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石榴红桂花香,</h3><h3>黑白照片多阳光,</h3><h3>少女娇美小伙帅,</h3><h3>含泪瞅瞄总难忘。</h3><h3>石榴红桂花香,</h3><h3>衣着朴素绿军装,</h3><h3>神情严肃微微笑,</h3><h3>同学情谊心荡漾!</h3><h3>石榴红啊桂花香!</h3><h3>岁月如歌永高唱!</h3><h3>握手笑忆当年,</h3><h3>含泪叙说衷肠!</h3><h3>相约来年再聚,</h3><h3>彩照笑脸飞扬!</h3><h3>彩照笑脸飞扬!</h3><h3><br></h3><h3> __何家旺</h3><h3><br></h3><h3>铺陈一甲子的记忆,</h3><h3>浓缩巳逝去的岁月。</h3><h3> __周圻<br></h3><h3><br></h3><h3>一部不一样的美篇,多少故事穿成线,在半世纪的时间隧道中重逢,却还是那一如既往的青春少男少女。<br></h3><h3> __谭玲玲</h3> <h3>(一)冯胜华 </h3><h3>《横渡长江》2018.11.12</h3><h3> 横渡长江是七一年七月十六日。记得横渡那天并不累,但训练累。特别是两场考试,一场是考速度,一场是考耐力,我们女子班全体通过考试。我幸运的成为了班中一员![微笑]</h3> <h3>(二)漆剑龙 /谭玲玲</h3><h3>《六五班合影》2018.11.13</h3><h3>漆剑龙:附小六(5)班三年级时1963年合影于赤壁。班主任曾全禄保存了50年,病重时转交给王凤英,并在照片背后写上:各位找自己。曾老师不久病逝。此照片经复印冲洗分发六(5班同学们珍藏!</h3><h3>谭玲玲:@福气刘 这张照片不止五十年,是小学三年级,附小全校组织春游。春游我记得,照像我也记得。我记得好像当时是每个班都拍了照片。只是我们当时都没有看到。只有我们班主任一直保存着,珍藏着。一直到她去世前,特地把我们班的副班长叫去,珍重的交给她,由她保管,等有机会把照片给大家,并在照片的反面亲笔写上大家找自己找。故事还没有完,我已经泣不成声。</h3><h3>我记得当时春游回来后每人要写一篇作文。不记得什么命题,反正就是写一篇作文,我记得那篇作文我写得还可以,曾老师在我的作文本上画了许多许多红圈圈,几乎画满了,我高兴极了。曾老师把我叫到她跟前说了好多表扬话,那时的我可能听不太懂,就记得意思是要努力看书。现在回想起来,我的文学爱好是曾老师播的种子。虽然后来的我没有从事文字工作,但是这颗种子就埋在我心里了。世界的变迁,我和曾老师再无缘再续前缘。附小五十年校庆我也无缘。可是我们班的副班长,把照片翻拍了每人一份,可是我的缘分未到,不得相见。一直到今年四月份和剑龙联系上了,他把这张照片发给我,我盯着照片看,看了许久,我在找,我不知道在找什么。心里总有一种感觉想问,但是又不敢,当得知曾老师已经不在,我的头(轰的一下)我明白了:我再找母爱。曾老师就是我们班全班同学的妈妈。我的心如倒海翻江,我仰天长叹,我要去找……</h3> <h3>(三)康洪建 </h3><h3>《参军》2018.11.13</h3><h3>这是我1969年参军时的照片。是和李新伟一起照的。<br></h3><h3>为了这照片,当时工宣队还找我谈话,说我动摇军心,不上学去当兵[偷笑]</h3><h3>@谭玲玲 是啊。工宣队还专门登门造访,劝说我要上课,当时我父亲说还是到部队去锻练学习吧。就这样我于1969年12月2日离开学校去了军营。[微笑]。照片是我和李新伟偷偷摸摸去照的,照了相后我还装模作样的去上课,直到离家的前一天才没有去学校[偷笑]</h3> <h3>(四)何家旺 </h3><h3>《寄给祖母的照片》2018.11.13</h3><h3>这张照片是66年进校后照的,当时加入红卫兵很高兴,照张像寄给祖母,并讲我要去串连,到北京。奶奶当时在湖北林校当保姆,她老听说我要去北京串连,很高兴寄了十元钱我。我用这十元钱出去了二十多天,同行有王宪生。</h3> <h3>(五)刘洪 </h3><h3>《回国纪念》 2018.11.13</h3><h3>这张照片是1973年10月,当时我19岁,我们抗美援老已经快两年,部队已经接到回国命令,团政治部派出宣传股一位无锡籍的老战士下到我们连队,给每位战士拍一张照片留作纪念,这张就是在我们的驻地,老挝乌多勐赛省4号公路3.5公里处连队营区拍摄的。照片的背景是我们临空指挥所所在的山头,还有一辆100毫米高炮的牵引车“戴高乐”,法兰西进口的大家伙。</h3><h3> 这张照片因为是专业人员拍摄的,图像清晰,选景恰当,也是我照片库里当家的照片。</h3> <h3>(六)何家旺:</h3><h3>《喻发挥同学》2018.11.14</h3><h3>这是一连二排喻发挥同学,毕业登记照。他与我同过桌,会泥工手艺,在校时经常利用周日出外务工,然后用工钱买点零食我们分食。他多次组织我们几位农村同学(我虽黄州城里孩子,但69年4月10日已随家下放农村,所以自然自归农村伢群体。)周日到校修整校内破损房屋,中午到城里歺馆一人买一角钱一碗面条充饥,下午继续干话。O4年百年校庆回鄂州后,我电话与他联系过一次,问他为啥没参加百年校庆,他答他在陶店,很忙,没到校参加百年校庆。以后多次聚会,他都没参加,失联了。不知何因!</h3> <h3>(七)刘洪/黄斌</h3><h3>《睹照思人》2018.11.14</h3><h3> 刘洪: 他是李春阳,很多同学都认识,一连三排班干部,合并后是二排班干部。</h3><h3> 我们是发小,同在黄冈县委院子里长大。春阳父亲是山西南下老干部。他的大哥是邮电学院的老大学生 ,是地区供电局的头号技术权威,大嫂是杨国瑞的姐姐。</h3><h3> 春阳成绩很好,长我一岁,又喜欢留着胡须,是为我的大哥。我们除了在一起上学读书,最大的共同爱好就是无线电,有无线电的书一起看,有的书是借的要还,就连夜抄。有零件互相借用 ,有一次为了等他手上的一只三极管,我心如火焚,苦苦熬了十几天。</h3><h3> 由于他大哥是专家,是我们的技术指导和心里的偶像,所以我也经常随李春阳去位于赤壁龙王山的博物馆,那是他大哥的家。在那里也常常可以见到杨国瑞。</h3><h3> 李春阳在黄冈县第一建筑公司工作,从电工做起,那是他的小菜,直到被全体职工推任总经理一职。兢兢业业劳苦功高。</h3><h3> 我们两家结婚的时间略有先后,两家的沙发却是同时制作的。