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从约旦重返以色列</h1><h3><br></h3><h3></h3><h3>以、约行程的第7日,我们从约旦死海边的艾伦比边境过境又返回以色列游览。</h3> <h3>那天过境到以色列后,是沿着约旦河西岸(West Bank)巴勒斯坦地区(图中绿色部分) 边缘先往北而后西再往南绕行,穿过耶路撒冷,进入巴勒斯坦地区前往伯利恒。</h3><h3>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地区划分如犬牙交错,管辖方式错综复杂。巴勒斯坦领土就象一块块小补丁被贴在了以色列的国土上,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区属于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地盘。</h3> <h3>一路上,见识了犹大沙漠的沙丘不毛之地,心想以色列不是被神赐予“流淌奶和蜜”的富饶之地吗?其实神的预言还是应验的。通过介绍,我们知道,以色列虽然大部分土地属于沙漠和干旱荒漠,水资源奇缺。但犹太民族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创造力,运用高科技在沙漠中开辟沃土,采用先进的滴灌技术、雨水收集、海水淡化等高科技措施,极大丰富了水资源,创造了农业的奇迹,许多农产品的单产量及其加工技术都已进入世界领先水平,养殖业也极为发达,奶牛单产奶量居世界第一。以色列在人口密度是中国3倍的沙漠中,实现了粮食自给,不但不靠外国救援,而且每年还有大量农产品出口。</h3><h3>我们在路边不时可见用滴灌培育的成片耶枣树。莪拉介绍说是“基布兹”组织种植的。“基布兹”是以色列的一种集体社区模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现在也从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类似我国当年的人民公社,曾很盛行,然而随着近年私有化或破产已式微了。我想这种组织或许是以色列在特定战争阴影下曾发挥积极作用的一种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吧。</h3> <h3>沿途以色列导游莪拉还指给我们看死海沿岸的天坑(图片网上下载),她说死海边共有6000多个天坑,因为缺乏水源注入的死海每年约下降1.2米,这些天坑都是裸露出的海床地质现象。</h3><h3>莪拉还告诉我们以色列利用死海资源发展经济的两大企业:一是利用死海水中的矿物质生产氯化钾,主要出口到中国;一是死海旅游,死海水、泥富含多种矿物质有益皮肤健康,游客可漂浮死海中,还可用死海泥护肤。</h3> <h3>途中还参观了AHAVA死海泥护肤品专卖店。“AHAVA”在希伯莱语中是“爱”的意思,这是一款著名的以色列护肤品牌子。荒凉的死海滩上取之不尽的海泥变成了有商业价值的资源,这个缺乏资源的国度将几乎所有的东西都物尽其用,变废为宝,犹太人的智慧和商业头脑可略见一斑!</h3> <h3>AHAVA死海泥护肤品生产车间。</h3> <h1>巴以隔离墙上的涂鸦</h1><h3><br></h3><h3>我们先要去伯力恒参观,须从耶路撒冷城中穿过,因为没有绕城的公路。车行耶城给我的第一观感,是颇像古老的欧洲城市,清冷的街道,有轻轨列车,有很多橄榄树,街两边的建筑物多由淡淡米黄色岩石所建,呈现宗教凝重和肃穆的色彩。</h3><h3>出了耶路撒冷向南开车约20分钟,经过检查站就进入巴勒斯坦区域,前往伯利恒一路上见到了巴以隔离墙,高约8米,墙顶端布满铁丝网,绵延700公里,始建于2002年6月,是巴以之间战乱与纷争的产物。</h3><h3>不曾想,这道高高的延绵漫长的隔离墙,如今竟然成了充满涂鸦的艺术长廊,是令游人驻足观赏的一道景观!</h3><h3><br></h3> <h3>隔离墙上的这些涂鸦,许多出自专业画家手笔,这些漫画及文字反映了当地民众的诉求和社会政治现实。见其中竟然有写着中文“办证”、"拆“的画作,不知表达啥意思。</h3> <h3>作为游客准许进入伯利恒,但按规定犹太导游不能跟随的,得换一个巴勒斯坦男导。