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成长,就是将注意力从晒幸福晒经历,变成自我消化幸福和消化经历。</h3><h3>01</h3><h3>某天与朋友闲聊时忽然被问起,“怎么好久没见你更新朋友圈了?”</h3><h3>我有些愕然,点开自己的微信相册,才发现上一条动态已经是好几个月之前。</h3><h3>再点开几个以前在朋友圈里很是活跃的面孔,情况也竟然与我大同小异,有的甚至早已经在我的视野里消失了……</h3><h3>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之中,渐渐地淡出了朋友圈。</h3><h3>为什么,大家都不发朋友圈了呢?我问了好几个朋友,汪狗说的那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不是不愿发了,只是不敢发了!”</h3><h3>曾经,汪狗是我所有朋友里比较爱发朋友圈的,她长得清秀可人,文采也好,去过很多地方旅游,我总是能够通过她的朋友圈除了朝九晚五的生活以外,看到别样的精彩。</h3><h3>可不知从那天起,她不再发朋友圈了,我再也看不到她去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开心放肆的笑,吃到美食的时候心满意足的表情了,和朋友聚会的精美照片里,她搞怪的表情。</h3><h3>她放弃朋友圈,是因几个月前,她心情不好发了一条朋友圈:“越长大越是烂人”。</h3><h3>她给这段文字配了一张自己抽烟的照片。发完之后,就关掉手机睡着了。</h3><h3>第二天醒来,她已经忘记了昨夜那矫情的小心情,当打开手机,翻开微信着实让她惊了一下:</h3><h3>男友,妈妈,朋友都在问发生了什么?更是说她一天到晚胡说八道,不学好……她无力辩解,也不想删除,因为她没有想针对任何人,也不想表达什么意思,她只是坚强太久,想趁着黑夜脆弱一下而已。</h3><h3>那一刻,她突然对朋友圈心存畏惧,这个曾经可以随意吐槽,抒发情感的地方,早已变了模样。</h3><h3>于是,汪狗再也没有发过朋友圈,她说自己宁可把所有的情绪想法烂在肚子里,也不愿再让它们公开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h3><h3>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发朋友圈的真相吧。是我们已经没有了倾诉的冲动?还是我们已经没有了交流的欲望?</h3><h3>知乎上有句话形容的贴切,“不发憋屈,发了矫情。”</h3><h3>是啊,我们仍然有渴望倾诉、希望被理解的愿望,但我们却越来越不想发朋友圈了,不是没话可说了,而是不敢了。</h3><h3>02</h3><h3>古龙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h3><h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朋友圈更是如此。</h3><h3>大部分人的微信发展史都是这样的:</h3><h3>一开始,微信加的都是朋友,可以肆无忌惮地想说啥就说啥;</h3><h3>后来,微信又加了亲人,说话就要小心许多,不敢发那些会让父母担心的东西了;</h3><h3>再后来,微信又加上了同事和领导,言谈更要谨慎,甚至偶尔还要身不由己的帮忙转发和点赞一些“任务”;</h3><h3>朋友圈,渐渐从一个抒发情绪的“后花园”,变成了你来我往的社交“江湖”。</h3><h3>越来越多的人挤进了你的朋友圈里,从亲朋好友到同事上司,甚至是送快递的小哥、卖你东西的店主、各种一面之交的人。</h3><h3>即使大部分人是你熟识的,却未必是可以交心的。</h3><h3>当我们通讯录里的名单越来越长,真正深交的人却越来越少,绝大多数的,不过是“点赞之交”。</h3><h3>等你回过神来,这个叫朋友圈的地方,早已经不全是朋友了,而越是这样的地方,越是让人觉得言多必失、人言可畏。</h3><h3>你随随便便发的一条动态,可能就会被各种解读、询问,甚至成为茶余饭后的闲话谈资,而你防不胜防。</h3><h3>当然,也有人说,你可以设置朋友圈分组可见啊。</h3><h3>可是当你斟字酌句,考虑完“不能太颓废,不能太激进,不能秀东西秀人,不能乱转发,不能太矫情,不能……”</h3><h3>再细细地安排好分组,分析完“这个人看了可能会不高兴,那个人看了可能会觉得low……”</h3><h3>你最初想要分享的心情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h3><h3>03</h3><h3>村上春树说:“人生而孤独而无法相互理解,所谓交流只不过互相寻求安慰。”</h3><h3>正因为我们生而孤独,所以我们总是有着倾诉和交流的冲动。</h3><h3>然而,如鲁迅所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h3><h3>你觉得开心的事情,或者在别人眼里是炫耀或者低级;你觉得难过的事情,可能在别人眼里是矫情和懦弱。</h3><h3>所以,在众人面前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永远都是一场风险不低的冒险。</h3><h3>在这个成分日益复杂化的朋友圈里发动态也是如此。</h3><h3>有时候只是忽然思绪泛滥,只是想打出一些简单的文字,来表达一下此时此刻的心情。</h3><h3>然而发出来的瞬间是畅快了,麻烦却也跟着来了。</h3><h3>有很多人习惯删掉自己的朋友圈动态,一是因为:每个人回头看从前的自己都容易觉得矫情又幼稚(你看,连自己都会这样觉得,更别说其他人了)。二是因为:担心自己一时的情绪发泄会被别人胡思乱想的解读。</h3><h3>仔细想想,与微信朋友圈早些年的热闹红火的景象相比,如今的我们,更新和翻阅的欲望都已大不如从前,而那个标志着新动态来了的小红点似乎也不再出现的那样勤快。</h3><h3>以前的我们:看了一部剧或者电影,要发条朋友圈谈谈感想;去了某家新的餐厅,要发条朋友圈留个纪念;即使是偶然瞥见一片好看的云,路边一课奇怪的树,都要发条朋友圈表示喟叹。</h3><h3>现在的我们:点开一个,最新动态停留在大半个月前,点开另一个,“朋友圈仅三天可见”,更新勤快的除了少数几个总是很活跃的老面孔,要不就是转发些公号文章或是发些微商。</h3><h3>我们总是渴望被人关注、赞赏和懂得,但又总是在追逐这些的过程中,遭遇失落、误解甚至是曲解。</h3><h3>于是我们越来越不想说了,也不敢说了。</h3><h3>但也许,这也是一种成长。</h3><h3>所谓成长,就是将注意力从晒幸福晒经历,变成自我消化幸福和消化经历。</h3><h3>人生这条路走下来,你会慢慢将外在的表露冲动,变为内在的前进动力。</h3><h3>重要的不是你几天更新一次朋友圈,又有多少人给你点赞。</h3><h3>重要的是,你使自己变得充实而自足。</h3><h3>反正,熟悉的人,自然知道你啥情况;不熟悉的人,又不关心你啥情况。</h3><h3>过日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幸福不幸福,开心不开心,又不是给别人看的。珍惜自己,还有身边那几个交心的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