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影像日记——通山,1992年1月27日

夏勋南

<p class="ql-block">  1992年,我南下深圳前将故乡里里外外拍了个遍。我深知,昔日时光将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一去不复返。</p><p class="ql-block"> “就像在马路上拿着一面镜子,周围的景物都极细致地反映了出来,然后把镜子带回家中,这些景物就永远留在上面了。”</p><p class="ql-block"> 摄影给人的最初印象,就是一面有记忆的镜子。希望它映现的影像,成为不可复制的历史拓片。</p> <p class="ql-block">通山县电影院,故乡文化娱乐中心。</p> <h3>改革开放之初,港台影片充斥银幕。</h3> <p class="ql-block">售票处。"情为何物"的广告语反复映入眼帘。今日放映影片是《血蝙蝠》《深宅奇剑》。</p> <p class="ql-block">时值春节,电影院开展 " 闹元宵有奖售票 " 活动。</p> <p class="ql-block">尚未竣工的影剧院,也在放映《深宅奇剑》。凶杀片及少量爱情片,是影视文化市场主旋律。</p> <p class="ql-block">除了影院,还有遍布山城的影视录像厅。</p> <p class="ql-block">地处闹市中心的县总工会,除了放映影视录像放映,开办的舞厅在山城享有盛誉。</p> <p class="ql-block">" 强盗 • 妓女 • 钱 ",《喋血上海滩》,《龙 • 虎 • 豹》,广告牌的文字,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售卖与出租录像带的音像店铺林立,生意红火。</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热 " 也是一股人文热潮。</p> <p class="ql-block">香港四大天王为首的明星画片,是追星一族最爱。</p> <h3>街头售卖的流行杂志。</h3> <h3>售卖磁带的小贩,邓丽君的歌卖得最火。</h3> <h3>新华书店里翻阅新书的读者。</h3> <p class="ql-block">人体摄影尚未解禁,人体素描书籍受人青睐。</p> <p class="ql-block">文化馆门庭冷清,门面房开起 " 文星酒家 "。</p> <p class="ql-block">街边人行道,有人摆起棋摊。</p> <p class="ql-block">一个算命摊位前,几个路人请大师指点迷津。</p> <p class="ql-block">夏勋南,1967年开始摄影,1985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任《深圳摄影报》、《中国摄影报》记者、编辑,华光学院摄影系主任、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