但莪拉却因为人缘好也跟了进来,可见这规定也不是非常严格的。</h3> <h3>街头仍可见挂着巴解组织法塔赫已故领导人阿拉法特的画像。</h3> <h3>我们参观了伯利恒旅游纪念品商店,这里主要售卖橄榄木雕工艺品,题材皆宗教人物和故事。</h3> <h3>中午在伯利恒的一家餐馆吃到巴勒斯坦风味餐。</h3> <h1>圣诞大教堂</h1><h3><br></h3><h3></h3><h3>到伯利恒的目的就是为了参观圣诞大教堂。它坐落在伯利恒的马槽广场上,是一座巴勒斯坦区域内的基督圣地,传统认为耶稣诞生于此地。为纪念耶稣出生而建,一千多年来经历地震和战火洗劫仍屹立着。</h3><h3>关于耶稣诞生的传说:公元前4年,当时的统治者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下令普查全国人口。约瑟夫带着圣灵受孕即将临产的玛利亚到伯利恒申报户口。不料那一日城内的旅馆都住满了前来登记的人们,他们只好在一间马厩里过夜。当夜玛利亚生下了一个婴孩,她将婴孩用布包起来放在马槽里,这马槽成了耶稣基督的摇篮。</h3> <h3>圣诞大教堂外观朴实无华,很像一座中世纪城堡。要想进入教堂,须躬身低头穿过一个低矮的小石门洞,此石门洞也称为“谦卑之门”,象征着朝圣者的虔诚和谦卑。</h3> <h3>进入教堂内,里头较昏暗神秘空旷,斑驳的石柱分列两旁,石柱上方悬挂着一串串古色古香的吊灯,最里面祭坛彩灯高悬,布满圣像,其中就有两幅圣母的肖像,从面部表情可分辨出愉悦的圣母和悲哀的圣母,象征耶稣诞生时带给世界的愉悦以及耶稣受难时人们的悲哀与绝望。教堂祭坛右侧是圣诞星洞(耶稣诞生地遗址)入口。只见那里等候入内朝圣的人排着长队,此时如去排队得等候约2小时才能入内参观,只好作罢。</h3> <h3>虽未得参观,但从介绍得知,从入口沿狭窄弯曲而神秘的通道,要点着蜡烛拾阶而下。里面有一个呈半圆形的大理石低矮壁龛,地面上有一颗闪闪发亮的银星,那是特意用来标识耶稣诞生的地方的。银星被誉为“伯利恒之星”,呈齿轮状,中间是一个圆口,齿轮共有14个齿。那银星上镶刻着的拉丁文字是:“在这里,圣母玛利亚诞生了耶稣”。</h3> <h3>与圣诞大教堂相邻有座圣凯瑟琳教堂,是为纪念耶稣出生的拉丁天主教堂,教堂简洁、明亮,恰值神父向信徒讲经布道。</h3> <h3>走到圣凯瑟琳教堂外面的庭院中,可见这座教堂屋顶上的十字架和圣凯瑟琳塑像。圣凯瑟琳是一位基督教的圣人和殉道,传说中她时常劝阻罗马帝国皇帝迫害基督徒,最后自己也被斩首,死于公元305年。</h3><h3>庭院里还有一座石柱上的哲罗姆的塑像。这是一个大胡子的老人,抬头看着天空,左手拿书,右手拿笔;特别是他的左脚下有一个人头骨。公元386年,这个名叫哲罗姆的神甫来到伯利恒,在教堂里隐居下来,专心致志地编写《圣经》注疏,并将《旧约圣经》译成了新拉丁文本。哲罗姆被认为是伟大的译经家,他的《旧约圣经》译本,至今仍是天主教的最权威译本。传说哲罗姆生前将一个人头骨放在桌旁,用来时时提醒自己生命的短暂和死亡的真实,所以要用尽短暂的一生来事奉上帝。</h3> <h3>在这庭院中有一意外收获,即是抓拍到了珍贵的一幕:一位神情略带忧郁的阿拉伯贵妇带着三个女儿立在那里,美得像一幅油画。</h3> <h3>马槽广场另一侧是伯利恒市唯一的清真寺——奥马尔清真寺。伯利恒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圣迹的荟萃之城。目前占人口优势的伊斯兰教是伯利恒的主要宗教。</h3> <h3>在街头,见伯利恒警署墙上挂着阿拉法特和阿巴斯的相片。</h3> <h3>路边墙上的镶嵌画引发我的关注,讲述的正是圣诞的故事。</h3> <h1>以色列国会大厦和七支烛台</h1><h3><br></h3><h3>以色列的首都是哪里?国际上有争议,正如我一样很多人以为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的首都,但以色列人坚定地认为他们的首都是耶路撒冷,因为以色列的政治、文化、宗教和精神中心在耶路撒冷。<br></h3><h3>我们去伯利恒时穿过耶路撒冷,从伯力恒参观后又回到耶路撒冷参观,这两座城市相距约9公里。</h3><h3>耶路撒冷既古老又现代。