我找来一堆旧木料和棕片,他找来钢丝和绕簧器,我们自己制作弹簧,自己制作木架,然后自己组装,两套同时完工,还是床坐两用的。</h3><h3> 一转眼到了50多岁,他患肝腹水重症,又禁不住酒的诱惑,终于离我们而去,英年早逝,时约2006年左右。春阳去世时,我正在武汉,在我们天然气公司总部上班,我从武汉赶回黄冈,在他位于鸡窝湖的家里为他送行。我亲书挽联,记得大意,上联是“同窗读 无线电 永远都是好友”,下联是:“玩泥巴 抓泥鳅 而今你去何方”!</h3><h3> 今天翻出春阳的老照片,往事如在眼前,不觉老泪潸然。</h3><h3> 黄斌: @福气刘 ,我是在赤壁龙王山泳池认识李春阳同学的,那年夏天,骄阳似火,</h3><h3>各排分别抽调了几个同学利用暑假到游泳池(当时里面沒放水,可能是因为刚刚使用的原故)由舟桥部队派官兵过来帮助军训,我们排是我和陈曼云,那个训练真叫苦,每天上午也练,下午也练,以棍棒当枪,但一切都按正规军的要求来,那时提倡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尽管顶着烈日,大家沒有谁叫苦的。记得当时被训人员的编制是排,排负责人就是李春阳.余建华.刘洪。三人给我的印象,刘洪整天脸带微笑,英俊潇洒,余建华假装严肃,个头不高未脱稚气。李春阳给人的印象是老成持重不苟言笑,话语不多,一本正经,指挥训练时毫不含糊,二十天的军训搞完后,人都晒得黑红黑红的,但意志得到了磨练。开学后,我们都成为年级各排的军事教官,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又组织同学们训练。记得全年级还组织了六十人的女兵方阵,上身草绿军装,下身蓝裤子,脚上穿解放球鞋,每人一杆黑色的木头长枪,可神气了,在国庆节时专门前往军分区操场汇报表演,得到军区首长的高度好评。几十年后常常回想这些往事仍觉很有意思。也常想当年那位严苛的春阳同学不知在哪高就?后来才得知其英年早逝,痛乎.惜乎!李春阳同学,愿天国再没有病痛折磨你。</h3> <h3>(八)黛子(戴惠玲)/陈世平/陈曼云</h3><h3>《咸菜下饭》2018.11.14</h3><h3>(杜建新:@陈曼云 那伢拿个洋瓷钵,还,撞坏两块瓷,很有时代的痕迹)。</h3><h3> 戴惠玲:那时候,农村同学苦,吃不饱饭,每歺只能咸菜下饭,咸菜是星期天下午或星期一早上从家里带到学校的,要吃一个星期,到了下半个星期,菜都长霉了,把上面一层扒掉继续吃,米饭是自己拿钵抓一把米加水到食堂去蒸,有时忘了或没赶上,就只能饿一歺………[流泪]<br></h3><h3> 陈世平:这张应该是在麻城浮桥河有线电厂。三人陈曼云、余殷、石国宁(二连的)茫然的眼神就是那时我们的心境体现,可怜啊!我总记得进厂吃了半个月的炒南瓜,非常非常想家、想妈[流泪][流泪][流泪]。<br></h3><h3> 陈曼云: @谭玲玲 @陈世平 我们三人在想有下顿饭吃吗……抬起头,冷眼看乾坤!吃瓜不想妈[拳头]</h3> <h3>(九)黄斌:</h3><h3>《记刘慧颖》2018.11.14</h3><h3>@陈曼云 ,这张照片中的二连刘慧颖已因直肠癌作古。挺好的一个人儿,男孩性格,能做木工活,在武汉土畜产进出口公司任会记,可惜!兄妹四个,她是家中唯一的女儿,父母的最爱,每次回家都帮父母床.帐被褥的洗,还帮她父亲洗头,父亲病重期间守在病榻前极尽孝顺。她走后,她的弟兄们都不敢告诉其老父老母,以至俩老常引颈而望,希望能见着女儿,黄州中学的老师们也只有暗自怜惜不敢相告,直至二位老人抱憾而逝,其情其景无不让人动容,扼腕叹息!</h3> <h3>(十)刘洪:</h3><h3>《我的学生证》2018.11.14</h3><h3> 黄冈中学的学生证,是我们上学后不久发下来的,布底漆面红色,很有档次。当时发的是空白证,让各人拿回家自己填写。我还没有满12岁,写的字可谓歪七索八,实在是难看啊😊。</h3><h3> 填写的时间是1966年10月24日,刚才看了张鸽群的学生证,她填写的时间比我早一天,字就秀气多了😊。</h3><h3> 别小看了这个学生证,我们去井冈山和韶山参观串联,直接用学生证在各接待处吃住行,全包!在南昌免费领用乘车证、电影票,看了原子弹爆炸的记录片😊。</h3><h3> 时光荏苒,不管走到哪里,我都好好保管,每每看到当年的学生证,总是我们心中的骄傲, 发给大家,分享分享。</h3> <h3>(十一)邵锦霞 </h3><h3>《入党宣誓》2018.11.14</h3><h3> 上山下乡插队,这是74年7月1日我们在党旗下宣誓[拳头][拳头]。是上巴河公社党委在公社主持的入党宣誓。旁边那位是武汉知青,姓名不记得了。</h3><h3> </h3> <h3>(十二)余建华:</h3><h3>《未穿军装的欢送》2018.11.14</h3><h3>@福气刘 本来俺从潜水部队被踢出后就没俺什么事了,结果有一开后门者被人检举后,也遭俺们部队踢出!俺们区委副书记说,这个兵余建华总当得吧?!如是,俺就从潜水兵一下变成了工程兵。照此照片时,发给那开后门者的衣服他还没舍得脱下来给俺!!![偷笑][流泪]</h3> <h3>(十二)余建华</h3><h3>《未穿军装的欢送》续</h3><h3>尽管因家庭的政审问题,我从特种兵变成了工程兵,我仍要向当年的区委漆书记(前排左),公社武装部长(前排右),我们大队、小队的全体干部,和村民们表达我的感恩之心!同时要感谢我的同学和回乡知青朋友们!我永远不会忘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是你们给了我尊严!</h3> <h3></h3><h3>(十三)漆剑龙/谭玲玲:</h3><h3>《赤壁留影》2018.11.14</h3><h3> 1975年春节期间,李伟、刘跃建、漆剑龙、漆菁剑留影于赤壁。</h3><h3>谭玲玲:</h3><h3>英俊少年穿军装,</h3><h3>军人特质气宇昂。</h3><h3>当年少女心揣测,</h3><h3>哪位是我心中郎。</h3> <h3>(十四)邵锦霞/刘洪 </h3><h3>《记忆中的刘文侠老师》</h3><h3>2018.11.14</h3><h3>刘文侠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当时,师母在光化还没调过来,刘老师有胃病,家里总会备点吃的,我们经常跑到刘老师家里偷吃[偷笑][偷笑]</h3><h3> 刘洪:哈哈,有一次我和谁一起,从鸡窝湖农场回校,饿坏了,拿着刘老师给我们的钥匙,把刘老师家的电开水杯插上,偷偷煮他们家的大米吃,煮的是夹生饭,空口吃,好香啊,饿坏了[呲牙][呲牙]。