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中师积极响应号召天高海阔我们不负韶华

月影

<h1> 随着电影《芳华》的热播,叙写有关中师生的文章很多,看了这些文章,我也有种含冤昭雪的感觉。我竟为有幸成为政策末代96级中师生而自豪起来。</h1> <h1> <br>  这些文章都有这样两句话:<font color="#167efb">“大约从1983年开始,为了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压力,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到城乡小学任教的招生政策。这一政策执行至1999年。”</font>(其实,当时与中师生相似的还有中专生。) 原来,中师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是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我们经常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我就是积极响应了党的号召啊!</h1> <h1> 忆当时,中师录取是要经过初试预选后再参加复试,参加复试成绩达标的才能就读中师。也就是说,考取中师难度比考取重点高中重点班的难度更大。</h1><h3></h3> <h1>  从小我就立志考大学,但是在上高中和上中师之间,我默认了后者。用母亲的话说就是:“上高中费脑子,女儿娃教个书挺好的,况且是最后一批分配。”而我又为什么选择后者呢?其实原因说起来很可笑,因为我当时真的没弄不清中师是怎么回事,上中师意味着什么。</h1> <h1> 我们这些孩子在进入中师以后,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其他特长发展方面都很棒。可能大家当时都一样吧,上了几个星期课后,几个老乡找我谈论自考的事,因为我们此时都认识到自己学问的缺乏和文凭的低下。于是我们开始一边学习中师课程一边走上了全国成人自学考试的漫漫长路。我也总算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后来我们这些中师生也大多都通过各种渠道取得了大学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成为二十世纪末本世纪初九年义务教育战线上极有实力的特殊的“大学生”。</h1> <h1>  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这片沃土上,我们挥洒了自己的热血,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我们不再后悔,因为我们干的是为国为民更为家乡父老的大事,我们的学生遍布大江南北世界各地。为此我们骄傲,我们不负韶华!</h1><h3><br></h3><h3></h3> <h1>  最后让我以我们的《乾师校歌》来纪念我们一代中师生的青春:<br><font color="#39b54a">《乾师校歌》<br>乾陵脚下<br>漠谷河畔<br>有我们可爱的校园<br>书声琴声奏响青春的壮歌<br>春风杨柳辉映理想的蓝天<br>白发校友缅怀她的荣耀<br>千年古柏吟唱她的悠远<br>从这里走出多少育才英杰<br>从这里走出多少有志儿男</font></h1> <h3>撰稿:礼泉西张堡初中何碧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