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文革”时期,人们的文化生活较为贫乏和单调,除了八大样板戏就是“地雷战”、“地道战”。知青点文化生活更匮乏,没有电视,偶尔下山看场电影,由于信息不畅,看“白跑战士”是常事。有大把的业余时间,无条件享受自己的生活,是一种煎熬和无奈。环境在限制你,但生活乐趣得靠自己创造。</h3><h3> 闲暇之余,打扑克牌是最多的娱乐选择。那时候,我们是真正的无产阶级者,输赢没有赌博之说,惩罚手段主要是“钻板凳”、“输小花片”。说起钻板凳那是要有水平的,我们钻的是长板凳,如躬身蹲足是过不去的,匍匐爬着过去太狼狈还脏衣服。唯一可行办法是:身体平仰,反手抓凳,脚跟前伸,腰腹助力,平滑而过。说得容易,实际操作还是有难度的。这番功夫我们是从农民手中学来的,初学者如果动作不协调,特别腰腹用劲不匀,会弄得人仰马翻!有时,为增加难度,会让长凳上坐个人或放一碗水,不认真对待会洋相百出!打牌时,为尽量避免惩罚,会挣得面红赤耳,激烈程度不亚于赌输钱。当然,动作熟练以后,会把“钻板凳”作为一种身体锻炼和乐子,身体一溜烟而过后,大家高声唏嘘,拍掌讥讽,惩罚就过去了,快乐之余,凝聚着团体活力!</h3><h3> 那时候,精彩小说多被作为封资修的读物禁看了,“金光大道”、“艳阳天”也不知看过多少遍了,没有好书,只有自编自乐。好在我们知青点不乏头脑灵活,自编自导的才子,铁B就是一位口若悬殊的高手。每当夜幕降临,甚至务工休息的间隙,知青们会不约而同聚集在一起,围坐一团,听铁B口述《恐怖的脚步声》。只要有一支烟,一杯茶,这小胡子就可以胡编乱造,娓娓道来,川流不息……听者个个洗耳恭听,聚精会神,心惊肉跳……为了将故事编纂下来,我还充当了现场文字记载秘书。几个月下来,我用心记录了300多页信纸,遗憾的是,后因铁B生病回家休假中断了讲述。现在,爱德华侦探的故事还不断在我脑海里浮现,可惜的是,时代年久,书稿已丢失,无从查找,如书稿在,那是我们知青点宝贵精神财富。</h3><h3> 照片为口若悬殊后应征入伍的铁B</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