</h3> <h3>(十五)众同学</h3><h3>《回忆黄冈中学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br></h3><h3>2018.11.15</h3><h3>讲述人:漆剑龙 谭宪芳 曹宪华 李维平 汪建平 钱宏献 谭玲玲 唐宁 李新燕 李华 黄斌 张雅芳</h3><h3>周圻等</h3><h3><br></h3><h3>宣传队是69年组建的,由张政军老师负责,请了地区文工团老师辅导,排演了《白毛女》全场,先后演出30多场。</h3><h3></h3><h3>王磊饰黄母;谭玲玲饰沙奶奶;唐宁饰郭建光;罗德胜饰李玉和。江少元、王莉莉、李维平、吴治安、李伟乐队。当时在黄州到处演出,在街头也演出,还去鄂钢大礼堂演出,观众多,搭梯子看。由大学毕业分配来校的张政军、刘应宗、杨青枝三位老师负责,经常加班排练。在黄州反响很大。</h3><h3>@李维平 ,乐队中那个女生是贾涛的妹妹李娟吧?她弹月琴的,王莉莉先是二胡,后改为小提琴,关华琳也是乐队的,好像也是月琴,这张照片中怎不见王.关呢?</h3><h3>@彬彬 @漆剑龙 你们的记忆真好[强][呲牙]。有一点,李玉和是凌文浩老师演的,罗德胜在白毛女里演赵大叔</h3><h3>69年就成立了。张雅芳在,既舞蹈又报幕。后70年12月她参军了,7O年宣传队没有她了。</h3><h3>班一起司唱,我都陪其唱过合唱曲。江少元笛子吹得好,还有李维平,王莉莉等人都是乐器队的。当时经常出演,像模像样很有规模。顺便说一声,杨白劳由李先腾饰演,汪建平饰演大地主黄世仁,可像了,其坏模样,我现在还记得呢!</h3><h3>黄冈中学业余宣传队是在七零年高中时代组建的,其上演剧目主要是巴雷舞剧白毛女,张和平饰王大春,李建一饰喜儿,曹宪华,谭宪芳,陈新华饰演B角。张萍专门和器乐</h3><h3>大春B角还有王念政:白毛是曹宪华的A角,谭宪芳是喜儿的B角:陈新华是B角</h3><h3>@李维平 当时拍宣传队乐队合影时,拉小提琴的只有5人,为了排列对称一些,临时把我叫上去湊合了一下,我站最后一排的左边</h3><h3>当时宣传队有些人参军要走了,在70年12月份一次演出后,带着妆扮,张政军老师召集大家去胜利街照相馆合个影,为参军的队员送行纪念。有些人不知道先回家去了罗得胜非常刻苦练习,在家练劈腿,将地下都磨出了两道槽痕。</h3><h3>唐宁:我说是在样板戏人物集体站位造型(不演不动)是罗德胜!绰号叫:罗红灯!唱京剧《红灯记》片断中是凌文浩老师。两码事!</h3><h3>张政军老师后来调省文化厅任社文处处长,杨青芝老师调武汉音乐学院任教,我都与他们有过联系。刘应宗老师也见过一面,他是黄冈美协主席。乐队里,董政和老师拉小提琴,刘应宗老师、杨方正老师都拉过板胡。</h3><h3>@李华 好同学都当排长、演大春去了,给我派个活一一饰演刁家三公子,就是一屌丝,与世平同学搭戏,耽误了好多事……[捂脸][捂脸]</h3><h3>@🌸 雅芳🌸 学校排演《白毛女》时,你带我们4人去南湖文工团所在地学"窗花舞","大红枣儿甜又香"等,回校后不久你就入伍了。@李华我沒当过宣传队长,因家庭成份不好,很晚我才批准为红卫兵。 @漆剑龙 我记得谭玲玲唱沙奶奶时,我演郭建光(至今能全部唱完那一大段),因玲玲同学不愿与男同学搭档[呲牙]。其中刚开始把"驰骋江南"的"骋"唱成pin音,还是王志强的哥哥王老师纠正的,印象颇深。</h3><h3>宣传队:队长:曹宪华;副队长:李建一、张和平、漆剑龙、贾禅林。</h3><h3>@李维平 是的!当时全场都笑翻了,是刘缝雪一转身一生“奶奶”,那一声叫得我眼泪哗哗的,全场的笑声在这一声“奶奶”中嘎然而止。我不住的给自己说平静,平静,可我的唱腔里全是悲痛和哭泣。后来我演红灯记无数场,但是这一场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演出。</h3><h3>陈新华在宣传队呆过,当时我很爱看的样子蛮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又很洋气,我经常去宣传队玩爱跟她聊!这我直今未忘!</h3><h3>我们就在大礼堂对面的房子里,看得到宣传队员去大礼堂排练,有的也在礼堂外面练。李娜后来喜欢宣传队去了宣传队。</h3><h3>@漆剑龙 我是69年底离开学习的。那时候刚开始排练白毛女,袁学福让我带队去文工团学跳大红枣[偷笑]还没有学完我就走了。在排练白毛女之前的事,周圻应该记得</h3><h3>@谭玲玲 还记得凌文浩老师演唱《红灯记》的认真场景:当唱完"临行喝妈一碗酒"唱段之后,为了更好表现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竟认真过度,同手同脚地大步甩手下場。沒想到,那么老练的老师上台,也有那么滑稽的时刻。</h3><h3>@谭玲玲 </h3><h3>新华在文工团支援过,但沒在校宣传队呆过。我是因李建一当兵要走,才被招进校宣传队救火🔥 。</h3><h3>@谭宪芳 陈新华好像在宣传队呆过,跳大红枣她在,还去文工团支援过。</h3><h3>@彬彬 </h3><h3>有一点有误,陈新华从头至尾都没在校宣传队呆过,更谈不上跳白毛女,这事我很清楚。</h3><h3>谭玲玲:和林文浩刘逢雪一起演红灯记,我演李奶奶👵</h3><h3> 白毛女我是演黄母</h3><h3>@李维平 你说得对,当时张老师负责宣传队,其演出场次和质量可以说是黄州一流。</h3><h3>王磊饰黄母;谭玲玲饰沙奶奶;唐宁饰郭建光;罗德胜饰李玉和。江少元、王莉莉、李维平、吴治安、李伟乐队。当时在黄州到处演出,在街头也演出,还去鄂钢大礼堂演出,观众多,搭梯子看。由大学毕业分配来校的张政军、刘应宗、杨青枝三位老师负责,经常加班排练。在黄州反响很大。</h3><h3>@李维平 ,乐队中那个女生是贾涛的妹妹李娟吧?她弹月琴的,王莉莉先是二胡,后改为小提琴,关华琳也是乐队的,好像也是月琴,这张照片中怎不见王.关呢?</h3><h3>@彬彬 @漆剑龙 你们的记忆真好[强][呲牙]。