有人描述说:这座城市既保存过去,又为将来进行建设,既有精心修复的历史遗址,又有细心美化的绿地、现代化商业区、工业园区和不断扩展的郊区,表明了它的延续性和生命力。如今的耶路撒冷可分为新旧两个城区。新城在西面,是19世纪后建立起来的,比旧城大几倍,映入眼帘的是现代建筑,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熙攘繁华的街道和商场,布局得当,错落有致。</h3><h3><br></h3> <h3>以色列政府机构总理府、国会、外交部等都设在耶路撒冷。我们在耶城新区参观了以色列国会大厦,外观说不上多雄伟壮丽,但据说地下还有7层,可以说这栋国会大厦显得较低调,但它的规模、内设却深藏不露。</h3> <h3>国会大厦一旁,飘着一面以色列国旗。以色列国旗为白底两条蓝带及中间的蓝色“大卫之星”的旗帜。蓝白两色是犹太教僧侣披肩(塔利特)的颜色,意味着犹太民族的信仰;而“大卫之星”是公元前十世纪以色列王国大卫王盾牌上的标志,代表犹太教与以色列传统文化。</h3> <h3>与国会大厦一街相隔,耸立着一尊巨大的七支烛台,据说是英国政府于1956年赠给以色列政府的礼物。7支烛台原为耶路撒冷圣殿中的圣器之一。以色列国建立后,认为圣殿烛台给无家可归、受尽磨难的犹太人带来了光明和安慰,还象征和解及光复的希望,是犹太人敬爱上帝的庄严所在,因而确定将7支烛台作为国徽的中心图案。</h3> <h3>在七支烛台旁边场地上,见到一位犹太男老师带领着一群学生,他们在进行课外教堂活动,也许这位老师在实地讲授犹太民族的人文历史课吧。</h3><h3>这是一群很阳光很自信且模样非常可爱的小孩!</h3> <h1>大屠杀纪念馆</h1><h3><br></h3><h3>我们参观了这座为纪念在二战时期,惨遭纳粹人屠杀的六百万犹太人同胞而建立的纪念馆。在每个展厅里都可以真实感受到那段让全世界铭记在心的悲惨历史,目睹遇难者留下的遗物照片等。纪念馆内不让拍照。</h3><h3>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和市民到此参观和缅怀大屠杀的遇难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色列政府要让这段惨痛的历史牢牢印刻在民族的记忆中,作为富民强国的一个精神动力。</h3> <h1>从橄榄山到耶路撒冷老城</h1><h3><br></h3><h3>那天傍晚,在参观了大屠杀纪念馆后,便驱车上橄榄山入住橄榄山酒店。此时夜幕降临并下起小雨,餐后只能凭窗眺望远处的耶路撒冷老城,但除见到那著名金顶清真寺的圆顶灯光照耀的白光外,其余地方都掩没在暮色中。</h3><h3>凌晨约四点来钟,睡梦中的我被远处传来的阿訇清亮悠扬的颂经声唤醒,这才强烈意识到自己置身于宗教圣地的氛围中。我们歇息一宿所在的橄榄山,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圣山,而不远处的耶路撒冷老城则是三大宗教圣地。</h3><h3>早餐后,天空不时刮着风下着小雨,我们仍涌向酒店外面西的露天平台上,此处正是橄榄山俯瞰耶路撒冷老城的最佳位置。</h3> <h3>从橄榄山上望过去,远处面对的正是耶路撒冷老城东面,中间隔着汲沦(Kidron)溪谷,而我们脚下的山坡上是一大片犹太人的墓地。犹太人相信,他们是上帝拣选的子民,葬在这里可以优先进入天堂。因此,数世纪以来,橄榄山的山坡成为犹太人最神圣的墓地。</h3> <h3>那天拍到雨后彩虹天空下的金顶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这座清真寺也称阿克萨清真寺,是耶路撒冷老城最显眼著名的标志,建于公元7世纪,是伊斯兰第三大圣寺,地位仅次于麦加圣寺和麦地那先知寺。</h3> <h3>我们从橄榄山下来,走到半山坡,见到主哭耶京堂(Dominus Flevit”,从拉丁语翻译意为“上帝哭了”),这座天主教教堂正对着耶路撒冷老城。据说耶稣当年在这里面对耶路撒冷城区望去,震惊于城内第二圣殿的美丽,并预测其即将的毁灭和犹太人的离散,当众哀哭。该教堂的外观结构呈泪珠形状。</h3> <h3>继续往山下走,到了橄榄山脚下的喀西马尼园。园中有八棵橄榄树据说与耶稣同一时代甚至更早,经千年风霜砥砺,树杆粗壮,布满皱褶和坑洼。