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墨公(张智勇),养心堂主人,河北省青县人,1959年生人,美国MBA硕士研究生。辽宁省知名书法家,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徐炽先生弟子。沦精翰墨四十余年,楷书先柳后颜,行书则师古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草书研习孙过庭《书谱》十余年。2012年,辽宁省书协和沈阳市书协联合举办“张智勇《四书五经》书法展”,2019年在辽宁美术馆举办“墨公智勇《书谱》书法展”,2021年在沈阳老干部大学举办“墨公《毛主席诗词》百幅书法小品展”,小楷《道德经》在北京国枰拍卖行以十万拍出。作品被辽宁美术馆、辽宁博物馆等海内外多家团体及个人收藏。</p> <h3>临颜真卿《颜家庙碑》</h3> <h3>颜体楷书创作练习</h3> <h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h3> <h3>临王羲之《兰亭序》小行书。</h3> <h3>小行书,宋范仲淹《岳阳楼记》</h3> <h3>行书创作习作选</h3> <h3>临孙过庭《书谱》</h3> <h3>草书创作《岳阳楼记》</h3> <h3>草书创作习作选</h3> <h3>练书法,是学会自我控制的好方法</h3><h3>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是需要被控制的,因为一旦失去控制,将会干蠢事和坏事。而这种控制一般分客观和主观两种:所谓客观控制是是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社会舆论环境,而主观控制即指自我控制,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在主动的自我控制方法中,练书法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其次,练书法是强迫自己静下来的手段。我们现在的教育培训中有太多让人兴奋、活跃的内容,特别是“一切向钱看”的舆论导向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其特征尤为明显,却缺失“静下来”的方法,如果你主动的练一练书法,或许有助于加强自我控制。因为学习书法的方法和过程就是在培养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什么叫临帖?临帖就是照法度、规矩做,别自己胡来。长此以往,会养成守法意识,特别是在一个法治不健全的国度,学会自我控制显得尤为重要。</h3> <h3>临帖应注重完整性</h3><h3>临帖临什么?严格来说包括用笔、结体和章法三个方面,但许多书法爱好者在初学临帖时,往往顾此失彼,只注重结体,忽略对用笔和章法的临习。这是因为大家缺少学习的经验,以为字的形体是最重要的,殊不知真正的书法作品是由用笔、结体和章法三个方面构成的整体,缺一不可。如果要提高学习效率,少走弯路,最好从一开始就要关注这三个方面:关注用笔,即是注重古人在入笔.、运笔和收笔时的技巧和方法,该藏锋的要藏锋,该逆锋的要逆锋,中锋和侧锋要明确区分开来。关注结体即是对字的结构方式,字的姿态,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关注章法,即是对每一篇、每一页临摹对象要仔细认真地观察,包括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行与行之间的间距,一行字都在哪些地方突出,两行字之间都在哪里错落,应该统统表现出来。在这一点上有过绘画史的人是有优势的。同时,要特别强调“整体临”,不要串行,因为它对你临“章法”没有好处。</h3> <h3>书法“三性”之布局的“自然性”</h3><h3>这种“自然性”无规律可寻,因人而异,随书写者的性情和性域而定。它的目标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说:“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如同你仰望夜空,群星璀璨,或大或小,或明或暗,或疏或密,或远或近,或重或轻,或浓或淡,实乃多维、立体之画卷。这种创作效果的形成,要求书法家在创作上,一笔写多字,一气呵成;在创作过程中要“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心手双畅”,“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任何“鼓努为力”,“因迟就迟”,犹豫不决都不能称之为自然。</h3> <h3>应酬书展,出不了好的书法作品</h3><h3>现在的人们,普遍将能否参加展览视为评价一个人书法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准,这是一种误导,很容易将初学者引入歧途。因为,孙过庭在《书谱》中指出:“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潤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此五合包罗了书法创作的天时、地利、人和,是好书法的必备条件。