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者:金子</h3> <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代潇与姥姥的告别,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写下这篇随感。</div>
第一次去姥姥家看望的场景再次浮现,她头发花白,精致地梳在耳后,时光在她的眼尾留下痕迹,但优雅和美丽透过岁月的烟尘,依稀可见 。阳光洒落在白底绿花的棉布旗袍上,她挺直的腰板,像极了民国画报里的名媛。
未曾想到,岁月不忍伤害的美人在那样一个看似寻常的日子里,骤然离去。
上一次也是曾经唯一一次参加亲人的葬礼是十年前的冬日里,彼时我还是一个高中女生,那种"悲莫悲兮生别离"的伤痛仍历历在目。十年后的今天,已为人妻为人母,即将跨过三十岁门槛的我再次面对生离死别时,仍久久无法释怀。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你以为明天一定可以再继续做的;有很多人,你以为一定可以再见到面的。于是,在你暂时放下手,或者暂时转过身的时候,你心中所有的,只是明日又将重聚的希望,有时候甚至连这点希望也不会感觉到。因为,你以为日子既然这样一天一天过来,当然也应该这样一天一天过去。昨天,今天,明天,应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但是就会有那么一次,在你一放手,一转身的一刹那,有的事情就完全改变了。太阳落下去,而在它重新升起以前,有些人,就从此和你永别了。"
【一】无常
忽然想到一个词:无常。初看这个词,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喜怒无常,世事无常这样的词,觉得无奈而可怕。无常粉碎了我们对安全感、确定性的幻想,不知是否也是因此,才使得它与中国道教中的鬼神黑白无常同音同字。
生命的每次失落和迷惑,都让我慢慢体味无常的道理。经常告诉自己,世事难料,珍惜拥有,然而无常来临时,仍不免悲戚。
千百年前《易经》中孔子这段话,似乎给我们一些启示,“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 ,欲及时也,故无咎。”及时和尽力,也许是我们岁月静好时最好的行动;而尽力而为,问心无愧也是面对无常时最好的安慰吧。
【二】慈悲
有段时间我的签名档是"对己,修无常;对人,修慈悲"。已经忘了是从哪里看到这句话,起初只是安慰自己走出失恋之痛,并没有更好层面的感悟。当我坐在这晃悠悠的公交车上,细细咀嚼无常这个词汇时,意识流也自然地滑向了另一个词--慈悲。
当站在死亡的制高点上来俯瞰人生时,我们会更容易面对人生,参悟人生。这个制高点,被成为终极关怀,佛家所言“悲悯”。这样,我们才找到了衡量人生价值标准的尺度,关照自己和他人人生的视角,以及勇敢面对人生凉薄的勇气,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生的意义、价值,我们消解了生的困惑与焦虑,找到了存在感,或由此,才可获得诗意地栖居。
我想起哈佛医学院的一位教授写的书《being mortal》,我该如何看待死亡?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该如何善待生命?
我想这些问题的终极答案是: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身边的人和一切,当然,也应更爱我们自己。
【写在最后】
回到温暖的家里,振晞用稚嫩和尚仍含糊的语调喊着"妈妈,妈妈"。我想,妈妈这个名字对于母亲来说是幸福,对于孩子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有期限的馈赠。
我能体会潇妈妈的难过压抑,却不知安慰的话从何说起。
愿留下的记忆化为满地的阳光,将所有的伤痛,静静温干。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