据圣经记载,耶稣在逾越节前夜,在耶路撒冷最后晚餐之后,和他的门徒们来此祷告后,因一个门徒出卖被捕。</h3> <h3>从喀西马尼园出来到了山下路边,有一座为了纪念耶稣的最后一夜祈祷而建的万国教堂。最早建于公元4世纪,后几经毁坏重建,现在看到的是1924年重建的。因为有很多国家的捐助,所以叫做“万国教堂”。</h3> <h3>教堂内光线昏暗,气氛凝然。据说设计成这样的氛围,以表达耶稣当时被捕之前苦闷和哀伤。</h3> <h3>万国教堂中的祭坛。据圣经记载,犹大带着祭司长等人来喀西马尼园捉拿耶稣。犹大按照约定的暗号:与谁亲吻谁就是耶稣。当他走到耶稣跟前叫了一声“老师!”并上前亲吻后,耶稣说:“朋友,你要做的事就做吧!”随后就被捕了。</h3> <h3>祭坛前摆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基督徒们相信,这块大石就是耶稣辗转难寐,向上帝祷告的地方。一千多年来都是朝圣者的圣物。</h3> <h3>橄榄山与耶路撒冷老城东面隔着的汲沦(Kidron)谷,在多雨的冬季,偶然会爆发山洪在此形成一条间歇性溪流。</h3> <h3>耶路撒冷老城面积仅1平方公里,是一座有5000年历史的古城,以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浓厚的宗教情调著称。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各自根据自己的宗教传闻,尊它为圣城。犹太教把耶路撒冷奉为最神圣之地,老城内的圣殿山、哭墙是他们顶礼和思慕的所在。基督教徒则认为这里是救主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地方,是他一生传教的主要活动场所。伊斯兰教则相传耶路撒冷是先知穆罕默德从这里骑飞马直上七重天,接受天启的神圣地点。三教奉一城为圣地,使耶路撒冷在全世界处于独一无二的地位。在历史的长河中,此城战火不断,据统计先后遭受过入侵征服共达37次之多,民族的、宗教的纷争在这里深深地纠结在一起,直到今天仍未平息。</h3> <h3>我们就近从狮子门(Lion Gate)进入耶路撒冷老城。耶路撒冷老城城墙分布着八个城门,依次为:雅法门、新门、大马世革门、希律门、狮子门、黄金门、粪厂门和锡安门。老城内分成四个区域,分别为犹太区、穆斯林区、基督教区和亚美尼亚教区,目前除亚美尼亚区外都对游客开放。老城内除宗教圣殿古迹外,其生活建筑设施如住宅、学校、商贸集市等都与一般城镇并无二致。</h3> <h3>从狮子门走入要穿过穆斯林人居住区,然后很快就走上基督教传统的“苦路”。</h3> <h3></h3><h1>苦路</h1><h3><br></h3>基督教传统中,这是耶稣被教会审判后,扛着沉重的十字架走过的最后一段路,一直走到叫“各各他”山(Golgatha,其意为“骷髅山”)的地方,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很多来耶路撒冷朝圣的基督徒都要重走耶稣的苦路。<h3></h3> <h3>这僻静的窄巷,如今是穆斯林区,但在2000年前这是耶路撒冷的中心道路,亦是著名的“苦路”,死囚犯们背着十字架沿着这条路走向刑场。耶稣当年就是扛着沉重的十字架走过这条路,走向刑场。祂一路上停留了十四次,如今为苦路十四站,被后人编上号,用铜牌刻上罗马数字挂在事发地点,而且在有些地点还修建了教堂。</h3> <h3>来到苦路第一站所建的教堂 — 鞭笞堂,是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位于老城东部穆斯林区。毗邻的还有定罪堂与荆冕堂,都属于鞭笞修道院建筑群。</h3><h3><br></h3> <h3>鞭笞堂内,神父正在布道。</h3><h3><br></h3> <h3>我们又顺着古老的甬道继续前行,老城中的道路也就是当年的苦路,大多都是这种崎岖蜿蜒的石板窄巷。</h3> <h3>苦路第三站,耶稣第一次跌倒,因为十字架太沉了,他撑不住而倒地,士兵将其抓起,逼他继续前行。</h3> <h3>我们见到街头全副武装的以色列特警。</h3> <h3>苦路第四站,耶稣在这里遇见了自己的母亲。</h3> <h3>耶稣基督快要去受死了,圣母来给祂安慰送行,生离死别的场景感人。