其中一合讲心情、心态,二合讲主观意愿,三合讲自然环境,四合讲书写工具,五合讲创作灵感。而我们应酬展览只是选择的一首诗或词,反复练上几十遍,将此前的临帖能力用到极致。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存在的心理压力无法使你“神怡务闲”,更不可能等于“偶然欲书”,而且只能成就某一幅作品,再想创作另一幅作品,无法等同于上一次的水平。最可笑的是,为应对书展,各级书协还专门组织临时的培训班,就如何能入展采取措施,如迎合评委老师的取向,这对于广大处学者来说并非益事,最后成果也只能是“鼓努为力”、“标置成体”的作品。</h3> <h3>描红和临帖,都是书法艺术学习的基础</h3><h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打好基础,所谓基础就是建筑大楼的地基,它决定大楼的高低,稳固与否。书法学习的基础是什么?是描红、临帖。谈到临帖大家并不陌生,许多初学者也正在采用,但说到描红很多人已经很少践行了,原因是许多人不愿意在描红上浪费时间,只有一些孩子们在老师的授意下,不明真相的跟随。为什么说描红很重要?第一,书法学习是渐进的过程,刚开始学习时重点在用笔上,其次是是结体,最后才是章法。可是在学习用笔的同时,结体就不学了吗?也要学,于是,描红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初学者必须要在解决用笔的同时,学习结体。我们有些培训班专门教孩子们练笔画,不如描红来得更快、更好。第二,描红可提升初学者的自信心。如果你让孩子们一上手就有个规范的尺度,他们写出来的字就不会太差,家长和孩子都有学下去的信心,这不是好事吗?第三,即使是学了多少年的人,也需要用描红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因为,临帖的能力毕竟有不同,因人而异,唯有描红才能明得失。所以无论你是初学,还是已经学习多年,都应当把描红和临帖结合起来学。</h3> <h3>有人问我:为什么日本人要学书法?我说:首先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比日本更了解中国和中国书法,他们在了解中国人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国人的书法艺术。毕加索曾经说过:如果我能早一点认识书法,或许我也不会去画画。其次是他们在学习书法艺术的过程中尝到了甜头。今天,大和民族所拥有的忍忍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一丝不苟的做事态度恐怕与此不无关系。第三是书法对于培养日本人的“工匠精神”起了很大的用。就连培养一个木匠,也要花八年的时间,每个木匠都必须学会手工雕刻,而书法培训在这个过程里将成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最后是有助于整个民族艺术欣赏能力的提升。无论是国家教育管理机制,还是青少年教育体系,他们都在书法培训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而且就其成果来看,也远远好于中国。你在国内哪个重要的官方机构能看到书法的牌匾?可日本却到处都是。严格来说,中日两国的书法整体水平相比较,我们未必比人家高,这就是事实,这就是日本人为什么学书法的原因。</h3> <h3>积累,是书法艺术的生命</h3><h3>书法艺术能否有生命以及这种生命的长短,最终取决于你对其学习的积累,它包括时间、财力、物力、经验、学养、修养等。在方法正确的前提下,时间与书法成就成正比,你投入的越多其效果越好;在财力、物力上,你投入的越多越好,越有利于你的学习出成果;在经验、学养和修养方面也是一样,随着人的成长,经验不断丰富,学习悟性的提高,你对学习对象的认识,对作者动机、方法和技巧的理解,对大局和整体的把握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这也是看《红楼梦》百看不厌的道理所在。它好比登山,当你在山脚下的时候,你会产生畏难情绪,因为你只见高而不见景,然后随着高度不断改变,风景会不断变美,你的欲望和信心也会与之增强,而此前的一切都是后来所需的积累。而积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两个字“坚持”,正如汪国真在诗中所说“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一定要风雨兼程”。</h3> <h3>书法与京剧</h3><h3>二者同属国粹,又相似、相通。书法讲究用笔,京剧讲究京字、京味,两者都特别强调形成这门艺术的细节,并且都是“百炼成钢”,一练就是多少年。其次,二者都追求韵律和韵味,都要求艺术家在“性情”、“性域”方面有所作为,书法的笔画长,京剧的腔调更长,它不仅要求艺术家有较深的功夫,同时也给予艺术家很多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再次,它们都需要“运气”,书法不运气,写不出有生命感的笔画,京剧不运气,唱不出京腔、京韵。最后,作为艺术,它们都具有感动人的目标和能力,观众可以被“征服”,但前提条件是观众必须具有欣赏艺术的能力,京剧是唱给知音听的,书法是写给知音看的,不内行就无法为之感动。