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爱喝茶,那是从茶场知青生活培养出来的兴趣;我喝茶有讲究,也是通过茶园练就的本领;我只喝绿茶,更是缘自制茶工艺过程中得出的选择。茶有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黑茶五大类,不同种类茶的区别主要是制作工艺不同,相对来讲,绿茶、红茶制作工艺简单,我所在的茶场也只有制作绿茶和红茶的能力。绿茶制作的关键工艺是煸炒杀青,红茶则重在发酵过程;绿茶采摘回来后直接清炒,相对干净些,红茶往往要通过室外阳光的晾晒,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绿茶特别是春茶,一般采摘的是嫩叶材料,而红茶大多是老麻叶,红碎茶很多用的是秋冬修剪的叶棍混合料。这就是我只喝绿茶的道理。</h3><h3> 其实,制作中低端茶,工艺技术要求都不高,我们茶场知青都基本具备技术能力。我是制作绿茶能手,我特别陶醉于绿茶翻炒杀青的过程:清香扑鼻,热气暖体!炒茶时,得有两人精心配合,一人烧柴火,一人煸炒。为什么不能用煤火?因为炒茶要求高,开始要旺火,后面要温火,用柴火可控制,可通过添柴、退柴控制火候。另外,茶叶制作讲究,煤火烟味会造成茶叶失去清香。炒茶也不能用锅铲子和木板,得用两根新鲜竹蔑板,因为新鲜竹篾的气味更接近茶香,锅铲和木板炒也会产生异味。茶炒到杀青效果(制作者看色相,闻气味,摸松软来判断)即可出锅,杀青不够或过了或烧糊了都做不出好茶。所以,炒茶杀青是制作绿茶的关键流程。相对炒茶,第二个环节揉茶更辛苦和耗时长些。揉茶可以是机器,也可以是手工,但要获得精制的绿茶,手工揉作更精细和可控。要做出好茶,手工揉制是必须的,但更辛苦。春茶头批嫩茶一般会留作自用,毫不例外都是手工揉。每年春天,芝麻们为了给亲朋好友和自己留出好茶,手都揉破,为此,也个个练就了细致的功夫和本领。烘培是最后一道工序,那是在烘箱中完成工序。当热烘烘的新茶出炉时,既有喜悦,更给人带来成就感。</h3><h3> 好的绿茶品像应是:条索紧润,汤色碧绿,香气鲜嫩,滋味浓厚,收敛耐冲泡。但我们制作的茶叶很难达到这等要求,差距还是很大,关键问题是技艺和精细程度的差距。记忆中,我制茶只通过几次刘副场长实际面对面教授,就匆促上阵了,没通过技师指导。后来,为提高茶叶制作水平,公社请了一位涟源龙技师来茶场指导,颠覆了过去我们的陈旧工艺,茶叶制作水平和茶叶等级有了质的飞跃。龙技师技术高超,和蔼可亲,与我们知青相互之间的关系都非常融洽,我与他保持了20多年的友好关系,至今难忘。</h3><h3> 茶叶制作完成后,会分批送县茶叶公司销售。茶叶被打成大包,每包有八、九十斤,由知青们挑担送下山,再装上大板车或拖拉机送往县里。茶叶的价格是由茶叶等级评标决定的,其等级是由茶叶公司收购人员现场评判确定的。主要评判方法是:看条索,闻气味,摸松软,泡茶喝,还少不了对每大包茶叶针刺抽检。那年代,也要靠关系,有熟人在茶叶公司,验收后等级会高些,价格也会卖得好些。得益于我们知青点丰哥的关系,我们的红茶标准一般定为一级,再差也不会低于二级。为此,一到销售旺季,谭场长总是乐呵呵的!那时候我不太关心经济问题,我想,之所以场长那么高兴,茶场的经济收入应与收入上交后,公社给茶场的经费支持有关,茶场的知青至少也会从收入中得到伙食待遇的改善。</h3><h3> 照片为我与涟源茶叶技师龙师傅的合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