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的眼中,前者太俗,后者太高。作为退休之人的看书,绝对不是去找“黄金屋”、“颜如玉”,也不需要我们去推动“人类进步”,我只是把书作为消磨时光、自我陶醉的载体之一。</h3> <p class="ql-block">我爱看书,最早是受我 堂哥的影响。我出生在五十年代,刚上学就开始“文化大革命”了,我识字不多但喜欢看书,却苦于找不到书。在我们这个称为“许家桃园里”的小村子,总共才五户人家,学历最高的才初中,其次是小学五年级的。幸运的是我们许家桃园这个小村庄里,只读过小学五年级的堂哥喜欢看书,家中有 一些书。我便常常去他家玩,听他讲三国志、封神榜里的故事,我千方百计说服他把书借给我看,但始终没有借到《三国演义》这本书,只借过《封神演义》,也许他自己真的也没有,也许他太爱这本书而舍不得借。我记得他说过“读懂三国志,拉屎用心思”,也许他自己常常要看这本。从他那里我还借过几册《中华活页文选》,借过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浩然的《艳阳天》,那时我觉得那些作家是最伟大的人物,他们怎么能写出如美好的景象、如此美好的人物。</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爱看书,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高中语文老师。我的这位语文老师家在上海,那时交通不像现在这样便利,平时从不见他回上海去,只见他放学后一人拿了个大瓶子,慢悠悠地走到庆云的老街,打上一二斤黄酒,然后回到他的宿舍。我算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常常去他的宿舍,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但老师宿舍的样子仍历历在目:那是在食堂后面的一间平房,这间房分割成前后两部分,后半间放着一张单人床,那是睡觉休息的地方;前半间是起居室,放着一张书桌和吃饭的桌子,还有几个竹子做的书架,上面满满得放着各类书籍,看到那满架的书,我的小眼睛也绿了。我常常看着他温酒,然后拿着酒坐在书桌上,一边慢慢地品酒,一边看着摊开的厚厚的书,这是在我眼中最美的画面。他传递给我的理念是:看书对一个人来说是最重要,只有多看书,肚子里才有真才实学,“争如郝隆子,只晒腹中书”;文章对一个人同样重要,“别人怀宝剑,我有笔旭刀”。这种理念在我的一生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影响,我一生喜欢买书看书,上大学选择中文专业,都是受到了这位老师的影响。 </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爱看书,最疯狂时期是在上大学期间。以前想看书是找书难,上大学后有了图书馆,借书自然不成问题,时间也不成问题。我清楚地记得,梦寐以求的《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古典名著,都是在上大学的初期看的。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外国名著也多了起来,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外国名著成了我的最爱,这两部名著的谋篇布局、众多的人物描写和宴会、打仗、赛马等大场面的展示,都让我惊叹不已。那时,自己助学金节省下来的钱,也都拿来买书,每当放假回海宁,我便往硖石的新华书店跑,渐渐的当时新华书店的一位年轻店员成了朋友,他与我同姓,每当有新的外国名著到了,他会给我留一下,我在这个时期买了《基度山伯爵》、《飘》、《欧也妮..葛朗台》等许多名著。</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爱看书,工作时期也是如此。在工作时期买书看书,和以往不同的是常常带有功利性。在当老师和教育局工作期间,看的书几乎都是教育方面,从教育理论到教材分析,从教育管理到教育心理学,总之是为自己本职工作服务的。在给领导当秘书和办公室副主任期间,读了很多经济管理方面的书,大多也是为了写领导报告时内容更充实一些,有时可 以标新立异一下。从镇党委书记岗位突然调任交通局工作期间,深感自己压力巨大,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于是在到任前就借了一套路桥专业的大学教材,突击进行系统学习,紧接着买了路桥相关的建设标准、验收标准方面书来学习,所有这种看书都是功利性的。在开发区工作阶段,我买书看书除了经济类的,更多的企业家传记,从韩国三星董事长李健熙到日本管理大师《和盛稻夫自传》,从台湾企业家王永庆、郭台铭、王雪红到香港企业家李嘉成、郭鹤年,从美国比尔盖茨到史蒂夫乔布斯......,我记不清买过多少这类传记书,有时看这些书到了入迷的程度,他们创业的激情和执着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导致在区内经济工作会议上 讲话时情不自禁地引用这些企业家的故事。在位时常去台湾招商,工作之余我最爱去的地方是诚品书店和一些不知名的旧书店,我印象最深的是高雄的那家旧书店,我在那里买到过第一版的《李傲全集》等许多旧书,这种旧书往往店里也只有一套,能买到称心的书纯属缘分。</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写到这里,我觉得自己真的扯远了,离题十万八千里啦。言归正传,应该说说退休之人该看点什么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实在有点难,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同,自然选择看的书也不同。我这里只是就本人的爱好推荐三类书:</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第一类是古诗词。尽管大学是中文专业,读过一些古诗词,但是参加工作几十年来则几乎没有认真地重温过。在中华文化瑰宝中,古诗词是最绚丽的部分,诗词表达的意境与情感是任何其他媒介所不能及的。