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欣赏这种国粹的人少之又少,而喜欢它的外国朋友却越来越多,这是需要警惕的。</h3> <h3>当前的书法管理机制,将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引入歧途。表现之一是只有当上某级会员才是书法家。殊不知,官、管勾结,权、利勾结,师、生勾结已经将一些书展搞得乌七八糟,失去了应有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有许多全国书协会员连楷书都写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迷信他们吗?表现之二是写得越乱越好。不继承传统,不守古法,随意涂抹,胡乱用笔,让人认不清、看不懂,以此来招摇过市,蛊惑人心,是对“书协会员”这种荣誉的玷污。表现之三是各种非专业机构的证书、头衔满天飞。全社会对此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让真假难辨的机构、证书乱发乱放,搞得普通人云里雾里,上当受骗。表面上看它无伤大雅,实际上是一种“导向性”失误,不利于书法艺术的传承,更容易将人们的审美引入歧途。只有等到书法展览作品采取公开评比的那一天,或许才是书协会员被尊重的时候,我们期待它的早日到来。</h3> <h3>经常有人问我,写字用什么笔好?关于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根据写什么字体,写多大的字来定。就字体而言,如果写楷书,我们一般主张用羊毫,特别是颜体楷书,筋骨同存,唯羊毫笔才能写出效果来。因为羊毫笔的“软”,恰恰有助于我们夯实基本功。如果写行草书,就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如果基本功扎实,希望写出力透纸背的效果,最好选择长锋羊毫笔,它含墨多,可以一笔写多字,一气哈成。如果小字,尤其是小楷字,应该选择狼毫笔,或狼、羊相兼的笔,这样容易写出笔锋来。初学者往往愿意选择狼毫笔练字,是因为它弹性好,容易产生“触纸感”,但它不利于练功,特别是在写笔画的时候,衂挫与转折会因为笔的弹性太好而无法达到柔而潤的效果。如果我们想要保持好自己的“触纸感”,使笔的运行始终有精细、细微的感觉,经常使用羊毫笔写字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宣纸上的“劲健”效果,常常来自于软豪。</h3> <h3>丑书不仅害人,也害自己</h3><h3>墨公 2019-01-27 阅读10</h3><h3>丑书不仅害人,也害自己。</h3><h3>拿起笔来写字本来是件好事,可是如果丑书越来越多,就会适得其反。表面上看它误导大众,遗害青少年,污染社会,但与此同时,它也害了书写者自己。因为,同样是在写字,所付出的时间、体力、财力是一样的,只是没有求教于古人,随心所欲地乱写,最终导致一事无成,并被世人所责骂,不被社会所接受,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吗?产生丑书的原因一般来说有三种情况:一是有些人没有机会接受到正规的书法教育,误入歧途。二是有些人急于求成,不愿意在艺术学习上吃苦,下真功夫,希望走“捷径”,弯道超车。三是有些人故意哗众取宠,是地地道道的江湖骗子。对于前两种人,我们希望大家清楚的认识到,提高学习效率才是真正的追求,单位时间内,以相同的财力、精力、方法,去争取不同的学习效果才是正道,否则就是在浪费生命。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丑书的出现也有其社会背景,即社会认知度问题。由于大多数人不懂得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才有丑书泛滥的土壤和环境,因此,提高整个国民的艺术素质也显得尤为重要。</h3> <h3>墨公谈田氏(田英章、田蕴章)的字</h3><h3>墨公 2019-01-24 阅读23</h3><h3>关于怎么看田氏(田英章、田蕴章)楷书,是个关乎大众认知的问题,我想谈点个人的看法。说他们是写字的这没错,而且是写毛笔字的,并且写了很多年,但他们二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法家。在用笔上,他们不藏锋和逆锋,很多笔画直接入笔行走,缺少用笔的力量,笔画之间的变化很小,包括一点的衂挫,一画的起伏,少之又少。在结体上,笔画之间的粗细变化,左右结构字的扁和上下结构字的长,没有写出来,无论是行书还是楷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均匀,而这一点,恰恰违背了书法艺术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基本要求。换句话说,书法艺术不是要把字写的都一样,而是要都不一样,就像《兰亭序》中20多个“之”字没有重样的一样,那才是真正的难度。在章法上,字与字之间大小几乎是一样的,而且完全处于立正状态,而没有舞动起来,并且字与字之间没有联系。特别是他们写行书也是这样,上个字的最后一笔和下个字的第一笔是没有联系的,所谓“心手双畅”是不可能做到的。也许有人会问:那欧阳询不可学吗?