有一点,李玉和是凌文浩老师演的,罗德胜在白毛女里演赵大叔</h3><h3>@彬彬 这两张照片是七○年12月在大礼堂演出后照的,第一张大合影因乐队送乐器回校未能参加,后来又单照的一张。当时不知何原因未通知到王莉莉,是个遗憾了。李娟是弹扬琴的,照相拿了吉他。吳治安是拉海胡的,照相拿的手风琴。当时,地区医院工会的一批乐器都被我们借出来武装了乐队,后来海胡被摔断了脖颈,吳治安好不容易用铁絲捆绑粘好继续使用的。这段历史,虽有半个世纪了,但在记忆里,仍像昨天一般![抱拳]</h3> <h3>(十六)谭玲玲/何家旺 </h3><h3>《剑龙堪比王心刚》2018.11.15</h3><h3>谭玲玲:</h3><h3>剑龙堪比王心刚,</h3><h3>明星哪比剑龙强。</h3><h3>战舰潜艇来比武,</h3><h3>剑龙定涮王心刚。</h3><h3>[强][强][强][耶][耶][耶]</h3><h3>何家旺:</h3><h3>纵是一副好皮囊,</h3><h3>腹中原就不草莽。</h3><h3>不输当年老帅哥,</h3><h3>挺直腰板创辉煌!</h3><h3><br></h3><h3>送给全体当兵的同学</h3> <h3>(十七)众同学</h3><h3>《怀念王祥同学和张细早同学》2018.11.16</h3><h3>讲述人:李维平 李虹玲 漆剑龙 何家旺 张成家等</h3><h3><br></h3><h3>感谢同学们缅怀张细早,我和张细早是同湾兄弟,发小。当时还有细早叔伯兄弟张三早一同上学,放学相处得很融洽!而张三早晚我们一届,这次本来一连和二连联合举办聚会,张三早力促。后来因故沒联办成,实感遗撼!而张细早因公故世,诚蒙同学们都来悼念!同学情重!谢谢你们![抱拳][抱拳][抱拳]</h3><h3>听闻张细早的不幸,我们点的几个同学一起去过他家。据乡亲介绍,那天附近理发的推子有故障,喊他帮忙看看,他正在田里劳动,打着赤脚,结果一去就触电了,可惜还不到二十岁就这样走了……</h3><h3>@黄冈上巴河二大队的同仁 张细早与我们点联系颇多,他给了我们很多菜种子,其长缸豆长得比当地农民生产的长一截,许多人跟我们要种子。汤菜还从未见过,他就给了我们菜籽。好种,生长期短,解决了我们极大的问题。可惜了,他的生命定格在了20岁。人生只单行道[流泪][流泪][流泪]</h3><h3>王祥兄弟六人,他老六,小名六儿。还有一大姐,大姐在武钢。王旭华是他大哥女儿,与他同岁,是我们小学同学。</h3><h3>@李维平 后排右是王祥,前排右是细早。</h3><h3>李维平:上传这张照片,深深缅怀王祥、张细早两位好同学!细早同学送的汤菜籽,在我们下乡双抢的困难日子里,可是帮我们解决了吃菜的大问题。[流泪][流泪]</h3><h3>漆剑龙:王祥因鼻咽癌去逝几年了。</h3><h3>王祥是新一连三排,星火大队人,毕业回乡后在大队企业开碾谷机,得过肺结核,后离开星火,张成家说得对,因他大哥在银行,他去了工行。</h3><h3>王祥文文静静,后在团风金龙港工作,最后调到中行,他文文净净的,走得早了。</h3><h3>王祥是星火大队人,是在中行工作。</h3><h3>李虹玫:原叫王自祥,是果园场的,后改名叫王祥,在中行工作,退休后我们在老干合唱团一起唱歌。</h3> <h3>(十八)《我为村民扎银针》</h3><h3>李维平 2018.11.16</h3><h3>这我是在为财金主任成金扎银针。[呲牙]</h3><h3>都是一连学工学农,开门办学打的基础,下乡后随带医药箱,还有理发工具,有点小问题自已解决,也帮同村小伙伴们服务,很受村民欢迎呢。</h3> <h3>(十九)《知青岁月》</h3><h3>众同学 2018.11.16</h3><h3>周圻:@张成家 你说你与张细早同湾子,还去过我们点,那真感谢你。时间久远了,都值得回忆。我记得当时赶牛犁田时是有人拍过照片,但我没见过,更不知有宣传画一说。那是时代的一个印迹,也是人生的一个片断吧。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到农村了也得把农活学会。我们也是以一颗纯扑的心,想去与农民为伍,为当地农民做点事。李维平童建武等的照片为证。</h3><h3>刘洪:@周圻 74年我从部队回黄冈探家,特地去上巴河看望同学,头天在余建华处休息一晚,第二天早上去大队,见到你,当时我们亲切握手,你的一手老茧在我心里引起强烈震撼,深感你们的辛苦与磨砺,也为下放的你们自豪,至今不忘!</h3><h3>@福气刘 刘洪你好!谢谢你们不远数公里看望我们,来自解放军的关怀,极感动。记得还有江少元等去了我们点。</h3><h3>@福气刘 上巴河三大队七小队知青点。男生张健、屈一全,女生赵丽平、钟慧珠、胡珉,我。胡珉组长</h3><h3>@周圻 做水利、防汛、修水库、炸石头、修公路、挑大堤、挖深港……我都干过,带腌菜带过,跳水井救人也干过,我们是小伙子呀!刘洪说你一手老茧,我佩服!我泪盈!妳们不容易呀!</h3><h3></h3><h3>李维平:一次暴雨,河港里涨水,淹没了闸口,苏安下水被水流吸入闸内,一下子被冲出几丈远的堤外,身上手上全被擦伤,算是万幸,没被堵在闸里,那幕场景,可算惊心动魄,记忆犹新!</h3><h3>我在水利工地拉板车,因板车背带断了,也从十几米高的陡坡连人带板车摔到坡下,板车大杆压住脖子,算好,身穿棉袄,没有受伤。</h3><h3>唐宁虽然个子小一点,一样不输生产队小伙子,绝对是满十分的生产队壮劳力![呲牙]</h3><h3>邵锦霞:@李维平 是的,水利工地拉板车记忆犹新,我们是清晨4点就要起来,北风呼呼地吹,真冷啊。但那时也不知是一股什么力量支撑着,还乐此不疲![呲牙]</h3> <h3>(二十)《知青岁月》续</h3><h3>李维平:一次暴雨,河港里涨水,淹没了闸口,苏安下水被水流吸入闸内,一下子被冲出几丈远的堤外,身上手上全被擦伤,算是万幸,没被堵在闸里,那幕场景,可算惊心动魄,记忆犹新!</h3><h3>我在水利工地拉板车,因板车背带断了,也从十几米高的陡坡连人带板车摔到坡下,板车大杆压住脖子,算好,身穿棉袄,没有受伤。</h3><h3>唐宁虽然个子小一点,一样不输生产队小伙子,绝对是满十分的生产队壮劳力![呲牙]</h3><h3>邵锦霞:@李维平 是的,水利工地拉板车记忆犹新,我们是清晨4点就要起来,北风呼呼地吹,真冷啊。