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被山丹人津津乐道的明代王允中将军到底是多大官,根据资料,河衫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如下:</h3><h3> 王允中,山丹卫人,出生于隆庆年间1567—1572年之间,具体年代不详,卒于1626年,经历了明朝隆庆、万历、天启三朝,是山丹历史上官阶最高的人物。</h3><h3><br></h3> <h3> 明代前期,由于国力强盛,北方蒙古势力被远远驱赶,到中后期,国力减弱,鞑靼、瓦刺和厄鲁特部开始经常进犯河西,明王朝只得在河西驻重兵以拒,也催生出了王允中这样的多位戍边名将。</h3><h3> 明穆宗是位不错的皇帝,治下清明太平,可惜短命,河西名将王允中即出生于这个时代。紧接着就是那位23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皇帝混蛋就不说了,关键是命还特长,在位47年,后期天下大乱,内有李自成起义,外有清兵扣关,北有蒙古袭扰。万历之后是天启皇帝,就是那位著名的木匠皇帝,也就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他爹。王允中将军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英勇抗击北方袭扰而建立功勋的。</h3><h3><br></h3> <h3> 王允中少年即中武举,接着补袭了其父游击一职。为什么说是补袭,因其父王一心早就去世,现在他来了,就让他做他父亲当年的军职。游击一般是从五品或六品武将,明代武将官阶品级比文官低的多,所以常常有一个七品县令带两位游击剿匪的情况,一般可领一千至两千兵马,但也有例外,比如嘉峪关游击就统兵近万。抗倭名将戚继光也是游击出身。“游击”是武官官阶的分水岭,底层兵将立功擢升最高也就是游击,游击以上一般都由科举出身或贵族子弟把持,底层兵将除非有天大功劳,否则这个阶层是不可逾越的。</h3><h3> 万历年间王允中将军在青海一带作战有功,升为参将。参将品级和游击基本一样,但权力稍大,带兵数量比游击多多了。</h3><h3><br></h3> <h3> 1598年,王允中率部随从甘肃巡抚讨伐天祝一带鞑靼余部立功,接着驰援张掖、金塔、额济纳等地用计大败瓦剌,率部镇守民勤。后又大败鞑靼部,因功擢升协守甘肃副总兵。总兵是地方司令官,副总兵还是从五品,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实权武将了。</h3> <h3> 之后再次大破敌军并追至贺兰山方回,从此军威大振,升为甘肃总兵,即甘肃最高司令长官,正五品。(一说是从三品,明代总兵没有固定品级)并奉诏修建了都督坊,这里的都督是个名誉,没有实任。</h3> <h3> 王允中晚年擢任右军都督佥事,都督同知。明代军队分为五军,,设五军都督,一如现在的军区,都督是军区司令,王允中将军成为明王朝一个方面军的副司令长官。都督佥事,都督同知是从二品,正三品,这也是这位戎马一生,战功累累的将军获得的最高实职军衔。</h3> <h3> 王允中将军为巩固河西的边防作出了卓越贡献。朝廷为表彰他的战功,在他暮年晋爵为光禄大夫。光禄大夫是文职官衔,从一品,相当于副部级了,许多公卿都由光禄大夫而来。</h3><h3> 1626年,王允中在家乡病故,熹宗(木匠皇帝天启)下诏御葬,诏赐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明朝国难思良将,追赠王允中将军三公爵位及正一品衔,葬礼规格之高,历代少有。</h3><h3><br></h3> <h3> 注:“卫”是明代设立的驻军防御机构,有几十种,如大家熟知的天津卫、锦衣卫、威海卫、也有地方县治之卫,如民勤是镇番卫,山丹是山丹卫,“卫”的军事长官叫“指挥”,至今有因此而保留下来的地名,如“孙指挥”、“傅指挥”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