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

衡阳萧氏联谊宣传

<h3>水口町,一个古老而有着乡土田原风光的地名(町)指丘陵地区的盆地,水口町,碑文刻录于清中期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清江亭,最后一次的修缮时间刻录于晚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距今己超百年历史。</h3> <p>水口町在衡阳市正西方向,距离市区约十五公里的一片盆地,在还没有汽车公路的时期,这里有一条由西往东通往衡州城区的官马古道。</p> <h3>地图上所标示的红点应是古衡州府西出至邵阳宝庆府的茶马古道。</h3> <h3>以上古衡阳茶马古道地图得益于萧培老师的友情提供,培老晚年一直致力于古衡阳的历史文化研究,是湖湘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为衡阳历史文化研究作出了不菲的贡献。</h3> <p>听祖辈传述,该路面全由石板铺成,西边雷祖殿分叉,正西往两里塘水库,途经大路塘巷子口至西渡。西北方至灵关庙,台源以上。东至衡阳市区小西门进城,途经易赖西街,五里亭,同般渡过河,跟现在的衡西快线路途相近。水口町这个地方就成了必经之路。</p> <p>我们的祖辈进城赶圩大部分都是靠肩挑脚走,独轮车应是当年主要的省力工具,当然也有家境好的出行坐桥骑马骑骡子,在亭子的西门上方据说有一块专门拴马喂草料的场所,把自家的农产品送到城里圩上,再从城里圩上置办居家所需的物品再挑回来。所以在当年的官道上人流骆驿不绝,车水马龙。行走太久了就须找个地方歇歇脚,喝口水吃点东西补充一下身体能源,乡里乡亲也能在此相聚相识,所以在主要的交叉路口就设有了亭,亭子的规格有大有小,视当时的人气和当地乡民乡绅捐助能力而建,清江亭当时建设的规模较为大气,后面左右配置了厢房,可供远途的行人打尖住宿,前面大厅宽敞,柜铺酒水面食供应齐全,可容纳上百人在此歇息聊天喝茶呷酒打牌,道听途说信息交流,也是曾经那个时代的最佳交友聚会的好场所。</p> <h3>亭子依山而建,采用方条石和青砖搭建而成,东西方向设门通大路。</h3> <h3>亭内柜台下方有三块石刻碑文记录,第一块能清晰看见(咸丰拾年仲夏吉日立),中间一块能看见光绪某年立的印记,由于年代的久远和近几十年无人修缮,碑文己显斑剥,但还能看出当时的设置完善,也能从几块石碑记录的年代发现这个亭子的历史攸久,曾经历了各朝代先辈们的多次修缮才得以保存至今。现在亭子和旁边厢房由于无人居住使用而失修,最里面的厢房己是满目苍凉,屋顶瓦面己是相当破败,但亭子的青砖石头结构稳固完好。</h3> <h3>碑记拓片,用纸墨来传述先辈的功德和历史。</h3> <h3>距亭子东面大路前行几十米的地方有一井清泉,早些年出水量都还挺大,水质也较为甘甜,周边的人们都来井边挑水饮用,但由于近些年山背后附近工厂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水位下降,工厂地渗排放污染了水源,现己基本上不能直接饮用了。</h3> <h3>再往前行几十米有一座二孔石拱桥,石拱桥建得很精致耐用,完全能体现那时艺人们的工匠精神,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雨也安然无恙,桥旁有一堰头,相当耐用的水利工程,先辈的智慧和勤劳也完全展现,年代应该是跟桥相同,都应超过亭子的历史年代。</h3> <h3>曾经的桥头还有一座石头建的镇水宝塔,高度有十多米,工艺也相当精致,被人为的拆了,如能保留至今肯定成为我们水口町当地一景,也成了我们水口酊痛的念想……</h3> <h3>桥与堰中间有一深水塘也从未干涸过,河塘内有一股很大的暗泉水冒出,在那里下河洗澡摸过鱼的人都知道,南北两条弯延的小河刚好在此交汇而做成了堰头,常年哗哗的流水声让人记忆难忘,水口町的地名或许因此而来。</h3> <h3>石桥旁边的山势险峻,每每在下面经过总担心被落石砸中,半夜总能发现桥头上方山中磷火闪烁,但那么险峻的地方不可能有坟墓埋葬出现磷火,百思不得其解。</h3> <h3>述古说今,时过境迁,落默了几十年的水口町又迎来车水马龙的时代,可田地荒芜河道堰塞,己找寻不到童年记忆的模样,传述中的满山翠绿河水清清还能否做到当年的景像。</h3> <h3>,公路从水口町上下部穿町而过,(水口町分上中下町,清江亭刚好居中)公路两旁的路灯照亮了大半个水口町,不分昼夜汽车声打破了昔日乡村的宁静,</h3> <h3>以上此文个人知识有限,很难细述全面,抛砖引玉,望有心之人接力,也希望我们清江村新一代的村官为我们当地古迹申请保护修缮,给水口町清江亭一个传承。</h3> <h3>水口町的那山,那水,那景,可能很快的消失无踪,公路的开通,就会直接导致土地的征收开发,我们能否还是水口町永久的居民很难有个确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