但那时也不知是一股什么力量支撑着,还乐此不疲![呲牙]</h3><h3>周圻:@汪开玲 @胡国强 @冯胜华</h3><h3>不好意思了,可能我们点离街上近,那些领导一街口就可见我们湾子,所以选择了我们。当年我们一起去上巴河的哪一个同学都诚心地接受再教育的,你们亦如此。</h3><h3>@福气刘 你来看望我们,我是有印象的,沒想到手上的茧子让你至今没忘。看到你写的这一段,心中如一股暖流涌动。</h3><h3>李维平:@邵锦霞 那段艰苦的磨炼,给我们的人生打下深深的烙印,我们的信念更坚定,意志更坚强,人生旅途,不论遇到多少艰难都能克服。建华的《海》、《守侯》等作品,都表达了这些情感心迹!现在你们二位仍然站在时代潮头搏击奉献,为你们骄傲!衷心地祝福你们![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h3><h3>@周圻 一连高中毕业后,四十多位同学插队落户上巴河,都是好样的!其中陆华清和你,更是我们中的优秀代表,知青的标兵,学习的榜样!很怀念这段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特别感谢你,在下乡时期对我的关心帮助,珍惜特殊年代两代人的友谊之情![抱拳][抱拳][抱拳][玫瑰][玫瑰][玫瑰]</h3><h3>@李维平 一连最终只有三十六名同学下放了</h3><h3>唐宁:@谭玲玲 下午去学校了,回来翻看微信,谢谢你的夸奖。[抱拳]这些年和老熟人相见,常听到“变化不大”的说法,看到老照片才理解了什么是善意的谎言。[呲牙][呲牙]你说佩服当年下乡的同学,因为回忆都是美好的,其实当年下乡异常艰苦。就我个人而言,正因为那段艰苦的磨炼,在骨子里多了一份坚韧,以后的人生路上,每遇坎坷,对照知青生活,就觉得不算什么。我想大多数知青也有这样的感受。[拳头][拳头]</h3><h3>宁宁:憧憬着美好的明天!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正因为你有了这段历练,受用终生。这不!成了大学老师!人生是一曲戏,你的戏演的真精彩![握手][强]</h3><h3>@唐宁 因为多种原因,你们都留有各图像资料证明你们曾上过山下过乡,唯独我们点除了埋头苦干外,基本没有下过放的记录,除了一张秋波建斌苏安去我们点与我们三人在屋外的一张合影[捂脸]</h3><h3>冯胜华:看到这些老照片,耳旁一直回荡着《青春的岁月》这首歌。下班的路上,不由自主地哼了起来。那个岁月,芳华年代,从学校乘上大卡车,在一片欢呼声中,来到了上巴河。由各队的队长把我们接到各个小队。当激情被土房、土灶、土床、大水缸击退后,不再是兴奋,只有眼泪!接下来,我们懂得了自己烧火做饭,自己挑水打柴,自己种菜养猪。插秧、种稻,收割、送粮;被田里的蚂蟥盯咬嚎啕大哭,被镰刀割伤手指用嘴吸吮止血。修水利、挑泥巴,知青们跟乡亲们都一样,没有人叫苦、叫累。我们就像一家人,相互照顾,相互帮助,直到离开的那一天!这段历史,漓漓不忘,由于有大好天地的锻练,坚强了我们的意志,坚定了我们的梦想,也成就了人生路上不曲不饶的奋斗精神!青春岁月像一首唱不完的歌,是永恒不变的歌!</h3><h3>73年我到贾庙做水库20多天,菜就是带去的腌菜。来去步行,一面2天,去的时候还要拖一板车,板车上放被子,工具,粮食,腌菜,没油。头天走到回龙山,在回龙山中学(现四光中学)歇一晚,第二天继续步行。</h3><h3>@鲁成刚 我们下乡比老三届又强好多了,得益于李庆霖给毛主席的一封信,各地都重视知青安置了,除一连、二连是插队落户外,当时的三连下乡就都分到农场,有带队干部,有食堂专人做饭。我们那个队给予知青有特殊照顾:一是社员每月40斤谷,拿出10斤"工分争粮",而我们是40斤谷确保后,再给10斤参与"工分争粮",我们知青点男生后来全是十分劳力,女生也有八分底分,以至每月都人平约有60斤谷(折米42斤左右),加上探亲回黄州不带粮食,保证了当时在艰苦劳动情况下能基本饱肚(生产队吃食堂时,我们每人蒸钵约半斤米,自已开歺时,每人盛一碗饭后,还留锅巴煮一碗柴火烧的锅巴粥);二是给我们分菜地予照顾,给我们分了三个地块种菜,其中在水塘边分了一块三角地,浇水不用挑担,直接用水瓢舀水浇,此外,找们给菜地施肥,可直接到队里粪池担,只要你勤快,种菜能满足自用,我们自已种的菜,有时还有富余,青黄不接时,有红苕切条或苕滕杆炒食,还有汤菜鸭蛋汤(我们点常有一人派去放鸭,鸭子白天在外下的蛋可拣回来改善伙食,有时一天可拣好几只鸭蛋哩)。三是知青点自身安排合理,我们是一个专户,工分及争粮先统一拿回再分算;个人如有事借支或拿农副产品回家则另立小户头年底扣除。通常,有10分底分的男生都出工,周圻、建武两女生在家做早饭带洗大家的外套劳动衣服,耽误的工分大家再一起摊补。大家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出早工回来,男生有上菜地浇水摘菜的,有养猪的,有帮厨烧火的,在两位能干的女生安排下,日子也算是过得有条理。正如家旺所说,比起武汉知青来讲,我们更能吃苦耐劳,适应性更强一些。[抱拳][微笑]</h3><h3>周圻:@李维平 你太客气了。我们在一个知青点共同生活了三年,彼此相互照顾,共同分担挑水打柴烧饭喂猪洗衣等,没有血缘关系的六个人在一个屋檐下,同吃一锅饭,同一块自留地,如同一家人。那也是特殊年代所造就的场景,如谭玲玲所言不可复制。应该感谢你、童建武、唐宁、马忠益、苏安所给予我的关爱和支持,让我成为了当时的先进,实在有愧。</h3><h3>尤其应感谢的是,当我们准备下乡,在学校自主组合知青小组时,我问了几个同学,她们都组好了,只剩我没人要。孤单的我巳准备一个人一个点或随便老师把我分到哪儿。没想到当曰晚,你们来我家,愿意收纳我入你们组。这让我喜出望外,感激涕零。</h3><h3>这次见面了马宗益还谈起,一次生产队里分了柴草,堆了堂屋一屋子,童建武一声号令,我们一起"扎把子",接近一个通宵,全部扎完,整整齐齐地堆上了搁楼,又有够几个月烧的"稻草把子"了,虽然辛苦,看着胜利的劳动战果,也是苦中有乐的。[呲牙]</h3><h3>@福气刘 是的,我们这代人有了这种经历,也是人生的精神财富。那时期,你们到部队,有的同学到工厂,何尝不是经历了人生历炼,奉献了青春年华!回顾我们这代人所走过的人生历程,我们可以说,我们经历了,我们走过了,人生无悔![强][强][强]</h3><h3>在我的映像中,几个知青点应该我们离镇上最远,有1O多里路,炎热的夏天双抢一完就要交公粮,卖余粮,一担谷子140斤左右,返回时还得挑一百多斤重的化肥回队里,那个累呀,热呀没法形容。