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阔别三十年后,2018年深秋我回到陕西汉中南峰老厂,我曾在那里生活过十五年,在那里工作学习成家立业,对汉中地区和老厂有着深厚的感情和难以忘却的青春记忆。</h3><h3> </h3><h3><br></h3> <h3> 高铁缩短了北京和汉中之间的距离,当年探亲从北京回汉中坐火车要两天两夜,中途还要在西安或者略阳换一次车且一票难,在外地工作的人探亲往返买票和途中所遭受的罪,没有亲身经历是很难想象到的。如今买票乘高铁回汉中变得如此轻松,火车上干净舒适仅需七个小时就可直达汉中。</h3> <h3>”历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而今翻越秦岭步入蜀道之冠竟如此简单。</h3> <h3>汉中火车站在原址进行了改造,简明大气,在蓝天的衬托下更显婀娜多姿令人向往</h3> <h3>汉中已经变了模样,凭当年的记忆你无法判断置身在那个城市。城市建设重点像汉江两岸发展,沿江两岸高楼拔地而起,汉江公园竹林茂盛,深秋的银杏呈现金黄色,把汉江衬衬托的妩媚和妖娆。新建的三座新桥飞架汉江,更显得壮观略带威严。夜幕来临,随着音乐的响起,喷泉随着音乐的节奏,时高时低,时缓时慢,喷出的水珠水幕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让你仿佛置身仙境步入童话世界。汉中变了,变的更美了。幽美的环境宜居的气候让你感受这座城市的亲切。</h3> <h3>我第一次来到汉中是一九七〇年,不满二十岁,从陕北农村招工进厂。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十五年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一九八五年回到北京时已步入中年。当我再次踏上汉中的土地已是二〇一八年,时隔三十年之久,当年的青春少年已步入古稀。</h3> <h3>从汉中到厂的路依然,只是由于山里的工厂陆续搬出,减少了对植被的人为祸害,两边的树木更加郁郁葱葱。途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高家岭的高架引水渠,从汉中到厂区那里是一半的路程,高家岭生产的罐罐窑是汉中的的特产。行驶在山路中,遥望远处的神仙坡山顶,回忆着当年曾多少次往返这条路,如今重回南峰厂,不免有些激动。</h3> <h3>牟家坝是离我厂最近的一个集市,当年休息日从厂里走十几里山路,来牟家坝赶集,凭票买些带肥膘的猪肉,不仅可以满足口福,还可以作为谈资炫耀很长一段时间。如今这里依然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h3> <h3>老乡做买卖仍用的是杆秤,秤杆高抬让你感受当地人的厚道。</h3> <h3>牟家坝旅社</h3> <h3>汉中是油菜花的故乡,每年开春众多游客涌来捕捉满山盛开油菜花的盛景,可当年我们关心的是油菜籽的价格和干湿成色,我们要买老乡油菜籽,到牟家坝油坊榨油,维持一年的生计。人只有满足了生存的需求才能产生对美的追求。眼前油坊依旧,脚踩榨油变成了机器榨油,看到这些会回想起当年的情景。</h3> <h3>棕是汉中的特产,当年自己动手做沙发,买老乡从山里背下来的棕,对棕的成色干湿程度价格一清二楚。现在又见背棕老乡格外清切。</h3> <h3>小南海镇“富邦广场”依山邻街拔地而起,期房销售达3000元一平米。我怀着好奇的心进去看看,销售处和售楼小姐接待的也是有模有样。</h3> <h3>看到这种理发店,你会感到熟悉吗?</h3><h3><br></h3> <h3>供销社里柜台式的销售方式依旧,看到让人感到亲切。</h3> <h3>在街巷仍可以寻到当年贫穷的景象,“精准脱贫,不落一人”。扶贫攻坚仍是当地政府的要务之一,离开这里三十多年了,看到的依然是老乡的贫穷景象。</h3> <h3>进入厂区“红卫桥”的名称,五角星和毛主席万岁的标语,刻下了时代的印记。</h3> <h3>山下单身宿舍楼,依山傍水而建,绿树覆盖着。这种地势,现在也是房地产商所追捧的热点,这种房子我们早在几十年前就住上了。</h3> <h3>鱼洞是一个天自然洞穴,在这里建厂后经改造成为机加车间,里面水电风气样样俱全。在搬迁前作为厂的主力车间一直在使用中。在当年国家三线建设的历史上很典型的例子。与当年中央提出的选址原则“靠山,分散,隐蔽”的大政方针完全符合。现在你看到那黑洞洞的大门,雄威犹在,仍会感到震撼。</h3> <h3>“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在这些标语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的三线人当年在那艰苦的条件下”献了青春献子孙”,默默无闻地奉献着。</h3> <h3>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叫“开门见山”,当年在这里上班的人,不知是否担心过石头会从山上落下的风险。