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批判,所以建设

英子

<h3>  我不是一个长于批判的人,也很少批判别人。但身处教育之中,面对种种乱象,我也不会模棱两可做老好人或者不假思索地点头跟风。批判体制的弊端,批判应试化现象,自然都能赢得一片叫好声,还附带收获几个粉丝读者。</h3><h3> 可是,如果我把批判的对象对准身边如我一样平凡卑微的教师,往往是死一般的沉默,没有叫好,没有点赞,没有附和,我不知道那隔着文章背后的沉默里蕴蓄着什么样的力量——是愤怒?也许是。毕竟揭人家短处,没有人会欢迎。是反思?可能会。只要不被情绪裹挟,冷静下来观察自己,我们终会发现很多不敢言说的真实和惶恐。</h3><h3> 读《周国平论教育》,我常常在周先生对现行教育的批判中找到一种强烈的共鸣——我们的教育环境是糟糕和恶劣的,我们的一线老师在行政评价体系下多数是麻木而不觉醒的。我也曾被上级领导的各种评价机制牵着鼻子走,被应试的洪流深深裹挟着,控制着。那是一段痛苦而迷茫的岁月,理想中的教育,或者说教育本该有的样子被现实塑造得面目全非。后来读书越多思考越多的时候,心里渐渐有了清晰的方向,不管是作为一个人的良知还是作为一个教师的悲悯情怀与责任都不允许我再把应试分数举过头顶,眼中有人的教育更应该散发着生命的温度与芬芳,读周先生的书,我无形中又增添了不少力量!当我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和我一样对教育的弊端怀着一种警醒和批判的心态,当我知道有一个人和我一样重视阅读与写作对于一个人成长的意义,我突然觉得在书中这个世界相遇了一个知音。所以,从那时起,我不再嫉恶如仇地批判,而是激情满怀地建设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活。</h3><h3> 看着书中被我大段大段圈画出来警句,我像是受了某种巨大的鼓舞,有了更多勇气坚守该坚守的阵地。</h3><h3> 尽管教育给我们一线教师可自由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小,但是,没有人逼我放弃阅读,没有人强行夺过我手中的笔,也没有人天天在我的课堂里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我还可以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尽情演绎。于是,我的表扬信,我的明信片,我的练字纸,我的一颦一笑……都可以让教育避免冷漠地落地。给家长发出的校信通满含真诚,于是一次次得到他们积极的回应。平日里听不少同行谈起学生家长都是一把辛酸泪,“农村家长素质低”似乎是一个躲不开的话题,也许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但也不必只贴上“农村”二字。我遇到过不讲理的家长,但更多的感受是,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淳朴善良的人——</h3><h3> 忘不了闫帅妈妈给我送的红薯,她拉着我说:“于老师,我家孩子还麻烦您多费心,人家爸妈都一个个出去打工了,我坚决不去,就是想守着孩子,盼着他成才呢!”那份信任一度让我感动……</h3><h3> 忘不了苏迎妈妈星期日返校时托孩子给我带来的青菜和香油,我推让不收,苏迎几乎哭了说:“老师,你得收下,你要让我把香油带回家的话,我妈会打我的……”这是一个多么热情善良的妈妈啊!</h3><h3> 突然觉得,当我们放下批判试着去重建一些温暖美好的东西时,我们就在悄悄地改变着周围的世界。</h3><h3> 亲爱的们,当你放下抱怨拿起书本,当你远离愤怒开始记录,当你把锐利的目光从黑暗处移开,转而去寻找阳光,你会发现批判让你痛不欲生,而建设却能够让你重新遭遇美好。</h3><h3> 末了,脑海中蹦出这样几句话:</h3><h3> 因为爱,所以恨,</h3><h3> 因为恨,所以目光朝向阴影,</h3><h3> 因为朝向阴影,所以呼唤阳光,</h3><h3> 那就开始你的重建之路吧,</h3><h3> 让自己永恒芬芳……</h3>