现在恐怕空手走都不行</h3><h3>同学们各自的岗位,经历不同人生历炼。我们点三个女生自愿组合一起的。当时的我们不敢与男生讲话,临时上车前,由老师指派的![呲牙]锦霞,群英都吃苦耐劳,三个男生也很优秀。只怪成们这个小队穷,落后。连水都是要从易流河买回来,还要几个好劳力沿渠道用泥巴筑起把水引回来。看不见鸭子,也见不到鸭蛋!五队地方几乎是山丘,一挖底下石头。因此我们的菜园子土地不知道肥。种植的菜慢,不好吃!同学们呀,一颗白菜在地里,只能前边叶子吃,中间的心子要留下来再施肥,让它再长!有一次,下连雨。我们烧饭的稲草都打湿了,烟子熏的我们眼泪流。我们三个女生躲在山上,偷偷地流泪。又互相安慰,日后,我们也学当地农民收藏好粮食和草把子,还养了头猪。男同学个个也是好劳力!我们点配合也非常好,打的黃豆,做成腐乳。地里的苕杆子腌好。等等⋯都坚持下来!</h3><h3>看到同学们在下放的知青像片和回忆在农村生活的那几年的经历非常感动。向你们致敬!我当时是投亲在城边的郊区种菜,和同学们比起来生活上比同学们要好一些。但种菜也很辛苦的,那时种菜化肥用得少,多是用人粪便。记得第一次去挑船粪,(船粪就是把武汉公厕的粪便用船运到黄州来)早上不到五点钟就从现在的赤壁桥出发到关山码头(现在的五路车,一路车的江边终点站那里)挑到现在的赤壁中学那里倒在粪坑里。清晨一担,过了早两担到中午吃饭,下午两担到晚上大约七点多吧。一天来去十趟,晚上睡在床上全身像散架了。</h3><h3>@李维平 那时候年青气盛,还挺得住,我们一到队里就给我们一天记9公分没隔多久就是正劳力10分,我记得我第一年争的工分钱只够买一双回力鞋,好象十多块钱</h3><h3>@福气刘 @周圻 谢谢!一张老照片而已,我们都有过青春时光。刘洪和不少同学当兵,实现了自己的理想。部队锻炼人,当过兵的人一生都有解不开的军旅情怀。相比之下,农村又是一番景象。如周圻、童建武、李维平说的,我们点的特点是团结和奉献。几年知青生活,正是有大家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乐于付出,才能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乐观面对。这些都是人生财富。</h3><h3>@何恩炎 我们下乡没多久,队里就给我们男的定了10分,女的定8分。都当全劳力出工。夏天双抢,我们割稻插秧桃草头,半夜扯秧,和社员比着干。冬天种油菜守稻场,出水利,背着行李推着板车,步行去罗田修水库。也是咬着牙挺过来的[呲牙][呲牙]</h3><h3>@唐宁 三年半的知青生活,我们都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小偷还晚。有一天我和宪生,王敏走到罗田小崎山一人挑一担柴火回来,不然没有柴火烧饭吃。</h3><h3>@何恩炎 老五记忆有偏差,第一天到队,放下行李,吃了第一餐队里帮准备的饭后,我们三男人就岀工了,两女孩在家收拾,正赶上挑麦草头,三人一人一根冲担,不会上肩凭蛮力硬扛上肩,队上人一看这三个小伙子劲大,就直接给了我们记十分工分了,半月后发现我们除了苕力还是技术活有欠缺,改为九分半,只是没两个月又给我们改为了十分,因为各类活都很快基本适应了。我们点最远最穷,最不受管知青的领导关注,但干得挺累挺艰苦的,好在一切挺了过来</h3><h3>那时靠着年青,血气方刚,我们也曾与农村小伙姑娘比着干活:插秧一天要完成一亩田,割谷后挑"双草头",抗旱"对驳"扛柴油机,做屋挑八口大土砖(一口三十斤),直把扁担压得弓弯。两位女同学周圻、建武都是十分能干要强的,前面所说的,女知青用牛犁地耖田,也算是典型的例子。唐宁个子虽小一点,但挑着百把斤的担子十多里长路也是一路咬牙咧嘴挺过来了,算是经历了脱胎换骨的磨炼,挺过来了。</h3><h3> 唐宁说得好,虽苦虽累,大家都很团结,很齐心,共一个锅里吃饭,真的好难得!</h3><h3> 回忆那段时光,艰苦劳动之余的业余生活也颇有些乐趣:宗益是个乐活人,有时脸上一本正经,一个冷幽默笑话可让大家笑岔气;唐宁一直坚持画速写,三笔两下就勾勒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令人羡慕;童建武心灵手巧,常与婆婆嫂子们一起交流,深得她们的好口碑:周圻、苏安喜爱看书学习,晚上常常一盏煤油灯做伴,劳累余,周圻还坚持写日记。我的小提琴曾带去点上,晚上有时在猪圈旁‘’对猪拉琴‘’,第二年因实在太‘’不合时宜‘’,又担任了生产队会计,这才背回黄州,‘’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又谁料想第三年武音在黄冈招生,调剂补招时,又阴错阳差作为工农兵学员入选上了学,也算是得益黄冈中学宣传队的一段文艺经历了。</h3><h3> 感谢刘洪,搭建了这个交流平台,让我们一起共同交流过往经历,回味人生。也十分抱歉,维平偏居一隅,与老同学见面不多,絮絮叨叨,占用大家宝贵时间了![抱拳][抱拳][抱拳]</h3><h3>@汪开玲 想当年,我们一天到晚地劳作,半夜那么大的雷雨,我们率先跑到稻场盖稻谷,工分也不低,我离开时还倒欠生产队的钱,真的是不可思议!</h3><h3>我毕业后回到下乡地,记7、5分。下半年记8分,72年全年掙了33O0多工分,10分全劳力(当地称10分一天男农民为全劳力)全年也就3600多分。我不服他们计我每天8分工,只要能掙工分,啥活都干。</h3><h3>周圻:@冯胜华 他们四个男生李维平唐宁马忠益苏安先约好,后来约了我和童建武的。</h3><h3>李维平:那是一个回想起来很甜美的记忆:我们四位男生约好后,在医院后山树林中聚会密商,如何去约会女同学童建武和周圻,[呲牙]开始,大家还有点紧张,害怕她俩位不同意呢?[呲牙]</h3> <h3>(二十一)王宪生</h3><h3>《农民运动会》 2018.11.17</h3><h3>那届农运会有点故事,当时华清领队,说是农运会,选的几乎全是知青,或黄州知青,或上巴河</h3><h3>回乡知青,上巴河体育孙老师教练,王敏以黄泥岗中学体育老师身份加入,队员兼教练助理,全县分两个还是三个赛区比赛,上巴河在总路咀赛区,有溢流河,总路咀,贾庙,还另二队共六支队伍。