</h3> <h3>墙上的这幅画似乎更符合当时的场景吧。</h3> <h3>苦路第五站,一个古利奈人西门从乡下来经过,被罗马兵强迫替耶稣背十字架。</h3> <h3>路边有一家很特色的穆斯林小商铺。</h3> <h3>苦路第六站,维罗尼加替耶稣抹面。耶稣在哀伤的路上,头上满是荆棘冠冕滴下的血和嘲弄祂的唾沫,人群中一位充满怜悯的朋友维罗尼加在此地替祂擦脸,令其稍微减轻痛苦。</h3> <h3>第七站,耶稣第二次跌倒的地方。祂擦破膝盖,脸埋进泥尘里,或许记起“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被士兵逼着再次站起,先透一口所,继续前行。</h3> <h3>第八站,妇女为主(耶稣)哀泣。跟随耶稣的百姓中有许多妇女为祂哀咷,耶稣转过身对她们说:“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和儿女哭。”</h3> <h3>最后几站没有一一走到,就来到了终点 —— 圣墓大教堂。</h3> <h1>圣墓大教堂</h1><h3><br></h3><h3>这座教堂是耶稣基督遇难、安葬和复活的地方,是耶路撒冷最著名的基督教教堂之一。目前由希腊东正教派、亚美尼亚教派和罗马天主教三者共管。</h3><h3>约公元33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3天后复活,40天后升天。后来罗马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希拉娜太后巡游至耶路撒冷,下令在耶稣的埋葬处,建造一座教堂,即后来的这座圣墓大教堂。大教堂中具有许多传说性的神圣遗迹、遗物和遗址。</h3> <h3>圣墓大教堂的正门。</h3> <h3>进入圣墓大教堂,向右转踏上楼梯,就上到了当年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各各他”山。当年人们是爬山上到这块高地,现在变成教堂的二层楼上。</h3> <h3>在教堂大厅摆放的这块石板为涂油石,传说耶稣下葬前的身体停放在这块石头上,石板呈暗红色,据说是耶稣的血液浸透而成。</h3> <h3>信徒们纷纷跪在边上,亲吻、抚摸、擦拭被耶稣血染红的这块石板,并把自己手里的圣经、信物,亲人的东西放在上边祈祷。</h3> <h3>这就是苦路的最后一站——耶稣墓。据说当时耶稣被安葬于此,三天后就是从此处复活的。现在里面还有当初墓上的一块大理石,人们排队就是进去摸一下那块原物。(此图网上下载)</h3> <h1>哭墙</h1><h3><br></h3><h3></h3><h3>哭墙又称西墙,是耶路撒冷老城古代以色列国第二圣殿护墙仅存的一段遗址,犹太教把这段墙看作唯一的神迹。</h3> <h3>哭墙是巨石砌成,长约50米,高约18米。据历史记载:约公元前10世纪,大卫王统一犹太各部落,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以色列王国。公元前约7世纪,继承王位的所罗门王秉承父亲遗志,在安锡山为上帝建造了寓所,史称第一圣殿。公元前586年,第一圣殿不幸被入侵的巴比伦人摧毁。四万多犹太人被虏,史称“巴比伦之囚”。犹太人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流亡生活又陆续重返家园,公元前516年,又在第一圣殿旧址上建造第二圣殿。然而又没有躲过之后罗马统治者的毁坏。公元70-135年,绝大部分犹太人被赶出了巴勒斯坦地区,流散在欧洲各地。这段被摧毁的第二圣殿仅存的残壁留存至今,被犹太人视为信仰和凝聚的象征,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络绎不绝聚集在墙下,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以寄托其对故国之思。哭墙就是犹太民族最重要的宗教场所。</h3> <h3>哭墙广场分为两部分,中间隔一 栅栏,人们按男女性别分开祈祷。</h3> <h3>面对着哭墙祈祷的犹太教徒们,口中念念有词,全身前仰后合,虔诚之态令人肃然起敬。