以前窜高了一截,声音突然从童声变成了宽厚的声音,每当她喊一声妈时我竞有些不习惯。那天他背着黑色的包慢吞吞的走在我的前面,到了目的地后,我又向以往一样关切的交待:“等下来接你,车太多了,接你安全些。”他转过身有点嫌弃的回答:“不用了,不用了,我已经长大了,你老盯着我干嘛?”没有我意想中的欢呼雀跃的同意,我望着他忽然明白过来,哦!那个曾在襁褓中的婴儿如今已长成少年了。夏风吹来,街中央的海棠花开的正如繁星一样灿烂。你恍然明白这个孩子已经是少年了,然后你目送他的背影,不回头的走过转角的小巷,渐渐消失,留下你在街边所有所思。于是脑海中目送里龙应台送儿子华安去上大学的情景,猛然跳入你的脑海,这样的情景何其相似你忽然明白过来,为什么这本书会在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美国流传最广了?原来为人子女的我们也是父母啊,而离别是父母子女人生必修的一门功课,必经的一场劫难 。 </p><p> 于是那个夏季里你又从床头翻出这本书送来读。这一次你不再浮躁,你学会审视人生的离别,更加深刻的体会父母渐渐老去却终又不能享受儿女承欢膝下的难处,知道为什么大多数人拥有了婚姻建立了家庭就不能像幼时与父母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听他们讲故事的无奈。 这个时代无论男女都从原生态的家庭脱离出来组建了新的家庭,思念着原生态家庭的亲人,却一年难得聚几回。这大概是作为子女特别是女人要学会面对的一个难题。于是细细的读,读懂了里面曾经年少如花的人到老终有一天也会变也幻化成影与至亲至爱的人永别。读懂曾经健硕的男子终有一日也会变得意识模糊,口齿不清,甚至不认识近在咫尺的亲人。读懂了中年女人应该有看似柔弱而坚实的肩膀,让子女父母依靠骄傲。读懂了父母反复的唠叨里藏着深刻的爱, 读懂了人终不能太物质,要学会在书籍里安放飘荡的灵魂……</p><p> 这 世间的目送都是无奈且相互的,作为中年一代的我们,父母目送着我们远行,我们目送父母渐渐老去也目送子女的成长和离开,细细的读《目送》慢慢的懂得,人啊!要在不长的一辈子里好好珍惜与父母、子女、爱人这几世修来重聚的缘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