我们说虽然田氏是学欧体的,但他们并没有掌握其精髓。你如果临过《九成宫碑》不难发现,欧体的变化,特别是字与字之间的变化是很大的,但是,今天人们在学习欧体时,把这种变化写没了。因此我们强调要认真学古人。社会上流传说,田氏二人不满于中国书协很少提倡写楷书,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书法家,其实,中国书协在学楷书方面确实存在一定问题,做的很不够,但这不代表田氏就是书法家,这是两码会事。</h3> <h3>学王羲之重点在《兰亭序》</h3><h3>墨公 2019-01-23 阅读14</h3><h3>《兰亭序》和《圣教序》都是王羲之写的字,不同的是前者是王羲之的即兴之作,后者是唐朝怀仁和尚集王羲之的字而成就的作品,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章法上完全不是一回事。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我们学习书法应该以哪一个为范本?多数人认为,《圣教序》字数多,字也很美,应当成为首选,有的认为《兰亭序》好,是王羲之的墨迹,虽然字数少但字更精彩。我赞成学《兰亭序》,理由如下:一是《兰亭序》是公认的天下第一帖,无论是用笔、结体和章法没得挑,而《圣教序》中虽然字是王羲之写的,章法是怀仁和尚的,不是王羲之的,而且里面的字不是同一时期写的,有行书,也有草书,面貌和风格上很难展示王字的风采。第二是我们临帖不仅要临王羲之的用笔、结体,同时要临其章法,特别是《兰亭序》的章法美得很,是需要花大力气长时间临的,而《圣教序》它给不了你这些。正确的做法是,以临《兰亭序》为主,同时借鉴一些《圣教序》中的字来学习,会更好些。</h3> <h3>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h3><h3>我们学习书法艺术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新,而继承只是为达到这一目的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所谓继承,主要是指临帖,但不仅仅局限于临帖,还包括研究古代书法史,探索历代书法家的成因等。在临帖方面,主要向古人学习用笔、结体和章法,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功力和阅历,为未来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加强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也十分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方向和目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人说创作是继承之上的水到渠成,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还有对未来趋势的认知、理解和把握。有继承不一定能创新,但没有继承根本不可能有创新。如果我们看看颜真卿的成长历程就能明白这个道理。大唐盛世,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书法,颜真卿正是在这一特定得历史环境下,完成了“继承”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从妍美有向雄浑,完成了书法上最伟大的变革,创立了独具特色且被普遍认同的颜体。</h3> <h3>自媒体能助力书法艺术学习</h3><h3>众所周知,书法艺术学习需要老师,并且需要真正懂的好老师。在过去,这些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想做到这一点很困难。自从有了互联网,特别是手机自媒体的出现,使书法培训变得非常便捷。你可以跨越时空,向最好的老师学习,而且不用付出高昂的代价,因为它是一对多,而非一对一。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实现“身边式”教学,而且不受时空限制,你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培训。同时,这种自媒体的出现,也为学友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使其做到了“全球化”。只要大家愿意,是完全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这种对接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更好地利用它来为我们服务。如果只是在群里晒晒自己的作品,混个脸熟,意义并不大,假如能够充分利用它做些学术方面的学习、交流、探讨,可能会更好。</h3> <h3>好碑帖,难描、临</h3><h3>所谓好碑帖,是指千百年来大家公认的名家名作品,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姪稿》、孙过庭的《书谱》等。这些名碑帖,一般来说都具有自己用笔、结体和章法上的风格和特点。在用笔上,除了中锋和侧锋的区别外,最重要是他们几十年练就的真功夫,让许多初学者望而生畏,见异思迁。