第一场就对溢流河,上场前孙教练与王敏商量首发,王敏说我打球偏软,把我排在首发之外,结果打到下半场落后很多,最后几分钟让我上去,我一上去三个中投一个突破,一下子追到只差四分,无奈时间到了,第一场球以失利告终。但我以自己的表现争取到以后四场的首发,我们队也就再没输球。本来各赛区前两名还应该到黄州打第二阶段比赛,只因有反映,不是农民运动会而成了知青运动会,于是第二阶段不了了之。</h3> <h3>(二十二)余建华</h3><h3>《我的军装照》2018.11.17</h3><h3>这是俺探亲回家时照的。当时,俺的帽子都旧了,抓了个新兵的帽子戴着就回家了![偷笑]</h3><h3>帽子有点歪,不太像个好人![抓狂][偷笑]</h3><h3>@漆剑龙 谢谢龙伢!俺终于也有了个当兵的特写![偷笑][抱拳][抱拳][抱拳]@陆华清 谢谢你华清!</h3> <h3>(二十三)《天安门补照》</h3><h3>何家旺 2018.11.20</h3><h3>文革串连去了北京,同行有:王宪生、潮家康、王建设还有一位忘记名字了,我们五人到京后,没照一张像片,很后悔!</h3><h3>这是83年11月因公出差去唐山、天津在京转车去天安门拍照的。补撼留念。大家看到地上画的脚印吧!当时拍照的人多排成两列长队,摄影师定点拍照,固定位置,速度很快。不得不佩服!</h3> <h3>(二十四)</h3><h3>唐宁 李维平 漆剑龙 《唐宁提琴照》2018.11.24</h3><h3>唐宁:李维平,黄高宣传队时,看见你们乐队的同学拉琴,也学了几天。[呲牙][呲牙]这张照片不知道具体何时拍的,我都不记得了,谢谢漆建龙保存有。[强][强]</h3><h3>李维平:唐宁这幅拉琴的照片帅呆啦!左右手及身体姿势非常标准到位!绝对的专业范![强][玫瑰][玫瑰][玫瑰]</h3><h3>漆剑龙:这张照片我给唐宁保存了5O年!维平,至于谁照的,谁给我的,我也记不起来了。我前年翻出来,送照像馆翻新加大后,送还唐宁本人,他十分惊喜!<br></h3> <h3>(二十五)</h3><h3>何家旺:《鄂钢水泥厂调研》2018.11.23</h3><h3>我这张照片拍于1987年3月。1986年10后鄂钢水泥厂由于管理原因,产品质量不稳,出观滞销,效益下滑,职工思想波动,形势严竣。鄂钢建材用钢、水泥是省优产品,为了保品牌,稳形势,提升效益。上级派工作组进驻水泥厂。我是四人工作组成员之一,到厂后沉到班组,三班作业跟班调研,渐开局面。人却累至胃出血住院三十一天。这是出院后与姜工(中)和钳工小熊(左)在圆筒仓前合影。</h3> <h3>(二十六)</h3><h3>陆华清 《我见到了毛主席》2018.11.24</h3><h3>1966年11月10号12时44:5分我在北京天安门见到世界人民心中的红太阳毛主席[强][强][强]第七次接见红卫兵[拳头][拳头][胜利]<br></h3> <h3>(二十七)</h3><h3>李新燕 《小学三友》2018.11.24</h3><h3>这张照片是上小学时我:赵丽平:袁冬仙在一起玩,经常去汉剧团玩,赵丽平家。文革期间剧团演八个样板戏,几乎每天晚上去看。哈哈,智取威虎山都背下来了。[偷笑]</h3><h3>袁冬仙同学一直没有音信,不知在哪!</h3><h3>我记得她家条件蛮差,我去过她家,我当时看了以后很同情她,生活的担子对她很大压力,所以她没心思念书。</h3><h3>何家旺:@莺歌燕舞(燕子) 妳,赵丽平能认出,变化真大。</h3><h3>少时小丫眉眼俏</h3><h3>老来风貌显妖娆</h3> <h3>(二十八)</h3><h3>黄斌:《初中的我》2018.11.25<br></h3><h3> 这是我初中一连五排时期,大约十六.七岁时吧。</h3><h3> 正处文革刚结束,重新回到课堂,真正的花季雨季。人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可我那时就有满怀的惆怅,我们家姊妹四个,姐姐.哥哥.我.妹妹,此时父亲在黄州航运站工作,因担负养家糊口的工作而终日辛劳在长江上,有时候为了多挣几个钱,船停靠岸后还帮着往岸上运送货物。他给我们讲述的一个故事至今让我心酸。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冬夜,父亲的船行驶在长江上,夜晚,他一个人在甲板上拿吊桶打水,一不小心掉入江中,幸好桶上的绳索固定在船上,父亲的一个大拇指被绳索缠绕着在水中拖行了四.五里路,只到同伴发现将他救起来,为此,父亲大病了一场。但亦是大难不死虚惊一场,要知道他可是我家的顶梁柱啊!</h3><h3> 哥哥也子继父业,当了航运工人,但学徒刚出师,工资不是很高,业已成家,可想而知母亲持家度日的艰难。我那时寒暑假就去建筑工地做小工,挑砖挑瓦挑泥桶。这种工作我打十三岁就开始了,同龄人还在父母跟前撒娇的时候,我就每日可挣捌毛钱的工钱贴补家用。我身上穿的这件毛衣就是我自己编织的,臭美的我哪里懂得过日子的艰难?</h3><h3> 记得那时我已可拿一元钱一天了,每天都在计算这笔钱将用来做什么,全然不管母亲的想法。这次暑假共做了十六天的小工,领了十六元钱兴高采烈。回家时路过百货公司看到很多人在那买毛线,我也去排队,买了一斤多毛线,高高兴兴回到家,母亲一看恼怒异常,臭骂了我一顿。我当时还觉委屈得很,心想:我自己挣的钱,为什么不能自由支配。木已成舟,毛线是退不回去了,当然,我就按自己的意願,请人教我织成这件8条经的衣服穿了,我觉得臭美得紧,第一次穿它,还跑到照相管去留下这得意的瞬间一抹呢。如今想起来,我那时真的是太自私,太不理解母亲操持家大口阔之难处了。</h3><h3>钟冬生:彬彬,你毛衣织得很好,我们都有同样的命运,我那时挑起坡,每年为学费愁,我那时也只十几岁,每天只给我们小孩8角钱,想起往日苦,两眼泪汪汪。</h3> <h3>(二十九)</h3><h3>黄斌:《高中的我》2018.11.25</h3><h3>这是我高中时期的照片,严格说,就是十八岁。毕业时,我把它用于毕业照,很多同龄人都纷纷当兵.被招工或被推荐上大学,而我们此时就要开始着急自己将会被推向哪里?前路渺茫,暗自神伤啊!为什么?在不该烦恼的年龄,却要为自己的未来着急上火呢?我们在家等了半年多,终于被卷入了上山下乡的滚滚洪流中。</h3> <h3>(三十)</h3><h3>刘锦龙:《姚奇峰和杨光》2018.11.25</h3><h3>下面这张照片是几十年前姚奇峰当兵时候,他和扬光的合照,留给我纪念。