</h3> <h3>山下桥头,是老厂原来最热闹的地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当年依山而建的宣传墙,上面的伟人语录已经被“外出打工一人,全家幸福”宣传标语所 代替。外出务工赚钱仍是这里老乡谋生的主要渠道。</h3> <h3>原来的运输科小院大门上高悬着“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这里是小南海镇政府机关所在地。桥头黑车停在路旁揽客,老乡出入山沟捣腾山货赚钱谋生,人来人往仍显得十分热闹。与当年放电影,篮球赛,运输车辆来来往往,班车上下人的情景换了一番景象。这里已经变成了当地老乡的地盘。很难再找回当年的感觉。物是人非,时过境迁,站在这里我凝思,我曾在这里生活过吗?</h3> <h3>山下五层家属楼还在,顺着小路往里走去,有的改造成政府机构派出所,税务所。有的老乡加以改造后面积大了,变得更宜居更实用。原来居住在在深山处的老乡,搬到了自然条件相对好些的南峰厂旧址,从此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生活着,让我想起了“腾笼换鸟”这个词。</h3> <h3>来到我曾经住过的楼前,凝视着那扇窗,我在那里结婚生子。看到眼前的这一切恍如昨日,人生竟是这样的短暂。而今人去楼空,看着当年走过的楼道,楼道内残留的标语仍清晰可见,仿佛看到楼道上留着我当年上下楼的脚印,窗外挂着刚洗的衣服。想起当年每天在这里从这里听着广播的音乐匆忙的行走在上班的路上,和下班后家人团聚生火做饭的情景,感受是那样的真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而如今离开这里已三十年之久,让人想到人生就是个过客,匆匆而来匆匆而去。</h3> <h3>要上山了,我提出自己开车,这条路上我走过多少次,从没有自己驾车的经历,沿着熟悉的盘山公路而上,罗家垭建成了农家乐,依山搭建停车场和一排白房子,这里变成了山区的休闲度假场所,很多返厂的人都在这里小歇聚餐。</h3><h3><br></h3> <h3></h3><h3>半山腰天心洞前的锅炉房已经拆除,已经看不到当年锅炉房的遗迹,取而代之的是绿植遍地,白色的连廊依山而建,中间大型巨石上雕刻的“小南海”几个字苍劲有力,成为深山一景,众多游人在这里拍照留念。</h3><h3><br></h3> <h3>老厂办公楼如今改建成度假宾馆,旁边的消防队和小车班房子多数已经荒废,路对面印刷厂改建成农家乐集餐饮客房KTV一体的综合场所。</h3> <h3>老厂搬迁时在办公楼前立的告别大佛洞小南海碑已不见踪影,但是那悲壮的碑文却让人难忘“斩荆披棘填山壑始.....山峦出坦途水电竞生辉.....弹指三十载三代一心三千志士同舟共济铸剑蓝天霹雳长空.....”。而今,南峰厂再也见不到昔日的辉煌,但他见证了一个历史时代,将永远留在历史和一代人的心中。</h3> <h3>技校是我曾经工作的地方,望着我曾工作的办公室和站立过的讲台,现在已经成村委会和老乡的家,走在长满青苔的楼道,不由得使我想起我是在这里走上的教师岗位,这段工作经历是那样的让我刻骨铭心。如今重回旧地怎能不让人百感交集。</h3> <h3>遥看当年建的医院,远山覆盖着绿色植被,“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标语像誓言般书写在墙上,这里当年给缺医少药的职工和当地老乡带来健康的同时,也给很多职工带来了不尽的遗憾。</h3> <h3>顺着原厂区道路拾级而上,不少厂房已经拆除,推土机在平整着地面。路上的野草随风摇摆着,环顾而望,残破的厂房静静的躺在大山之上,地上没有见到一个人影,使我心头难免涌起阵阵酸楚,这里是我青年时代曾工作的地方,我们将青春年华、汗水、泪水挥洒在巴山汉水,它曾经燃烧着我青春的激情,曾经创造着我国军工历史的辉煌。而今,三线建设的艰辛与创业者的酸甜苦辣,已化作远去的记忆。回忆青春的岁月,让我感叹“我曾年轻过,也曾奋斗过”。当年曾经为祖国三线建设挥洒过汗水和泪水的创业者,已经老暮垂年,默默无闻,很多已故去,但他们也曾经轰轰烈烈过,废墟能证明。大山可以见证,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h3> <h3>六路口是昔日山上中心繁华之地,体育场、俱乐部,子弟中学,职工医院,商店,幼儿园单身宿舍四周环绕,当年但年这里是车来人往,可谓热闹非凡。如今时过境迁,一切已不复存在只有原商店上的“工业学大庆”标语依然清晰可见,当年就是这些标语填充着我们的精神世界,现在一切已渐渐远去,留下的只是回忆。</h3> <h3><br></h3> <h3>山上单身宿舍在蓝天下显得挺拔,厂里对单身如此重视,可见当年他们在生产建设中所起的作用,绝对是骨干力量。</h3> <h3>回顾南峰厂从一九六六年在建厂到一九九六年搬迁,在三十年的时间,一代南峰人用生命和汗水建设的南峰厂将与巴山汉水同在,历史将永远铭记。看到眼前的一切,回首当年,让人感慨“曾记否巴山蜀水霹雳情青春无悔,再回首汉水秋浓抒豪意皓丽人生”。青山白云依旧,人生永远是过客。</h3><h3><br></h3><h3><br></h3><h3><br></h3><h3> 2018年11月8日 北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