</h3> <h3>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人造访耶路撒冷老城的哭墙,祈祷并把写着他们祷词或愿望的小纸条塞入墙缝中,犹太人说是寄给上帝的密信。我也学着将写着心愿的小纸条塞入了墙缝中。</h3><h3>塞满墙缝的纸片会定期清理:由西墙(哭墙)的首席拉比带领12人左右的队伍,先举行净身仪式洁净自己之后,开始用扫把、木棍,小心地将纸条从墙缝中取出来,尽量不使其破损。取出的纸条放入袋子里,埋入耶路撒冷老城西侧、橄榄山的墓园里。</h3><h3><br></h3> <h3>虔诚的信徒在哭墙边阅读圣经。</h3> <h3>这一家人大概是从国外到此朝圣的。</h3> <h3>金顶清真寺与哭墙咫尺相邻,却分属于穆斯林辖区和犹太人辖区。据说面对哭墙的右侧有一条上坡路,攀登几步就到达有着金光闪闪圆顶的阿克萨清真寺,两大宗教圣地和平共处于窄小的天地。</h3> <h1>特拉维夫-雅法</h1><h3><br></h3><h3>我们行程最后一天又回到当初登陆的城市 --- 特拉维夫,准确的全称为特拉维夫-雅法(Tel Aviv - Yafa),因为1950年特拉维夫和不远处的雅法古城合并,发展成为新旧融合、东西荟萃的国际都市。</h3><h3>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第二大城市,是以色列高科技企业云集之地,可媲美美国的硅谷。据说以色列年轻人最喜欢呆在这座城市。</h3><h3>在特拉维夫市内,我们参观著名的以色列钻石中心。犹太人以非凡的钻石切割与加工技术蜚声国际。</h3> <h3>雅法小城在特拉维夫南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之一,据说有2000年的历史,它在毗邻地中海的一座山上,又有水源,既有军事上地理居高的优势,又有交通的便利,因此自古形成了天然港口。</h3><h3>十七世纪时,从欧洲各地来的朝圣者们乘船来到以色列,便是从雅法港上岸,前往耶路撒冷。耶路撒冷老城八个城门中的一个城门便是朝向这里,也因此被命名为雅法门。</h3><h3>如今的雅法海滨显得非常现代化,海水波涛翻腾,是冲浪者的天堂。</h3> <h3>雅法圣彼得堂,是一座中世纪法式教堂,始建于17世纪,是为纪念耶稣的得意门徒圣彼得复活升天而建。这座教堂是雅法的地标性建筑。</h3> <h3>据说,当年朝圣者们在雅法登陆时大多已是受尽折磨,精疲力尽。这座教堂为朝圣者们提供食物及医疗服务,最重要的,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抚慰,让朝圣者们精神饱满的踏上未来艰苦的朝圣之路。</h3> <h3>教堂内厅堂庄严大气。</h3> <h3>山顶平台上有一座类似凯旋门的雕塑,叫“信念之门”。门柱雕刻着《圣经》旧约的故事:一侧是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布梦见天梯,上帝应许赐给他土地和后裔并给予恩宠;另一侧雕刻是犹太始祖亚伯拉罕将儿子以撒献祭并得到神应允和替罪羔羊;横梁雕刻的是古城杰里科陷落之事。</h3> <h3>我们与莪拉在雅法海滨留个影,感谢她这一路尽心尽职的导游服务。</h3> <h3>以、约之旅短暂却精彩纷呈。在以色列走到了拿撒勒、加利利湖、约旦河、伯利恒、橄榄山、耶路撒冷古城等,圣经故事中一站站实景串连起了我们的行程,令我们领略了以色列的悠久历史,以及耶路撒冷作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三大宗教发源地的来龙去脉,深刻领会了那句名言:”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美,九分给了耶路撒冷,上帝给了世界十分忧伤,九分给了耶路撒冷。”而约旦之旅也见识了西亚独特的人文和自然风貌,佩特拉玖瑰古城、瓦地伦月亮谷沙漠、亚喀巴红海海滨渡假、死海漂浮等,无不令人充满神奇梦幻和美妙的体验。有人说,“旅行最大的意义不仅在于每次旅行的目的地,更是让你对每段旅程都有自己独家的回忆。”的确,我用自己的眼光视角纪录以、约亲历见闻,成为我一段难忘的美好记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