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背后的故事

叶叶

<h3>  一九七八年,我们结婚了,但是因为没有住房,仍各自住在工厂的单身宿舍里,成了名副其实的牛郎织女。那时候要打分排队,等候单位分房,如果不办理结婚手续,连排队的资格都没有。过了一段时间,经过努力,我们争取到了一个八平方米的楼梯间,只能放一张简易的床和柜子写字台,煮饭就在人来人往的楼梯过道上,饭桌是一张长的条凳。那时候最大的愿望是能够住上宽敞一点、功能齐全的住房。后来经过慢慢的排队升级,我们从八平方、十四平方、十八平方搬了几次家,终于在结婚十四年后,出资参加单位的集资建房,分得了一套六十几平米的两居室带厨卫的住房,因为参加集资建房的每户家庭都出资了一万多元,故这几栋房修好后被职工们称为“万元村”,住进这里的职工家庭都成了“万元户”。 当时搬进了“万元村”既高兴又满足,心想这辈子再也不用搬家了。可是没想到九年后,为了改变居住环境,我们又重新按揭购买了一套商品房,面积扩大到九十多平米,小区内有绿化有花园,记得交房那天是六一儿童节,注定是个欢乐的日子,在假山鱼池、鲜花盛开的美丽环境中举行了交房仪式,我们还现场抽奖抽到了一个大大的电饭煲。此时离七八年改革开放过去了二十三年,我们的住房愿望实现了!</h3> <h3>  这张照片是一九七四年我们车间欢送青工胥晋去西安交大读书时的合影。那时候“文革”中停课的大学还没恢复高考,但国家建设急需人才,因此采取的是单位推荐人员去上大学,学完后再返回单位工作,这在那个年代被称为“工农兵大学生”。当时我们的心情是既为胥晋高兴,又对他羡慕万分。由于文革的原因,我们这一代人荒废了学业,蹉跎了岁月,连初中都没上完,却被称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好在后来招工进了工厂,但好像从此与读书学习、与大学无缘了。现在看见车间的同事能去上大学,又重新燃起了我们对上学读书的希望,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够上大学或是有深造的机会。</h3><h3> 这样的机会终于来到了,一九七九年,在邓小平的亲自指示关切下,为解决成人教育、再学习教育以及远程教育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办了,紧接着各省的广播电视大学也纷纷开办起来,不少在职职工和成人都通过上电大获得了重新学习的机会。一九八四年,我也通过短期的文化补习,考取了四川广播电视大学自贡分校,当时工厂的政策很优惠,考上电大的允许带薪脱产学习,那一年我已经三十三岁了,而同班同学中年龄最大的已经三十七岁了,早已过了人生中的最佳学习时期,可是大家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年龄并没有成为我们对知识渴求的羁绊。两年的时间我起早贪黑、心无旁骛、埋头读书,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而且还获得了“三好生”的荣誉。后来的工作生活实践证明,这两年学习获得的知识大有用处、大有益处。</h3><h3> 回忆过去,有时候觉得自己这辈子是不幸的,在本该读书的时候却遇到了“文革”动乱,但和许多同龄人相比,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毕竟搭上了改革开放的班车,圆了自己的大学梦!</h3> <h3>  这张照片拍于一九八九年深圳的街头。因为要和一家港商谈贸易,我们第一次踏上这个曾经是小渔村的特区城市。尽管事先有思想准备,知道这里发展得很快,但到了之后依然感到震惊。我们发现这里到处充满生机活力,“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巨大标语牌矗立在街头路边,许多招商引资工地的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人们来去形色匆匆,步伐很快,谈论的话题几乎都是与经济发展有关的内容,什么股份股票离岸价到岸价汇率等等,对我们内地人来说都是很新鲜的话语;市区内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蛇口码头上的船舶上下货物繁忙有序,很多国内外商人来往于酒店、写字楼、公司大楼里,他们都是来洽谈投资洽谈贸易的;我们还看到这里的酒店和住宅区都是富丽堂皇、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环境优美,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到了国外,整座城市呈现一种快马加鞭,催人奋进的气氛,好像你不快走都不行。</h3><h3> 其实这时的深圳特区建设才进入到第九个年头,但它的发展却是突飞猛进,一日千里,这一切靠的是什么?我们在当时的市政府门前找到了答案,这里矗立着一尊巨大的拓荒牛雕塑像,有人告诉我们,拓荒牛象征的就是特区建设者的开拓创新和艰苦奋斗精神!对,这里的人们不会去讨论姓社姓资的问题,他们想的是要只争朝夕,把深圳建成像香港那样的国际大都市,他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是工程的建设,是生意上的问题,办事情也没有内地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一切以方便快速高效为准,一个项目一项工程的审批很快就可以完成,工作效率高到几天就可以盖起一层楼,谈合同项目时哪怕中午不吃饭不休息也要完成事先预定的进度。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深圳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h3><h3> 深圳之行让我们大开了眼界,见识了什么叫改革开放,什么是特区精神,震撼之余,也迫切期望我们内地也能像深圳特区这样快速的发展。如今,四十年过去了,改革开放之风早已吹遍祖国大地,尽管改革的路上有不少的波折,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有失去也有痛苦,但不容置疑,人们的生活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像当年深圳这张以高楼大厦为背景的照片,内地的中小城市随处都可以拍到。记得当年离开深圳时,港商送了我门每人一个防风打火机,我们觉得是一件奢侈品,很了不起,而现在就连智能手机都成了人人拥有的普通商品;当年在深圳看到那开满鲜花的住宅小区时,羡慕得不得了,可是现在,我们很多的家庭都生活在这样的小区里,;就连网络网购高铁好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却成了生活的常态。</h3><h3> 四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而我们的生活却是换了人间!</h3><h3><br></h3><h3><br></h3> <h3>  一九九二年,中国的改革开放继续诉说着春天的故事。那一年为了解决用户抵债的遗留问题,我和厂里的总会计师一起出差到海口,工作之余,我们顺便去三亚市游玩了一圈,在天涯海角景区拍下了这张照片。这时的海南省已经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了,不管是海口市还是三亚市,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全国各地去那里发展的人也不少。我遇见到一个在海口街上擦皮鞋的四川人,当他告诉我在这里擦皮鞋一个月都可以挣三四百块钱时,我惊呆了,好像当时我们内地一个厂长的月工资也就几百块钱,这说明特区的发展对所有人都是很好的机遇。</h3><h3> 那时的三亚来旅游的人还不多,大东海、亚龙湾、鹿回头、天涯海角等景区都不要门票,原生态的景色美得醉人,碧海蓝天,椰树摇曳,海风习习,海浪不惊,沙滩上银光闪闪,干净舒适,赤脚走了很久很远都不用洗脚就可以直接穿鞋。这样的美景很容易引发人们很多的遐想,我当时就在想:这辈子的生活除了吃穿,还能像外国人那样到处去旅游、度假该多好哦!可又觉得不现实,既没时间也没那么多钱。但这个梦想一直存在心底,如今,梦想已慢慢变成了现实。自从退休以来,我们几乎每年都要出去旅游一两次,到过的很多地方都是以前多年很想去的圆梦之旅,比如,我很想回老家福建去寻根问祖,很想去看黄山的云雾松,很想去看神奇的元阳梯田,很想徜徉在江南的湖光山色中,很想去边境小城看看,也很想去看看神秘的吴哥窟,这些都一一实现了,祖国的美好河山已存在那数不清的旅游照片里。出去度假避暑避寒也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生活中真的有了诗和远方。</h3><h3> 回首往事,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我们不断圆梦的四十年。希望以后的岁月里,我们还会继续好梦成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