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组苏洁青年教师指导课

明了。

<h3>  本节所讲的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要内容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本节内容通过启发、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h3> <h3>  首先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建筑景观,请同学们双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別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城市与乡村图,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一一聚落。</h3> <h3>  紧接着通过几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想去图片上的哪个地方生活,让学生自由发言,启发学生找出一些城市和乡村的不同。学生分享观点后,教师总结城市和乡村的差别。</h3> <h3>  学生毛遂自荐,积极发言。</h3> <h3>  在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各抒己见。</h3> <h3>  小组讨论环节,孩子们欢乐互动,积极交流得出完美答案。</h3> <h3>  接着通过几幅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让学生思考民居的建设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h3> <h3>  教师对寒冷地区的民居特色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分析湿热、干旱地区的民居特点与环境的密切联系,最后老师总结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和原因。</h3> <h3>  通过欣赏各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然后让学生讨论我国为什么特别重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h3> <h3>  多位老师聆听了此次课程,并认真记录。</h3> <h3>  课后耿老师做点评:本节内容主要用了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认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使学生认识到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也要致力于提高学生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h3> <h3>图:耿耀宗、彭柯,文:苏洁,审稿:耿耀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