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见面,是这次找老片才找到他们身影,也不知道他们现如何。</h3> <h3>(三十一)</h3><h3>夏和平/漆剑龙 《郭新民学雷锋》2018.11.26</h3><h3> 这是六五班四位同学,郭新民背的是低年级的一位残疾学生,这张照片是当年黄冈報社记者照的,他们坚持接送这残疾学生上学,放学二年多。</h3><h3> 这位残疾学生姓章,他父亲当时就是黄冈報社的编辑,这位残疾长大后我还见过,在黄州中医院当医生。</h3><h3>漆剑龙:一张五十三年前老照片的故事:</h3><h3>这张不太清晰的老照片摄于五十三年前的一九六五年三月份,照片上稚气未脱,面带笑容的是原附小六(5)班的四位同学,左起:谢余生、郭新民(时任班长。)苗应仁、夏和平。郭新民背着的是,因发烧引起患小儿麻痹症而双腿行走不便的低年级学弟章宇。以上四位当时只十一岁,在班长郭新民的带领下,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坚持两年来接送章宇上、下学。当时附小校方在全校宣扬了他们的事迹,号召全体同学向他们学习,争做小雷锋。其事迹引起了黄冈报社的关注,并派记者跟踪报道,特地拍下了这张珍贵照片,将其事迹、照片登载于黄冈报上。为附小争光添彩,更加激励了同学们学雷锋,做好事的动力。</h3><h3>五十三年过去了,如今以上四位小雷锋已是六十好几的人了,学弟章宇也已是六十出头的人,后从事中医生工作,现在还在黄州区三医院任中医生,为人救死扶伤。</h3><h3>再见老照片以上四位同学感慨不已,为当年的举动而欣慰。他们已商约择日一起去看望章宇学弟,一叙当年的情景,并按照当年老照片的地点、人物、排序再拍一张照片!这将是一张重现五十三年前情景,感人至深,令人感慨不已的照片!</h3><h3>我们期盼这张照片早日呈现在大家面前!</h3><h3>为他们当年的精神点赞!</h3><h3>向他们学习!</h3><h3>向他们致礼!</h3><h3>看老照片有感</h3><h3>秦友山</h3><h3>一张老照动心弦,</h3><h3>往事历历在眼前。</h3><h3>小小少年学雷锋,</h3><h3>不因时代过境迁。</h3><h3>当今中国翻新篇,</h3><h3>构筑梦想干劲添。</h3><h3>雷锋精神代相传,</h3><h3>国强民富立峰巅:</h3><h3>二0一八年十二月四日</h3> <h3>1987年5月我由供销科调到生产技术科从事生产计划统计工作,10月9日到北京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习,时间三个月,学习计算机统计知识。每周书本学习三天,上机操作两天。去的时候穿单衣,到北京后天渐渐转凉,回来时全套冬装。好在我们将冬装全部带去了。</h3><h3>到北京冶干院报到后,第三天才上课,第二天我就去了(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h3><h3>回湖北的头一天我又去了(毛主席纪念堂),向他老人家告别!</h3><h3>@谭玲玲 谢谢!年轻真好!当年冶干院培训全国冶金系统管理干部,办了好几期短训班,我们是第四期学员,有东北齐钢,天津钢厂,包钢,四川江油钢厂,河北邯钢,武钢,大冶钢厂等单位,还有冶金部两位青年干部。分配鄂钢一名指标,很荣幸派我去了。三个月除计算机一门课程,还有统计学,两门课考试,计算机我得“优秀”,统计学94分。学院院长是一名副部长担任,但直至结业未谋面。</h3><h3>记得11月1日学院开运动会,10月30日下了一场小雪,还好足球场上的雪都融化了,运动会继续举行,我还被推荐为田径赛裁判,担任跳高、跳运裁判。运动会当天全院师生免费加歺一顿,裁判员每人发一个塑料保温杯(当时很时尚很漂亮的喝茶口杯。)。</h3> <h3>(三十三)</h3><h3>何家旺/李维平 《多么熟悉的少年面孔》2018.11.27</h3><h3></h3><h3>@李维平 多么熟悉的少年面容:谈清和、李国文、杨国瑞、陆华清、余建华……人老了,容易动感情,(眼眶湿润了,别笑我啊!)上学翻城墙邀国瑞,周日到维平家“儿童文学”“小朋友”……,到国文家玩耍,清和双胞胎妹妹到我家玩(他妹与我妹同学),华清、建华我们同学工学农,拉练到贾庙……太多,太多了……只可惜因种种原因我与老同学少年没合影,感谢你,维平老同学!</h3><h3>@何家旺(在水一方) 那时我也经常去你和国瑞家里玩,很快乐![握手][呲牙]</h3><h3>我的二胡启蒙老师就是李老爷子,可以这样说,是老爷子带我到音乐海洋的。[抱拳][抱拳][抱拳]</h3><h3><br></h3> <h3> (三十四)</h3><h3>陈爱珍/黄斌 《学习班合影》 2018.11.27 </h3><h3> 这张照片是七一年三、四月间,我与易秀荣在襄樊参加省电信微波学习班,与廉新英、陈新华相约而照的。@陈陈 ,我们曾想邀请她()张建华,但,王国勤讲,由于某些原因,她个人可能不想出来。她也许是对的。她是电机厂退休的。</h3> <h3>(三十五)昆明集结 2018.11.28</h3><h3>林全华:@福气刘 @龙和平 部队高炮照片不太清楚,仔细看看大概是,左起:黄道德(黄飞),张秋波,李伟,李新望,段水生。</h3><h3>龙和平:林全华你好!就是这五人,因有六门高炮,军旅生涯更值得留念欣尝!!!</h3><h3>张秋波:这张照片是出国前在昆明步校集结时照的,不然的话,我们几个是不会集合在高炮边合影的,我没留这张照片,谢谢龙和平提供了这张照片,收藏了。</h3><h3>刘洪:出国时,他们几位都是师部直属单位的,秋波和水生是师部指挥连的,黄飞在师部放映队,李伟和新望在师勤务连。</h3><h3>他们背后是100毫米高炮,轮子就有1米多高,是我国口径最大的高炮。昆明步校集结的时间是1971年10月至12月下旬。12月14日后,部队按照梯队顺序依次从磨憨边境检查站出境。</h3> <h3>林全华:@福气刘 @龙和平 部队高炮照片不太清楚,仔细看看大概是,左起:黄道德(黄飞),张秋波,李伟,李新望,段水生。</h3><h3>龙和平:林全华你好!就是这五人,因有六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