在结体上,这些名家不仅具有很好的“法像”(状动物百态之貌)能力,而且能够以抽象的思维方式,使物像的姿态更加险绝,让初学者模仿起来更加困难。当然,最难学的还是名家作品中的章法,那是更高层次的学问,没有一定的基础,是无法谈及的,如果你拿《书谱》去让一百个人去选择,我相信百分之百不会有人选择它。这也正是好多书法爱好者不愿意选择这些碑帖做范本的原因所在。可是,你不学习好的碑帖,结果会怎么样呢?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最后你还能剩下什么呢?现在,有许多培训班从篆书、隶书入手教孩子,实际上有误人子弟之嫌。</h3> <h3>描、临结合,相互转换</h3><h3>描红是学习用笔方法,准确把握字形重要且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特别是临习《书谱》这样的草书字帖,在笔法上八面出锋,在结体上如此险绝,在章法上变化太大,需要用描红为自己在初期“定位”,这比一上手就临要好得多。况且临摹的水平千差万别,效果也因人而异,因此,用描红来规范所有的初学者有益而无害。同时,描红和临帖也要经常相互转换,描一段时间去临,临一段时间再描,用描红去检验临摹的好坏,这样做,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临王羲之《兰亭序》好多年,临了有几百遍,今天描起来,仍然有很大差距,就是最好的证明。最后我还要强调,我们学习的对象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经典”,是国粹之首,它意味着无穷的生命力,需要花大力气去学习,要不断临摹,临摹就会有心得,就会有进步,就像我们看《红楼梦》,它可以看多少遍,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h3> <h3> 《书谱》学习指要</h3><h3> 公元687年,唐代伟大的书法家孙过庭,倾尽毕生精力,完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双壁”作品——《书谱》。它不仅书艺高超,而且理论精深,且洋洋洒洒3740多字,为广大的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的“饕餮盛宴”,是每一个书法人绕不过、躲不开的“必经之路”。无论你选择何种书体,学习哪一个书家的碑帖,不看《书谱》,不临习《书谱》,都是一种缺憾。因为它不仅讲草书,而且讲书法的全部,不仅讲书法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还讲书法审美的标准和条件,不仅讲用笔和结体,同时讲章法和意境,是中国书法史上就书法问题讲的最透彻、最深刻、最全面、最完整、最丰富、最精彩的理论著作。我们完全有理由坚信:孙过庭因为《书谱》的创作,必将成为中国书坛上古往今来真正的“书圣”,其书法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均超越王羲之和颜真卿,随着人们对于书法认识的不断提高,《书谱》的成就和贡献会逐渐得以显现。<br></h3> <h3>《书谱》受草书和书艺实践、书论高深的限制,让许多人“看不懂”、“爱不上”,以至于影响了它的宣传和推广,使现代学习书法的人很少接触它、学习它,也因此影响了中国现代书法水平的提高。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书法的接触是这样一个过程:先从楷书开始学习,学到一定程度后再开始学习行书,到最后才能学习草书。而且有许多人到不了学草书的地步,就结束了学习书法的生涯。反过来说,如果书法学习真要走到学草书的地步,也可以说是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毕竟学好草书,相当于重新学会了一种文字语言。而对于《书谱》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文言文、理论高深,和受书法实践的限制不易理解,要把《书谱》的学习坚持下去,难度可想而知。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越是一见钟情的人,越不一定能维持长久的爱情,毕竟爱的前提是了解,是了解之后的“懂得”,而且选择本身也是有条件的,要么自己懂,要么找懂的人帮你选择,这是我们做事的正确逻辑。遗憾的是,今天我们正面临着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真懂的老师不多,真懂的自己也越来越少。因此,像《书谱》这样伟大作品的学习,像书法艺术这样伟大的传承,需要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参与,这也是我们的责任。</h3> <h3>三位一体,同步进行</h3><h3>书写、识字和解读内容同时开始,同步进行。