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再如马致远的词《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平沙,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清照的词《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培养自己的情趣,我觉得读点古诗词真是好的选择,同时作为长辈在第三代面前显得有文化,也必须读点古诗词。我在陪小外孙女做作业时,偶然发现小学一 、二年级的教材中收入了不少古诗词,我向“度娘”求教了一下,发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竟然有80多首。如果我们自己不补点古诗词的课,恐怕在小孩面前难免要出洋相。</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第二类是散文。为什么我现在喜欢读散文?首先是因为它的篇幅短。一般散文只有几百字、几千字,读来轻松自如,读后心情舒畅。退休后上年纪的人,不适宜看长篇小说,不要被那些荒诞离奇的故事所纠缠,弄得深更半夜捧着书本放不下,放不下心情睡不好觉。其次,散文内容精。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实感情、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载体,一般文章短小精悍,形神兼备。散文对景物、人物的描写,让人百读不厌,耐人寻味。大家都读过朱自清的《背影》,作者“晶莹的泪光中”看到的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黒布马褂的背影”,无不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里。《荷塘月色》中对荷花荷叶的描写同样让人过目难忘:“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 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的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除了那些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同样十分优美。一些抒情散文中充满哲理的诗一般语言,何尝不令人刻骨铭心! 记得冰心的《谈生命》中曾这样写道:“江海入流,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在 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不是每 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中提出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第一间,盛着人们的爱和恨......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每个人都有如此权利。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散文可读的很多,梁实秋、胡适、朱自清、郁达夫 、茅盾、季羡林等名家散文专集,山东人民出版社还出过共有8本的《百年经典散文》丛书,这些都是好中选优的散文名作,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第三类是名人传记。梁启超说:“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的志趣。”然而,对于退休之人来说,读名人传记的目的与志趣无关,而只是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所谓名人,通常是指各个不同时期各个不同行业中能力出众而备受尊敬的人,是在一定范围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人。而有传记的名人,则是国家乃至世界上有较高知名度的人,曾经在某一方面是影响国家乃至世界的人。人类的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我觉得读历史太枯燥,于是就选择读名人传记来间接地了解历史。例如,读英国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保罗·约翰逊的《乔治.华盛顿传》,从华盛顿当测绘员、信使到大陆军总司令,从美国独立战争到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我们可以看到英国的这十三个殖民地是怎样成为全新的美国。读卡耐基的《林肯传》,就能了解美国的奴隶解放运动和南北战争,从林肯坎坷的经历中看到一个伟大的总统是怎样产生的。《富兰克林自传》,则是美国第一部现代自传,它以朴素的语言,叙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富兰克林出身贫寒,十二岁为做印刷匠的哥哥詹姆斯做学徒,在詹姆斯出版的《新英格兰报》上,富兰克林开始成为撰稿人。后因兄弟二人关系破裂,而离家出走。辗转纽约、费城等地,从打工仔成长为成功的老板。后来通过刻苦自学,最终成为功勋卓著的政治家、有多项成果的科学家、成功的实业家。这是一部最激励人的传记,对历代美国人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许美国今天的发达就是这种影响的结果。除了美国,其实我们自己也有许多名人传记,《李嘉成传》同样是一部十分励志的传记,他从学徒到销售员到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香港的发展。读名人传记,从这些伟人的人生经历中,总会让人受到某种感悟与启迪。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