它是学习《书谱》必备的三种条件、三种能力,缺一不可,而且它们之间互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练字的时候不可以不识字,识字的同时不可以不理解字意,只有写的同时认识了,认识的同时理解了,才真达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毕竟汉字的书写是有规律的,一旦掌握了这种规律,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普通书法碑帖学习的过程中,一般不用同时考虑“三位一体”同时学的问题,因为古时碑帖的内容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意义不是很大,有些甚至是糟粕,于是能在写的同时把字认识了就可以了,但学《书谱》则不同,不仅要把字练好,还要认识《书谱》中的每一个字,更要理解它的含义。对于每一个初学者来说,学《书谱》都意味着“一举三得”,这是《书谱》有别于其它碑帖的地方。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你如果学好了《书谱》,几乎可以解决书法中的所有问题,因为它不仅讲的全面,而且讲的透彻。你在临摹它的同时,常常会随时产生这样的感觉,孙过庭不仅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你根本不用去别处找佐证,《书谱》的字即是它理论自身的证明,《书谱》的理论内容又是《书谱》这部作品的最好诠释,也是《书谱》的伟大和不朽之处。</h3> <h3>采用羊毫,柔中养刚</h3><h3>初学者往往愿意选择狼毫入学,是因为狼毫笔弹性很好,容易产生“触感”,然而它不利于培养自己笔锋的“触感”。道理很简单:同样是写字,同样是写小楷,硬笔和软笔哪一种笔更容易产生“触感”?毫无疑问是硬笔,而软笔的“触感”是需要练很长时间的。其次,要强调毛笔的特性以及它与宣纸的融合,才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核心要素,笔的软和硬不仅关系到练字的功夫,也关系到书法艺术创作的效果,特别是今天,我们将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去表现,要求字越写越大,这与古时候有很大不同,狼毫的弹性太好,很难完成这一任务,而羊毫在这方面则往往表现出它的优势,笔画的立体感和生命感会在力与柔的结合过程中得到展现。羊毫的练字过程好比练太极拳,外柔内刚。或许你无法从它的表面看到刚劲,但是它的形成过程,却内含筋骨,血气方刚。我们主张在练字时也是一样,稳中求力,柔中带刚,让笔画形成的过程充满气血,这样做不仅能够练好写字的基本功,也有助于健身。</h3> <h3>通篇临摹,保持原貌</h3><h3>临摹楷书和临摹行书、草书不同。一般来说,楷书字的结体和章法变化不是很大,除了像颜真卿的《颜家庙碑》等碑帖外,几乎都是可以按照单个字去临的,但行、草书则不同。它们的笔画、结体和章法变化太大,你如果单独临摹笔画,就缺失了结体和章法。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孙过庭的《书谱》,同一种笔画,同一种字,几乎都不一样,在这一行中的“也”字不可以换到另一行中去,因为此“也”的周围环境与彼“也”的周围环境有所不同,关于这一点,也是我们要学习的一部分。所以,对于行、草书的临习要坚持整页临摹,使其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关系与原帖相似、相同,这样做有助于学到古碑帖的“原滋原味”,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h3><h3>另一方面要通篇临摹。要知道一个好的碑帖,从头到尾变化是很大的,特别是《书谱》这样的长篇作品,各个阶段的变化更加明显。它就像是长江、黄河,在源头相对比较平稳,进入中途以后,“壶口瀑布”、“小浪底”、“三峡”等都会出现。就拿《书谱》来说,前、中、后变化就非常大,简直判若两人,这是因为孙过庭在创作的过程中,因书写的内容而产生的情绪不同所形成的变化,它是自然的,因而也是美的。你如果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挑着临,未免会丟失一些好的东西,可能会以偏概全,可能会误入歧途。</h3> <h3>欲左先右,反向入笔</h3><h3>行、草书的书写与楷书不同,不需要藏锋或逆锋,这是由它们的书写速度决定的。但并不是说它们在书写时就没有了入笔和收笔的方法。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是欲左先右。即起笔的方向与所去的方向正相反。比如写撇,本来是向左下方写,但入笔时要先向相反的右上方推,这样才能让笔画更实,更有力量。二是欲上先下。其道理同上,比如写一提画。三是欲横先竖,就是如果想写横画要先向下方行笔,特别是较长的横画,而有些短横可能就不会那么明显。四是欲竖先横。其道理同欲横先竖是一样的,都是有毛笔的圆和软两大特性决定的。五是环行为点。虽然行草书的点画与楷书有一定的区别,不要求“画圈”式入收笔,有的环行至一半就与另一个点画就连接了,但是环行走笔是必须的,它不仅关乎字的笔画是否能够写出生命感,也关乎笔锋能否调整回原有的状态,而毛笔在写完某一个笔画后能否回归原有状态,是你能否写好下一笔的关键,它是你一笔写多字,实现“一气哈成”的关键所在。</h3> <h1><font color="#ed2308">加入《养心堂》或参加书法培训请扫描二维码报名热线:13998859446</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